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截殺,風帆時代的巡航艦VS戰列艦

2020-12-13 戰爭事典

自17世紀開始,激烈的歐洲海上霸權爭奪戰拉開了帷幕。在經歷了100 多年的鏖戰與對抗之後,西班牙、瑞典、丹麥、荷蘭等許多曾經名噪一時的地區性海上霸權都漸漸湮沒於歷史。到了18 世紀末、19 世紀初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期間,只剩下英法兩強。兩者以全世界三大洋為戰場,展開了拼盡全力的最後對決。

在那個蒸汽機還沒有進入實用化的年代,法國海軍素來以作戰艦艇的科學設計、艦隊的「大艦巨炮」在硬性條件方面壓制英國。而英國所依靠的,則是更富有經驗和技藝的海軍官兵。要知道在18 世紀末,雖然造船技術已經能造出擁有50 多米高桅杆的3000 多噸大船,並讓其搭載著幾百號人四海漫遊,但操縱帆船依然是用體能與意志對抗大自然的極限活動。

巡航艦VS戰列艦

當時的風帆戰艦主要分成兩種類型,大型的所謂「戰列艦」用於艦隊決戰,不戰則已,開戰就是決定英、法、西、荷等海上強國國運的一場豪賭。除了這種輕易不會動用的國之重器,就是「不倦」號這樣的「巡航艦」了。這些較小的軍艦擔當保護海上貿易路線、搶劫敵對國家商路等巡洋作戰任務,也是由戰列艦組成的主力艦編隊的「眼線」。

當時的作戰形式,往往是戰列艦編隊在海上靠著各自的巡航艦做眼線,相互糾纏、試探,各自爭取對自己有利的風向、天候、陣位。可大多情況下,雙方艦隊司令都會採取穩健策略,沒有接戰就結束行動。真正的戰列艦對決其實並不常見。

接下來,筆者將詳細介紹一下戰列艦和巡航艦這兩類戰艦。

法式74炮戰列艦,18世紀後期英法海軍的主力戰列艦,左側為大角度近迎風航行(Sailing-by)時的姿態,右側是順風航行(Sailing-large)時的姿態

採用昂貴的上等厚方木製成、搭載噸位級的大炮幾十門到上百門,這就是風帆時代的「戰列艦」(英文:Ship-of-the-Line;Line-of-the-BattleShip,簡稱Battleship)。所以,「戰列艦」本來就是一個從風帆時代固定下來的詞彙——這些戰艦用於排成單縱隊、用海軍加農炮與敵方的戰列艦對轟。這樣的戰艦單縱隊就叫「戰列線」(Line of the Battle)。風帆戰列艦組成兩列好似浮動的海上長城的戰列線對轟,也有點類似陸上的「排隊槍斃」——線式戰術。

這樣的戰列艦,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來建造。風帆時代的戰艦完全是木頭造的,只是用鐵釘子、鐵條、鐵拐加固。18世紀,建造一艘74炮戰列艦需要採伐2000多棵一百年前種下的英國橡木,而且還不能是長在深山老林裡、長荒廢了,甚至心材腐爛的木頭。必須是之前特別栽種在私人莊園、河沿、行道旁的優質木材。橡木栽種不能過密,每棵樹都自由接受光熱雨露才不會像山林中的樹一樣一味拔高、和兄弟姐妹爭奪陽光。這樣平心靜氣生長百年的、20多米高的橡樹,才能在樹幹部分產生一段可以用來建造戰艦肋骨的木料,真是比現在的「有機食品」還要挑剔。所以,可以想像,組建一支這樣的戰列艦艦隊,需要多麼眾多的粗壯木料,需要多麼漫長的生長周期,需要多麼咋舌的採購價格。

17世紀荷蘭畫家小威廉·范·德·韋德(William van de Velde)表現的荷蘭戰列艦「金獅」號(Gouden Leeuw)在1米以上大浪中航行的戰艦「肖像」。

因此從17世紀中葉戰列艦登場以來,直到18世紀80年代,英國艦隊裡數量最多的,就是搭載火炮60—70門的三級戰列艦(Third Rate)。它們雖然火力一般,但造價相對低廉,便於大量建造,損失了也能快速補充。

