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肝」調理脾胃氣機十法

2021-01-09 網易


  導讀: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一句深入人心,也開創了疏調肝木以治脾胃疾患的先河。那麼,在臨床上,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精準的遣方用藥以達優效?學習一下國醫大家董建華先生的經驗吧!

  疏調肝木是中醫臨床運用較廣的治則之一,董老以此調治脾胃氣機升降之患,療效卓著,現總結如下。

  1

  脾升胃降,中焦氣機順暢

  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為傳化之腑,以降為順,以通為用,不降則滯,反升則逆。脾為胃之使,主運化,以升為順,以運為貴,不升則滯,反降則陷。

  總之,脾胃乃人體氣機升降之樞。若升降適宜,則中焦氣機順暢,出入有序,生化有源;如升降反常,則傳化失司,災害至矣。

  《素問·六微旨大論》云:「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脹」。

  華岫雲說:「脾胃之病,虛實寒熱,宜燥宜潤,固當詳辨,其中升降二宇,尤為緊要。

  2

  肝氣宣達,脾胃升降和順

  肝為風木之髒,喜條達,主疏洩;脾為至陰之髒,性善靜,但必賴肝之疏洩,始職司運化;又膽附於肝,肝之餘氣洩於膽,聚而成精;肝氣疏達,精氣洩於腸胃,以助胃腑腐熟水谷之用;故肝木疏洩,能使脾氣升發,脾之精微上歸於肺,並使胃氣下降,使腐熟之水谷暢達而入小腸。

  此為「木氣動,生氣達,故土體疏洩而通也」。

  厥陰之脈,夾胃屬肝,上貫膈,布脅肋,又衝脈隸於陽明,肝主衝脈,故肝胃之氣相通,肝經調暢,胃氣和順。

  《內經》云:「土得木而達」,若肝失疏洩,木氣鬱結,則脾氣不升,胃氣不降,壅滯為病,或疏洩太過,橫逆而犯,脾胃受戕,升降無度,或脾胃虛弱,肝木乘之,氣亂為病,故《內經》又說:「土惡木也」。

  肝木失調,脾胃受之,雖臨床症狀重在脾胃,然其病機實在於肝。用疏調肝木法,使氣和而順,脾胃自安。

  如張景嶽說:「善治脾者,能調五臟,即所以治脾胃……如肝邪之犯脾者,肝脾俱實,單平肝氣可也。

  3

  疏調肝木,調整脾胃氣機

  董老在治療脾胃病中,注重肝鬱傷及脾胃者,從調肝入手,以調整脾胃氣機升降。

  一、辨證要點

  (1)情志變化

  古人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觀察到人的情志活動與肝的疏洩功能密切相關,情志不遂,嗔怒不息,操持謀慮,易致肝木不調;若木不條達,鬱則激,激則橫,橫則失其和暢,又易致情志抑鬱或心煩喜怒。

  (2)兩脅或少腹脹痛

  肝乃厥陰之脈,過陰器,抵少腹,上貫膈,布脅肋。肝氣橫逆,疏洩無權,鬱於本經,常見兩脅、少腹氣脹或痛,且以脹痛為特點,此由氣機鬱滯則脹,氣滯不通則痛。

  (3)婦人經血不調

  肝藏血,主疏洩,厥陰通過任脈與胞宮相連,司血海,調胞脈,又肝主衝脈,故「女子以肝為先天」。肝氣鬱結,氣血瘀滯,或肝氣橫逆,氣血乖爭,均可導致婦女月經不調。

  二、治則分型

  「木鬱達之」乃調肝之大法,疏氣令調,脾胃自安。但肝氣不調有橫逆、鬱結、因虛、因實,欲使肝氣條達,或瀉有餘,或補不足,或疏調鬱滯,或平降亢逆,方法各異,當審證權宜而應變。

