樸門—維基百科

2021-02-27 樸技匠心

樸門「英語:permaculture,又稱永續生活設計或永恆農業或永耕」是把原生態、園藝和農業及許多不同領域知識相結合,透過結合各種元素設計而成的準自然系統。其是一套設計人類聚落為多年生農業系統的方法,從自然界中找尋各種可仿效的生態體系。起源於澳洲生態學家比爾莫利森、大衛霍姆格倫及其夥伴在1970年代所出版的一系列刊物。這個詞是由「永久的」「農業」,或「永恆的」「文化」所構成。目的是藉由迅速培訓許多人,讓他們了解一套核心的設計原則,而有能力設計自己的環境,並建立起能夠自我維持的人類聚落,這新型態的社會將減少人們對於工業化生產和分配系統的結構性依賴,莫利森認為社會對工業化體系的依賴,造成地球生態系統全面而徹底的毀滅。雖然其緣起是農業生態設計理論,但如今已在國際上擁有眾多的追隨者。這個「永續文化社群」透過網絡、出版品、永續設計園圃、自主社區、培訓計劃以及網際網路論壇,不斷在原有的概念上持續擴大,併集結了多種另翼文化的思想。如今的永續設計,已經不只是一套設計方法,也是讓人類重回地球生界的一種文化。

美國的農業經濟學家Franklin Hiram King在1911年的著作「四千年的農民:中國韓國日本的永恆農業」中,最早將「永恆的」「農業」這兩個英文字彙連接並用;在這脈絡下,永恆的農業被認為是可長久不衰的農法。這定義獲得澳洲發明家P. A. Yeomans的支持,他在1940年以地質知識為基礎,提出從觀察出發的土地利用模式。他發明一種管理水源供應與分配的方法:關鍵線設計。Holmgren運用關鍵線原則在墨爾本設計了一個生態村。美國生態學家Howard T. Odum的成就,也促成了樸門的發展,尤其對Holmgren深具影響。Odum強調生態學中的系統結構,尤其是最大功率原理,這原理主張任何自然系統都傾向將它內部所蘊含的能量最大化。例如,一座森林的總熱量很高,非常有效地將太陽光轉換成生物量,蓄存在多樣的動、植物體內;相反的,一片麥田所含的能量很低,也經常需要以肥料的型態來補充能源。Esther Deans所提倡的不翻耕農作法,也是早期的啟發性主張。較晚近的影響,則來自越南的蔬菜魚塭暨動物圈養(VAC)系統,這是由政府所支持的資源回收制度。在1970年代中期,澳洲生態學家Bill Mollison與David Holmgren為了回應快速擴張而高破壞性的工業化農業,開始構思如何發展出穩固的農業系統。他們認為工業化農業毒害了土地、水源、減損生物多樣性,並且毀滅了數十億公噸的肥沃土壤。他們在1978年的著作「Permaculture One」中,開創了樸門永續設計的主張。樸門這個詞彙最初意指「永恆的農業」,但也迅速擴大到「永恆文化」的意涵,因為一個能真正維持永續的系統,必然涵蓋各種社會面向。在Permaculture One出版之後,Mollison與Holmgren規劃了數百個樸門場址,並且進一步修正與深化他們的概念,也把這些資訊匯整成更詳細的書籍。Mollison在80個以上國家進行授課,有數百位的學生曾經參與為期兩周的設計課程。到了1980年代早期,樸門的概念已經從農業系統,擴展到全面的永續人類居住環境。在1980年代中期,許多學生已經成功的實踐所學,並開始自行教授相關知識技能。各種樸門相關的社群、計劃、社團、研究機構,在上百個國家中內快速形成。在1991年ABC公司拍攝了四集的電視紀錄片,名為「地球的園丁」,介紹樸門在世界各地的廣泛應用,Youtube上可看到該影片的片段。樸門起源於澳洲,如今已成為一股國際性的社會運動。如今樸門有兩股分支:一、原初的樸門;二、設計的樸門原初的樸門,試圖要精準地仿效自然界的組成與運作,而發展出可供食用的生態系統。設計的樸門,把自然生態系中各種有用的關係,運用在設計基礎中。它所呈現的結果可能不如「森林園圃」那樣「自然」,但依然尊重各種生態原理。仔細觀察自然界的能量流動模式,而發展出高效率的系統。它也被視為自然系統設計(Dr. M Millington and A Sampson-Kelly)。

