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島藝術群落:烏託邦式的藝術群島

2020-12-19 藝術中國


尼斯之家美術館屋頂

瀨戶內海上的烏託邦

瀨戶內海上的直島,是一座人口不足四千的小島,位於日本香川縣高松市的北側。作為一個交通還不是那麼便利的孤島,卻每年都有非常多的藝術愛好者專門來「朝聖」,是的,朝聖,這是李青志在他的《空間革命·新世紀美術館進化論》中對直島藝術群落的描述。

一座不大的孤島上卻有印象派大師莫奈、理察·朗、宮島達男、草間彌生、蔡國強、小沢剛、韓國藝術家李禹煥以及後現代主義攝影師杉本博司等眾多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但這還不是它最獨特的地方。

這座小島上的主體建築大多是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一手打造的,其中尼斯之家美術館、地中美術館都是安藤忠雄的作品,李禹煥美術館則是他和藝術家李禹煥合作完成的。安藤忠雄也在此實現了他一直以來的理想——自然和藝術相融合的「環境美術館」。一座遺世獨立的島嶼,一個高於現實的藝術計劃,安藤忠雄一手將這個烏託邦變成現實。所以也有人稱直島為安藤忠雄島。順帶一提他的博物館也坐落在這座小島上。

之所以說這是一座烏託邦式的孤島,除了整個藝術群落本身之外,還因為它的歷史。瀨戶內海有3000多個島嶼,曾經是日本工業奇蹟的核心地帶,但隨之而來的是整個海域的環境汙染和黃金時期過後的蕭瑟。直島最近二十幾年,倍樂生公司(BenesseCorporation)開始對這裡的幾個島嶼進行藝術開放,並舉辦了三年一屆的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才重新將這片海域帶入國際視野。其中最早開發的島嶼就是直島,目前藝術項目最密集的島嶼也是直島。

和瀨戶內海大多數島嶼一樣,1917年三菱集團開始在直島修建銅冶煉廠,這給予了直島前所未有的繁榮,在此之前直島以捕魚為主業。島上居民人口迅速增長,現代化的速度也急劇加速,醫院、劇院等隨之建起。但是幾十年後,由於環境汙染和工業衰退,島上人口數量開始減少,青壯年大多離開了直島。直島的新歷史始於1987年,日本福武集團(也就是現代的倍樂生公司)董事長長福武總一郎買下直島南部地區進行開發。事實上是直至上世紀後半,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安藤忠雄受邀設計島上的酒店和博物館開始,這座島嶼才有質的改變。


尼斯之家

整座島嶼的改造都是以「直島貝尼斯藝術之地」(BenesseArtSiteNaoshima)為主題,這個項目的精髓是藝術、建築與大自然以革新式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在改造的同時,規劃中也儘量保持了當地的原生態生活區域,在碼頭北面就散落著大量民居,這裡還保持著濃鬱的地方生活氣息並沒有商業開發的痕跡,但是散落在街角的各種裝置藝術品卻又昭顯著島嶼的獨特之處。比如在碼頭上的深紅色南瓜,這是草間彌生的作品。她的另一件黃色南瓜在尼斯之家的堤岸上,也算是直島的標誌性藝術品了。事實上,在直島上,大量藝術品以一種自然的狀態散落在島上的各個角落,蔡國強、小沢剛、片瀨和夫等藝術家的作品就在其中。「因為當代社會正淹沒在物質和信息當中,我想要製造一片遠離城市喧囂的天地,在這裡,人們可以細品『樂活』的意義。」直島的開發者福武總一郎曾經這樣說。

直島近年來已經形成一個獨特的藝術生態圈,越來越多的建築師為直島專門設計建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也為它量身創作藝術品。

尼斯之家美術館


理察·朗《石圓之滿月》

1995年島上第一所美術館「貝樂思之屋美術館」落成。這是由安藤忠雄設計融合了住宿設施的現代美術館。整個建築貫徹了他建築與自然相融的設計,比如建築的一部分橢圓旅店的客房都是圍繞中央的水池所建,水面如鏡,沒有一絲波紋地倒映出天空,安藤忠雄稱之為「水之雕塑」。

在2000年十月,瓦爾特·德·瑪利亞完成為它量身而作的作品《所見/未見、已知/未知》,這是一組相當有氣勢和哲學意味的作品,其中每個黑球直徑184.2釐米,重九噸。而山坡上則有喬治·裡奇的《三枚正方形》的裝置藝術品,此外他還有一件作品《傾斜的四條交叉線2》也可以在附件看到。


