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小調|聚落新生:違章藝術下的寶藏巖

2020-12-18 澎湃新聞

獨特的歷史經驗造就了城市的邊緣聚落,在臺北的鬧市區裡,一個聲稱擁有「寶藏」的村落寶藏巖,卻以違章建築而得名。「新生」是流行的詞彙,扮演著「復興者」的角色。聚落代表著密度濃厚的生活氣息與情感源泉,在城市時間的快速刻度裡,誰去在乎那些過時的儀式?

而在對空間場所更新的過程中,藝術的參與難逃與旅遊經濟串通的指責。以「微型群落」自稱的諸多藝術團體,試圖以發酵的方式激活這個拐角上山的聚落,選擇沉澱下來,凝聚社區之力,而非單純借景創作。城市並不缺乏熱烈的改造者,缺的是慷慨相助的親密姿態。

沿山而建的寶藏巖。 臺北市電影委員會 圖

違章風景

遠眺城市景觀,附近有縱橫交錯的高架橋體。 臺北市電影委員會 圖

夜晚的寶藏巖,旁邊就是公館水岸。 本文圖片除特別註明來源外均由作者拍攝

到底是山還是城,到底是村還是寺?一路沿山徑盤旋而上,從平地仰望到達可供俯視的山腰,附近有縱橫交錯的高架公路,甚至能遠眺淡水河。位於臺灣臺北市臨虎空山北麓(標高80米)的寶藏巖,又稱為寶藏巖聚落。寶藏巖曾經作為國民黨老兵紮營的非典型眷村,而後的「違章」建築成為山上的異人館,立面像被解剖過的歷史遺體,一如潛在廢墟的風景。

在長達70多年的非正式營造過程中,這個由榮民、城鄉移民與都市原住民等社會弱勢族群形成的聚落,不僅依山體自力造屋,還在拆與留的修正與介入中,得到重新認可。

寶藏巖裡的觀音廟。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圖

小鄰裡社區與神聚居,巖即山寺,是閩南人流布區特殊的用詞。寶藏巖上供奉的是觀音菩薩,1997年8月5日,臺北市政府公告「寶藏巖」為市定古蹟。最初這裡是國民黨撤退至臺灣後的營區,而後城鄉移民大規模進入,開始了自造違建。初期只有六戶合法居民。1971年,營區從寶藏巖撤走後,地區開放,老兵定居,移民湧入,聚落加速擴張。因處於秩序之外的城市邊緣,這裡土地的開發受到限制,同樣也捲入到「拆除」的風波裡。1999年,馬英九當選為當時的臺北市長後,邀請著名作家龍應臺應任臺北市的文化局局長,重新對寶藏巖進行保留與激活。

進山入廟,穿牆過街,房子與房子間擠出的山道旁,還有「小心,這裡有防空洞」的字樣。迷宮般摺疊的街區脫離城市的標準印象,信仰中的神佛與草根庶民比鄰而居,藝術家部落又自成一出別樣的劇目。忠誠感、信仰度、依戀「古老的街區」,這些瑣碎但多元的因子聚合成一種更為涓涓細流的野生動態。

在山下的入口就能看到「共生聚落」的標識

以「寶藏家園」自稱的社區

寶藏巖的特殊可能還因為它處在地理和歷史的邊緣,即便山下就是臺灣大學的公館鬧市商區,臨山而立的寶藏巖始終以俯瞰的視角面對城市的高速遞進。

2011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宣布寶藏巖聚落為該市的歷史藝術聚落。「寶藏家園,聚落共生」成為社區的口號,而旅行社則更多以「與臺北101齊名,被《紐約時報》納入臺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的標語進行宣傳。

藝術駐村

與城市的關係若即若離,無論「邊際之島」還是「化外之地」,都讓寶藏巖的身份尷尬迷茫。因違章建築而來的「當代遺產」,除了奇觀式的取景,在建築空間上並無過多可談之處。房屋建造年代從1960年代至1980年代,材料歷經木頭、空心磚、水泥鋼筋和鐵皮,總體而言簡陋低廉,更多的是修補的痕跡。

臺北市政規劃的過程中,曾有過拆遷建造城市公園的設想。所幸計劃輾轉至1999年時,學界與市民力量湧現,時任臺北文化局局長的龍應臺不但做出了保存的承諾,還提出了「貧窮藝術村」的概念。

