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住區》城市變遷+建築文化考察之臺北

2021-01-14 住區雜誌


2016《住區》城市變遷+建築文化考察


閱讀城市的人文風景

大臺北城的街區巷弄漫行「跨年」考察


臺北


20人精品團

由從事建築歷史研究多年的學者黃元炤先生精心策劃的「聚落式」考察私藏路線,並全程帶隊講解。以散步、漫行的方式細品、尋訪和探險繽紛的大臺北城。

深度參觀臺北的經典建築,感受時光荏苒的城市更新和變遷,以及豐富多元的住居文化,驚見新老時代、商賈仕紳留下的生活片段。

細緻體驗大臺北東南西北的舊城物語、新城時尚、商圈自治、老街保存、精品住宅、村落、廟宇、眷村文化、文創產業、潮流商圈、探尋巷弄裡的私房菜,以及潛藏在土地裡的人情味。



參考行程

(簡要,詳細版請往下看)


Day 2 城北+城南——大稻埕、迪化街、寶藏巖、牯嶺街、師大路等Day 3 環山——草山、仰德大道、山仔后、臺北故宮、北投、溫泉路等Day 4 城中+城東——永康街、齊東街、四四南村、信義區、東區等Day 5 城北+城中——中山雙連、打鐵街、凱達格蘭大道、中正紀念堂等Day 6 水繞——淡水老街、一滴水、漁人碼頭、101跨年煙火等Day 7 城西考——艋舺、臺北第一街、龍山寺、剝皮寮、西門町等



行程信息



時間:2016年12月26日-2017年1月2日(8天7夜)學術支持: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設計藝術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建築歷史研究所費用包含:往返機票、酒店、大巴、保險、門票、悠遊卡、酒店早餐、部分午晚餐、標間/如需單房,請補足單房差價。費用不含:辦理《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費用以及自由行籤注費用、自由活動中的餐費、交通費和個人消費、行程以外的其它費用、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部分展館門票費用、其他地區往來北京集合和解散的住宿和交通費。


郵箱:community_design@126.com報名截止時間:2016年11月11日(報名是否成功以收到款項為準)


此次考察行程僅面對「戶籍所在地」為已開通臺灣自由行城市的用戶;

需於2016年10月31日前自行辦理好《入臺證》、《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需本人到戶籍地辦理)和有效的自由行籤注;

需於2016年10月31日前提供《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首頁、有效自由行籤注等資料的電子文件。


參考行程

(實際行程以最終出行通知為準)


DAY 1 12月26日 周一  抵達+城北:赴臺、士林街區


DAY 2 12月27日 周二  城北+城南:大稻埕、迪化街、寶藏巖、牯嶺街、師大路等迪化街與民權西路口、李亭香、老綿成燈籠、永興農具、聖安粽葉、仁安醫院、林豐益商行、大稻埕碼頭、陳天來故居(外部)、李春生紀念教會(外部)、千秋街店屋(外部)、屈臣氏大藥房、小藝埕、霞海城隍廟、民藝埕、眾藝埕、小停留、永樂市場、布街、建成圓環寶藏巖城市山丘聚落、公館、紀州庵文學森林、廈門巷113巷、牯嶺街、日式宿舍群秘密樹屋(外部)、舊書街、眼球咖啡(外部)、郵政博物館(郵幣街、集郵社、小劇場)、臺北教師會館(外部)、臺灣博物館、舊香居、師大路




迪化街、大稻埕:大稻埕是構成早年臺北都市的三市街之一,從清末到日據的中期是臺灣最為熱鬧的區域,而迪化街則是大稻埕的中心街道,以南北貨集散地為名,北街建築樣式古樸簡單,屬閩南建築,多經營雜貨批發和米行;南街樣式較華麗,巴洛克風,以經營高貴的南北貨、中藥、茶葉為主,多數富商由這發跡;迪化街是臺北今日保存較為完整且規模較大的老街。

千秋街:千秋街店屋是一處古蹟建築,位於臺北市大同區貴德街51號、53號,建立於清治、日據交替的年代。寶藏巖:位於公館商圈附近、臨虎空山北面的寶藏巖是20世紀二戰過後因城鄉移民湧入的大型搭建出的違章建築,形成起起伏伏、錯錯落落的古老平房,到了1980年代已有200多戶;2004年被劃定為「寶藏巖歷史建築」,今日以國際藝術村形式經營,原居民部分搬遷,部分留下,是一處藝術活動與居民共存的聚落形態。紀州庵:50年前,紀州庵還是一家高級料亭的分店,賣著香魚(臺北河川常見香魚奔流),臺灣的文學作家曾住在這,曾遭遇大火;修復後的紀州庵已是城南的文學新地標,述說著老屋歷史脈絡。廈門巷: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為了方便溝通往來,廈門巷成為了臺北文人、編輯與出版業者的聚集地,臺灣重要的刊物《文學雜誌》、《現代文學》在此誕生,爾雅出版社、洪範出版社也在此落腳,因此,這是一條懷有濃濃文學味的巷弄。牯嶺街:二戰過後,居住在牯嶺街一帶的日本人擺攤拋售書籍以籌措資金回國,他們離開後,牯嶺街便成為了一條擁有多家舊書店、舊書攤的街道;1970年代初,舊書店遷往光華商場統一管理,牯嶺街因此沒落,但今日仍能嗅出舊時老書街的風景;街道的北側則是南海學園,俗稱臺北的小綠洲,藝術館、博物館、學校環繞著。師大路:師大路在大學周邊,這裡是青春聖地,學生老外一手咖啡一手書,老人家做運動,媽媽牽著孩子散步,年輕朋友三三兩兩聚集在小公園,大家都在尋慢味、享生活。