安田侃《天空的秘密》

美術館中央在展出布魯斯·瑙曼的《100個生和死》,而美術館延伸出的牆壁上則能看到杉本博司的《波羅的海呂根島》等攝影作品。一樓有英國大地藝術的代表藝術家理察·朗,1997年創作的《石圓之滿月》。負一樓中庭中有安田侃的《天空的秘密》,藝術家標註它的感受方法是躺下來看星空。推門進去則是弗蘭克·斯特拉的《鯊魚大屠殺》。

開放的結構設計,讓客人即使在房間中仍然能充分感受到自然的存在,也可以真正的住進藝術中,散落在各處的藝術品對於住客而言永遠沒有閉館時間。

地中美術館

地中美術館2004年落成,如今已經是島上的地標建築。這裡在設計的時候就決定要永久展出印象派大師莫奈的《睡蓮》,美國兩位裝置藝術家,詹姆斯·特瑞爾的《敞開的天空》和瓦爾特·德·瑪利亞的《時間、永恆、無時》。


瓦爾特·德·瑪利亞《時間、永恆、無時》

所以三件作品的展廳都是安藤忠雄根據作品而設計的,作品+展廳,可以說是一次再創作,成為了一個全新的獨特藝術品。比如《睡蓮》展廳外是以莫奈本人在法國吉爾韋尼的公寓花園為藍本。陳列睡蓮畫作的展廳地面上則是由兩釐米大小的手工雕刻出來的70萬個白灰色小石塊組成。瓦爾特·德·瑪利亞的作品《時間、永恆、無時》則被安置在一個相當有儀式感的房間內,黑球在多級臺階之上,天光從建築的空隙中漏下,氣勢撼人。

「家」計劃

「家」計劃是藝術家對本村的古民居村落的改造計劃。本村是直島上自古以來便傳承下來的村落,是城牆遺蹟、寺廟、神社等老式建築集中的區域,但近年來受到人口稀疏化和高齡化影響,許多建築都成了無人居住的空屋。藝術計劃就是將這些廢舊的老屋,進行保護性修繕,並將其變成一件裝置藝術品。


杉本博司 護王神社項目

角屋是「家」計劃最初的作品,由宮島達男製作,整個藝術項目分布在民居之間,穿行在當地原生態的低矮木屋組成的街區,寂靜、自然,經過改造的裝置藝術品和居民的自有住宅形成了一個奇異的和諧共生。

攝影師杉本博司則設計製作了護王神社項目。護王神社是供奉島上氏神的重要神社,它承載某種精神的寄託。杉本博司以伊勢神宮的神社建築為原型設計了護王神社,其中通往正殿的階梯用的是製作眼鏡的一種稀有玻璃材料,這段樓梯經常被大家叫做玻璃樓梯。神社下還有一個密室,狹小的通道只能單人行進,四周都是石制的牆壁,能看到的只有出口處的光線。但是從石室出來迎面而來的卻是遼闊瀨戶內海海景。壓抑與釋放,是一種別樣的體驗。


杉本博司 護王神社項目

安藤忠雄設計的南寺項目,是家計劃中唯一不是房屋再利用的項目,因為這是專門為美國藝術家詹姆士·特勒爾的《月球的背後》特意建造的,二百多平米的空間只為一件藝術品。南寺的牆面使用了與島上大多數木質建築相同的燒杉板,這也是安藤作品中少見的木質建築。建築追尋了人們對於古舊廟宇的永恆記憶。藝術與建築,當下與過去,這件作品很好的詮釋了這一切。

李禹煥美術館

李禹煥《石頭與柱子》

直島的另一個重要博物館是2010年六月開幕的李禹煥美術館,它是藝術家本人與安藤忠雄合作的結晶。建築還是安藤忠雄一貫的水泥建築風格,在正方形的前廳中擺放著李禹煥的作品《石頭與柱子》。其實他們兩個人的合作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為李禹煥是「物派」的代表人物,而「物派」的作品注重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關係、物體或者物體表面所涉及的空間,將空間視為作品因素之一來考慮,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場」的變化。這和安藤忠雄的設計有了某種契合。

結語

正如安藤忠雄所說:「唯有花費如此長久的時間,一邊建造一邊思考,或者是一邊使用一邊思考,經歷這種永續發展的過程,才能產生真正的力量。製造者與使用者沒有對話,只是一味的生產、消費新東西的社會結構,無法創造出像直島這種『活著』的場所。」

讓直島「活著」的不止是每年不斷增加的建築和藝術品,還有每三年舉行一次的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藝術節目前在瀨戶內海七個島上舉行,在三個半月的節日期間有來自日本及外國的藝術家展出接近100件傑出的藝術品。為了打造更完整的藝術生態環境,倍樂生公司在瀨戶內海的其他島嶼上也在大力推進各項當代藝術項目,犬島、豐島等等都在其列。