各項樸門設計原則,都倚重生態學理論來分析系統內部各元素的特性與潛在關連,並將它轉為實際的應用。每個設計中的元素,都從需求、產出、特性等方面進行仔細分析。例如一隻雞需要水、食物、舒適的微氣候以及其他同伴雞隻;會產出雞肉、雞蛋、羽毛與糞肥;也可以幫助扒鬆土壤。各種交互影響的元素被搭配在一起,利用某一元素的產出而滿足鄰近元素的需求。
讓各種設計元素能相互協同運作的同時,也減少了廢棄物,並降低對人體勞力或能源的需求。各種樸門設計的典範,隨著時間而演變,它可能變得極為複雜,例如結合傳統與創新的文化體系,利用極少的輸入,而獲得高產出的食物與各種物質。樸門從有機農業、永續林業、園藝、農林混作以及原住民的土地管理模式中,借用了許多技術與文化模式;它對於生態設計領域的重大貢獻,在於發展出一套簡明而適用性廣泛的組織原則,並能透過短期而密集的訓練過程來傳遞。

現代的永恆農業是一套整體的設計工具,它包含:1.從整體的角度看待某個系統或問題;2.觀察各局部之間如何被連結;3.從長期而永續運作的系統中,擷取可借用的想法,而對運作不佳的系統,規劃改善方法;4.找出最關鍵的連結。永恆農業的實踐者,以運作良好的自然系統為師,致力於修補受損的人類農業與都市系統。這樣的想法可被廣泛應用,例如從廚房工具的設計,到農園改造。永恆農業實踐者,將這想法落實在創造可持續的未來所必須的一切事物上。通常「各種創新發明……往往從注重效率的策略演變而來(例如:更準確地控制各種輸入,並減少廢物產量),接著發展出替代策略(例如:逐漸降低人為幹擾中的危害程度;從使用殺蟲劑轉為生物防制技術,或其他更健康的作法),到最後重新設計(從根本上改變系統運作的組成與管理方式)」「 永恆農業是在協助人們做出新設計的決定:不只是設定新的目標、並轉變想法,也會對他們的家屋,甚至在工作場所、借貸與投資時的行為都造成影響。」像是設計並採用複雜的交通方式,竭力善用陽光等自然資源,並且「對於資訊充足、多層次且多元的文化體系,做出激進的設計構想」通常這個過程會涉及人們在本質上的轉變——從高度依賴全球的、購買的、進口、以科技為基礎的應對方式,轉而倚賴隨手可得的在地知識、並以技能為重心。它往往也從根本上翻轉了世界觀、對意義的認知、以及相關的生活習慣。「我的經驗是雖然效率與替代方案的改良,可以在短期內達到顯著的永續成果;但更長遠的改善,必須從一開始就進行,以確保效率與替代方案,不會成為重新設計的阻礙,而是它的基石。……」

永恆農業是一套基礎廣泛而宏觀整體的方法,可被應用在各種生活面向。在永恆農業設計與實踐的核心,是一組基礎的核心價值或倫理,不論設計者身在何方,不論是在進行市鎮規劃或擬定貿易制度;不論是在照顧一小處窗臺盆栽或整座森林。這些倫理都不改變,它們常被歸納如下:
順其自然——地球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她本身可能也是個生命體——蓋亞理論),也是人類脆弱的家園。和其他生靈一樣,人類屬於地球生態鏈的一個環節,不是她的主宰者。共識主動性——相互幫助與扶持,朝向不傷害人類自身與地球的生活方式而轉變,並且構建健康和協的社會。返璞歸真'——確保地球上各種有限的資源,都以公平而明智的方式被使用,並分享多餘以滿足其他生命的需求。關於樸門的現代思維,源於可持續的食物生產,它最早是一種信念,認為人們若要永續的餵養自己,必須要脫離對於工業化農業的依賴。工業化農場使用化石燃料(如汽油、柴油、天然氣)所支撐的科技,每座農場生產特定種類的高產量作物;相反的,樸門則強調低輸入與多樣的作物,實際例子如:繁多的小型市場、從家庭園圃產出食物,食物裡程則是重要焦點。

