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一句深入人心,也開創了疏調肝木以治脾胃疾患的先河。那麼,在臨床上,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精準的遣方用藥以達優效?學習一下國醫大家董建華先生的經驗吧!
疏調肝木是中醫臨床運用較廣的治則之一,董老以此調治脾胃氣機升降之患,療效卓著,現總結如下。
1
脾升胃降,中焦氣機順暢
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為傳化之腑,以降為順,以通為用,不降則滯,反升則逆。脾為胃之使,主運化,以升為順,以運為貴,不升則滯,反降則陷。
總之,脾胃乃人體氣機升降之樞。若升降適宜,則中焦氣機順暢,出入有序,生化有源;如升降反常,則傳化失司,災害至矣。
《素問·六微旨大論》云:「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脹」。
華岫雲說:「脾胃之病,虛實寒熱,宜燥宜潤,固當詳辨,其中升降二宇,尤為緊要。」
2
肝氣宣達,脾胃升降和順
肝為風木之髒,喜條達,主疏洩;脾為至陰之髒,性善靜,但必賴肝之疏洩,始職司運化;又膽附於肝,肝之餘氣洩於膽,聚而成精;肝氣疏達,精氣洩於腸胃,以助胃腑腐熟水谷之用;故肝木疏洩,能使脾氣升發,脾之精微上歸於肺,並使胃氣下降,使腐熟之水谷暢達而入小腸。
此為「木氣動,生氣達,故土體疏洩而通也」。
厥陰之脈,夾胃屬肝,上貫膈,布脅肋,又衝脈隸於陽明,肝主衝脈,故肝胃之氣相通,肝經調暢,胃氣和順。
《內經》云:「土得木而達」,若肝失疏洩,木氣鬱結,則脾氣不升,胃氣不降,壅滯為病,或疏洩太過,橫逆而犯,脾胃受戕,升降無度,或脾胃虛弱,肝木乘之,氣亂為病,故《內經》又說:「土惡木也」。
肝木失調,脾胃受之,雖臨床症狀重在脾胃,然其病機實在於肝。用疏調肝木法,使氣和而順,脾胃自安。
如張景嶽說:「善治脾者,能調五臟,即所以治脾胃……如肝邪之犯脾者,肝脾俱實,單平肝氣可也。」
3
疏調肝木,調整脾胃氣機
董老在治療脾胃病中,注重肝鬱傷及脾胃者,從調肝入手,以調整脾胃氣機升降。
一、辨證要點
(1)情志變化
古人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觀察到人的情志活動與肝的疏洩功能密切相關,情志不遂,嗔怒不息,操持謀慮,易致肝木不調;若木不條達,鬱則激,激則橫,橫則失其和暢,又易致情志抑鬱或心煩喜怒。
(2)兩脅或少腹脹痛
肝乃厥陰之脈,過陰器,抵少腹,上貫膈,布脅肋。肝氣橫逆,疏洩無權,鬱於本經,常見兩脅、少腹氣脹或痛,且以脹痛為特點,此由氣機鬱滯則脹,氣滯不通則痛。
(3)婦人經血不調
肝藏血,主疏洩,厥陰通過任脈與胞宮相連,司血海,調胞脈,又肝主衝脈,故「女子以肝為先天」。肝氣鬱結,氣血瘀滯,或肝氣橫逆,氣血乖爭,均可導致婦女月經不調。
二、治則分型
「木鬱達之」乃調肝之大法,疏氣令調,脾胃自安。但肝氣不調有橫逆、鬱結、因虛、因實,欲使肝氣條達,或瀉有餘,或補不足,或疏調鬱滯,或平降亢逆,方法各異,當審證權宜而應變。
如李中梓說:「疏其血氣,非以攻伐為事,或補之而血氣方行,或溫之而血氣方和,或清之而血氣方治,或通之而血氣方調,必須隨機應變,不得執一定之法以應無窮之變也。」
現從十個方面,說明董老運用疏調肝木法調整脾胃氣機的經驗與具體應用。
(1)疏肝解鬱和胃