要想識別當時的戰艦,其實也簡單,數一數火炮甲板有幾層、炮門有多少個,就可以把風帆時代的戰艦分出大小不等的型號,即所謂「等級」(Rating)。當時的海軍管理部門就是這麼幹的,身形大小不同的戰艦,採辦不同規模的後勤補給物資,募集和僱用不同數量的水手。

比如英國「皇家威廉」號戰列艦有三層炮甲板,每層每舷可以搭載14到15門海軍加農炮,算上露天的,共計100門炮。其中,最下面一層炮甲板搭載的是「七尺長炮」,長7英尺(2米冒頭),重3噸多,發射一顆42磅的球形實心炮彈(體積比柚子略大)。所以「皇家威廉」號傲視整個艦隊,被劃分為「一級戰列艦」(First Rate)。

而在拿破崙戰爭(1803—1815)之前的任何一個歷史時期裡,英國皇家海軍裡同時活躍服役的「一級戰列艦」不超過7艘。這並不是因為沒有戰爭,要知道,從17世紀末開始,隔著英吉利海峽的英法兩國之間的和平,最長只有18世紀初到詹金斯耳朵戰爭期間的20年。也就是說,在那場「英法新百年戰爭」裡,每次和平時期都不超過20年。

一級戰列艦的數量稀少,主要是因為這種戰艦實在是太大,消耗人力和物力太多,一般只能作為駐紮海峽、地中海的各個艦隊的旗艦。不過這些戰艦強大的火力、下層火炮甲板接近1米的厚厚船殼、高高聳立的舷牆,使它們屢屢成為交戰時整支艦隊的核心。

比如1805年在特拉法爾加,著名的「勝利」號一級戰列艦就英勇無畏地冒著炮火衝刺接敵、靠幫拼命,開啟了英國在海上對法西聯合艦隊的壓倒性勝利。乃至此後100年,再也沒有任何勢力敢於挑戰不列顛全球海權。

不過,「勝利」號的三層炮甲板中最下層的重炮只發射32磅的彈丸,比「皇家威廉」號反而「退步」了。這是因為,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海上行動已經是橫跨大洋的遠洋作戰,42磅加農炮3噸多的重量實在是讓人和船都不堪重負,影響持續作戰能力,而且也難以獲得壓倒性的快速、連續射擊。

除了數量稀少的一級戰列艦,18世紀後期,逐漸成為英國皇家海軍主力的是抄襲俘獲的法國戰艦而建成的74炮三級戰列艦(74-Gunner)。日後挫敗拿破崙渡海入侵英國計劃的所謂英倫「海上長城」(Wooden Ships & Iron Men),主體就是這種性價比更高的74炮三級戰列艦。

74炮戰列艦有兩層火炮甲板。下層甲板每側舷配備一級戰列艦「勝利」號那樣的32磅海軍加農炮,炮的數量只比「勝利」號的每舷15門少一門——14門,因此這種戰艦的彈丸投射量也不容小覷,而且造價更便宜,用少得多的人員就能操作,因此使用費用更低,便於大量建造。特別是1805年後,海戰演變為持久戰,於是英國開工建造了總數多達幾十艘的「無敵艦隊」級(Armada Class)74炮戰列艦。1840年鴉片戰爭中的「衛斯理」號(HMSWellesley)、「皋華麗」號(HMS Conwallis)都是這一級的姊妹艦。整個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共建造大中小三種型號的74炮戰列艦約200艘。在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1830年英法新海軍軍備競賽展開之後,74炮戰列艦迅速淪為二線角色,例如參與侵華戰爭。

錨地內待命的「不倦」號巡航艦,德雷克·加德納(Dereck G. M. Gardner)作品。戰艦的前桅杆與主桅杆上的風帆朝相反的方向張開,主桅杆產生與前進方向相反的推力,使帆船制動,隨著風向、洋流緩緩漂流。

