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稚野
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很多的新興行業也流行起來,不僅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而且還給不少人帶來了便利。就以出行方面為例,以前出行都是乘坐計程車,其弊端就是需要等,有太多的不可能性,而網約車的誕生就改善了這一問題,隨時隨地都能夠打到車,再也不用擔心耽擱自己的事情。
近幾年來,網約車的發展極為迅速,而且網約車行業市場也已經相當的穩定,在經過一系列的競爭之後,現在網約車企業也已經所剩不幾。目前,海外市場的網約車最受人喜愛的就是Uber,而國內的市場滴滴打車也非常的便利。然而,現在網約車公司也面臨著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如何進行盈利。
根據數據報導顯示,海外的「霸主」Uber,在籌備IPO的時候,其估值達到了1200億美元,自從上市到現在,市值也僅僅是653.2億美元,出現了大面積的虧損。通過上一年的財務報表就可以看出,Uber的虧損額度為85.06億美元(人民幣約為570億)。再加上今年疫情事件,Uber也是虧損了47.11億美元,接二連三的虧損,無疑不讓Uber的市值受到影響。
在中國的網約車方面,滴滴打車的處境同樣很艱難,在之前的順風車業務就嚴重打擊了公司,其口碑也是逐漸變低。最近兩年,滴滴打車並沒有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也只能保持這個狀態,如果想要有所突破也是非常苦難的。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滴滴對於共享出行領域有著汗馬功勞,巔峰時期堪稱瘋狂的燒錢頻率,直接將網約車領域帶入了高速發展。在進行合併以後,迅速成為了出行領域的老大。
然而,也是在成為龍頭大哥的時候,針對滴滴的質疑也就出現了,由於在7年的時間中,滴滴產生的虧損達到了300億,所以有不少的網友調侃,雖然滴滴是出行領域的老大,但是不會賺錢。
嘀嗒的崛起
有做過滴滴工作人員的人都知道,滴滴的發展幾乎都是拿錢來換客戶,在自己強大的同時,也同樣的培養出了很成熟的用戶體系,也給其它一些網約車企業做了「嫁衣」。
其中就包括新誕生的網約車巨頭嘀嗒,在滴滴狀態很低迷的情況下,開始尋找其它的道路。成立6年的時間,就已經拿到了1.8億人的用戶,而且還在平臺內的司機數量也突破了1900萬,成為了滴滴最大的競爭對手。
根據資料分析顯示,嘀嗒誕生於2014年,儘管比滴滴成立的時間晚了兩年,但的確是處處避免與滴滴發生正面的衝突。我們要知道,滴滴在和快的競爭火熱的時候,其兩家的背後的大佬都非常的擔心。
根據馬化騰的一次演講中表示,網約車一天的最高補貼就能達到4000萬,這也足以證明了網約車市場的強大。實際上,滴滴和嘀嗒是完全不一樣的發展方向,嘀嗒從定位的初期就已經表明企業的方向性,主要以順風車以及出粗車兩塊模版來找到企業自己的位置。
特別是在滴滴順風車經歷了事故之後的調整期,嘀嗒的順風車也就從滴滴獲得了不少的用戶。
明確定位的嘀嗒,在網約車領域中迅速的崛起。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聚焦順風車和嘀嗒,將在6年時間內成為行業的第一名,而且企業也進行了承諾,永遠不會做快車和專車。
最重要的一點,雖然嘀嗒也有針對司機和乘客的補貼,但是相比較於滴滴而言,所需要投入的自然是不一樣的,這也說明了嘀嗒比滴滴的更加盈利。除此之外,嘀嗒最近也正在向港交所交遞招股書,準備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而且嘀嗒平臺的總交易額也已經達到110億元,其中「吸金」能力最強的就是順風車業務,金額高達85億元。
其實我國順風車業務發展還是不錯的,其中嘀嗒出行就在這個領域中佔據66.5%的市場份額,早已經超過了滴滴,也算是完成了逆風翻盤。
現在嘀嗒出行的業務已經全面的盈利,去年的淨利潤也達到了1.72億元,今年的上半年的淨利潤也超過了1.51億元。滴滴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因為順風車業務被調查後,嘀嗒才得以抓住機會,最終成為出行領域的最大贏家。
總而言之,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下,滴滴在調整的期間被「插了空子」,實在是無奈之舉。如果想要再次回到以往的輝煌,短時間內也是很難完成的。
你喜歡用什麼打車軟體?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由柒零財經觀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