  如李中梓說:「疏其血氣,非以攻伐為事,或補之而血氣方行,或溫之而血氣方和,或清之而血氣方治,或通之而血氣方調,必須隨機應變,不得執一定之法以應無窮之變也。」

  現從十個方面,說明董老運用疏調肝木法調整脾胃氣機的經驗與具體應用。

  (1)疏肝解鬱和胃

  適用於脘腹作脹,攻撐連脅,時輕時重,甚則脹痛,按之則舒,食少不飢,常與情志變化有關,舌淡紅,苔白,脈弦。

  肝鬱氣滯,木鬱土壅,脾胃失於升降,則氣機不行,壅阻於中,故而脘腹作脹。宜疏肝理氣,伸其鬱,導其滯,使中焦氣機通暢,上下無礙,則脹可消,食可進。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疏肝常用辛香之品,既能理肝氣,散肝鬱,又能調理脾胃氣機,並佐酸味藥,使其散中有收,開中有闔。

  方以四逆散加減:白芍、柴胡、香附、鬱金、枳殼、陳皮、蘇梗、甘草。

  痛甚,加金鈴子、元胡;偏寒,加蓽澄茄、良姜;鬱而化熱,加丹皮、山梔。

  (2)平肝降逆止嘔

  適用於肝氣橫逆犯胃。

  症見噁心嘔吐,或噯氣頻作,呃逆少食,胸脅滿悶,大便乾結,舌紅苔膩,脈弦滑。

  反胃作嘔,多由肝氣衝逆,胃失和降所致。肝氣橫逆犯胃,則清氣遏而不升,濁氣逆而不降。故降胃之法,當平降肝木之氣,則嘔逆自止。

  然肝氣衝逆之因,有因陰寒客於肝經,上犯陽明胃腑,出現乾嘔、吐涎沫者;有因情志怫鬱,肝氣橫逆,動膈而嘔者,故其治療大法雖同,遣方用藥各異。

  方以旋覆代赭湯加減:旋覆花、代赭石、生薑、大棗、白芍、柴胡、香附、枳殼。

  因寒者,加吳萸;因熱者,加芩、連;便幹者,加酒軍。

  (3)滋陰疏肝和胃

  適用於肝陰不足之肝胃不和。

  症見胸脅脹滿不舒,食少不飢,或胃脘痞脹,噫氣心煩,口咽發乾,大便不爽,失眠多夢,舌紅少苔,脈弦細。

  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血主濡潤,氣主溫煦,共奏營養和生發作用。若肝陰不足,肝失所養,變柔為剛,氣橫所指,胃當其衝,只有滋養肝血,肝氣才能復其條達暢茂之性,脾胃隨之而復升降之機。

  若單用疏肝、平肝,一概克伐,則犯虛虛之戒。宜酸甘合用,既能化陰養肝,又能健脾柔肝,是為養肝之妙法,並少佐疏肝之品,以順肝木條達之性,發其鬱遏之氣。

  方選一貫煎加減:白芍、當歸、沙參、生地、川楝子、鬱金、陳皮、甘草。

  失眠,加炒棗仁;陰虛生火,加丹皮。

  (4)益氣疏肝健脾

  適於氣虛肝鬱之肝脾不和。

  症見胸脅滿悶而脹,腹滿不食,食則脹甚,完谷不化,兼有肢體懈怠,氣短無力,婦女月經延期量少,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弦少力。

  肝為剛髒,體陰用陽。肝之陽氣,主於升發疏洩,肝陽氣衰,肝用難展,升發疏洩無權,則失其條達之力,進而傳脾。

  唐容川曰:「肝氣虛,則水泛脾經。」以辛甘合用,化生陽氣,則肝氣充盛,疏洩得力。少佐補血之品,以養肝體而助肝用。此屬陰虛致鬱,與單純肝鬱有別。

  方以黃芪建中湯加減:黃芪、桂枝、白芍、柴胡、茯苓、炙草、香附、陳皮。

  (5)抑肝扶脾止痛

  適用於肝氣橫逆,乘克脾土之洩瀉。

  症見胸脅苦滿,心下痞塞,脘腹脹痛,痛則洩港,瀉後痛減,每因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而發作,舌紅苔黃,脈弦。