至於巡航艦,則主要負責風帆時代的巡洋作戰。也就是護航、破壞敵方海上貿易路線等任務,並作為戰列艦編隊的耳目、斥候。對於這類輕型巡洋風帆戰艦,目前國內還沒有統一認定的翻譯。筆者推薦,大型的可以稱為「巡航艦」(Frigate),而搭載20門火炮以下的小型戰艦則稱為「護衛艦」(英:Sloop-of-war;法:Corvette)。這些詞彙也被今天的海軍繼承,當然是指向完全不同的東西,今天「Frigate」通常對應中文「護衛艦」,「Corvette」則對應「輕型護衛艦」。

「巡航艦」作為巡海快船,只有一層炮甲板,船體也是用輕薄、廉價的木料製成。一艘船上乘員200人左右。其搭載火炮只是前面74炮戰列艦的副炮水平——每側舷13門18磅炮,發射比橘子大不了太多的球形彈丸。用這樣的戰艦對抗一艘如「人權」號這樣的74炮戰列艦,就好像讓輕量級拳擊選手挑戰重量級選手一樣絕望。因為巡航艦這種把機動性放在首位的巡洋戰艦,無論是火力還是船體承受炮彈傷害的能力,都遠弱於戰列艦。巡航艦遭受戰列艦一輪齊射就會被打得體無完膚,滿身破洞。所以在風帆戰艦時代,岸上的旱鴨子也知道巡航艦不能迎擊戰列艦,遇到了只能跑回艦隊去報告敵情和求援。

不過也有例外,1797 年英國愛德華·佩萊(Edward Pellew)艦長就上演了一場坐鎮「不倦」號巡航艦擊敗法國「人權」號74 炮戰列艦的傳奇好戲。這「巡航艦VS戰列艦」的事跡得以流傳於英倫上上下下。畢竟在1797年,面對著在歐陸上高歌猛進的法國,這樣的事跡在每一個英國人聽起來都是一針強心的猛藥。

