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全球角逐四海,舷側對敵設計,吹響戰列艦復興號角的君權

2020-12-15 騰訊網

19世紀80年代,各大強國已經發現隨著交戰距離日益增加,敵方艦艇只要稍微調整一下航向,艦艏對敵設計所謂的火力優勢就無從發揮,也就是說艦艏對敵設計的本質僅僅是四方向單炮塔對敵。使用條件苛刻的撞角更是顯得累贅而無用。從這個角度考慮,擁有最大化主炮射界的軸線炮塔布局是戰艦發展的必然。

無畏先聲,漢諾瓦之權杖,君權級戰列艦(HMS Royal Sovereign)

英國在1888年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海軍軍事演習,結果是模擬敵軍突破了大英帝國的海上封鎖線,大英帝國損失慘重。演習結束之後,英國皇家海軍深感近距封鎖的策略已經破產,為了避免皇冠蒙塵,帝國海軍必須革新自己的主力艦設計模式!痛定思痛的皇家海軍參考了義大利的翁貝託國王級鐵甲艦的側舷最大火力設計之後,於一年之後的1889年9月30日,大英帝國首艘採用舷側對敵思路設計的鐵甲艦——君權級戰列艦一號艦開工,君權號戰列艦於1891年2月26日下水,1892年5月服役。

英國皇家海軍君權級戰列艦裝備有4門MkⅡBL型13.5英寸L30倍徑後膛炮,10門MkⅣ型152.4毫米速射炮,12~16門的57及47毫米速射炮,7根16寸魚雷發射管,兩臺三脹式蒸汽機作為動力來源,三軸雙槳,設計航速15節,最大航速17節。

整體而言,君權級戰列艦有武器裝備都算不上先進,可以簡簡單單的理解成將更改炮塔位置的特拉法爾加級戰列艦,但是君權是大英帝國皇家海軍從艦艏對敵思路向側舷對敵思路的轉變的標誌!象徵著時隔二十年之後,大英帝國再一次如夢初醒般調整自己的主力艦設計模式。

君權級戰列艦兩視圖,主炮位置靠近上層建築,射界相對較小

義大利所設計的翁貝託國王級戰列艦在1884年7月10日開工,1888年10月18日下水,1893年2月16日服役

翁貝託國王級戰列艦採用了側舷對敵設計,航速高達18.5節,主炮同樣是3門343MML30倍徑架退炮,但是翁貝託國王的知名度遠遠無法與君權相比,君權被視作前無畏時代的開端,翁貝託國王建造時間比君權早了整整五年,卻默默無名。只能說義大利擁有著高超的設計能力,擁有敏銳的戰略眼光,但是義大利的造船工業實在實在是費拉不堪,君權89年開工,92年服役,翁貝託國王84年開工93年服役,這也是沒誰了.....(在歐洲諸國軍艦換代速度顯著下滑的當代,義大利成了歐洲武德的代表.....)

不安的前無畏,側舷對敵這種探索是對是錯?

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美國等國通過大量的軍棋推演以及大規模的海軍軍事演習證明了鐵甲艦思路確實是落後於時代的,但是紙上談兵終究只是紙上談兵,戰爭瞬息萬變,誰敢說鐵甲艦它就真的落後於時代了?在利薩海戰爆發之前,誰又敢說撞角設計是符合時代需求的設計!但是在利薩海戰當中,義大利號鐵甲艦確實是被撞沉的。

那麼在戰爭真正爆發的時候,為了更快的抵達交戰距離,雙方艦隊選擇正對航行的話,那麼在正前方無從發揮最大火力的戰列艦是否能夠打得過同等技術水平的鐵甲艦?沒有人知道。

副炮位於主炮正上方的喬治亞級戰列艦,醜的一言難盡

鐵甲艦的消亡之戰,速射炮時代的號角——1984大東溝

在歐洲列強們因為軍艦應當如何設計而糾結的時候,遠離世界中心的遠東地區,一場決定一個衰落的世界大國與一個新近崛起的小國三十年內命運的戰爭已經打響。

在大東溝,北洋水師擺出了最適合北洋的雁形陣,以定遠鎮遠兩艘8000噸級鐵甲艦為核心,最大限度的發揮這兩艘戰艦的重炮,剩下的軍艦則拱衛這兩艘軍艦的側翼。

北洋各艦射界

日本聯合艦隊採用了舷側對敵以最大限度發揮速射炮火力的編隊模式,但是而且兩者的軍艦除了速射炮數量以及航速以外,在其他方面沒有本質的差距,聯合艦隊絕大多數的軍艦同樣採用了艦首對敵設計,只有敵軍位於正前方,才擁有最大火力投射量,比如說日本的三景艦採用了大型單裝320MM艦炮,射界只有前/後半球射界。這三艘軍艦的設計目標就是對付定遠鎮遠。