  氣機不利,肝失條達,橫逆犯脾,失其健運,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濁相干,隧道壅滯,脘腹脹痛,精氣合汙下降,而見洩瀉。只有平肝木之橫逆,才能復脾土升運之職。

  方以痛瀉要方加減:白芍、防風、柴胡、茯苓、白朮、枳殼、陳皮、甘草。

  (6)培土抑木止瀉

  適用於脾虛肝盛之腹瀉。

  症見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腸鳴時作,脘腹脹痛,痛無定處,病程較長,伴有面黃少華,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脈沉弦無力。

  脾胃虛弱,肝氣乘之,治當扶土為主,抑肝為輔,若單以扶土為事,難奏全效。平其賊寇,緩其肝急,實為扶土又一途徑。

  此與上法抑肝為主,病機先後不同,虛實有異,兩相對照,應予區別。

  方以柴芍六君子湯加減:柴胡、白芍、黨參、茯苓、白朮、半夏、陳皮、香附、甘草。

  (7)疏肝理氣化痰

  適用於肝氣鬱結,痰溼阻滯之梅核氣。

  症見咽中不適,似有物梗阻,胸悶善太息,舌紅苔膩,脈弦滑。

  肝木怫鬱,乘其中土,脾氣阻遏,津液不布,反聚為痰,若鬱久化火,則煉液成痰,痰氣交結,阻滯氣機,故治痰先理氣,氣順痰自消。

  宜疏肝解鬱,佐燥溼祛痰,肝氣得展,痰溼亦化,咽梗可去。

  方以四逆散合半夏厚樸湯加減:白芍、柴胡、半夏、香附、鬱金、厚樸、枳殼、陳皮、蘇梗、金鈴子。

  痰熱,加黃連、竹茹;胸悶,加瓜蔞。

  (8)清肝散鬱和胃

  適於肝鬱化火,肝火犯胃。

  症見胃脘灼痛,嘔吐不食,泛酸嘈雜,口苦口乾,腹滿,便秘或溏洩,舌紅苔黃,脈弦滑而數。

  肝氣鬱結,久而化火,或肝旺氣橫,「氣有餘便是火」,肝火怫逆,順乘陽明,則脾之精微不行,濁液不降,從木氣而化酸。

  葉天士云:「洩厥陰以舒其用,和陽明以利其腑」,治以苦辛為主,以酸佐之,苦能清熱,辛能散鬱,酸斂橫逆之勢。苦辛相合,洩肝之用;酸苦相合,洩肝之熱。又苦辛能通降,可復胃腑通降之職,其氣即安。

  方以左金丸合金鈴子散加減:吳萸、黃連、黃芩、白芍、半夏、金鈴子、元胡、蘇梗、香附、陳皮。

  (9)疏肝除溼散滿

  適於肝氣鬱結,溼濁中阻之鼓脹。

  症見腹脹,叩之如鼓,按之不堅,食後作脹,噯氣不爽,苔厚膩,脈弦滑。

  肝氣鬱遏日久,勢必乘制脾土,脾胃運化失職,升降不調,水溼停留,壅於中焦。

  方用柴胡、白朮、蒼朮、茯苓、半夏、車前子、陳皮、香附;溼從熱化加茵陳、藿香。

  (10)化瘀疏肝和絡

  適於肝脾不和,見證日久,用疏肝諸法不應,營氣痺窒,絡脈瘀阻,胸脅脘腹之痛久不除,其痛如刺,痛點固定,或大便色黑,甚或吐血,舌暗或紫,脈弦或澀。

  《血證論》說:「運血者即是氣。」肝主藏血,木氣衝和條達,則血脈流暢;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肝疏土達,升降調暢,血行不怠。

