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水
7月7號,全國高考。首先向辛苦的老師、家長、同學們道一聲「你們辛苦了」,祝孩子們金榜題名。
7月5號,是父親最後一次踏進高三教室,也是他教學生涯的最後一次。他說,即使有些孩子成績並不理想,但他們懂道理有情義,他很捨不得朝夕相處3年的孩子們。
那天,他像往常一樣踏進教室,準備給孩子們說一下考試注意事項,再次寬慰下孩子們緊張的心情,給他們加油鼓勁,但一進教室,他喉嚨一酸。
因為低沉的音樂響起來,那是李叔同作詞作曲,樸樹演唱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父親不動聲色,靜靜地聽完了整首曲子,他環看臺下,不少同學低低跟著音樂哼唱,但淚珠卻在眼眶打轉,兩肩微微顫動,手指伸到眼鏡下抹眼淚,或用手捂著嘴巴哽咽。
一場師生揮淚的感人場面是這節課的主旋律。
父親所在的學校是小城重點高中,踏入它等於一隻腳跨入大學之門。
它有兩個校區:新校區和老校區。
新校區是總校,面積挺大,和很多大學面積有一比,這個校區基本是正常考入的學生和分數線以下的優等生。而作為分校的老校則是分數線以下普通孩子們的世界。
分校升學率明顯低於總校。
為減少奔波,更好照顧到學生們,父親要求調入家屬院隔壁的老校區。就如當年為我們姊妹上高中,父親主動請求從政府調入高中一樣。在歷屆獎金與升學率掛鈎的情況下,他放棄獎金高的總校來到分校。他說,每個孩子都有特長,都是可塑之才,不能一味按成績定奪,需要發掘和鼓勵。
父親熱衷教學,熱衷培養孩子們,他的心血全部傾注給他的孩子們。作為父親,他對我們的輔導幾乎為零,但他的潛移默化讓我們學著成長。
父親教的這一屆,是他返聘後的最後一屆,如同于謙飾演的《老師.好》:高一的孩子稚氣未脫,調皮搗蛋,不知勤學為何物。即使碰到懂教育的父親,高一仍是一晃而過,成為初中與高中的過渡期。
大學畢業後父親進入教育行業,中間有過一段離開。
父親清晰記得22年前,他剛接手的第一屆。
那時,他離開教育行業11年,做過多年媒體。當他重新回到教育,不僅學識淵博,眼界經歷開闊豐富。
他心無旁騖,一心只想教書育人。他的時間都給了他熱愛的孩子們。
孜孜不倦的父親
做事先做人,他說,
一個老師想要學生心服口服,主動學習,必須有過硬的人品和豐富的知識面。偏偏兩者他融合得天衣無縫
數學老師常和父親聊天,說這個班的孩子們上課不知困,沒有一個孩子睡覺,就連成績差的差生也是站著聽課。物理老師說,這個班是他所教班級中成績最好的,而這個好成績並非老師教出來,主要是孩子們自學得來。
如今,這一屆的孩子年齡均在37歲左右,已成各行業拔尖人物。
這一屆孩子們「怪才」也最多,有好幾個僅憑過硬的文字功底,或出書或採訪,養家餬口的同時活出人生精彩。
3年前,父親被邀請去小女兒的幼兒園講課。因為課程比較特殊,我想錄下父親的這節課,最後有事耽誤了。我常想,等父親高中離休前,我一定幫他錄下最後一課,幫他用視頻留住他熱愛一生的課堂和傾心付出的孩子們。
可是,日復一日的瑣碎有時候讓我忘了日子,倏忽之間已是高三孩子們的離校。最終我還是錯過了「記錄最後一節課」的誓言。
讓人感動的卻是他相伴又3年的孩子們,這些最後一屆的孩子們用不同的方式讓父親感動著,欣慰著。
他們在高考前夕,默默為老師學唱這首《送別》,當老師踏進教室的那一瞬間,全體孩子們選擇用歌唱的方式送別老師,送別自己最奮鬥的青春,不僅寄託對老師的祝福與依戀,也為最燦爛的青春歌唱。
孩子們親手製作了賀卡,賀卡裡一頁頁都是他們手寫的心裡話,雖然字體歪扭,卻承載著孩子們感恩的心,連同這本全體署名「名師之恩,誠為過於天地,重於父母多矣。」的筆記本。
父親為我講述時,他那眼眶瞬間溼潤,我也被濃濃的師生情誼感動著。
我想起多年前我的一位好老師。
那是我在外地上初三的校長兼班主任,他自帶威嚴卻透著無限慈祥。他待孩子如親生,他引導孩子們充分利用一分一秒,他給我們灌輸「開心學,拼盡全力,盡心做好當下每件事」的思想。那是我讀很多年書唯一感恩並一直懷念的好老師。他任校長的那些年,學校的升學率和名氣讓周邊學校望塵莫及。
看到因德高望重被孩子們依戀,因教學有方被返聘多年的父親,我感恩父親為教育所做的付出。
也為孩子們最後一節課的送別方式感動。
放下教育的父親,你終於有空閒時間為自己的文字隨意馳騁了,祝福您身體安康。
文|若水
生活就是照妖鏡,在情感故事中領悟成長。
「涓涓意念,終匯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