樸門的重點,始終是提供一套針對人類棲地的設計工具;這套工具幫助設計者,以觀察生態系統間的互動為基礎,去形塑最終的設計方案。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太陽與植物的互動:陽光提供能量給植物生長;這株植物接著可能由蜜蜂授粉、或被鹿吃掉。這些動物可能幫植物傳播種子;長大之後的植物,能幫助動物遮蔽風雨;蜜蜂可能成為鳥類的食物,而樹木則提供這些動物棲息環境;樹葉掉落腐壞之後,成為小昆蟲與真菌的食物。這複雜的網絡關係,替多樣的動、植物提供食物與居所,讓它們得以存活。
樸門設計的創新之一,便是領會自然生態系的高效率與高生產力,利用天然能量(諸如:風、重力、太陽、火、波浪等等),並試圖將它們應用於滿足人類的飲食與居住需求。大衛霍姆格倫是這套設計系統最重要的推手之一,他以區域分析的方法作為許多樸門創作的基礎。「觀界資評設執維」是一個幫助記憶的口訣縮寫,意指:觀察、邊界、資源、評估、設計、執行、維護:
觀察:能讓你先了解一塊基地內部的各種功能,明白初始的各種關連。有些人建議至少觀察一年再對任何基地進行植栽。在這期間,人們可以把諸如地層、天然植物相…等各種因素納入設計中。一年的觀察可以看到四季的變化情況,然而在溫帶氣候區,每年之間的變化情況可能差異很大。邊界:意指各種有形的邊界,例如鄰居和你之間的牆籬。資源:包括所牽涉的人員、資金,以及未來你能種植或生產的東西。評估:對於前三個項目的評估,是後三個項目的基礎。對於你能運用的東西做出仔細的判斷。設計:是一個充滿創造力與迎向目標的過程,你必須儘可能去設想各元素在未來的協同關係。執行:意指動土施工的過程,你小心地挖掘、並塑造基地。維護:你需要將基地保持在健康良好的運作狀態,只進行必要的小規模調整;良好的設計能排除各種大規模的調整。模式:從自然界或其他基地所借用的模式,常常是樸門設計的關鍵。這也呼應著Christopher Alexander在建築界中所使用的模式語言,它啟發了許多樸門設計者。世間萬物,不論是風、海浪、地球繞日的軸線,都會產生各種模式;為了善用模式,樸門設計者致力於:「要將模式應用在設計中,設計者必須要辨別出適當的模式類型與潛力,並依地景特性對各個模式做出適當的組合」。例如:路徑可用分岔方式來導引方向,而非九十度直角的路口;從主路徑所延伸的花瓣狀步道(或稱鎖眼步道),可增加土地利用並降低對土壤的踩踏。分區:樸門的分區設計是一種將各元素安排在環境中的方法,它的基礎是:人的使用頻率,以及動植物的需求。時常需要接觸或採收的元素,被安置在家屋附近的第一區或第二區,例如廚房常用的香草植物;而雞隻的需求則是封閉、安全的環境,但要避免雞鳴的噪音幹擾、不讓它靠近而破壞蔬菜、預防潛在的汙染(寄生蟲或病毒),因此會和家屋有段距離。使用頻率較低的元素,或者需要孤立環境的元素(如野生物種),就被安排在較遠的位置。相互連結:樸門設計案例中的另一關鍵,是各組成要素之間最終能形成有效的連結關係。穩固的自然生態系是最佳的範例,就像太陽、植物、昆蟲與土壤之間的緊密連繫,在人類、景觀、與各種植物之間,也應朝向互利的關係。樸門設計的另一個創新之處,在於讓土地利用或其他系統,具有多元的產出。霍姆格倫採用H.T. Odum的主張,認為有效的關連,意味著它能達到最高的效能,讓各種能量的轉換保持最高效率,麥田與森林的對照案例說明了這論點。「設計系統中的穩定性不是來自多樣的組成元素,而是各局部之間形成多少有用的連結關係。」層次/堆疊:在樸門與森林庭園中,人們劃分了七個層次。在食物林中通常有七個公認的層,儘管一些從業者還將真菌層作為第8層。1林冠: 系統中最高的樹木。大樹佔主導地位,但通常不會使該區域飽和,例如,存在缺少樹木塊狀區域。2林下樹層:在樹冠下斑駁的光線中繁茂的樹木。3灌木層: 一個多樣化層有限高度的木質多年生植物。包括大多數漿果灌木叢。4草本植物層: 這層中的植物每年冬天都會死回地面(如果冬天足夠寒冷)。 它們不像灌木層那樣產生木質莖。許多烹飪用的和藥用的植物都在這一層。各種有益植物都屬於這一層。可以是一年生,雙年生或多年生植物。5土壤表面(覆蓋作物)6根系(根莖作物)7垂直面(攀緣、藤本植物):攀緣植物或葡萄藤,如荷包豆和棉豆(攀緣品種)。成熟的生態系例如古老森林,具有樹木、林下樹層、地面植物、土壤、真菌、昆蟲、動物,等許多組成局部,在各局部間有非常多的連結。植物在不同高度生長,因此能在一小塊空間中形成多樣的生物群落;植物也在每年不同的時節抽葉、結果。