  若肝失疏洩,氣滯不暢,則血瘀不行,胃絡受阻,不通則痛,當疏肝理氣,以復脾胃升降之機,活血化瘀,以行胃絡之瘀血。

  方以金鈴子散合失笑散加減:金鈴子、元胡、炒靈脂、生蒲黃、香附、青陳皮、枳殼、丹參、烏賊骨。

  頑固性疼痛,加九香蟲、刺蝟皮。

  4

  兩點說明

  一、肝木傷土,病及肝、脾、胃,用藥應注意兩點。

  第一,選方用藥時要考慮一藥多性、一藥多用的特點,選用既利於疏調肝木,又有健脾和胃而無傷胃滯脾之弊的藥味。

  第二,肝性喜潤惡燥,脾性喜燥惡溼,選方用藥要注意潤燥得宜,剛柔相濟,隨證施治。

  二、囑患者樂觀開朗,心曠神怡,亦為疏調肝木以治理脾胃氣機的關鍵。

  註: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國醫大家董建華醫學經驗集成》,姜良鐸、楊晉翔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10.7。轉載請註明出處。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肝不好,4種表現,若佔2種以上,小心「肝氣鬱結」,要及時調理
    也就是所說的「肝主疏洩」功能,如情志的調節、氣機的暢通、脾胃氣機升降、女性的月經如期而至等,都與肝臟的疏洩功能密切相關。如果肝臟不好時,就會導致氣滯血瘀,使肝臟疏洩功能發揮異常。從而導致氣機鬱滯、氣血運行不暢、情志抑鬱,往往就會使人出現情志不穩、食慾減退等一系列表現。如不及時調理,時間久了就會影響到其它臟腑組織的正常功能,使得一些疾患「上身」。
  • 張仲景所創的「辛開苦降法」,可調暢氣機,平衡升降
    張仲景根據《黃帝內經》的理論,開創了辛開苦降法的先河,將寒熱苦辛的藥品,共用於溼熱,寒邪阻於中焦,導致胃氣壅滯,升降失調,臟腑不和,肝膽疏洩不利,以致胃腸,肝胃,膽胃不和的痞證,小結胸,腹痛,狐惑等病證,其病機特點為寒熱錯雜,虛實互見,病位多以脾胃為主,《傷寒論》中體現辛開苦降的方劑很多,除了瀉心湯類之外,還有黃連湯,小陷胸湯,梔子乾薑湯,柴胡桂枝幹薑湯,烏梅丸,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等,但尤以半夏瀉心湯為代表
  • 肝佔位考慮肝癌?患者拒絕手術、放化療,純中藥調理帶瘤生存10年
    很多人在B超體檢時可能會出現這麼一種情況:肝佔位病變。這個時候有一些朋友可能就擔心了,是不是自己的肝臟出了什麼問題,是不是意味著得了肝癌。肝佔位病變就是肝癌嗎?據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腫瘤科王澤民主任介紹,通過影像學檢查,我們發現肝臟有異生物,這統稱為肝佔位。但是需要進一步檢查,才能明確異生物的性質。
  • 肝血不足,這4種跡象會「暴露」,別調理晚了
    中醫中有講到「肝主藏血」,意思就是說人體的肝臟可以幫助調節我們的血液和淨化血液。例如,有些人肝血不足的時候,就常常會伴有頭痛、頭暈目眩、視物模糊的症狀。再有,肝主筋,肝血不足時我們的筋脈也會因為得不到足夠的滋養而導致全身無力或肌肉顫動。
  • 中醫調理脾胃的這種方法,學會了就可以預防淺表性胃炎
    脾失升清,胃失和降,法當升清降濁,使中焦得和,升降復常。胃為六腑,治療六腑病,時刻都要著眼於一個「通」字,只有通,才能疏其壅塞,消其鬱滯,導引食濁淤滯下行,使消化道保持通暢,即通則不病。通腑亦是通降胃氣的一個重要法則,承氣類方是臨床治療六腑病行之有效的方藥。
  • 肝血不足,應該怎么正確的進行調理?你或許真不知道,看專家做法