位於山腳的「臺北國際藝術村」導覽地圖

「藝術進村」的模式並不罕見,已運營十八年的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與之後出現的瀨戶內海藝術祭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巧借外來創作者的名聲,美譽能換回新的身份認同。獨特的天然場所固然有其吸引力,但藝術節的運營,甚至是建築空間(在瀨戶內海藝術祭上,由安藤忠雄、李炳煥設計的美術館皆是直島上火爆的景觀)的規劃與落地,都得益於財團的支持。島上的風向與留存,只能藉助資本的良知。

瀨戶內海藝術祭每三年一次,圖為草間彌生的作品

直島上的「地中美術館」 由安藤忠雄設計

寶藏巖的「貧窮」,起初指剛起步的藝術家與正在凋零的社區,政府提供的資助有限。駐村的藝術家大部分都沒有光環的籠罩,反而催生出更多具有功能性的體驗空間。這些堅硬的,當初因生存而呈抵抗姿態的違章建築,由於藝術的進入變得柔軟,與當地居民分享共同的符號形象。

從村口即可領取寶藏巖的導覽手冊,沿路的導覽標識完善,「家庭電影院」、「腳踏車書店」、「寶村柑仔店」……更觸手可及與可用的創作浸染在街角,甚至有眾多工作室敞開著大門,標好價格的小作品旁有自助的投幣箱。這種信任感讓人將寶藏巖始終看作一個友好的社區,而非售賣門票的觀光景區。

在村內放置的「腳踏車書店」

對外開放但「無人售賣」的工作室

簡.雅各布斯認為,極其成功的多樣性會造成一股自我毀滅的勢力,最能盈利的用途不斷被模仿和重複,進而扼殺多樣性的發展。可複製的盈利模式,讓激活也成為了一門生意。園區化的更新更顯功利,無風無雨的世界,快速地滑向扁平的組合與拼貼。要引入創意階層,要開發實用的空間,藝術進村的模式在全球風行的同時,也一直被賦予「共犯」的標識。如果無法徹底地紮根下來,這種活力始終是輕浮且廉價的。

微型群聚

2017年的「白晝之夜」(Nuit Blanche,創始於2002年,起源自法國巴黎的城市街道藝術盛典,迄今已有120個城市響應,臺北於2016年首度舉辦)以不眠的藝術派對為開端,植根於「都市創新」及「公共空間設計」兩大核心概念,為市民提供親近藝術及城市的場域。通過藝術力量去串聯起發聲的社區,試圖找回與城市的親密關係。日常川流不息的車道,與定時封閉的場所,都會在那一天夜晚打開另一種使用向度。城市的某些區域在夜晚會變得不安全,而白晝之夜是希望把城市還給人民。

響應「白晝之夜」,寶藏巖以「從零開始」為主題

寶藏巖作為其中一個響應地,在當天分別開展了「微型群聚串聯活動」與「歲月違章——寶藏巖歷史重述展」並延長開放時間至深夜。「微型群聚」意味著在寶藏巖裡開門營業並「常駐」一年以上,這樣的單位,已接近30個。當晚的寶藏巖在山底的空地草坪舉辦拉美風情嘉年華,山間的工作室則悉數開放,人們在走家串戶的同時,可以上前傾談。當然,想要看到現實的全貌,僅由觀者與風景之間偶然的聯繫並不足夠。

分布在村內的展演空間和工作坊

藝術家工作坊內部。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圖

打開「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網站,可以看到已經持續了接近十屆的藝術家駐村招募計劃,同時還有寶藏巖燈光節、藝術家聯展與出版物合集在持續更新。

值得慶幸的是,這些駐村者十分隱秘,運營方提供的是獨處零碎的角落,不是一切都被利用殆盡。居民的房門口明確標記「不要打擾」,藝術家要成為微型聚落的一份子,而非佔用空間交出暫時的答卷。「共識」應該是所有創作的前提,這裡不是被消解的對象,也不是被圍觀的奇景。

大部分的工作室,都「隱藏」得很好

臺灣除了文藝與小確幸,還能如何表達自己?島嶼上失卻的身份,誠如城市邊緣的寶藏巖,既有著歷史遺留的自治經驗,也有著備受現代化擠壓的悲情氣質。遷拆會挖走記憶,但傳統也不能僅靠復古的懷舊。