三景艦兩視圖

採用縱列編隊作為交戰陣型的代價就是,三景艦隻能看熱鬧了。因此,耗費重金為定遠鎮遠量身定製的三景艦成為了華而不實的大玩家,在戰爭中,充當了背景板的作用,威力巨大的320MM艦炮,沒有任何戰績!

日本聯合艦隊主炮及副炮射界示意圖

北洋缺乏速射炮,所以不存在側向火力最大化的先決要素。雁形陣適合普遍採用艦艏對敵設計的北洋諸艦。但是雁形陣僅有少數副炮擁有射界,直接導致北洋在可用副炮數量上就陷入了數倍的數量差距。(定遠鎮遠只有左側艦炮可以攻擊敵軍,右側艦炮自己看看想打誰吧。)

再加上管退炮的發射速度遠快於架退炮,一分鐘三發與三分鐘一發的射速差別,讓雙方的火力密度差距進一步拉大。而且北洋使用了劣質煤炭,軍艦長期缺乏保養,鍋爐狀況極度糟糕,外加因為經費不足導致開花彈數量寥寥無幾,外加 北洋陸軍爛泥扶不上牆,一觸即潰。戰爭的結果是北洋慘敗,割地賠款的老劇目再一次上演。

這場戰爭,證實了艦艏對敵思路已經落後於時代,隨著交戰距離的增加,以及火炮射速的增長,前衝的軍艦會成為敵方最好的靶子。

側舷對敵設計不僅能夠讓主炮火力重合區最大化,打的更疼,還能夠最大限度的調用速射炮,以增加彈藥投射量。

一夜之間,軸線主炮設計成為了時代的主流。也讓萬分不安的英國皇家海軍與義大利海軍那可已經到嗓子眼的心臟回到了肚子裡,沒有走錯路探索是正確的(瀕海戰鬥艦就是典型的錯誤探索)

軸線主炮布局與對角主炮布局實際影響圖解

在艦艏對敵思路誕生之初,艦炮的實用射程較短,以定遠級鐵甲艦裝備的305MM/L20克虜伯艦炮為例,有效射程為7000米,但是有效射程是依舊擁有較高精度是射程,而不是擁有較強殺傷能力的射程。強弩之末尚不能穿魯縞,在冶金技術落後,而且依舊採用黑火藥作為發射藥的條件下,克虜伯305毫米艦炮,能不能在1千米的情況下擊穿280厚的均質鋼裝甲都需要打一個問號。也就是說,在鐵甲艦誕生初期,艦炮很難在遠距離擊穿敵方的裝甲。戰爭雙方的交戰距離不應當超過三公裡,如果想要對敵方主力艦艇造成直接性的殺傷,那麼戰爭會在1公裡內打響!在這種戰爭模式下艦艏對敵並非沒有可取之處!

當戰爭爆發距離為1公裡以內時,艦首對敵的鐵甲艦,兩座艦炮都擁有較大的可以攻擊到正前方的艦艇的射界,而且隨著交戰距離的縮短,撞擊敵方艦腫的概率也越來越高。

但是隨著交戰距離的增加,兩門主炮能夠同時攻擊同一目標的射界從40度左右降到10餘度。考慮到軍艦縱搖橫搖的影響,當交戰距離大於2千米後,只有一座炮塔能夠將敵方目標納入射界。

交戰距離十五公裡,鐵甲艦可命中敵方艦艇的主炮射界幾近於無

考慮到因為艦艏對敵以及架退炮那個弱雞的射速,每一次射擊之後都需要重新調整設計諸元,而且在射擊諸元的計算過程中,軍艦依舊在向前方航行(這也是為什麼定遠上的男人們會出現大拇指測距射擊的原因)火炮的命中率非常低!

