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手機問題要分析這個問題的要素以及諸要素的關係。
手機問題的要素包括主體學生、客體手機,以及手機的相關功能、相關軟體,以及網絡環境。各要素之間的關係包括三點:
第一點是依賴關係,是指手機的功能與生活的內容廣泛、深入、無縫的連接造成的依附感需求感。包括:
1購物,中學生網購的比例相當高的。對某中學328名高二學生的調查顯示100%的學生具有使用手機網購的經歷,其中32.32%每月至少一次。
2交通,有相當比例的中學生是通過網約車作為家校之間的交通方式。這份問卷調查顯示100%的學生有使用手機叫網約車上學放學的經歷,其中21%的學生每周至少叫一次網約車,在私家車飽和的今天這個數字不低。
3外賣,午餐就餐中學生使用手機點外賣的比例相當的高,尤其在疫情爆發之前,每天午餐時間都會出現外賣騎手小哥在校門口聚集的情況。
3支付,不知道自己已經多久沒用過錢包了沒觸碰過紙幣了,手機支付已經成為標配,偶爾真的會碰到紙幣一幣難求的情況。
4是學習,包括線上作業、線上答疑,網絡搜題等等,手機是必備工具,尤其是在去年居家學習期間。
5是休閒社交,包括各種圈兒的刷、發,各類資訊的獲取,還有與親朋好友的常規聯絡溝通幾乎隨時隨處。這份問卷調查顯示,每天使用休閒社交在兩小時以內的學生佔56.4%,有11.59%在每天五小時以上。
其中休閒與社交的依賴包括常規與非常規,也就是可控與不可控兩種情況,那麼非常規不可控的這種包括無目的無意識關注、求關注刷存在感、消磨時光、填補空虛、尋求成就感價值感等等,總之都超出了生活正常物質需求,都與消極和被動心理需求有關。這種 「依賴」與上述不同,屬於非常規不可控的依賴,時長也會超過普通人兩小時以內的正常值,這種依賴既來源於消極被動心理也會導致消極被動心理疊加,加劇時間管理失敗、情緒焦慮不安,正能量儲備消耗,負能堆積等等。
第二點關係是成癮,專門指對手機遊戲製造商提供的進階升級、任務遞進、獎勵打賞等高度敏感的情況。
一些中學生對手機遊戲中得到的戰勝感、成就感、榮耀感、模擬感、技巧感、操控感等一系列快感欲罷不能,還是這份對某中學328名高二學生的調查顯示,67%的學生玩手遊,其中52.91%的學生每天都玩。
家長和學校沒有給這些學生建立起其他獲得上述心理需求的通道,如戶外文娛體育活動等,沒有從小培養出開放的個性激發出更多的興趣,加之這些學生自律能力不足,才讓這類遊戲給中學生極強的吸引力,以至於他們沉迷其中。
第三點是錯用濫用關係,指利用手機的技術功能等特殊性質,做一些違規、違紀、違反道德、侵犯他人權利甚至違法的事的事。
比如網絡暴力、欺凌,包括言論攻擊、誹謗、騷擾、詐騙、窺探洩露他人隱私等等;比如瀏覽傳播色情、暴力、低俗、惡搞、攀比、炫富的內容;再比如考試作弊等等。這份問卷調查顯示,10.06%的學生曾有過使用手機在社交媒體上進行言論共計或者騷擾或互噴的經歷,7.01%的學生使用手機瀏覽過暴力或低俗或惡搞等不雅內容,0.91%的學生有過使用手機在考試中作弊的經歷。
上述錯用濫用的主要原因分別在於中學生沒有正常處理矛盾問題的體驗,存在報復、攻擊、無知、魯莽的衝動性心理;在於這些學生無法對不良信息導致的錯誤行為後果做出正確估計,存在好奇獵奇和僥倖心理;在於這些沒有通過教育教學獲得高尚的品味和氣質以及誠信規範等相關意識。
綜合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手機只是一個承載了強大功能,為人類所擁有且操縱使用的工具,我們俗稱的「手機問題」即手機給中學生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的原因並不在於手機本身,而在於手機的使用者,更準確的說,在於使用者所接受的教育和心理認知水平,尤其是上癮和濫用這兩個關係。
正如儲朝暉研究員在接受新聞1+1採訪時說到的,問題不在於手機,而在於教育,解決手機問題本身依然是教育問題,不能不使用教育的方式處理,不能走偏,比如某學校當眾銷毀、砸毀手機的方式就是非教育的方式。
那麼什麼是教育的方式呢?