這些遺蹟是狂野的,更新迭代,衰退與重塑的勢力交替,藝術介入容易帶來資本的入侵,這裡到底是不是可供想像的聚落,還有待觀察。城市人消費升級帶來了無盡的圍觀,到底是留下了問題還是留下了答案,放在不斷推進的現代都市裡,都無法定奪其本質的含義。對於洶湧的城市更新而言,最重要的是,讓建築重新找到一種渡過時間的方式。

對岸是現代的城市建設,寶藏巖上的違章建築已被臺北政府定為「歷史建築」

相關焦點

  • 臺北模樣之五:臺北「華山」和「寶藏巖」
    新華網臺北1月14日電(記者陳鍵興 茆雷磊)臺北有個「華山」,是一處由閒置酒廠改建成的文化園區;臺北還有個「寶藏巖」,是一處由老居民與年輕藝術家組成的「共生聚落」。這兩處「舊建築」停駐在臺北的街市中,有些「另類」。  我們往往都忽略了,那些距離當下不遠的「舊建築」,正以迅猛的速度被抹掉。
  • 臺北寶藏巖:昔日違章建築群 今日國際藝術村
    ,有一個昔日是違章建築聚集的村落,如今演變成臺北最具特色的國際藝術村,它就是擁有層層疊疊的狹窄屋舍,保留著臺北幾代人居住記憶的寶藏巖。半個多世紀前,臺北因城市急速發展而出現人口激增、住宅短缺的窘況,於是以鐵皮屋、磚瓦屋等為代表的違章建築就成了臺北以及臺灣都市的普遍景觀。在臺大、臺師大附近依山面水的寶藏巖就是違章建築集中的村落之一。這個曾居住國民黨老兵的眷村擁有兩百多戶亂搭亂建的小屋,這些簡陋的屋子拼湊交迭,在山坡上勾勒出錯落有致、櫛比鱗次的線條。
  • 臺灣眷村故事:寶藏巖和它的「寶藏」們
    半個多世紀前,它以一片違章建築群的眷村面貌出現;其後的半個多世紀裡,它歷經歲月洗禮、逃過拆遷,蛻變成今日獨具魅力的藝術村。《紐約時報》2006年將其與臺北101大樓並列,納入臺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  它叫寶藏巖。  寶藏巖位於人文氣息濃厚的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附近,是臺北市都會的「心房」所在地。
  • 期刊精粹 | 在地活化策略研究——以臺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城市更新為例【2019.2期】
    作為臺北最成功的在地活化城市更新項目,臺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面對建築年久失修、山地安全隱患、內部交通不暢、新店溪水汙染以及城市低收入人群大量集聚等現實問題(圖1),在維持原有社會鄰裡網絡結構的前提下,優化完善老城區基礎設施,營造豐富多樣的公共活動空間並且振興區域經濟發展來實現城市更新。加之,城市和文化的同宗同源,臺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更新經驗值得借鑑。
  • 臺北味道的798 體驗當地新藝術氛圍
    漫遊臺北這座城,穿越時光隧道體驗復古。老區重獲藝術的新生命不久前來北京推介臺北旅遊,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局長趙心屏就說,「看上去臺北是個房屋低矮陳舊的城市。」這類例子很多,在臺北人文氣息濃厚的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附近,有一片依山而建的違章建築群,如今演變成臺北最具特色的國際藝術村,這就是保留著臺北幾代人居住記憶的寶藏巖。
  • 發現臺北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玩轉臺北6大場所
    【環球網綜合報導】提到臺北時,人們大多會聯想到數不清的小吃街和著名的臺北101大樓,但還有淹沒在城市中隱藏的隧道和藝術村落。就讓我們跟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報導,與臺灣本地歌曲作家陳珊妮與獨立音樂巨星盧廣仲一起了解這座城市的過去和現在,發現臺北鮮為人知的一面。
  • 在看見與看不見之間, 臺北寶藏巖藝術村
    有些人和地方的命運註定要與時代的命運一起沉浮,大時代下發生的故事多半是心酸的,裡面隱忍著太多的無從選擇、無可奈何。寶藏巖的故事被歲月一層層的蓋起來、蓄滿灰塵、漸漸模糊。年復一年,一代人和他們經歷的故事就這樣埋在了泛黃的歲月裡。