每一次設計都需要調整射擊諸元

當火炮技術相同時,採用側舷最大火力設計的軍艦擁有更強大的火力輸出,主炮火力重合區大的能夠讓所有的鐵甲艦感到絕望!如果敵軍正對己方航行,每一次設計也需要調整射擊諸元,但是,因為己方與對方航向基本垂直,所以射擊諸元計算量會小一些,反應速度更快。當雙方同向航行時,跨射對方以後,艦炮需要做的就是全速裝填,爆發最高射速。

舷側最大火力設計的缺點:不適合短距離交戰,當交戰距離小於500米時,側舷對敵依舊可以發揮最強火力,問題是僅有1公裡的交戰距離,航行幾分鐘的時間即可以將這個距離變成0,也就是說如果在鐵甲艦時代就直接採用側弦對敵思路的話,因為大口徑架退炮射速緩慢,軍艦隻有2~3輪的射擊機會,便會被捲入近距離的貼身肉搏。在這種條件下,側舷對敵思路主導下設計的軍艦,極有可能被撞擊側部,從而讓利薩海戰重演。

也就是說如果北洋的航速要高於日本的聯合艦隊,那麼北洋極有可能通過撞擊的方式幹掉敵方艦船,但是軍艦缺乏維護,劣質煤炭,再加上速射炮的不足,導致了北洋在火力裝甲防護航速數量等領域全方位的劣勢。因此極有可能成為艦艏對敵續命之戰的大東溝海戰成為了側舷對敵思路崛起的衝鋒號。

二級主炮設計與大東溝海戰

大東溝海戰除了證明側舷最大火力優於艦艏最大火力設計以外,還證明了大口徑主炮射速緩慢,當交戰距離被拉近時很難及時反應,因此必須增強副炮火力,在認識到副炮數量不足的問題以後,各國海軍拼了命的在自家的戰列艦上堆副炮

德國海軍愷撒·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是一級非常特別的戰列艦,首先將主炮縮減為了4門(布蘭登堡為6門)口徑也縮減為了240毫米,而240毫米這個口徑是德國所能夠設計並建造的口徑最大的速射炮!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還裝備了多達14座單連裝40倍徑150mm副炮與12門88mm/L35副炮(射速15發/分鐘)也就是說,該級戰列艦在前側擁有4門240毫米速射炮門150毫米速射炮與6門88毫米速射炮所組成的火力網投射量非常龐大。

但是德國海軍這種模式極大的降低了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對其他戰列艦的毀傷能力,速射炮的數量再多,也只能給對方點上一把又一把的大火,如果戰爭無法在短時間內結束的話,敵方受損戰艦會經過簡單維修之後就可以重新加入戰場。

將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看作巡洋艦殺手的話,它是最強的,問題是腓特烈三世它是戰列艦,而且也跑不過裝甲巡洋艦,它的主要任務是和敵方的戰列艦擺明車馬對A,所以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這種設計被證明缺乏可取之處。

在大口徑速射炮最大口徑也沒多大的條件下,如何提升戰列艦的性能?

大口徑艦炮射速緩慢,小口徑速射炮又缺乏足夠強的對艦能力,那麼將能夠建造的最大號的速射炮裝上去不就行了麼?在這種背景下,二級主炮設計應運而生,這種大口徑速射炮的口徑介於副炮與主炮之間,所以戰列艦上備的大口徑速射炮被命名為了二級主炮(二級戰列艦的主炮口徑也就這樣,所以說也可以理解成二級戰列艦所使用的主炮)

神奇的埃琳娜皇后級戰列艦。

義大利海軍在18世紀90年代所建造的埃琳娜皇后級戰列艦,長144.6米,寬22.4米,排水量12,691噸,最大航速21節。

艦載火力為兩座單裝的305毫米口徑l40倍徑艦炮,6座雙聯裝203毫米L45倍徑艦炮,

16門76毫米副炮,10門47毫米速射炮,兩根450毫米魚雷發射管。

要注意,本級戰列艦的主炮只有兩門,二級主炮數量卻高達12門,也就是說主炮就是看熱鬧的,真正的火力擔當還是每側6門的203毫米二級主炮。

埃琳娜皇后級戰列艦寧願降低主炮火力,也要最大限度的提升彈藥投射量,這種設計極大的提升了皇后的彈藥投射量,但是實在是太醜了,海軍接受不了,不過海軍反對無效,這種長得有點醜的軍艦成為了世界的主流。