樸門設計有個基本原則是:替眼前的各種作物「添加價值」,因此,它試圖提供各種方法,把首要的倫理也視為設計的一部分,而讓最終的成果更具價值。樸門所處理的問題也包含經濟領域,例如:如何以種植作物的方式來賺錢,或是如何在地方交易系統(LETS)中以農作物換取勞務。每個設計成果,在維繫生態穩定以外,也應涵蓋經濟面向的考量,以確保在設計案中所滿足的各項需求,不是以剝削他人為代價。
社區經濟體,必須建構在社區三個面向——正義、環境、經濟——的平衡基礎上,這也稱為「三重底線」,亦即「生態—經濟—倫理」。這種架構的案例之一是:由合作社經營的農夫市場;農人同時是勞動者,也是擁有者。此外,所有的經濟體應該以它們的生態界線為範疇,經濟體系不應該獨立存在於它的生態體系之外;所以討論經濟議題時,應該將一切外部成本都納入考量。

達到這目標的方法之一,是設計「多樣產出」的系統。例如,將胡桃樹混種在麥田內,可以減少土壤侵蝕、形成防風林的效果、並且產出核桃與小麥兩種作物。管理兩種作物使得工作更具挑戰性,這種系統和慣行的農業與經濟模式發生衝突。在麥田裡混植樹木,會讓小麥的產量降低,也不容易使用機具去收成,因為駕駛人必須繞樹行駛。大多數農場都朝著在特定時期內、種植少數作物的專一化方向發展,並試圖要達成最大的剩餘以增加利潤,但這種大量的剩餘必須依賴龐大的石化燃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8%B8%E9%96%80

點擊:混栽種植是一種以自然方式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種植技術

點擊:傳統夯土技術| 利用「彈性形式夯土」方法蓋土袋房入門教程

點擊:「火箭炕,火箭爐」為什麼比傳統「爐子」節省80-90%的木材,還無煙?

