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爆發16年 民眾渴望和平與穩定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原標題:伊拉克戰爭爆發16年後,人民依然飽受戰亂之苦,國內重建百廢待興

    「和平與穩定是我們最大的願望」

    在伊拉克外交部外,工人在拆除防爆牆。新華社發

    16年前的3月20日,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不顧國際社會反對、繞開聯合國安理會發動伊拉克戰爭,並推翻薩達姆政權。戰爭爆發16年後,伊拉克恐怖襲擊和教派衝突頻發,人民飽受戰亂之苦,國內重建百廢待興,「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趁亂坐大,頻繁發動襲擊,造成大量平民傷亡。日前,本報記者走訪伊拉克,親身感受戰爭給這個國家帶來的巨大創傷,以及民眾對於和平與安穩的生活的渴求。

    從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國際機場乘車前往市區,一路上車水馬龍、秩序井然,戰火的威脅似乎已經過去。但密集的檢查站和路障、多道嚴格的安全檢查、全副武裝的士兵、緩緩駛過的裝甲車、來回巡邏的防暴犬,以及偶爾能聽到的一兩聲槍響,仍然讓記者感受到當地的緊張氣氛。

    「戰爭給伊拉克人民帶來太多苦難」

    每路過一處檢查站,都有人上前仔細盤問檢查。這對當地司機伊斯蘭姆來說已是司空見慣,提前準備好各類證件、從容地回答完所有問題後,他又駕駛著汽車帶上記者繼續前行。

    巴格達著名「綠區」附近一條繁華的商業街邊,大量廢棄的水泥材料尚未運走。隨著局勢好轉,市區內的一些防爆牆正逐漸被拆除,「綠區」也開始在晚間對民眾限時開放。伊拉克戰爭後,為了防範頻繁發生的汽車炸彈襲擊,在巴格達市區西方國家使館區及伊拉克政府機構的區域,美國築起上千處防爆牆和鐵絲網,建立起「安全區」,將城市割裂開來,這片大約10平方公裡的區域被稱作「綠區」。高牆內的「綠區」在那時成為「巴格達最安全的地方」,出入需要通行證,普通民眾無法進入。

    巴格達底格裡斯河東岸,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伊拉克中央銀行新總部的大樓在停工多年後進入施工階段。在市區內,記者還看到許多忙碌工作的吊塔,商場、酒店等項目正在建設之中,其中很多是因伊拉克戰爭而被擱置多年剛剛得以重啟。由於連年戰亂,基建廢弛,當地電力供應很不穩定,本報記者到達巴格達當天晚上就經歷了兩次停電。

    「戰爭給伊拉克人民帶來太多苦難」,從事導遊工作的麥基對本報記者說,16年前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讓整個國家陷入戰亂,頻繁出現在媒體報導中的「爆炸」「恐襲」字眼對伊拉克人來說已經習以為常。

    2014年6月,「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又趁亂坐大,相繼佔領伊拉克北部、西部和東部大片領土,並持續在該國多地與伊政府軍發生激烈衝突,極端分子的勢力範圍甚至一度逼近首都巴格達。

    聯合國的數據顯示,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曾造成伊拉克約600萬民眾被迫離開家園。如今,伊全國仍有約180萬民眾流離失所。2017年12月,伊拉克政府宣布已經取得打擊「伊斯蘭國」的歷史性勝利,但仍有一些殘餘勢力藏身偏遠地區伺機發動襲擊,伊拉克安保人員及平民被殺害的消息仍不時傳出。

    在巴格達郊區玩耍的當地少年。周輖 攝

    「誰不想安安穩穩地生活呢」

    如今從事安保工作的亞塞爾就曾響應號召,加入抗擊「伊斯蘭國」的隊伍,他來自伊拉克東部城市阿馬拉附近的一個村莊。他對本報記者說,「那時候,我家鄉的村莊幾乎每個家庭裡成年的男子都會自發地參加戰鬥。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收復國土,保衛家園!許多人離開家後,就再也沒能回來……」亞塞爾哽咽但堅定地說道,「經歷磨難讓我們變得更加團結」。

    中東媒體指出,隨著伊拉克局勢的穩定,越來越多的國家將伊拉克視為重要的合作夥伴。有分析認為,近期多國政要密集訪問伊拉克,顯示出這個被視作連接中東各地區「橋梁」的國家地緣優勢仍在。然而,伊拉克新政府重要職務空缺、重建面臨重大資金缺口,重建之路必然不會一帆風順。

    麥基對記者表示,持續多年的戰亂讓伊拉克遭遇沉重的打擊,自己工作的古巴比倫遺址遊客數曾一度銳減,很少有人前來參觀。「從去年起,國內的遊客漸漸多了起來,每到節假日景區都很熱鬧。偶爾也會有些外國人來參觀。」

    麥基期待伊拉克重建能夠加碼提速。他說,「希望局勢能夠繼續好轉,誰不想安安穩穩地生活呢?和平與穩定是我們最大的願望。」(周輖 曲翔宇)

