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睡眠協會發起調研的《2020全民宅家期間中國居民睡眠白皮書》在北京發布。《白皮書》顯示,疫情期間,全國居民的平均睡眠時間超過8個小時。昨天,記者調查發現,揚州居民睡眠時間也遠超8小時。
全國居民平均睡眠超8小時
《睡眠白皮書》
這份《白皮書》通過頭條指數洞察和隨機問卷抽樣兩種方式,調查了全國19歲至80歲用戶從今年1月1日至2月29日的睡眠行為發現,全國居民的平均睡眠時間超過8個小時。
疫情發生前,約50%受訪者起床時間在7點鐘左右,而疫情發生後受訪者起床時間從6點至12點不等,總睡眠時間增加2個小時左右。白皮書顯示,疫情期間,全國各省市居民熬夜的前三名依次是江西、陝西和四川。江西的受訪者中93%熬到23點至凌晨4點。
《白皮書》還發布了「睡眠大王」,湖北人平均睡眠時長最長,其次是北京人、浙江人、河南人、重慶人。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部分人比疫情發生之前睡得多了,但睡眠質量有所下降。《白皮書》顯示,人們入睡時長普遍比疫情發生前延長了30分鐘,睡眠質量較差的人數佔比上升10%。其中,64%的56歲以上受訪者認為睡眠質量差。
揚州居民調查
有居民睡眠達到12小時
昨天,記者調查了10多位老中青三個年齡段的揚州居民,發現受訪對象疫情期間睡眠時間普遍超8個小時。
73歲的張奶奶(化名),疫情發生後,因為不能外出晨練,她將晨起時間從以前的6點推遲到7點,有時7點半,「大多數時候是半醒半睡狀態。」張奶奶午睡時間也從以前的40分鐘增加到一個小時以上。
42歲的姜女士(化名)告訴記者,「在家除了做家務,照顧即將中考的兒子,其他時間基本都是在睡覺。」姜女士在一家外企工作,平時工作很忙,經常熬夜加班。疫情發生後,整個人放鬆了,就想好好睡覺,「最多的一天曾睡到12小時,感覺頭都要睡扁了。」
22歲的大學生小馮(化名)不好意思地說,之前學校沒開網課前,每天的睡眠都是從凌晨兩三點開始,到下午一兩點醒。「好像不到那個點睡不了。」上了網課之後,每天要早起,但熬夜的習慣還沒有改。
專家點評
睡「飽」了,
可睡得未必健康
揚州友好醫院心理科主任張寶山表示,根據記者採訪的情況看,大多數人雖然睡「飽」了,但睡得不健康。良好的睡眠,依照健康「新國標」,小學生應該每天睡眠達10個小時、初中生9個小時、高中生8個小時、成人7-8小時,還應早睡早起。
揚州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殷鴻表示,作息時間要規律,晚上不熬夜,最好在晚上11點前入睡。午覺在中午11點到下午1點之間,抽空睡15分鐘到半個小時。
專家建議,隨著疫情緩解,市民應該開始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睡眠,具體措施從規律日常生活做起。一、要嚴格作息時間。從堅持晚上11點前睡覺做起。二、飲食要有規律。三、心態積極向上。將疫情期間的焦慮和擔憂消除,投入到新的工作和學習中。四、適當增加運動。
記者 張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