點擊:火箭爐烤箱:如何建立您的超級高效火箭爐麵包窯

相關焦點

  •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是強調Copyleft自由內容、協同編輯以及多語版本一個的網絡百科全書項目,以網際網路和Wiki技術作為媒介,已發展為一項世界性的百科全書協作計劃。項目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相關的發展事宜。維基百科由全球各地的志願者們合作編撰而成,整個計劃已收錄了超過3,000萬篇條目,其中英語維基百科以超過450萬篇條目在數量上位居首位。
  • 十問維基百科
    由於維基百科依照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CC BY-SA 3.0)和GNU自由文件許可協議(GFDL)公開發行,所以你甚至可以把維基百科的整個內容一個字不改的彙編成一本書,只要標明來源是來自維基百科就行。2.維基百科怎麼創建條目?在維基百科裡面創建一個條目比百度百科難的多。
  • 維基百科資料
    維基百科(英語:Wikipedia,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是一個自由、免費、內容開放的百科全書協作計劃,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這個站點使用Wiki,這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維基百科中的任何文章及條目。
  • 拯救維基百科
    甚至在智慧型手機廣泛普及之前,就有研究一致表明,這些對新人來說是艱巨的任務。「哪怕是最年輕、最精通計算機的參與者也無法輕鬆完成這些任務,」2009年的一次用戶測試斷言。難以發展新志願者導致編輯參與程度連續七年下滑。在維基百科尚處在巔峰時期的2005年,有幾個月裡被升為管理員的編輯超過60人。這些管理員在編輯英文版維基百科時享有特殊權限。而過去一年裡,有時候每月提升一名管理員都很難。
  • 維基百科可靠嗎?
    維基百科擁有以253種語言撰寫的800多萬個詞條,僅其法語版就有58萬個詞條,而可敬的《大英百科全書》「只不過」收錄了10萬多個詞條。訪問量統計表明,維基百科現已躋身全球十大網站之列。  熱情與猜疑之間……  維基百科是應當追隨的榜樣嗎?能夠通過它最終實現「知識社會」的夢想嗎?但願如此吧——因為說到底,我們在維基百科看到的究竟是哪種知識?
  • 維基百科 20 歲了!
    1 「 人人都可以編輯的自由百科全書 」 — 維基百科,在 1 月 15 日這一天, 20 周歲了。即使到了今天,維基百科已經得到了大量的學術機構對其內容可靠性的確認,但它仍然缺少像《大英百科全書》那樣的老牌資訊庫所具備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那些老牌的百科全書,是花錢聘請學術專家來編纂的。
  • 《經濟學人》雜誌:維基百科的岔路口
    「刪除主義者」則認為,如果維基百科繼續保持和提高詞條的相關度和質量,將會變得更加成功.他們的觀點是,維基百科應當保留波蘭團結運動五名最重要領導人的詞條,以及五個最重要皮卡丘角色的詞條,除此之外的詞條將會削弱維基百科的質量和品牌.他們堅稱,由於存在過多有關瑣事的詞條,很多人並不認真看待維基百科.基於這一原因,那些有關瑣事的文章應當刪除.
  • 瘋狂的維基百科,瘋狂的Google
    2006年,在線百科全書–維基百科增加約2000萬用戶,居全球在線新聞和信息來源地首位。根據Alexa數據,www.wikipedia.org 流量超過qq,新浪們,成為全球第9大網站。很好,這個數字很瘋狂。你一定想知道瘋狂的維基百科是如何瘋起來的。
  • 當科技遇上樸門永續自然農法
    當科技遇上樸門農法,這是個很好的題材,數百年來,人類就一直運用科技去改變自然,人類決定我們想要什麼,然後就強迫環境去改變、適應人類,但樸門農法卻相反,樸門農法利用科技去觀察、
  • 創立了維基百科的人,竟然要顛覆維基百科?
    這一連串的吐槽維基百科的不是別人,正是基百科聯合創始人Larry Sanger (拉裡·桑格)。這位專門研究知識論的哲學博士在離開了維基百科 16 年後,仍然在關注著平臺的發展情況。最重要的是,作為全球用戶訪問量排名第五的維基百科,實際上卻是一個非營利性的機構。相比其他像 Facebook、谷歌、蘋果、亞馬遜等科技大公司收集用戶數據做廣告,零廣告的維基百科,宛如網際網路行業的一朵奇葩。然而,為何創始人 Larry 對目前維基的狀況頗多微詞?