君權的射界

前無畏時代的局限性

前無畏艦時代已經確立了側舷對敵的優勢,但是交戰距離依舊在10公裡以內,所以戰列艦採用了軸線安裝主炮的同時,也採用了兩舷安裝大口徑速射炮的兩級主炮模式,二級主炮的缺點也很明顯,論射速比不過中口徑速射炮,論毀傷能力也比不過主炮,而且一座雙聯裝的二級主炮並不會比一門單裝的大口徑艦炮的佔地面積小多少。只能說,大東溝將世界軍艦設計模式帶進了溝裡。

343毫米火炮結構圖

在前無畏艦時代,撞角設計並沒有被淘汰!在法國所建造的最後一級前無畏艦,丹東級戰列艦之上,依舊採用了撞角設計。撞角設計成本低,加上也沒啥影響,萬一管用呢?不過直到第1次世界大戰,戰爭的爆發距離依舊是10公裡,所以各國海軍尋思著船頭你總不能不要吧,隨手弄一個不就完事了嗎??一個撞角又沒有多少成本。

丹東級戰列艦兩視圖

錫諾普海戰,代表著風帆戰列艦的落寞;南北戰爭意味著風帆戰艦被徹底淘汰,鐵甲艦成為了時代的主流;利薩海戰又帶來了艦艏對敵設計與已經被淘汰上千年的撞角設計復興的號角;大東溝將艦艏對敵的鐵甲艦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但是稱雄四海的前無畏艦稱霸大海的時間也僅僅是1892年到1906年的14年時間而已!

在那個海軍飛速發展的年代,在那個日新月異的年代,軍艦下水即落後的年代,1984年翁貝託國王號戰列艦開建時,翁貝託國王是無可置疑的世界至強,但是翁貝託國王服役的時候,君權就已經摘走了世界上第一艘前無畏艦的王冠,翁貝託國王也與世界最強無緣。

當英國皇家海軍的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正在緊鑼密鼓的建造的時候,無畏的號角已經吹響,同一主炮口徑戰列艦即將到來!在那個時代,最強的軍艦永遠是下一艘,終結這一切的就是英國皇家海軍無畏級戰列艦。