相關焦點

  • 直島模式:藝術活化鄉村
    其間,作為藝術活化鄉村的典型國際案例,日本「直島模式」在相關研討會上被多次提及,希望成為中國鄉村振興的可資借鑑的範本之一。直島是日本曾經的煉銅企業生活區,隨著產業衰落而走向沒落。日本前倍樂生控股董事長、執行長福武總一郎運用藝術慈善實踐,實現了破敗鄉村島嶼的社區復興。
  • [分享]直島當代藝術博物館資料下載
    直島當代藝術博物館專題為您提供直島當代藝術博物館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直島當代藝術博物館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 安藤忠雄作品:直島當代藝術博物館 立即下載
  • 2019瀨戶內海藝術祭4月開始丨花107天巡遊12座島嶼、藝術和四季
    策展人北川弗蘭曾說過:「這是一個與金錢無關的世界,要是這個環境如此惡劣的地方也能成為一個烏託邦的話,哪怕只有一瞬間,我都想把它一直這樣做下去。」瀨戶內藝術節的魅力就在於此:治癒力。01廢棄小島的「復活」之路瀨戶內藝術節最重要的小島之一是直島,然而在很多年前直島只是一座被遺棄的工業廢島。
  • 瀨戶內藝術祭|直島,家計劃的復興
    Part Three:讓歷史延續的家計劃和全面規劃營造的Museum Area不同,直島的家計劃,更像是舊物換新顏。家計劃,始於1998年,是對直島特有的房屋和寺廟神社等進行改建,將其空間作品化。在現在人們生活的地區,建築融入了居住者當年的時光和記憶元素。
  • 日本瀨戶內海藝術之旅:從荒島變「逃城」,淺談直島的前世今生
    日本瀨戶內海有一個地方,叫做直島。這個地方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但是這裡卻是近年來非常火熱的一個旅遊地,特別是2019年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落幕後,直島作為藝術祭的重點島嶼,建築師安藤忠雄、藝術家草間彌生、美國大地藝術家 Walter De Maria 等人合作,將直島從荒島變「逃城」,開啟藝術之島的序幕,如今直島已成為不需藝術祭的光環,成為了建築與藝術美學雙重結合的文化之島。
  • 去日本藝術聖地「直島」2天1夜行程推薦
    小編這篇要為大家深入介紹以草間彌生的圓點南瓜聞名的日本瀨戶內海小島「直島」,前往地中美術館、直島錢湯、家計畫,來場淨化身心的藝術之旅!在藝術祭時段通常一大早就要衝去抽整理券,且常常供不應求,非藝術祭期好處是遊客比較少,可以直接進入美術館監賞!
  • 對話|瀨戶內海「島主」福武總一郎:用藝術與大城市「對抗」
    這幾年在國內不少地方都在探索以藝術參與鄉村建設,其中不乏借鑑日本瀨戶內海諸島的鄉村藝術振興項目。1987年起,日本福武財團理事長福武總一郎開始在瀨戶內海的直島、豐島、犬島等島嶼上開展藝術活動「倍樂生藝術場直島」(簡稱BASN)。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中,藝術在這片昔日被荒廢的群島上生根。
  • 安藤忠雄:日本岡山直島美術館
    日本岡山直島美術館 直島當代美術館(Naoshima Contemporary Art Museum)於一九九二年的落成,安藤是以「自然環境與人」的再思考為題隱藏於山頭,卻以下挖形式的八六○坪人造藝術堡壘,巧妙地躲在森林叢木之間,安藤這次大量運用來自「頂光」的空間意境,使得包括莫內的睡蓮、燈光雕琢藝術家James Turrell、環境裝置藝術家Walter De Maria等人的作品,充分顯現出冷凝的情境。
  • SANAA完成直島港口雲狀碼頭建築
    SANAA完成直島港口雲狀碼頭建築 據外媒報導,在日本瀨戶內海直島(Naoshima)的一個港口,SANAA建築事務所設計了一個雲狀的旅客大樓。直島以有許多當代藝術品出名。 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和西澤立衛(Ryue Nishizawa)組成的SANAA建築事務所設計的這個設施,是為了讓到直島的遊客停放自行車和摩託車,以及在旅遊之前上衛生間。它取代了在Honmura村的舊的旅客大樓。 這個新的旅客大樓是參觀直島的當代藝術博物館的遊客的登陸地點。
  • 攻略|瀨戶內海直島,這裡才是日本最美最迷人的地方
