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伊拉克戰爭爆發16年後,人民依然飽受戰亂之苦,國內重建百廢待興
「和平與穩定是我們最大的願望」
在伊拉克外交部外,工人在拆除防爆牆。新華社發
16年前的3月20日,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不顧國際社會反對、繞開聯合國安理會發動伊拉克戰爭,並推翻薩達姆政權。戰爭爆發16年後,伊拉克恐怖襲擊和教派衝突頻發,人民飽受戰亂之苦,國內重建百廢待興,「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趁亂坐大,頻繁發動襲擊,造成大量平民傷亡。日前,本報記者走訪伊拉克,親身感受戰爭給這個國家帶來的巨大創傷,以及民眾對於和平與安穩的生活的渴求。
從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國際機場乘車前往市區,一路上車水馬龍、秩序井然,戰火的威脅似乎已經過去。但密集的檢查站和路障、多道嚴格的安全檢查、全副武裝的士兵、緩緩駛過的裝甲車、來回巡邏的防暴犬,以及偶爾能聽到的一兩聲槍響,仍然讓記者感受到當地的緊張氣氛。
「戰爭給伊拉克人民帶來太多苦難」
每路過一處檢查站,都有人上前仔細盤問檢查。這對當地司機伊斯蘭姆來說已是司空見慣,提前準備好各類證件、從容地回答完所有問題後,他又駕駛著汽車帶上記者繼續前行。
巴格達著名「綠區」附近一條繁華的商業街邊,大量廢棄的水泥材料尚未運走。隨著局勢好轉,市區內的一些防爆牆正逐漸被拆除,「綠區」也開始在晚間對民眾限時開放。伊拉克戰爭後,為了防範頻繁發生的汽車炸彈襲擊,在巴格達市區西方國家使館區及伊拉克政府機構的區域,美國築起上千處防爆牆和鐵絲網,建立起「安全區」,將城市割裂開來,這片大約10平方公裡的區域被稱作「綠區」。高牆內的「綠區」在那時成為「巴格達最安全的地方」,出入需要通行證,普通民眾無法進入。
巴格達底格裡斯河東岸,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伊拉克中央銀行新總部的大樓在停工多年後進入施工階段。在市區內,記者還看到許多忙碌工作的吊塔,商場、酒店等項目正在建設之中,其中很多是因伊拉克戰爭而被擱置多年剛剛得以重啟。由於連年戰亂,基建廢弛,當地電力供應很不穩定,本報記者到達巴格達當天晚上就經歷了兩次停電。
「戰爭給伊拉克人民帶來太多苦難」,從事導遊工作的麥基對本報記者說,16年前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讓整個國家陷入戰亂,頻繁出現在媒體報導中的「爆炸」「恐襲」字眼對伊拉克人來說已經習以為常。
2014年6月,「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又趁亂坐大,相繼佔領伊拉克北部、西部和東部大片領土,並持續在該國多地與伊政府軍發生激烈衝突,極端分子的勢力範圍甚至一度逼近首都巴格達。
聯合國的數據顯示,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曾造成伊拉克約600萬民眾被迫離開家園。如今,伊全國仍有約180萬民眾流離失所。2017年12月,伊拉克政府宣布已經取得打擊「伊斯蘭國」的歷史性勝利,但仍有一些殘餘勢力藏身偏遠地區伺機發動襲擊,伊拉克安保人員及平民被殺害的消息仍不時傳出。
在巴格達郊區玩耍的當地少年。周輖 攝
「誰不想安安穩穩地生活呢」
如今從事安保工作的亞塞爾就曾響應號召,加入抗擊「伊斯蘭國」的隊伍,他來自伊拉克東部城市阿馬拉附近的一個村莊。他對本報記者說,「那時候,我家鄉的村莊幾乎每個家庭裡成年的男子都會自發地參加戰鬥。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收復國土,保衛家園!許多人離開家後,就再也沒能回來……」亞塞爾哽咽但堅定地說道,「經歷磨難讓我們變得更加團結」。
中東媒體指出,隨著伊拉克局勢的穩定,越來越多的國家將伊拉克視為重要的合作夥伴。有分析認為,近期多國政要密集訪問伊拉克,顯示出這個被視作連接中東各地區「橋梁」的國家地緣優勢仍在。然而,伊拉克新政府重要職務空缺、重建面臨重大資金缺口,重建之路必然不會一帆風順。
麥基對記者表示,持續多年的戰亂讓伊拉克遭遇沉重的打擊,自己工作的古巴比倫遺址遊客數曾一度銳減,很少有人前來參觀。「從去年起,國內的遊客漸漸多了起來,每到節假日景區都很熱鬧。偶爾也會有些外國人來參觀。」
麥基期待伊拉克重建能夠加碼提速。他說,「希望局勢能夠繼續好轉,誰不想安安穩穩地生活呢?和平與穩定是我們最大的願望。」(周輖 曲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