    這就由此可見,人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一定要調理肝血不足這也是刻不容緩的一件事情。身體五臟之中的肝開竅於目,肝和筋相連,其華就是在爪。所以一旦發生了肝血虧虛,便很多都會出現眼昏花、頭昏、皮膚粗糙沒有光澤、指甲蒼白無華、比較容易出現筋骨痿軟無力等相關的症狀。這主要就是因為肝的生理功能下降所導致的症狀,而肝血虛便會出現了以上的問題,並且還會伴有血虛的這一現象。
  • 肝不好吃什麼 吃這些可以調理肝臟
    肝在我們的身體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肝不好吃什麼呢?為什麼有些人的肝會不好呢,引起肝不好的原因有哪些?肝功能不好會有哪些症狀?在平時的生活中,肝功能不好要怎麼調理?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吧。肝不好吃什麼肝臟是人體的主要器官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促進人體推陳出新。假如沒有它,人們將不能日子。因而,咱們每個人都必須重視自身肝臟健康。
  • 肝不好會引起口乾舌燥?教你如何調理,或能養肝護肝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出現口乾舌燥的情況,大家的第一反應差不多都是喝水少了,需要補充水分了,也會不停的補水,有些時候可能會得到改善,但有些時候,補再多的水分也沒用,還會感覺到口乾舌燥的,那就需要警惕了,需要及時的調理。
  • 手腳冰涼怎麼進行食療調理?
    3.熱邪內鬱外邪由表入裡,鬱而化熱,裡熱熾盛,熱極陽鬱;或外邪侵襲肝胃,氣機鬱滯,陽氣不能通於四肢,而出現手腳冰涼。4.肝氣鬱結情志不暢,怒而傷肝,肝失條達,失於疏洩,陰陽不相順接,發生手腳冰涼,另外,氣血不足或各種痛症也會出現手腳冰涼,治療原發病後手腳冰涼會消失。
  • 肝經鍛鍊七法,強肝護肝真「肝」淨
    肝的功能減弱時,毒素就會越積越重,導致長斑、長痘、脫髮、便秘、油脂過多、失眠、乳房腫瘤等等問題,因為肝的一大主要功能是肝主疏洩,就是疏通和發散的意思,它能保證全身的氣血運行通暢,不淤不滯,氣通暢情緒也順暢。所以養護好自己的肝臟很重要。如何養護肝臟呢?我們可以從鍛鍊肝經入手,這是非常切實可行的辦法。
  • 「熬夜傷肝」,失眠的人,試試7種方法調理,幫助改善睡眠,養肝
    在養生常識裡,「熬夜傷肝」是大家都廣為人知的。究其原因,是受《黃帝內經》「人臥則血歸於肝」的理論影響。儘管,現代科學認為,肝的生理代謝是時刻不可停止的,根本無所謂晚上某個時間點更需要解毒。但也無法完全解釋為什麼長期睡眠不足、長期熬夜對身體、甚至對肝的影響機理。
  • 肝不好的人,看臉就能知道,每天喝杯養肝茶,肝越喝越好!
    用中醫術語來講就是「情志不遂,鬱怒傷肝」,想要的得不到,敢怒又不敢言。肝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臟器,很多病可以從肝臟不舒服折射出來,那就有這麼一句話:氣滯則血瘀,血瘀百病生!2.眼睛乾澀肝開竅於目,久視傷血,日久傷肝。《黃帝內經》曰:「肝受血而能視」;「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如果肝血不足可出現視物模糊、夜盲;肝陰虧損,則兩目乾澀、視力減退;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等等。
  • 肝火旺、肝鬱氣滯、肝血不足都是怎麼回事?教你中醫怎樣調理肝膽
    因此調理肝火首先要調節情緒,其次要養成良好的飲食作息習慣,儘量在晚間11點到次日凌晨1點肝臟工作的這段時間休息好,否則容易導致肝臟損傷,引起肝火旺的症狀。飲食要均衡規律,需多攝入新鮮蔬菜和水果,補充蛋,奶,雞,鴨,魚蝦等蛋白類食物。酸為肝的本味,因此不能食酸過多,否則容易傷害到肝臟,而甘味助脾養肝,可以多吃甘味食物,如山藥,茯苓,甘蔗等。