  • 創立了維基百科的人,竟然要顛覆維基百科?| 獨家
    這一連串的吐槽維基百科的不是別人,正是基百科聯合創始人Larry Sanger (拉裡·桑格)。這位專門研究知識論的哲學博士在離開了維基百科16年後,仍然在關注著平臺的發展情況。之後被全球讀者共享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在2001年1月15日誕生了。由於 Wiki 系統裡人人都可以補充材料、編輯詞條,網友們開始大量關注維基百科。在維基百科頁面上,右上角的 「You can edit this」 按鈕讓網友們興奮於信息共享的新體驗。
  • 維基百科大會和理想主義維基人
    喬穎欣也經常思考中文維基書寫人群小的原因,維基百科比較生硬和清冷的頁面在她看來對許多已經習慣了瀏覽門戶網站的用戶來說是很不習慣的,「對不熟悉維基百科的人不友好」。維基百科大會開場時像個夏天朋友們的聚會。來自50多個國家的400多個維基人從電腦屏幕背後走出來聚首討論維基百科的發展,解決問題。從印度到中國,從以色列到莫三比克,按照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的說法,惟一缺代表的是南極洲。
  • 在維基百科寫文言 | Further我們
    在本土百科類產品質量不佳、中文維基百科難以訪問的大環境下,文言版維基百科承載了某種象徵意義。作為文言版維基百科的業餘編輯者,北京師大附中高一 8 班學生王程可希望自己能一直為「這片淨土」堅守下去。身在理科實驗班卻熱愛古文辭賦的他,如同在追趕流量的網際網路中始終默默無聞的維基大典,在不能掉隊的年代做著看似不合時宜的事情。
  • Happy birthday,20歲的維基百科!
    1月15日,維基百科(「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的免費百科全書」)將迎來20歲的生日。作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閱讀人次最多的數字大百科全書,維基上有用數百種語言撰寫的、超5500萬個詞條。每個詞條的詳盡注釋全都是由志願者撰寫。僅其英語主站的620萬篇內容,如果以傳統方式出版,就需要約2800卷。
  • 維基百科(三):與社交媒體逆向而行
    本期我們討論維基百科如何持續增長,並且因緣際會重新回到社會聚光燈下,以及這種新的積極形象與維基百科獨特能力之間的關係。 為增長而招募編輯 據媒體報導,2005年到2007年是維基百科發展最快的階段,編輯人數保持快速增長。之後,維基百科遇到了增長瓶頸。
  • 維基百科離線數據包下載及使用
    此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百度百科的詞條是可以隨意編輯的,這樣就導致術語的嚴謹性和數據的準確性有所講下降,而且百度的產品在國內的口碑每況日下,廣告太多,使用體驗並不是很好。眾所周知,在全球百科全書類的產品中,維基百科絕對算得上最佳。
  • 維基百科:分享知識的新方式
    網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ww.wikipedia.org)最近跨越了一個新的裡程碑:輸入條目達到60萬。與此同時,其中文版本條目也突破了7000大關。   維基百科的精彩   其實,維基百科對美國以及不少英語國家的人來說已經並不陌生。
  • 維基百科網站即將大幅改版
    DoNews 9月25日消息(記者 劉文軒)知名線上百科全書網站維基百科(Wikipedia)在過去 20 年來,已經擁有 5300 萬個條目,支持各種語言,但用戶界面始終沒有任何明顯變化,一些元素看起來甚至有些過時。
  • 維基百科逃離甲骨文魔掌
    日前,全球知名的維基百科宣布,將切換到另外一款開源資料庫MariaDB。據稱,在MySQL變故之後,MariaDB(由MySQL創始人發明)正在成為開源資料庫的主流。近日,維基傳媒基金會負責網站架構的高層Asher Feldman透露,他最近將維基百科中的英文百科全書,轉移到了MariaDB 5.5.28資料庫。
  • 維基百科創始人慾臨時關閉英文版網站
    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斯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4日上午消息,據美國科技網站Digitaltrends報導,為抗議頗具爭議的《禁止網絡盜版法案》(SOPA),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