  • 探尋文藝青年摯愛的打卡地,國內自由行之中國-臺北
    這裡由松煙誠品、松煙小賣鋪、故事團團轉(幾米主題店)等構成,將藝術與動漫相結合,文藝氣息相當濃鬱。大熱綜藝《爸爸去哪兒》也曾在這裡拍攝,讓這裡更加名聲大噪。園區內除了煙廠古蹟、休閒綠地外,還有臺灣創意設計中心和臺北文創大樓,整個文創大樓的外觀猶如一頁被翻開的大書,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讓人的靈感也更容易在此舒展。
  • 臺北眷村文化節將舉辦 活動以「吃」為主
    原標題:臺北眷村文化節將舉辦 活動以「吃」為主 臺北市長郝龍斌今天在此間宣布,「2014年臺北眷村文化節」將於2月15日在公館寶藏巖揭幕。 郝龍斌在記者會上表示,眷村文化是臺北多元文化重要的一環,歡迎大家借眷村文化節的舉辦,體驗眷村美食、藝術及人與人之間的友情互動,感受昔日眷村時光。
  • 臺北市 / 景點(中)
    ▲ 臺北市主要區劃在廣大親朋好友的努力捧場下,小屋終於終於終於,獲得了開流量主的資格,可以發廣告了哈哈哈▲ 大龍峒保安宮壁畫▼ 臺北孔廟(寺廟)殖民時期被日本人拆除後,臺北孔廟於1939年在鄉紳籌建下完工。
  • 2016《住區》城市變遷+建築文化考察之臺北
    參考行程(簡要,詳細版請往下看)Day 2 城北+城南——大稻埕、迪化街、寶藏巖、牯嶺街、師大路等Day 3 環山——草山、仰德大道>學術支持: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設計藝術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建築歷史研究所費用包含:往返機票、酒店、大巴、保險、門票、悠遊卡、酒店早餐、部分午晚餐、標間/如需單房,請補足單房差價。
  • 臺北這幾個地方雖稍顯老舊,卻充滿了藝術氣息
    說起臺北,恐怕很多人已經對於它非常的熟悉,一定要來打卡的101大廈,摩肩接踵的夜市,燈紅酒綠的西門盯,雖然富有樂趣,可是卻構成了千篇一律的行程,總想要探尋一些神秘的地方,這些地方不僅有著很高的顏值,而且富有內在。
  • 2012臺北詩歌節時間表
    2012臺北詩歌節於2012年10月20日-11月11日舉行。以「詩,無障礙」出發,透過大型詩演出、講座、展演、音樂會,還有2011年廣受好評的「詩的自動販售機」線上改良版,首度舉辦聲音詩得獎作品裝置展「聽詩的耳朵」,多樣與詩結合的跨領域藝術互動,呈現詩歌的豐富樣貌,感受詩的無障礙力量。
  • 最直白的臺北旅行攻略:一場不趕時間不打卡的臺北自由行
    包車、拼車、自駕:包車價格比較高,全程為你們幾個服務,可以選擇全程包車,包車師傅會帶著你們去你們想去的路線,不僅隨性而且舒服,拼車的話就是要顧及下別人,基本上有固定的路線,相對沒有那麼自由。你可以選擇喜歡的路段拼車,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 來臺北旅遊,別只知道打卡101,這些地方每一處都有小驚喜
    說到臺北,恐怕很多人對它都很熟悉。來到臺北,他們肯定會去101,也一定要去一趟傳聞中美食滿滿的夜市,喜歡熱鬧的人西門盯也應該去看一眼。網上的臺北攻略雖然精彩,但推薦的地方大多是那幾個大家都熟悉的地方,即使沒有了新鮮感,但還是有很多遊客前去,他們總是想探索一些更有趣的地方。
  • 臺北旅行的一日行程,不一樣的文藝旅行,就藏在這幾個地方!
    無論是在文人筆下,又或是在電影中常出現的臺北,這座城市總是帶著自己最為獨特的氣質,而現實中的它也是像劇中一樣文藝,雖然很多有人更傾慕於它的美食,以及各種比較出名的景點,其實臺北的文藝路線會收穫到更多驚喜,在這些許許多多的博物館,又或者是美術館中,收穫一場不一樣的文藝旅行,具有獨特風格的書店
  • 臺北國際藝術村:猶如九份的小聚落,滿滿文創風格打卡的熱門景點
    位於臺北公館一帶的臺北國際藝術村 - 寶藏巖聚落,猶如九份般的奇特小山城,滿滿的文創風,有搞笑、有創意也有美感,是現代年輕人喜歡的IG打卡熱點,加上周邊有臺灣大學、自來水博物館和公館夜市,一起逛的話也不失為臺北一日遊的好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