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航空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所」)舉辦了第九屆大學生開放日活動,來自清華、復旦、上交、中科大、浙大、國科大、北航、西工大、南航、哈工大、北理工、電子科大、四川大學、西安交大、天津大學、東南大學等27所高校的百餘名優秀學子應邀「薈聚蓉城」,走近成都所。
更重要的是,特邀嘉賓殲-20飛機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偉的出席活動,讓大學生們興奮不已。
楊偉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寄語大學生:「35年前,我選擇航空領域,到成都所參加工作就是為了研製國家急需的先進戰機。戰機研製是高博弈、高技術、高理念的領域,要有勇創新、肯鑽研的精神,攀登科技高峰的過程是艱辛的,但也是其樂無窮的。我國2021、2049兩個百年計劃中間的30年,正是需要在座的同學們貢獻智慧和力量的時期,未來大有可為!希望你們選擇航空,明年工作時咱們再相會。」
當晚,大家歡聚一堂,開展了飛機模型抽獎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其中,由楊偉院士親筆籤名的殲-20、殲-10雙座和梟龍飛機模型分別被來自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的三位幸運兒獲得!
能得到楊偉院士籤名的飛機模型,這三名幸運兒真夠幸運的。
這次,楊偉院士寄語大學生的話中出現了「三高」,即高博弈、高技術、高理念。下面,東方老師重點說一下這個「三高」的話題。
其實,早在2018年的時候,作為殲-20的總師,楊偉曾講過這樣一段話:「裝備是用來博弈的,無論研發什麼裝備都得有權衡,權衡的理念之一就是非對稱。完全跟著別人做,那就不存在非對稱,是一種對稱式的和別人在比。在權衡的時候,你必須突出或提高一些東西,同時也可以放棄或降低一些東西,這樣就會形成非對稱優勢」。
作為我國首款隱身戰鬥機,同時,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款可與美國F-22比肩的重型隱身戰鬥機,殲-20所採用的高技術,肯定是少不了的。但楊偉上面講的這段話裡,更強調的是博弈與理念。這一點,楊偉院士希望在座的這些大學生們,尤其是未來從事航空研究的大學生們,必須要牢記。
美國的F-22之所以採用傳統的氣動布局,並且實現了四代機的「4S」技術標準,是因為它擁有一顆強勁的「心臟」,在航空動力這一塊,中國與美國有差距,這個必須得承認,尤其是殲-20研製的那個年代,這個差距更大,所以,楊偉的研發團隊選擇的是鴨式布局,拿著名空軍專家傅前哨的話來說,殲-20採用了基於渦流控制技術的升力體機身、鴨翼、邊條、機翼和後機身邊條的一體化非常規氣動布局,其升力係數可達2.1左右,遠大於F-22的1.7,這也是殲-20的機動性強的一大原因。
所以,對於殲-20而言,高博弈的結果就是突出了機動性。
當然,為了滿足四代機的「4S」技術標準,殲-20在隱身設計上也採取創新,比如其側彈艙。F-22的側彈艙門在飛彈發射時是無法關閉的,而殲-20的側彈艙設計,在掛架整體外翻,將近程空空飛彈轉出艙外後,艙門可再次關閉。這艙門的一開一關,裡面學問可大了。側彈艙打開時間越長,雷達反射截面積就越大,而殲-20通過巧妙的側彈艙掛架設計,規避了這個缺陷。
既然選擇了非對稱的設計手段,也就意味著必須放棄或降低一些東西。對於殲-20而言,也正是由於追求機動性的原因,機身比較薄,寬度比較窄,翼展也比較小,這樣阻力小機動性強;採用鴨式氣動布局,進一步增強機動性。
不過機身比較薄,寬度比較窄,導致殲-20內埋式彈艙容積有限,再加上鴨式布局操縱系統在全機身都有分布,疊加後殲-20飛機內部有效容積沒有美國F-22的大,掛載空地飛彈的能力有限,對地攻擊能力不如F-22。
這次的大學生開放日活動中,成都所還開展了航空技術講座,比如成都所的總體部部長袁澤建就以「航空主戰裝備的發展與挑戰」為題,從航空技術發展概況、戰鬥機的跨代發展、向主戰武器發展的無人機、成都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講解。
在下一代戰鬥機,或者是未來的航空器研製設計中,又該如何做到高博弈、高技術、高理念?想必,成都所的設計師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最後東方老師想強調的是,航空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發展,我國的飛機設計人才隊伍絕對不能斷檔,必須形成梯隊發展。殲-20這種隱身四代機之所以能夠順利研發成功,就是得益於我國三代機殲-10的獨立研發所培養出的科研人才隊伍,而通過殲-20我們又帶出了一大批的科研人才,但這還是不夠的,必須不斷吸引新的人才,並讓他們參與到型號的研製過程中,才能為以後的發展積累更多的人才。
成都所舉辦大學生開放日活動,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從全國的著名高校中引進優秀學子,這也是殲-20飛機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偉出席這一活動的意義所在。
選擇航空,未來大有可為!
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優秀學子,投身到祖國的航空事業當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