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借力網際網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的效率。圖/視覺中國
多地學生在線實時共上一堂課,掃碼答題即時生成課堂測驗結果,通過仿真軟體學習電路實驗,觀看微課解決個性化學習問題……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逐漸深入,課堂教學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今年4月,教育部接連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規範(試行)》,推進「網際網路+教育」發展,推動智慧教育創新;各省市也在加快智慧校園建設的步伐。面對環境的變化,中小學教師如何應對?如何成為一名適應信息化時代的「智慧教師」?在教師節來臨之際,記者走訪北京多所中小學,了解老師們的努力、思考與困惑。
現狀
北京將建100個智慧校園示範基地
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技術的發展給學生帶來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視聽感受,以平板電腦以及在線互動分析平臺的應用為基礎的智慧課堂,使師生的互動方式更加多樣。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吳娟介紹,以北京為例,演示型電子設備普及率非常高,老師可以使用高質量的觸控一體機輔助課堂教學;部分學校讓學生自帶平板電腦或建設智慧教室,開展基於智能設備的教學。吳娟說:「目前此類硬體的建設力度比較大。」
北京市教委今年7月下發《北京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將建立100個「智慧校園」融合應用示範基地,同時將設立100項信息技術與課堂應用融合創新課題,激發一線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積極性。
記者發現,已經有一些中小學教師主動擁抱技術,進行課程創新。比如,史家小學教師開設電影音樂鑑賞與製作課,帶領學生使用iPad中的數碼音樂創作軟體GarageBand製作和演奏音樂;人大附中通用技術教師先後建設增強與虛擬實境、3D列印、無人機科學與工程實驗室,開發相關課程並進行校本教材的編寫。然而,也有部分教師對於新技術存在牴觸和懼怕情緒,更願意保持原本的教學模式。相關專家認為,信息技術在輔助教師教學的同時,也會為他們帶來不少壓力和挑戰。
挑戰
教師面臨教學理念、方式雙重轉變
「面對新技術,我和學生其實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有時候甚至比不上學生。」2013年,人大附中通用技術組教研組長李作林想把3D列印技術引入學校,但由於設備太過昂貴,他和學生決定自主研製。「只能看書查資料自學,一有空就琢磨。」項目進行了兩年,李作林不僅帶領學生完成了3D印表機的組裝和調試,還創造性地實現了超大尺寸列印。
在李作林看來,信息技術是在倒逼教師專業水平的發展,而開發相關課程的過程更是考驗教師的「真功夫」,從教學目標到課程設計到教學評價,都需要結合學生的發展規律反覆研究。同時,教學方式也需要發生變化,李作林表示,現在要更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藉助網絡平臺進行交互式學習等。吳穎也認為,智慧課堂需要做教學設計的改變,由講授轉變為開展活動或基於項目的學習等,老師需要準備更多的教學資源,篩選甚至自行開發能夠支持學生學習的素材。「原來主要考慮自己怎麼講,現在要根據教育規律設計學生如何學。」
除了教學實踐,吳穎認為,更核心的挑戰其實是教學理念的轉變。「老師需要認識到,自己培養的是面向未來的數字公民。要從傳授知識轉變為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要引導學生將智能終端作為學習和自我發展的工具,而非排斥信息技術。」
探索
從需求出發 借教學案例展現技術魅力
江蘇師範大學副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胡永斌注意到,目前教委、學校等已經為教師提供了關於信息化的集中培訓和在線課程,但是老師面臨的是實踐問題,更適合進行案例教學,建議由做得好的老師展示自己如何應用技術。
史家教育集團副校長汪忱對此十分認同,在學校推廣投屏技術時,他並沒有嘗試給老師們做培訓講原理。而是在一堂數學公開課上為授課老師提供了相關設備和技術支持,老師在座位間走動時就能便捷地通過手機將學生的作業投到大屏幕上,展示給全班。課後,很多老師主動找到他,表示也想使用這種「神奇技術」。汪忱說:「重點在於讓老師看到技術的優勢,讓他們聯想到自己的教學,產生共鳴。」
李作林認為,有些教師不願意去使用新技術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嘗到甜頭」,應該讓他們多體驗,更重要的是從教師的實際需求出發,不同學科、不同學段的教師需要的技術應用可能完全不同。汪忱也表示,學校要實現從管理到服務的轉變,讓老師提出想法,學校幫助實現,讓技術真正服務於教學。
記者注意到,不同教師對信息化的熱情、對技術的敏感性有很大差別。吳穎建議,對教育信息化感興趣的教師可以組成小團隊,或尋求高校科研團隊或社會機構的支持。
■ 案例
「看到好的應用就想拿來輔助教學」
●崔暘 史家教育集團英語部主任
對於信息技術,崔暘一直抱有極大的興趣。早在2003年視頻編輯軟體會聲會影剛推出時,崔暘就開始琢磨怎麼利用它提升課堂教學。「英語課開頭有一個熱身環節,我就自己剪輯一些和課程內容相關的短視頻,調動學生的情緒。」 除了自己探索,崔暘還十分注重借鑑他人經驗。「我有一個習慣,看到好的技術應用就存下來,回頭再進一步研究。」
一次區公開課上,其他教師在課堂上使用了在線互動平臺Kahoot,崔暘受到啟發,想到用它優化自己的課堂。「在學習飲食金字塔時,我們原本會給孩子發金字塔形狀的教具和食物貼紙,讓他們做自己的金字塔,但是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只有少數同學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飲食習慣。」引入Kahoot平臺後,學生可通過iPad選擇自己常吃的食物,即時生成數據統計圖,直觀顯示全班同學的飲食偏好,再與標準的飲食金字塔對比,教育學生合理膳食。崔暘認為,通過使用這一技術平臺,課堂效率得以提高,全班同學都有參與感。下課前,還可以用Kahoot平臺發布在線測試,檢驗學生掌握情況,並即時生成測試結果。
在擔任班主任期間,崔暘還嘗試打造智能班級,比如用小米盒子給學生播放英文電影,通過小米攝像頭處理突發情況等。他說:「每次看到有意思的新事物,我就會聯想它用到課堂裡會是什麼樣子。」崔暘希望把自己會的技術都教給其他教師。現在,作為史家教育集團英語部主任,崔暘嘗試引進更多優質資源供教師選擇,帶領教研組一同探索新技術對英語教學的優化。
聲 音
怎麼教、是否使用技術、教學進度如何安排等,需要提高靈活性,尊重老師的個人選擇。以美國為例,在教學方面,美國的教師具有較大的自主權,學校一般不做幹預,但是會在學期末評估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滿意度。同時,美國的技術設備採購方式更加靈活,不是由學校統一購買,而是發放教育券,每位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採買。這種相對靈活的方式可為教育技術進課堂提供參考。
——江蘇師範大學副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胡永斌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馮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