相關焦點

  • 臺海觀潮|臺灣民眾渴望和平 認為應避免戰爭
    故而,蔡英文當局採取「聯美抗陸」傾斜戰略,本文分析焦點主要是中美博弈對臺灣民眾心理所造成影響。 首先,美國川普政府反中路線,刺激部分臺灣社會民眾的反中情結;但普遍臺灣民眾心理仍渴望兩岸合作。自川普上臺以來,美國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國」、「修正主義國家」;而非「新型大國關係」及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 在伊拉克戰爭期間,俄羅斯為啥不營救薩達姆?原因有這幾點
    二戰結束後,世界仍未實現全面的和平,局部戰爭和代理人戰爭時有發生,其中規模最大且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場戰爭,當屬發生在上世紀末的海灣戰爭。值得一提的是,這場戰爭還為後來的伊拉克戰爭埋下了伏筆。2003年,美國打著反恐的旗號將美軍開進了伊拉克,伊拉克戰爭由此爆發。
  • 戰爭已過去17年,伊拉克人民後悔了?擺脫薩達姆換來的卻不是安寧
    歷史上的2003年3月20日,美國直接對伊拉克進行單方面的軍事打擊,也就是著名的「伊拉克」戰爭。當時伊拉克有相當一部分人民反對薩達姆政權,對於美軍的到來不僅不反感,反而還夾道歡迎,感覺美軍就是來拯救他們的,甚至還為聯軍進城提供了便利。所以聯軍僅僅只用了25天就宣告了幾乎已經把伊拉克全境掌握在手中,之後薩達姆政權也被推翻了。
  • 「我們渴望和平穩定」——委內瑞拉制憲大會選舉前的加拉加斯
    新華社加拉加斯7月27日電通訊:「我們渴望和平穩定」——委內瑞拉制憲大會選舉前的加拉加斯新華社記者李文清27日,距離馬杜羅政府計劃的制憲大會選舉還有3天,反對派召集的48小時大罷工也進入第二天
  • 伊拉克戰爭70多位記者遇難,不會外語的我活著回來了
    戰爭從未真正遠去,這個世界並未和平。2019年的最後一天,駐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美國大使館,被數千名伊拉克民眾圍攻。世界在美國和伊朗的衝突中再一次支離破碎。這讓我想起摩加迪沙,一個充滿戰爭、暴力的地區。一個孩子,坐在樹下乘涼,瘦骨嶙峋,雙腿潰爛,而臉上,依舊保持著燦爛的微笑。
  • 如何給渴望和平的中東一個答案(鐘聲)
    這標誌著伊拉克反恐戰爭的重大勝利,也是國際反恐合作取得的積極進展。   過去幾年中,「伊斯蘭國」武裝一度在伊拉克攻城略地,世界為之屏息。如今,「伊斯蘭國」組織在伊拉克潰敗,世界為之釋然。摩蘇爾戰役的勝利對國際反恐和地區穩定的指向意義不言而喻,因為這是相關各方摒棄前嫌、同仇敵愾、通力合作的結果。   但是,硝煙尚未散盡,一個問題已經產生:和平來了嗎?
  • 伊拉克戰爭之後,伊拉克的經濟,究竟是增長了還是降低了
    2003年3月,美國向伊拉克發動戰爭,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遭到逮捕,並於2006年底被絞死。值得一提的是,在2003年美軍進入巴格達後,不少伊拉克民眾走上街頭,親手推倒了薩達姆的雕像。在他們看來,擺脫薩達姆統治的伊拉克,顯然會更加美好。那麼,十多年過去了,伊拉克人民有沒有後悔呢?
  • 薩達姆臨死前的遺言,伊拉克人民紛紛嘲笑,如今後悔已經來不及
    導語:薩達姆臨死前的遺言,伊拉克人民紛紛嘲笑,如今後悔已經來不及1979年的7月16日,薩達姆成為了伊拉克的總統,在他成為此國最高統治者的這段時間中,為自己的國家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於石油經濟的情況得到改善和發展
  • 伊拉克戰爭期間,為什麼俄羅斯會對薩達姆「見死不救」?
    以往兩軍交戰只要兵力足夠多就能在戰場上佔據更多的優勢,但是和兵力相比,如今武器裝備的優劣往往能決定一場戰爭的結局。海灣戰爭作為人類歷史上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場戰爭,美國的勝利也讓世界各國開始意識到武器裝備的重要性。當時,美國憑藉著先進的武器裝備,在短短42天的時間內就擊潰了伊拉克大軍。
  • 薩達姆死了十幾年了,伊拉克人民後悔了嗎?現狀已經給出答案
    導語:薩達姆死了十幾年了,伊拉克人民後悔了嗎?所以在薩達姆的身份曝光之後,伊拉克人民選擇性地忘記了他的貢獻,全部盯在薩達姆獨裁者的身份上。那麼從伊拉克人民的角度來說,薩達姆政府有必要推翻嗎?現狀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薩達姆在任期間什麼樣,倒臺之後有什麼樣,從伊拉克的形勢來看已經一目了然。
  • 如果爆發戰爭,有多少士兵願為國而戰?美國59%,德日10%,我國呢
    雖然我們都清楚未來世界的趨勢是和平與發展,但不論是常年戰亂不斷的中東地區,還是今年引人注目的亞阿衝突,都在告訴大家:戰爭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即便是像中美俄這樣的世界強國也有爆發戰爭的可能性。而一旦真的爆發了戰爭,那麼如今各個國家正在服役的士兵裡,又有多少人是願意為國而戰的呢?