曾經和一位湖南鄉村教師聊天,老師姓高,她承擔初中信息技術、數學、生物學科的教學,她說農村校沒有辦法,只能一人多科,如此忙碌的同時她還去北上廣學習先進帶班理念,去別的學校交流學習,閱讀國外教育書籍,一直默默學習、思考、實踐、再思考、完善。
說起手機問題,她給我講了一次去北京培訓的故事:北京某所學校的老師說自己的學生一個星期只上一節數學課,還總出國,耽誤的課也不補,也從不上補習班,學生成績照樣好。到了中午,她跟幾個學生單獨交流了一下,學生們告訴她,這所學校一個年級才幾十個學生,都是從整個朝陽區前100名中選出來的……。老師問學生遇到不會的題怎麼辦,學生們說問父母,老師問父母會嗎,學生們說他爸是博士他媽也是博士……。接著,張老師便向學生詢問了自己關心的手機問題,學生的回答讓張老師驚訝,我們的學生迷戀的手機遊戲,在那所學校的孩子眼裡就是「浪費時間」,學生認為「有那個時間不如學機器人編程或者做社會實踐……」。
這位老師非常受啟發,她回到自己學校面對自己的學生改變了之前簡單說教、要求的方法,而是把這個故事和自己的感受和學生們進行了交換,之前看似頭疼的手機問題就這麼輕鬆的被解決了。
她跟我介紹了現在自己班級學生的情況:她教的孩子爭先恐後 「哭著喊著」 周末都要找她學習。她說,她的學生願意跟著自己走,能做到這樣,自己的努力就算成功了一半了。
她的學生相比之前有很大的改變,都在於她對學生耐心地引導、指導,在於她共情於學生獲得了學生的接受和喜愛,而非在俯視的視角一味的蒼白的說教和要求,當然也與她堅持學習反思提升自己有關。
聽了這個故事我想跟學生說:孩子們你們可曾想過自己的未來、自己的家庭、自己未來的孩子?在你們看來不能自拔的手機遊戲對有的同齡人看來就是浪費時間的東西,這種理解的差異來自格局的不同、來自對價值認識的不同、來自追求的不同、來自對生命理解的不同、來自檔次層次的差異。我們沒有博士的父親母親,再窮苦的家庭也是我們的家,再沒有文化的父母也是我們的生身之人,我們永遠愛著給予我們生命的他們,愛著這個沒有什麼可以炫耀但簡單溫暖的家庭。當我們明白了這一切,當我們與那些高幹高學歷父母的孩子有同等受教育權利、等量的時間的時候,我們該做些什麼來改變自己的未來,創造不同的格局、境界,創造不同的家庭樣態,讓我們未來的孩子能夠有更高的格局、認識、境界呢?還是依然如是?
從源頭即心理角度切入,合適的時間合適的氛圍合適的方式合適的態度合適的內容積極合理的期待適時地追加跟進,這便是教育的方式,也必定會有滿意的效果。
一提到教育,總有一些老師會感到苦惱,因為自己所說的做的一切都難以改變學生,是「無效」的。其實不然,這些老師所感受到的「教育無效」只是一種現象,本質是教育不充分或者條件欠缺或方式不對頭,比如缺少站在學生的角度體驗他們的感受,比如沒有讓學生獲得心理體驗,比如缺少學生的獨立思考,比如缺少學生與同伴的互助、同齡人的對比等等,總之,缺少科學性、規律性,缺少溫度和共鳴,這樣的主觀能動性實踐很難有效果有改變,尤其對待特殊案例。另外一點,我們習慣了在發生問題之後的補救而不去做提前的預防,教育應當像中藥醫治未病一樣在早期在平時重視創設環境梳理、指導、引領,也就是預教育,而非在除了問題疲於彌補甚至一味地責怪。其實在及時、科學、恰當、規律的教育下,絕大多數學生是可以改變的。
此外,非教育的方式也可以協同解決手機問題,那就是管理,管理與教育有極大的互補作用,但管理也有管理的科學。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中小學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裡「中小學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的要求就是從管理層面協同解決手機問題的實踐。但類似這樣的通知只是總體方案、綱領性文件或粗線條的指導意見,矛盾的特殊性告訴我們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也就是說各地區要出臺細則各校還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學生的實際情況、家長的實際情況、班主任及教師意見出臺更細的執行準則。
天津濱海藏君工作室自2018年起,配合學校進行手機管理,效果很好,這裡提煉出「五個依」的管理模式介紹給大家:
一、依託規範完善的組織架構
召集各班班主席參加的預備會,布置學生代表的推選工作,在班主任的指導下班長的組織下成立各班代表團並提名常務委員名單按時上報年級;召開第二次預備會並籌備第一次學生代表大會工作;按時召開大會,會上宣布學生代表大會職權、常務委員會職權、主席團職權,併集體的討論後舉手表決通過常務委員會提名名單。