    而每三年一次的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更是吸引了無數熱愛藝術渴望了解藝術的人前往。在瀨戶內海眾多的島嶼中,直島無疑是最有名、最文藝的存在,讓我們一起走進直島,走進瀨戶內海。67出行準備1.它主要將直島已廢棄的民宅與寺社,進行改造,將其化身為藝術作品,來更好的承載島民生活過的時間與記憶。家計劃公開的展品,除了內藤禮的「きんざ」需提前預約外,另有6處可購買1030日元的通票,一併參觀。
  • 指南丨前往瀨戶內 看海 聽風 藝術祭
    還有一個多月,三年一度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就要開幕了。從2010年起,每三年一次,在瀨戶內海上的小豆島、直島等十二個島嶼上,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匯集於此,利用當地的自然來進行創作。整個海域和連片的島嶼,是一片面積廣大的天然美術館。因藝術而復興的島嶼,也因此催生了許多帶有瀨戶內氣質的旅宿。
  • 三年一度的瀨戶內海藝術祭4月上線,直飛僅¥300+!攻略已備好!
    直島Naoshima名家薈萃的烏託邦式小島直島作為整個瀨戶內海之上的明珠之心,可以說盡攬藝術氣息之精華。它雖取名為寺,卻是一個沉浸式體驗場館。進入後是一片黑暗,在這裡時間似乎停滯,知覺也隨著想像飄蕩。在這仿佛世間只有你的10分鐘後,你將迎著忽然綻開的光明走向前方...至於前方是什麼?就等你去親身感受吧。安藤忠雄可是說過:「人生當中,保持好奇心是很重要的東西呢。」
  • 日本最藝術的島嶼,相信你會愛上這裡
    海島、藝術、小資的融合,讓每個懷夢的人恨不得飛過去朝聖。 這座海上孤島曾經荒蕪一片,如今因為「藝術改造計劃」被世人皆知,今日讓我們走近這個面積廣大的天然美術館,聊聊大家的直島夢。
  • 臺北小調|聚落新生:違章藝術下的寶藏巖
    而在對空間場所更新的過程中,藝術的參與難逃與旅遊經濟串通的指責。以「微型群落」自稱的諸多藝術團體,試圖以發酵的方式激活這個拐角上山的聚落,選擇沉澱下來,凝聚社區之力,而非單純借景創作。城市並不缺乏熱烈的改造者,缺的是慷慨相助的親密姿態。沿山而建的寶藏巖。
  • 疫情之下神遊日本——Naoshima(直島)李禹煥藝術館
    Naoshima(直島)是瀨戶內海重要的以藝術為主題的島嶼,整個直島其實是一個大型的當代藝術博物館,不但坐落著好幾座高質量的美術館,在島嶼的各處還散落陳列著各式的藝術品。李禹煥美術館是一座以藝術家名字命名並全部陳列該藝術家藝術作品的美術館,把李禹煥美術館放在直島的開頭,並不是因為他的名氣蓋過其他藝術家(當然他的名氣真的也挺大),而是李禹煥本人,還有他所代表的日本當代藝術流派「物派」,對於日本甚至是世界來說太重要了。
  • 在這座酒店可以與藝術相擁入眠,醒來對著世界盡頭的那顆南瓜發呆
    福武想要帶給直島的並非一般意義的「 文化+觀光」 ,而是一種新的生活方法—— 「 通過自然與藝術的共存,重建人類家園」,為整個空間賦予藝術人文內涵,撫平工業之殤。不過,「提供遊客們思考的時間,世上唯有直島」——這才是絕無僅有的直島式旅遊。我也更好奇於在這裡,與藝術的超近距離,例如擁抱南瓜、例如與自己對話。
  • 直島這座鑽石狀裝置,想讓你更細緻地感受自然的變化
    日本著名建築師藤本壯介的「直島小提琴」,成了直島宮浦港海濱的新地標。這個小型公共藝術裝置,從遠處看像一顆半透明的鑽石。一塊塊三角形的純白色穿孔金屬板拼接在一起,像是一件摺紙作品中被翻折過的紙面;在陽光充足的天氣裡,整件裝置因為穿透了陽光,看上去的確像一件摺紙作品那樣輕盈。
  • 上島去,瀨戶內海藝術祭
    2019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夏季會期已經開始,4月春季剛開幕後,著急如我為爭做第一批上島人,完全忽略了黃金周十連休與新年號的接替轉折時,定好春秋往高松的早班機,帶領小🐸上島,在出行前幾天瘋狂規划行前準備,可謂機關算盡。
  • 圓桌|藝術院校如何回應數字時代:不只是「技術烏託邦」
    藝術院校必須成為新一代數字文化生產者的試驗場,致力於社會參與的實踐和環境的可持續性,並應支持那些使用數字過程創作藝術的人,和那些對數字過程本身進行藝術創作的人。跨學科:不只是「技術烏託邦」楊冬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 藝術+風景!強烈推薦日本的5家「絕美」美術館
    森美術館不但涉及當代藝術,更結合不同領域的創意人士舉辦有關設計、時尚、建築等類別的展覽,再加上六本木獨特的商業街區地理位置和大量外國人士的聚居,森美術館無論是在硬體上還是理念上,都可以算是日本當代藝術的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