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傳槼先生在他的著作《怎樣讀通英文》第三十章《思想的英文化》中,對於如何將英文寫得地道,有以下看法:
你只需把自己寫的英文,和任何英美人寫的英文比較一下,你就可以看出英美人寫的英文總有些外國氣味,你寫的英文總有些中國氣味。
請你試一試,把自己寫的一段英文譯成中文,再把英美人寫的一段英文譯成中文,你便會發現你自己的英文容易譯,英美人寫的英文不容易譯。這是因為你寫的英文,是原來先有了中文意思,然後譯成英文的,英美人寫的英文,原來並沒有中文的意思。你要避免中國氣味,加入外國氣味,你必須把你的思想英文化起來。
相信很多英語學習者對此深有感觸。寫英語作文時,很多人直接採用「翻譯法」來進行練習,即先想到了中文,然後譯成了英文,因此很多時候,少不了「中國氣味」。
我在網上找了一篇翻譯碩士考試作文範文:
你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應該覺得「很順」,很多句子讀完也就能順利翻譯出來。這就是一篇典型的「中國氣味」的英語作文。
下面舉三個例子:
...., they have affected people a lot no matter whether they notice this phenomenon or not.
這種說法沒有語法錯誤。「無論他們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現象,廣告都影響著人們」,讀起來也沒有問題,但是卻不符合英文的習慣。要表達這個意思,寫成Advertising has invisible effects on daily life.或者寫成It is getting harder these days without seeing advertisements of one sort or another.才是符合英文習慣的句子。
People who follow them may suffer loss of money and health, and further may cause more serious consequences, such as the side effect of fake medicine.
翻譯出來:追隨他們的人可能會遭受金錢和健康方面的損失,並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後果,比如假藥的副作用。
這句話不光文法錯誤,中文翻譯也同樣不順,但是這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按下不表。
符合英美人習慣的寫法應是:Followers may suffer financially and physically, and the side effects of counterfeit medicines will only rub salt into their wounds.
....so polish your eyes please! We should swindle the fake veil of advertisements hand to fist.
這句話更好理解中文意思:擦亮你的雙眼!我們應該一起揭開廣告的虛假面紗。
這句話不做評論了。
dvdf
通過上面的討論,你可能發現了,往往按照先想出中文意思,再翻譯後的英文充滿了「中國氣味」。其實英文寫作有中國氣味不是錯誤的,也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從語言的本質上來看,它不是經得起推敲的好英文。對此,葛傳槼先生認為:
由於英漢語言詞義不對等,詞性不對等,搭配不對等,句式結構不對等以及多方面均存在差異,翻譯工作者們會將大量功夫花費在選詞上。一般來說,譯文質量多半取決於選詞質量和精準度,正確的用詞就成功了一半。但關鍵是,如果不顧語言搭配,語境等生搬硬套,則很難交上出色的答卷。和翻譯相比,寫作的本質在於思考,是一項將一件事物通過自己的判斷,推理,思考後,從無到有的創造性活動。翻譯則省去了這一步。多數情況下,譯者只需要根據給定的文本進行選詞,組句,確保自己準確並順利地理解了原文的意思,再用另一種語言翻譯出來即可。它側重於語言上的精雕細琢,也就是有原文,就能翻。
葛傳槼先生對於翻譯的反對態度主要就是基於英漢語言的巨大差異,而如果無法區分這些差異,寫出的英文從本質上來說就不是地道的。但是對於一般的寫作練習者來說,掌握一些常見的使用翻譯法練習寫作的要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要真正將思想「英文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前期中使用翻譯法練習寫作,克服寫作初級階段的困難,是有積極效果的。
下面說明在用翻譯法練習時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
英語是主語突出型語言 (subject-prominent, Jin, 1994),非常注重句子的完整性,一般說來,不允許句子中主語缺失。而漢語為主題突出型語言 (topic-prominent, Li & Thompson, 1976),句子的重心是主題。因此在很多情況下主語顯得微不足道,可有可無,而結果是中國人養成了使用無主語的習慣。寫作者必須根據句子的邏輯關係增加適當的主語,否則文字會邏輯混亂,令讀者不知所云。例如:
當人類行為違背了自然規律,耗費的資源超過了自然的承載能力,排放的汙染物超過了環境的容量,人和自然的環境出現失衡的時候,人們不願意看到但又必須面對的各種問題,就擺在了人們的面前。
When man violates the laws of nature, exhausts more resources than Earth can bear, emit more pollutants than the environment can hold, and upsets his balance with nature, various problems that people are reluctant to see but have to face will emerge.(主語的變化)
人類有讓自己生活變得更好的本能,不可避免地要改造自然,然而如果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就必然遭到大自然的無情懲罰。
As man has the instinct to improve his living, he inevitably wants to remake nature, but he is sure to be ruthlessly punished if he keeps exhausting it.(主語的省略)
有時候為了英語的語言習慣或修辭,需要通過增減手段補全或省略一定的成分,通常為賓語。例如:
兒童肥胖問題日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Child obesity is a growing concern on a global scale.
詞義不對等與語言文化、社會環境、風土人情、歷史背景息息相關,一些常見的中文詞彙若使用英文來表達,需要避免直譯可能會造成的誤解。例如:
他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的成果付之東流。
He toiled a whole year for nothing.這句話不能翻譯成「to the eastward river」,會造成歧義,因為中國的河流向東流,歐洲的河流向西流,所以該習語只能意譯。
城市居民可以輕鬆地重新就業,而小城鎮居民可能會發現,如果他們的工廠或工廠倒閉,他們將永久失業。
Whereas city dwellers can easily move on from a job loss, their rural counterparts may find themselves permanently unemployed should their factory or plant shut down.
除了以上這些需要注意的方面之外,選擇的中文文本也很重要。我個人不推薦使用一些翻譯資格考試的材料作為訓練作文的素材,因為這些材料的「中國氣味」很濃,充斥著「發展」、「建設」、「提高」、「大力推進」等模糊、不具體的詞彙,這些文本比較適合一些宏觀概括性的工作報告,但不適合闡述某個具體現象的英文作文。
★推薦使用帶有官方譯文的材料,例如經濟學人商論。
經濟學人的語言的特點就是具體,精準,生動,很少出現「假大空」的詞彙,是訓練的極佳材料。
★一些文筆優美的暢銷小說中譯本也是練習的極佳材料。
既可以練習閱讀能力,也可以幫助體會英語的語言習慣,提升表達力。
訓練時,可以根據原中譯文回譯成英文,在這個過程中牢記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然後再將自己的英文和英文原文進行比對,找到自己的不足,對比學習。
(註:回譯是中-英-中,或英-中-英的過程。例如如果原文是英語,翻譯成中文後,再翻譯回去,就叫做回譯。)
dvdf
在使用翻譯法練習寫作時,自己的譯文難免會和原文存在差距,這些差距就是我們自己的思維和正統地道的英語思維存在的差距。只有通過不斷的反覆練習,不斷修改,再不斷回譯,自己的思維才會逐漸貼近正統地道的英語思維,即「思想的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