二、依據自主制定的管理細則
召開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明確職權、紀律;集體制定《年級一日常規管理細則的指導意見》其中包括「有關手機」管理的指導意見;提名代表大會下屬宣傳和執行團隊名單。大會《指導意見》制定的過程中也徵求了教師代表、班主任的意見。
三、依從學生代表的表決結果
召開第二次學生代表大會,宣讀《年級一日常規管理細則的指導意見》,徵求舉意見各代表團討論意見後,舉手表決通過;公布宣傳、執行團隊提名名單,集體的討論後舉手表決通過。
四、依信學生集體的自我教育
執行團隊輪崗值班在關鍵結點對各班進行巡視檢查,發現問題給予提醒,屢次發現問題的要求填寫《手機使用指導單》並報班主任,由班主任結合常委會意見根據《指導意見》進行處理。
五、依循上級部門的政策精神
本學期學校出資統一購買了保險柜,專門用於集中存放學生手機。以班為單位,班主任委託專人於早自習收齊手機存放到保險柜,當天最後一節課前取回,下課後放給同學們,在校期間需要手機的學生可以跟班主任申請臨時取回一段時間,學校也提供辦公室電話供這樣的學生使用。這個管理模式之所以可以執行,在於部分班主任們自發並堅持多年手機統一管理的實踐基礎,當時手機被存放在班主任辦公櫃中,如今時機成熟水到渠成罷了。
最近我們做的一項涉及328名高二學生的調查問卷顯示;87%的學生非常贊同將手機上交班級統一管理;關於 「過度使用手機會帶來哪些不好影響」這個問題,90.85%的學生選擇損傷視力,59%的認為手機影響學業;77.74%的學生能夠自己控制使用手機的時長和場合,20.12%的學生在家人或者老師的監督下可以控制。
很多管理制度要及早出臺、科學執行,更要長期堅持,要將新規養成舊規,舊規煉成傳統,傳統的力量是異常強大的,而後再將傳統發揚成傳承即文化,文化與教育是共通的,具有與教育同等的浸潤作用。
適時、科學、專業的教育,輔以科學、完善、民主的管理體系,這是解開教育難題的關鍵。
作者簡介: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個人、全國名師工作室聯盟理事、濱海新區教育創新之星、濱海新區優秀班主任、濱海新區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教育系統師德先進個人、教育平臺「情懷響螺灣」主持人、藏君名師工作室創始人。研究了「五個一管理模式」提出培養「有信念有理想,有主張有擔當」的「四有」中學生,主張「教育要面向未來社會」。
☀本刊欄目:一代中師生|教師文學|英語學習|兒童文學|教育教學;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 微信ID:YM050814
收稿郵箱:
zhongshisheng2018@163.com
稿酬說明:
請聯繫微信(YM050814)領取。具體參見本刊:《教師文苑》徵稿啟事
【點擊下面標題可免費領取中小學各科教學資料】:《中師生家園》徵稿啟事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到1999年完成最後一屆中師學生招生,據統計全國共培養有400多萬中師生。畢業後,這些十八九歲的年輕人就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散向中國最廣大的農村,紮根三尺講臺,撐起中小學教育大半個天空。
「中師生」,共和國教育史上一個燦爛的群體,支撐起祖國基礎教育的半邊天,他們中的大多數如今都已過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齡。然而,如今大多數中等師範學校都已經停辦或者改制,幾十年後,'中師生"將成為絕唱!
為了重溫當年的歲月,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這一代中師生群體,我們成立《中師生家園》公眾號,希望能成為咱們中師生的溫暖家園!
各位曾經的中師生師兄師姐師弟師妹們,我們擁有共同的「中師生」身份,懷揣共同的「中師生情結」,歡迎大家踴躍來稿,分享自己當年的中師生活以及畢業後自己的人生故事。具體參見《中師生家園》徵稿啟事
收稿郵箱:zhongshisheng2018@163.com
歡迎中師生和教師朋友加入: 【我們曾是中師生】交流群、【教學資料】免費分享群、【英語教師】交流群。入群請聯繫長摁下面二維碼添加微信號(YM050814)」好友,並註明 「入**群」。
點下方「閱讀原文」,獲取更多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