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試選拔人才的方式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建立,科舉制度有1300多年歷史。進入20世紀初,用八股文選拔人才的弊端日益顯現。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轉而引進西方的學校考試制度。那個時候還沒有全國統一的考試制度,而是各大學自行組織命題考試,學生可以選擇報考多所大學,也可能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取。
據當時的考生介紹,不少人徹夜在書店排隊買一套「數理化」自學課本,買不到的人就問熟人借來手工抄寫。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光禮一直從事高等教育政策與管理的研究。他告訴記者,從1949年到1966年這「建國十七年」是我國一系列教育制度的初創時期。1952年有了第一次全國統一招考,50年代初按對口式人才培養建立了北京鋼鐵學院等一批專業化學院。到1961年隨著「高校六十條」的出臺,「一考定終身、全國統考、文理分科」等我們至今依然熟悉的考試模式最終得以確立。
周光禮認為,當時建立的統一高考模式既能夠更好地顯示出公平,也適應了快速選拔人才的需要,這14年通過高考選拔的人才支撐了新中國三十年的發展,意義重大。
到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改革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新的辦法」:從本年起,高等學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區辦理。高等學校取消考試,採取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辦法。高考制度中斷。
恢復高考
用印《毛選》的紙來印試卷
統一高考中斷,大學錄取只剩下「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覆審」十六字方針。「工農兵大學生」登上歷史舞臺。周光禮說,在當時上大學主要看家庭成分,推薦上大學的工農兵學員的有些只有初小文化,也就是剛剛達到脫盲水平,許多大學為此不得不「大學變小學」。大學教育的培養質量降到了建國以來的最低谷。
1976年,「四人幫」粉碎,十年動亂結束,全國百廢待興。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決定恢復已經停止了10年的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以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方式選拔人才上大學。
當年底就恢復高考,時間非常緊張。在那個計劃經濟的時代,紙張、油墨全部按計劃生產、供應。拿什麼印試卷?最終中央決定,為了不增加群眾的負擔,每個考生只需要交五毛錢的報名費,另外先借調印《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紙張來印高考試題。
恢復高考的消息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人重新拿起書本,加入到求學大軍中去。據當時的考生介紹,不少人徹夜在書店排隊買一套「數理化」自學課本,買不到的人就問熟人借來手工抄寫。周光禮說,那一年的高考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初中畢業生要多於高中畢業生,跟現在的高考完全不同。因為文革期間辦學停擺。1966年之前的高中畢業生到了1977年早已走上工作崗位,甚至為人父母。初中畢業生反而相對有時間複習備考。
12月,570萬人從山村、漁鄉、牧場、工廠、礦山、營房和課堂奔赴考場,一個公平平等的競爭環境,終於又回來了。
一次次改革
「公費」變「自費」,文理分科變自主選擇
1977年,570萬人參加高考,27.3萬人被錄取。1978年高考完全恢復正常,610萬人報考,錄取40.2萬人。兩批人都在1978年進入大學,都被稱為恢復高考第一批大學生。通過高考選拔優秀人才進入大學深造這一制度由此恢復。從1977年一直到現在,高考制度從未中斷,並且進行了多次改革,以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周光禮說,恢復高考的頭兩批大學生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不少人還在上學時就被用人單位「盯住了」,一畢業就被一搶而光,「大部分留在了大城市,極少有人去基層和邊遠地區,這樣不行。」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規定在中央部門或國防科工委系統所屬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農村或農場、牧場、礦區、油田等艱苦行業的定向招生,學生畢業後要服從分配。
1985年,教育部規定:可以從參加統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數國家計劃外的自費生。一向由國家「統包」的招生制度,變成了不收費的國家計劃招生和收費的國家調節招生同時並存的「雙軌制」。到了1992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高校招生從秩序和公平轉向兼顧效率和效益,大學逐漸進行「自費」和「公費」的並軌,到1996年,上學交學費成為統一政策,「免費上大學」的時代結束。
1999年,高校大規模擴招,開啟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大門。2001年取消高考的年齡限制,一批「爺爺考生」、「奶奶考生」備受媒體關注……到2014年,隨著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出臺,高考在未來將打破文理分科、英語一年兩考等。今年,浙江、上海兩地將率先按照新方案進行高考。
高考走向何方?
新高考宜簡單易懂,最大限度保障公平
在周光禮看來,1977年恢復高考最大的意義在於它幫助重建了十年動亂後的社會秩序,給人以對知識、對未來的信心。「秩序的崩潰、對社會信心的不足,危害甚至要大於人才的斷層。」周光禮說,高考所代表的公平、質量至今仍是人們不懈追求的價值觀。高考對於中國迅速從文革的「亂」轉為改革開放後的「治」,繼而「興」,其作用難以估量,「從國家領導人到科學家、知名企業家、文藝界人士,大批人受益於恢復高考後的高等教育。」
如今,隨著新高考改革方案投入實施。未來高考怎麼走也引發了討論。周光禮告訴記者,這次高考改革方案最大的亮點在於它做了很高的頂層設計,這是至關重要的,高考改革不能「就考試談考試」,必須得上升到社會治理、國家發展的高度設計改革的方向和目標。
具體到一些改革措施,周光禮也有自己的意見。以率先試點的兩地高考方案為例,不分文理科,學生自主選擇考試科目,英語多次考試機會,周光禮就認為高考方案設計得過於複雜,普通考生、家長甚至老師都會看不懂,就會有人利用複雜性帶來的信息不對稱進行謀利,「這就觸動了高考最基本的『公平』價值觀。」
周光禮說,除此之外,新高考應儘可能地減少對於專業的限制,少用考試科目去限定招生專業,「因為大學現在都強調寬口徑、通識教育了。」他說,用簡單易懂的方式選拔人才,儘可能地保障公平,高考還將在中國發展中發揮強大的推動力。
相關連結
在恢復高考這40年中,《北京晚報》的記錄,真實地反映了「高考」在市民生活中地位的變化。
《北京晚報》1980年復刊,在整個80年代,對於高考的報導多少有點「心不在焉」,只有幾個年份,高考消息佔據了頭版的位置。
1981年,重新恢復的高考,第一次以當日新聞的姿態,出現在《北京晚報》上。這條新聞披露了一個信息,當年參加考試的北京考生高達11萬7千人,當年的全國大學錄取率僅為11%。相旭陽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