  • 別等肝不好才想起來調理,4個養肝小方法,把肝一點一點補回來
    肝臟好了,身體才會健康,在生活中掌握一些養肝的方法,這樣才可以吧受損的肝臟一天一天的補回來,千萬別等到肝臟受損了,我們才去調理身體。那麼在生活中如何養肝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幾個養肝的好方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肝不好會有什麼身體表現呢?
  • 如果有這樣的徵兆,說明肝已經亮起了「紅燈」,就應開始調理了
    如果有這樣的徵兆,說明肝已經亮起了「紅燈」,就應開始調理了導語:肝臟主要負責人體大部分的新陳代謝和有毒物質的轉化,所以它是最易汙染也最容易出現毛病的部位。肝不好,身體這4個部位會變色,莫忽視1、臉部變色如果肝臟受損在臉上就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如果臉色變得沒有血色暗沉,說明肝血不足,臉部得不到滋養。臉色暗黃出現黃褐斑,說明肝臟毒素過多,排毒功能受損。如果臉色發黑,說明肝臟細胞受損,鐵質從肝臟流到血管當中,就會容易造成臉色發黑。
  • 經常按摩這些穴位,可以預防調理近視眼,給孩子一個明亮的世界
    近視古稱「能近怯遠症」近視的中醫分析病位在眼,與心、肝、脾、腎有密切關係。基本的病機是眼部經絡瘀阻,目失所養。經絡調理一般選取的主穴有:風池、承泣、睛明、太陽、光明、養老這六個穴位。再根據不同選取配穴,肝腎不足配肝俞穴、腎腧穴、太溪穴、照海穴;心脾兩虛配心俞穴、脾腧穴、神門穴、足三裡穴。
  • 消化不好,與肝膽功能異常有很大關係,膽俞穴就是調理肝膽之要法
    提到膽,那麼不得不說肝,這可是一對同甘共苦的臟腑,中醫說肝主疏洩、生發,膽主通降,膽汁排洩是否正常,取決於肝的疏洩功能。若肝失常則影響膽汁的分泌和排洩,反之亦然。所以說,它倆誰都離不開誰,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想要補足我們的的肝膽之氣充足,下面這個穴位的功效最好,膽俞穴,隸屬屬足太陽膀胱經,位於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 失眠易怒、肩膝疼痛、口舌生瘡,真的是肝不好嗎?
    肝主疏洩,脾的運化就依賴於肝的疏通,如果肝火太旺,肝氣受阻,脾的對氣血的生化和對營養物質的運送功能就也會受到影響,長久以往造成脾虛,人的體質也會變差。 此次,我們邀請到陝西省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脾胃病二科聞新麗主任為我們講解,不同體質人群的適宜膏方和調理方法、人體的五運六氣如何調和等問題。
  • 《治肝三十法》雖只有幾百字,卻字字是乾貨!必須收藏!
    一法曰:洩肝和胃。肝氣乘胃,即肝木乘土 脘痛嘔酸,二陳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鈴子。即洩肝和胃之法也。脘痛嘔酸肝乘胃,洩肝和胃法亦貴,二陳湯和左金丸,金鈴白蔻隨機兌。一法曰:洩肝。如肝氣上衝於心,熱厥心痛,宜洩肝,金鈴、延胡、吳萸、川連。兼寒,去川連,加椒、桂;寒熱俱有者,仍入川連,或再加白芍。蓋苦、辛、酸三者,為洩肝之主法也。洩肝肝氣上衝心,熱厥心痛用左金,金鈴子散寒椒桂,寒熱俱有連芍尋。洩肝主法苦辛酸,三者錯綜隨證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