相關焦點

  • 百年前阿根廷海軍的無畏艦一裡瓦達維亞級戰列艦
    阿根廷海軍擴充海軍的計劃於1907年獲得政府通過,在得知巴西向英國訂購無畏艦之後(巴西米納斯吉拉斯級戰列艦),阿根廷也計劃建造無畏艦。經過徵集歐美多家造船廠的15個方案之後,決定由報價優惠的美國船廠承建2艘。
  • 以「無畏」之名,引領時代的偉大戰艦——「無畏」號戰列艦
    她的出現誘發了一場波及全球的海軍軍備競賽,延宕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作為一種極具革命性的新型戰艦,無畏艦的概念一經確立,其後續艦的建造工作便全面鋪開,並以每年3到4艘的速度陸續下水。截至1913年,已有32艘無畏艦業已或即將入役。
  • 如果超級戰艦大和參加瓜島夜戰,能否一舉擊沉美軍兩艘戰列艦?
    對於此次海戰驚心動魄的過程,軍迷們一直津津樂道,甚至提出如果日軍出戰的不是老舊的"霧島"號,而是號稱史上最強戰列艦的"大和"號,那麼交手結果會完全不同,2艘美軍戰列艦恐怕無法全身而退,那麼這個假設是否成立,不妨分析一二。
  • 怒海截殺,風帆時代的巡航艦VS戰列艦
    在那個蒸汽機還沒有進入實用化的年代,法國海軍素來以作戰艦艇的科學設計、艦隊的「大艦巨炮」在硬性條件方面壓制英國。而英國所依靠的,則是更富有經驗和技藝的海軍官兵。要知道在18 世紀末,雖然造船技術已經能造出擁有50 多米高桅杆的3000 多噸大船,並讓其搭載著幾百號人四海漫遊,但操縱帆船依然是用體能與意志對抗大自然的極限活動。
  • 全球最著名的五艘戰列艦
    正如在開始提到的,大和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工藝以任何標準。在戰艦設計的三個屬性中,大和的設計者顯然更看重進攻和防禦力量而不是速度。大和號速度可以達到27節,對它這種比例的船來說已經不錯了。但這明顯低於美國快船33節的速度。和俾斯麥一樣,大和之所以被人們記住,主要是因為她沒有兌現承諾。她提供了另一個關於人類易犯錯誤的警示故事。
  • 風帆的落幕,蒸汽機時代的來臨,鐵甲艦時代的艦炮裝甲與火炮布局
    風帆不堪重負,風帆戰列艦裝上裝甲以後根本跑不動,所以西班牙人認為給風帆戰列艦安裝裝甲是一種愚蠢的選擇。即便如此,西班牙這種失敗的常識,也已經為海軍的變革埋下了一顆種子。順道俘虜了150名軍官,老式的無裝甲風帆戰列艦,面對擁有爆炸能力的開花彈,風帆戰列艦引以為傲的數以百計的艦炮在開花彈時代,成為了風帆戰列艦的催命符,一發恰到好處的高爆彈就可能讓一艘風帆戰列艦成為一團碩大的煙花。錫諾普海戰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慘敗,標誌著風帆戰列艦時代的喪鐘已經被敲響。
  • 比俾斯麥戰列艦更大更強的超級戰列艦,可惜停留在圖紙上了
    雖然如今海洋的霸主已經是航空母艦,但是對於男人來說,航空母艦終究太過無聊,尤其是刺激性和威懾力遠不如超級戰列艦來的直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若干世紀裡,戰列艦曾經雄霸海洋世界,獨領一代藍色風騷。但是隨著獨裁者的上臺,出於軍事上的需要,德國又重新開始製造戰列艦,其中赫赫有名的就是俾斯麥級戰列艦,這是一艘超級戰列艦級別的龐然大物,能排進世界十大戰列艦前五的存在;也是德國在二戰時期建成的最大的主力艦,超越了英國皇家海軍旗艦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成為當時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戰艦。
  • 從「科羅拉多」級到「衣阿華」級,二戰中美國海軍主力戰列艦盤點
    作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洋,太平洋遼闊的海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海軍強國角逐的戰場。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上,航空母艦開始成為戰場上的主角。但無論是美國海軍還是日本海軍,其各自旗下的戰列艦仍然在太平洋戰場上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 蒙大拿級戰列艦: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大和:你敢說你比我還強?
    此外,美國海軍在設計蒙大拿級時,並不僅僅以日本海軍的新型戰列艦為潛在對手,而是要求對世界各國現有和即將建造的主力艦都要擁有性能優勢,包括德國的俾斯麥級、日本的長門級、英國的納爾遜級等等。美國人當時的心態就像《破壞之王》裡斷水流大師兄的著名臺詞:「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 二戰後航母稱霸海洋,衣阿華級戰列艦最終淪為博物館!