適用於脘腹作脹,攻撐連脅,時輕時重,甚則脹痛,按之則舒,食少不飢,常與情志變化有關,舌淡紅,苔白,脈弦。
肝鬱氣滯,木鬱土壅,脾胃失於升降,則氣機不行,壅阻於中,故而脘腹作脹。宜疏肝理氣,伸其鬱,導其滯,使中焦氣機通暢,上下無礙,則脹可消,食可進。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疏肝常用辛香之品,既能理肝氣,散肝鬱,又能調理脾胃氣機,並佐酸味藥,使其散中有收,開中有闔。
方以四逆散加減:白芍、柴胡、香附、鬱金、枳殼、陳皮、蘇梗、甘草。
痛甚,加金鈴子、元胡;偏寒,加蓽澄茄、良姜;鬱而化熱,加丹皮、山梔。
(2)平肝降逆止嘔
適用於肝氣橫逆犯胃。
症見噁心嘔吐,或噯氣頻作,呃逆少食,胸脅滿悶,大便乾結,舌紅苔膩,脈弦滑。
反胃作嘔,多由肝氣衝逆,胃失和降所致。肝氣橫逆犯胃,則清氣遏而不升,濁氣逆而不降。故降胃之法,當平降肝木之氣,則嘔逆自止。
然肝氣衝逆之因,有因陰寒客於肝經,上犯陽明胃腑,出現乾嘔、吐涎沫者;有因情志怫鬱,肝氣橫逆,動膈而嘔者,故其治療大法雖同,遣方用藥各異。
方以旋覆代赭湯加減:旋覆花、代赭石、生薑、大棗、白芍、柴胡、香附、枳殼。
因寒者,加吳萸;因熱者,加芩、連;便幹者,加酒軍。
(3)滋陰疏肝和胃
適用於肝陰不足之肝胃不和。
症見胸脅脹滿不舒,食少不飢,或胃脘痞脹,噫氣心煩,口咽發乾,大便不爽,失眠多夢,舌紅少苔,脈弦細。
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血主濡潤,氣主溫煦,共奏營養和生發作用。若肝陰不足,肝失所養,變柔為剛,氣橫所指,胃當其衝,只有滋養肝血,肝氣才能復其條達暢茂之性,脾胃隨之而復升降之機。
若單用疏肝、平肝,一概克伐,則犯虛虛之戒。宜酸甘合用,既能化陰養肝,又能健脾柔肝,是為養肝之妙法,並少佐疏肝之品,以順肝木條達之性,發其鬱遏之氣。
方選一貫煎加減:白芍、當歸、沙參、生地、川楝子、鬱金、陳皮、甘草。
失眠,加炒棗仁;陰虛生火,加丹皮。
(4)益氣疏肝健脾
適於氣虛肝鬱之肝脾不和。
症見胸脅滿悶而脹,腹滿不食,食則脹甚,完谷不化,兼有肢體懈怠,氣短無力,婦女月經延期量少,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弦少力。
肝為剛髒,體陰用陽。肝之陽氣,主於升發疏洩,肝陽氣衰,肝用難展,升發疏洩無權,則失其條達之力,進而傳脾。
唐容川曰:「肝氣虛,則水泛脾經。」以辛甘合用,化生陽氣,則肝氣充盛,疏洩得力。少佐補血之品,以養肝體而助肝用。此屬陰虛致鬱,與單純肝鬱有別。
方以黃芪建中湯加減:黃芪、桂枝、白芍、柴胡、茯苓、炙草、香附、陳皮。
(5)抑肝扶脾止痛
適用於肝氣橫逆,乘克脾土之洩瀉。
症見胸脅苦滿,心下痞塞,脘腹脹痛,痛則洩港,瀉後痛減,每因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而發作,舌紅苔黃,脈弦。
氣機不利,肝失條達,橫逆犯脾,失其健運,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濁相干,隧道壅滯,脘腹脹痛,精氣合汙下降,而見洩瀉。只有平肝木之橫逆,才能復脾土升運之職。
方以痛瀉要方加減:白芍、防風、柴胡、茯苓、白朮、枳殼、陳皮、甘草。
(6)培土抑木止瀉
適用於脾虛肝盛之腹瀉。