  • 對美軍購併不能保證安全,蔡英文應該知道,臺灣民眾渴望什麼
    這一舉措勢必又給當前的兩岸關係潑了一盆冷水,臺當局的對美軍購行為嚴重觸碰到了中國大陸的的底線,嚴重損害了兩岸同胞之間的切實利益,也同時不利於臺海的和平穩定,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蔡英文當局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對美軍購併不能保證安全,而臺灣民眾最渴望的又是什麼。倘若一意孤行,罔顧民心,只能是玩火自焚!
  • 伊拉克戰爭期間,薩達姆將500萬噸石油倒進海洋?真的是為了破釜沉舟
    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軍隊為恢復科威特主權對伊拉克發動的戰役,這也是20世紀末自冷戰結束後第一次大規模局部戰役。美國在戰役中首次運用了大量先進的現代化武器,聯軍僅以較小的傷亡代價便重創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軍隊。這一戰美國所展現出來的對於制空權的高度掌握,以及現代化軍事技術的熟練運用,讓世界為之驚訝。
  • 伊朗民眾街頭示威,要求開火美國,專家:這7國可能被捲入戰爭
    據環球網報導,在不明恐怖分子的襲擊下,伊朗首席核研究學家穆赫森·法赫不治身亡,這對伊朗而言無疑是一重大損失,目前,其國內首都大量民眾就此事走向街頭示威,要求政府向美國開火。據專家分析,一旦美國與伊朗發生軍事衝突,這7個國家很可能會被動捲入戰爭。
  • 中日青年:對和平的渴望是人類最樸素的願望
    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2日電 (記者 周小璐) 8月30日,12萬來自日本各地的民眾在東京永田町的國會議事堂附近舉行反對安保法案的抗議集會。抗議群眾高呼「不要為戰爭立法!」「行動起來推翻新法案!」以及「安倍下臺!」等口號。這是近40年來日本民眾舉行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抗議活動。
  • 戰爭爆發前的預兆,如果出現這四種情況,必須警惕了
    戰爭向來是殘酷的,對於國家和人民來說,都是一場嚴重的災難。從歷史上來看,每一場戰爭的爆發前夕,都是有預兆的,就像地震海嘯來臨時,大自然也會給人類預警。二戰爆發之前,法國也是一片祥和,就在人們還沉浸在安寧的冬天之時,戰爭在一夜之間就爆發了。
  • 歐巴馬和小布希的算盤:打了9年的伊拉克戰爭,到底是贏還是輸?
    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9年後撤出伊拉克真實意圖是什麼?2003年,美國發動針對薩達姆政權的伊拉克戰爭。我們回顧那段歷史,會發現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拿著一個裝有白色粉末的小瓶,在聯合國大會指控伊拉克研究化武。一瓶不被人所知的物質成分,成為美國發動戰爭的藉口。難怪普京調侃鮑威爾是拿著「洗衣粉」當證據。
  • 以色列非常渴望和平
    大使:在兩三分鐘之內解釋幾十年的衝突,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最基本的一點是,以色列非常非常渴望和平。我們渴望和平,是出自我們的自私考慮和戰略考慮——和平對以色列有利,也對我們的鄰居有利。  現在談談在美國舉行的中東和會。在會議開始前,大家都沒有多少期待,但這次會議還是重要的。首先,會議營造了和平的氣氛,而不是衝突的氣氛。
  • 兩伊戰爭中,科威特支持伊拉克還是伊朗?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東東部(伊拉克以東,以區別於中東西部的以色列、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地)爆發了三場大規模戰爭:1980年至1988年的兩伊戰爭、1990年的海灣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這幾場戰爭有三個主角:伊拉克、伊朗、美國(為首)。
  • 伊拉克戰爭後,伊拉克人「鞋襲」小布希,由此開發了一款遊戲
    伊拉克戰爭是以美英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可是伊拉克並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點川普也說了,七年之後,他們撤出了伊拉克,美國的入侵給伊拉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很多伊拉克人民十分痛恨小布希主導的伊拉克戰爭。在2008年12月14日,小布希在伊拉克出席記者會,小布希當時正在說說:「我們的工作一直很艱難,但為了美國的安全、伊拉克人的希望與世界和平,這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