    在這一條約期限內美國只建造了3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這一時期全球海上力量相對平衡且幾乎沒有戰事,因此也被稱為「海軍假日」。1936年之後由於日本和德國積極備戰,美國於是也建造了2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4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和4艘「衣阿華」級戰列艦,這3型10艘戰列艦就成為了美國二戰時期對地打擊和艦隊防空的主力艦艇。
  • 戰艦世界閃擊戰:戰列艦「喬治亞」國服首發上線!
    群艦競逐,酣暢淋漓!由全球知名戰爭遊戲開發商Wargaming與愷英網絡共同研發,網易獨家代理的《戰艦世界閃擊戰》今日迎來重量級戰艦——M系IX級戰列艦「喬治亞」!它全能的屬性和強悍的戰力,將帶你盡情體驗巨炮狂轟的暢快與熱情,領略M系戰列艦的獨特魅力!
  • 「併兼有兩者所長,卻破綻百出」——「獅」號戰列巡洋艦
    「獅」級戰列巡洋艦的設計隨之應運而生,併兼有兩者所長。英國海軍在老式裝甲巡洋艦的基礎之上加長擴大艦體,發展出了戰列巡洋艦的概念,如1908年服役的「無敵」號戰列巡洋艦。和「無畏」號戰列艦的面世一樣,戰列巡洋艦的設計建造工作也是在第一海務大臣費舍爾海軍上將的倡導和推動之下步入正軌的。費舍爾認為無論是在戰術還是戰略方面,戰列巡洋艦都將會比戰列艦更有所作為。
  • 遠程「狙擊」:戰列艦對決的超遠炮擊
    【話說戰史】超遠炮擊:超級戰列艦射程有多大作為火炮戰艦的集大成製作,戰列艦在軍艦的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曾經作為艦隊決戰的核心,利炮厚甲是其的生存之本,二戰時期的戰列艦基本都達到了其發展頂峰,那麼戰列艦射程有多大呢?
  • 雷霆海戰十大戰列艦排名 你已擁有多少艘
    納爾遜級戰列艦於1927年完工服役,與日本的兩艘長門級戰列艦、美國的三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等7艘擁有最大口徑火炮的戰列艦,被各國海軍界人士稱為「big seven」。 八、維內託級戰列艦 維託裡奧?維內託級戰列艦是義大利建造的一種戰列艦。20世紀30年代法國針對德國的「袖珍戰列艦」開始建造新型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 艦娘殺卡牌介紹之賭國運之艦-大和號戰列艦
    為什麼會給予這樣的臺詞,這還得從大和號戰列艦本身的設計方針與實際戰績說起。1936年6月,日本修改國防方針明確提出對美截擊戰略,但日本在工業產能上根本不可能與基礎雄厚、資源豐富的美國競爭,更無法在戰艦的數量方面同美國海軍抗衡。因此日本按照其明治時代以來「數量不足,質量彌補」的方針,確立以單艘戰列艦的威力優勢來抵消對方的數量優勢的發展戰略。
  • 揭秘二戰日軍為何害怕「華盛頓」號戰列艦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3月18日刊發肯塔基大學帕特森外交和國際商業學院高級講師羅伯特·法利的文章《為什麼日本當年會害怕「華盛頓」號戰列艦》稱,1936年籤訂的「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旨在將戰列艦的體量限制在排水量3.5萬噸以內,並將主炮的口徑限制在14英寸以內。
  • 2020南昌中考學員陶昕悅:在育英優啟吹響衝鋒號角,角逐金榜
    2020南昌中考學員陶昕悅:在育英優啟吹響衝鋒號角,角逐群雄題金榜!2020南昌中考學員陶昕悅:在育英優啟吹響衝鋒號角,角逐群雄題金榜!
  • 日本「長門」級戰列艦的前世今生和悲苦的命運
    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共建造了二艘,首艦命名曰「長門",第二艘命名「陸奧」。這兩艘艦從建成服役,到沉入海底,都沒有建立什麼大的功勳,尤其是第二艘「陸奧「。縱觀「長門"二艦的生滅,真是應了他們共同的級別定名「長門」:怨氣彌天、悲苦莫名。比中國漢代古典名篇《長門賦》裡的怨氣濃重萬倍,也不知日本人為什麼喜歡用這不祥二字命其國名、定其艦名。
  • 《EVE》戰列艦能力剖析
    它們,就是戰列艦船。 帝國戰列艦以及勢力戰列艦已經多次在實戰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也是不可代替的作用。特別是在聯盟軍團間的作戰中,一支裝備精良的T2戰列艦隊在早期接戰中經常會掌握主動,為之後的旗艦入場作戰奠定優勢。而就這些在主權爭鬥中縱橫馳騁的戰列艦在單兵作戰中能力如何,在玩家群裡中引發了不小的關注和議論。
  • 美軍佛羅裡達級戰列艦(圖)
    美國海軍戰列艦  ——佛羅裡達號(Florida)  【艦史】  本級艦是美國海軍第一級裝備新式14英寸主炮的戰列艦,但由於供給系統的不足使得其與隨後的懷俄明級一起被迫改回12英寸炮。猶他號參加了珍珠港的戰鬥並被擊沉,戰後成為一艘紀念艦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