症見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腸鳴時作,脘腹脹痛,痛無定處,病程較長,伴有面黃少華,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脈沉弦無力。
脾胃虛弱,肝氣乘之,治當扶土為主,抑肝為輔,若單以扶土為事,難奏全效。平其賊寇,緩其肝急,實為扶土又一途徑。
此與上法抑肝為主,病機先後不同,虛實有異,兩相對照,應予區別。
方以柴芍六君子湯加減:柴胡、白芍、黨參、茯苓、白朮、半夏、陳皮、香附、甘草。
(7)疏肝理氣化痰
適用於肝氣鬱結,痰溼阻滯之梅核氣。
症見咽中不適,似有物梗阻,胸悶善太息,舌紅苔膩,脈弦滑。
肝木怫鬱,乘其中土,脾氣阻遏,津液不布,反聚為痰,若鬱久化火,則煉液成痰,痰氣交結,阻滯氣機,故治痰先理氣,氣順痰自消。
宜疏肝解鬱,佐燥溼祛痰,肝氣得展,痰溼亦化,咽梗可去。
方以四逆散合半夏厚樸湯加減:白芍、柴胡、半夏、香附、鬱金、厚樸、枳殼、陳皮、蘇梗、金鈴子。
痰熱,加黃連、竹茹;胸悶,加瓜蔞。
(8)清肝散鬱和胃
適於肝鬱化火,肝火犯胃。
症見胃脘灼痛,嘔吐不食,泛酸嘈雜,口苦口乾,腹滿,便秘或溏洩,舌紅苔黃,脈弦滑而數。
肝氣鬱結,久而化火,或肝旺氣橫,「氣有餘便是火」,肝火怫逆,順乘陽明,則脾之精微不行,濁液不降,從木氣而化酸。
葉天士云:「洩厥陰以舒其用,和陽明以利其腑」,治以苦辛為主,以酸佐之,苦能清熱,辛能散鬱,酸斂橫逆之勢。苦辛相合,洩肝之用;酸苦相合,洩肝之熱。又苦辛能通降,可復胃腑通降之職,其氣即安。
方以左金丸合金鈴子散加減:吳萸、黃連、黃芩、白芍、半夏、金鈴子、元胡、蘇梗、香附、陳皮。
(9)疏肝除溼散滿
適於肝氣鬱結,溼濁中阻之鼓脹。
症見腹脹,叩之如鼓,按之不堅,食後作脹,噯氣不爽,苔厚膩,脈弦滑。
肝氣鬱遏日久,勢必乘制脾土,脾胃運化失職,升降不調,水溼停留,壅於中焦。
方用柴胡、白朮、蒼朮、茯苓、半夏、車前子、陳皮、香附;溼從熱化加茵陳、藿香。
(10)化瘀疏肝和絡
適於肝脾不和,見證日久,用疏肝諸法不應,營氣痺窒,絡脈瘀阻,胸脅脘腹之痛久不除,其痛如刺,痛點固定,或大便色黑,甚或吐血,舌暗或紫,脈弦或澀。
《血證論》說:「運血者即是氣。」肝主藏血,木氣衝和條達,則血脈流暢;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肝疏土達,升降調暢,血行不怠。
若肝失疏洩,氣滯不暢,則血瘀不行,胃絡受阻,不通則痛,當疏肝理氣,以復脾胃升降之機,活血化瘀,以行胃絡之瘀血。
方以金鈴子散合失笑散加減:金鈴子、元胡、炒靈脂、生蒲黃、香附、青陳皮、枳殼、丹參、烏賊骨。
頑固性疼痛,加九香蟲、刺蝟皮。
4
兩點說明
一、肝木傷土,病及肝、脾、胃,用藥應注意兩點。
第一,選方用藥時要考慮一藥多性、一藥多用的特點,選用既利於疏調肝木,又有健脾和胃而無傷胃滯脾之弊的藥味。
第二,肝性喜潤惡燥,脾性喜燥惡溼,選方用藥要注意潤燥得宜,剛柔相濟,隨證施治。
二、囑患者樂觀開朗,心曠神怡,亦為疏調肝木以治理脾胃氣機的關鍵。
註: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國醫大家董建華醫學經驗集成》,姜良鐸、楊晉翔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10.7。轉載請註明出處。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