本文節選自《戰爭事典028》

相關焦點

  • 100年後的補刀:一艘被空襲擊沉的風帆戰列艦
    在持續兩年多的戰爭中,皇家海軍先後派出四艘三級戰列艦(布倫海姆號、康華麗號、梅爾維爾號和本文將要介紹的威裡士釐號)和幾十艘中小艦艇,除一艘風帆明輪炮艦外都是風帆艦。東印度公司艦隊派出了十多艘軍艦,全部都是明輪+風帆的機動炮艦。以上軍艦相對大清的水師,無論在硬體上還是軟體上都構成了巨大的代差。而且,四艘戰列艦是什麼概念,僅約相當於那時皇家海軍戰列艦隊實力的二十五分之一。穿鼻洋海戰中,廣東水師的中式戰船起火爆炸,注意右邊遠處的東印度公司明輪炮艦「涅墨西斯」號。
  • 風帆的落幕,蒸汽機時代的來臨,鐵甲艦時代的艦炮裝甲與火炮布局
    風帆不堪重負,風帆戰列艦裝上裝甲以後根本跑不動,所以西班牙人認為給風帆戰列艦安裝裝甲是一種愚蠢的選擇。即便如此,西班牙這種失敗的常識,也已經為海軍的變革埋下了一顆種子。就算到了20世紀初巴西海軍的米納斯吉拉斯級戰列艦都保留有風帆時代的殘留——碩大的前後桅杆開花彈時代的衝鋒號——錫諾普海戰1853年,沙皇俄國海軍將開花彈實用化,以37人陣亡,229人受傷為代價,幹掉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3000人。
  • 定遠艦裝甲板重現人間,重18噸!怪不得被稱作鐵甲艦而不是戰列艦
    由此可見定遠艦當時被稱為鐵甲艦絕非浪得虛名,雖然這塊鐵甲在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海水侵蝕後,早已鏽跡斑斑,但依舊難掩其敦實的厚度以及在它誕生的那個年代堪稱一流的防禦能力。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正是戰列艦興起的時代,而鐵甲艦就是當時海戰裡特殊的存在。
  • 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如何劃分?這裡告訴你答案
    隨著軍事技術的不斷發展,海軍誕生出了多種型號的軍艦,其中包括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進入21世紀以後,軍艦的性能越來越全面,噸位越來越龐大,以至於使得軍艦劃分界限越來越模糊,產生驅逐艦噸位大於巡洋艦,護衛艦比驅逐艦還大的怪狀,那麼這四種型號的軍艦到底如何劃分呢?
  • 戰列艦發展史三:無畏艦時代!
    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幾款前無畏艦,相信大家也都明白了鐵甲艦和前無畏艦的區別,這期就給大家講講無畏艦的一些相關知識。無畏艦雖然已經具備了現代戰列艦的基本特徵但跟後來「衣阿華」級戰列艦這樣的大傢伙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裡為了便於區分將其劃分為無畏艦和戰列艦兩個模塊來講。
  • 比俾斯麥戰列艦更大更強的超級戰列艦,可惜停留在圖紙上了
    雖然如今海洋的霸主已經是航空母艦,但是對於男人來說,航空母艦終究太過無聊,尤其是刺激性和威懾力遠不如超級戰列艦來的直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若干世紀裡,戰列艦曾經雄霸海洋世界,獨領一代藍色風騷。其自風帆時代誕生,1860年開始變革,在1870-1890年之間一度斷代,但是期間的實驗探討一直沒有中斷,由1890年開始復興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人類對這個鋼鐵猛獸的研究製造已經達到巔峰,出現了遠超普通戰列艦的存在,稱之為超級戰列戰
  • 逐鹿全球角逐四海,舷側對敵設計,吹響戰列艦復興號角的君權
    痛定思痛的皇家海軍參考了義大利的翁貝託國王級鐵甲艦的側舷最大火力設計之後,於一年之後的1889年9月30日,大英帝國首艘採用舷側對敵思路設計的鐵甲艦——君權級戰列艦一號艦開工,君權號戰列艦於1891年2月26日下水,1892年5月服役。
  • 以「無畏」之名,引領時代的偉大戰艦——「無畏」號戰列艦
    無畏艦概念的引入可謂毀譽參半,批評者稱此舉令英國龐大的戰列艦隊驟然過時,並全部變得脆弱無比,支持者則認為二等主炮的存在業已無足輕重,究其原因,首先,魚雷射程的延長已使近距離作戰的危險係數大為增加;其次,炮術專家發現,在進行遠距離射擊時(即射程12810米(14000碼)以上)——305毫米(12英寸)主炮射程範圍內——唯有最大口徑火炮方可取得戰果。
  • 大艦巨炮-無畏艦時代(英國篇):七炮塔的「阿金庫爾」號戰列艦
    這艘軍艦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10月,當時巴西議會通過一項增加28艘戰艦法案,以奪回因1889年革命而失去的南美海軍第一大國的地位,其核心是3艘戰列艦。1906年7月23日,巴西海軍部長儒利奧·塞薩爾·諾羅尼亞海軍上將與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籤訂這3艘艦的建造合同,該艦代號792號艦。但同年12月,英國無畏艦的問世使巴西人後悔不已。
  • 艦娘殺卡牌介紹之賭國運之艦-大和號戰列艦
    為什麼會給予這樣的臺詞,這還得從大和號戰列艦本身的設計方針與實際戰績說起。1936年6月,日本修改國防方針明確提出對美截擊戰略,但日本在工業產能上根本不可能與基礎雄厚、資源豐富的美國競爭,更無法在戰艦的數量方面同美國海軍抗衡。因此日本按照其明治時代以來「數量不足,質量彌補」的方針,確立以單艘戰列艦的威力優勢來抵消對方的數量優勢的發展戰略。
  • 百年前阿根廷海軍的無畏艦一裡瓦達維亞級戰列艦
    阿根廷海軍擴充海軍的計劃於1907年獲得政府通過,在得知巴西向英國訂購無畏艦之後(巴西米納斯吉拉斯級戰列艦),阿根廷也計劃建造無畏艦。經過徵集歐美多家造船廠的15個方案之後,決定由報價優惠的美國船廠承建2艘。
  • 遠程「狙擊」:戰列艦對決的超遠炮擊
    【話說戰史】超遠炮擊:超級戰列艦射程有多大作為火炮戰艦的集大成製作,戰列艦在軍艦的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曾經作為艦隊決戰的核心,利炮厚甲是其的生存之本,二戰時期的戰列艦基本都達到了其發展頂峰,那麼戰列艦射程有多大呢?
  • 二戰後航母稱霸海洋,衣阿華級戰列艦最終淪為博物館!
    值得一提的是「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的2號艦「華盛頓」號戰列艦加裝了雷達,因此具備較強的夜戰能力,1942年11月14日夜間的「瓜島海戰」中「華盛頓」號戰列艦在失去隊友支援的情況下憑藉雷達幫助短時間內就讓「霧島」號戰列艦失去了戰鬥力最終只能選擇自沉,這也是二戰時期唯一一次同級別戰列艦對轟取得的戰果。
  • 雷霆海戰十大戰列艦排名 你已擁有多少艘
    納爾遜級戰列艦於1927年完工服役,與日本的兩艘長門級戰列艦、美國的三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等7艘擁有最大口徑火炮的戰列艦,被各國海軍界人士稱為「big seven」。 八、維內託級戰列艦 維託裡奧?維內託級戰列艦是義大利建造的一種戰列艦。20世紀30年代法國針對德國的「袖珍戰列艦」開始建造新型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 二戰日本戰列艦艦長:是什麼級別海軍軍官擔任的
    【話說軍世】二戰時代的戰列艦最然已經不再是決戰的主力艦,不過作為大炮巨艦的威風尤在,其艦員一般都在2000人左右,而二戰中,損失了絕大多數戰列艦的舊日本海軍,其戰列艦艦長一般都是什麼級別的軍官呢?
  • 為什麼以前海戰中,戰列艦都爭搶T字橫頭位?
    在航空力量興起以前,火炮對轟是主要海戰形式,戰列艦這個名字就是從單縱戰列線引申而來的。海軍艦隊有很多隊形,如雁行陣、單縱隊、多縱隊、圓形陣、斜陣等等。單縱隊是最常用的隊形之一,兩支單縱隊艦隊互相追逐,就會形成「T」字形。大家都想搶T字的橫頭位置,誰佔據了誰就有優勢,豎筆位置的就要被動挨打,由此形成「T」字戰術。
  • 全球最著名的五艘戰列艦
    正如在開始提到的,大和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工藝以任何標準。美國密蘇裡號戰列艦愛荷華號和新澤西號是愛荷華級的第一批學生,他們的戰鬥記錄是全班最令人羨慕的,主要是在太平洋戰爭中。帆船時代一流戰艦英國的勝利號位居榜首的是帆船時代唯一的一艘戰艦。HMS勝利號是一艘令人生畏的一流軍艦,三層炮甲板上豎立著大炮。
  • EVE殷郡戰列艦——望月級
    首先是體型,從官方CG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望月級戰列艦和殘月級戰列巡洋艦之間的體型對比。望月級 接下來是速度。
  • 日本「長門」級戰列艦的前世今生和悲苦的命運
    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共建造了二艘,首艦命名曰「長門",第二艘命名「陸奧」。這兩艘艦從建成服役,到沉入海底,都沒有建立什麼大的功勳,尤其是第二艘「陸奧「。縱觀「長門"二艦的生滅,真是應了他們共同的級別定名「長門」:怨氣彌天、悲苦莫名。比中國漢代古典名篇《長門賦》裡的怨氣濃重萬倍,也不知日本人為什麼喜歡用這不祥二字命其國名、定其艦名。
  • 老當益壯:二戰中「爺爺」級戰艦火力硬拼,金剛級戰列艦
    二戰中火力硬拼吃大虧的金剛級戰列艦雖然金剛級戰列艦最終結局都很悲催,但是,在太平洋戰場早期,金剛級戰列艦利用當時戰爭局勢的優勢,還是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戰績,金剛級戰列艦共有四艘,分別是金剛號、比睿號、榛名號、霧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