DAY 3 12月28日 周三 環山:草山、仰德大道、山仔后、臺北故宮、北投、溫泉路等仰德大道、山仔后白房子(外部)、建業路、中庸一路、愛富二街美軍宿舍群(外部)、亞尼克夢想村、華岡後山觀景臺、五角船板、故宮捷運至中山路、凱達格蘭文化館、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溫泉博物館、梅庭、防空壕迷宮、地熱谷、千禧湯、加賀屋




草山、仰德大道:陽明山原名草山,在臺北的正北方,是風光秀麗之勝地;而仰德大道則是上山的一條主要道路,沿著仰德大道一路而上可一覽山城景色,是不同於城市中的空間感。

山仔后:在快接近文化大學有一處美式社區,是二戰過後、美軍協防臺灣時由臺灣出資、美軍規劃的美式社區,依官階分有A~H等區,充滿著美國南方鄉村的悠閒氛圍,一棟棟的白房子似乎看到了柯布和賴特,而附近新建的住宅則是臺北市頂級的豪宅與別墅。亞尼克:亞尼克是另一處的美軍宿舍區,保有原始的外觀與風貌,這裡已成為年輕人創業的地方,賣著美式產品。溫泉路:當你要稍稍遠離臺北城,可以選擇去北投,它可以讓你片刻逃離熙熙攘攘的城市,來到煙霧氤氳的溫泉小鄉;早年的北投,是凱達格蘭族(臺灣少數民族)居住之處,不時可見冒著煙、噴著熱泉的地方,之後發展成泡湯聖地,整個小鄉具有一種老式、慵懶、安逸的緩慢風情,常見日本遊客來此,因他們覺得像京都。


DAY 4 12月29日 周四 城中+城東:永康街、齊東街、四四南村、信義區、東區等捷運至大安、城市光塔(外部)、東門市場、永康街、金華街、青田街、聖家堂、清真寺(外部)、新生天橋、紫藤廬、殷海光故居、青田七六捷運至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華山大草原、顛倒屋、齊東街、臺北書畫院、臺北琴道館、濟南路、齊東詩舍、四四南村、信義計劃區、臺北101(外部)、空中廊道、東區(信義誠品、忠孝東路216巷)




信義路:這是一條臺北城的重要幹道之一,西向東的單向路,與北面的仁愛路(東向西,單行)平行;晚清時僅為田間小路,日據後闢為筆直道路,也稱陸軍路,通往靶場;1980年代信義路延長,與金山南路、新生南路、敦化南路、復興南路、光復南路、基隆路等南北向道路共同構成了信義區。

永康街、青田街:「康青龍」是由永康街、青田街和龍泉街形成的人文氛圍甚濃的街區,特別適合放慢腳步,繞進每個有驚喜的巷弄,享受金黃陽光灑在綠蔭時的那般溫柔的時刻;這裡,在日據時期曾是林務單位的宿舍,留下許多日式黑瓦片的老房子,一派恬靜,復古怡然。新生南路:這是一條臺北城的南北向道路之一,屬雙向道路,北接新生北路一段及松江路,南抵羅斯福路;新生南路上的大安森林公園,是臺北城最大的公園,另外新生南路上也擁有許多的學校、宗教組織,有「聖家堂」、「清真寺」等,其周邊巷弄亦有許多宗教組織(靈糧堂、長老教會),因此,新生南路又被稱為「天堂之路」。齊東街、濟南路:老樹密度較高的齊東街,位於幸福裡,呈弧線形狀,街頭看不到街尾,有「微笑的街道」美譽,而濟南路與齊東街相鄰,這一帶曾住有許多臺灣的名人,如孫運璇、李國鼎、楊英風等,因此也有「官巷」之稱,這裡老房子也曾是偶像劇「流星花園」的取景地,女主角杉菜的家。四四南村:臺灣的眷村文化正逐漸消失,關注眷村是一個迫切的城市研究課題,四四南村作為國民政府在臺設立的第一座眷村(青島聯勤44兵工廠的眷舍),其住居意義甚重;在歷史的大潮中,四四南村曾因城市更新面臨拆除,居民早已搬遷至鄰近國宅,最終保存了部分眷舍,作為公民會館使用。信義計劃區:信義計劃區是臺灣第一個通過城市計劃進行全區城市設計規劃,並通過「城市設計審議」制度引入單棟建築開發計劃的商業發展區,吸引到外國的金融投資;早年,這裡也是建築與時尚實驗地,有世貿、臺北市政府、金融總部、新光三越、臺北101等,是百貨業、精品名牌店、高檔酒店、豪宅最密集的地帶,被喻為「臺北曼哈頓」。東區:忠孝東路是一條東西雙向的道路,帶動了臺北城由西向東的發發,延線許多商圈興起,以忠孝東路四段起所構成的東區,逐步取代了相對擁擠的西區,而成為臺北新興商業中心,百貨、商場林立,有太平洋SOGO忠孝本館、太平洋SOGO復興新館、微風廣場、明曜百貨、統領商場、頂好商場、東區地下街,而最著名的24小時營業的誠品敦南店也在此區。


DAY 5 12月30日 周五 城北+城中:中山雙連、打鐵街、凱達格蘭大道、中正紀念堂等臺北市立美術館、雙連市場、文昌宮、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社、中山北路、臺北之家光點臺北臺北當代藝術館、赤峰街打鐵街、赤峰28、炭筆膜、中正紀念堂、凱達格蘭大道、博愛特區政府建築(外部)、重慶南路、書店街、商務印書館




中山雙連:捷運中山站、雙連站一帶是臺北潮人物較多的地方,這裡有許多文創工作者,巷弄裡藏有許多個性化小店;中山北路是臺北城三大林蔭大道之一,日據時期稱作「敕使街道」,也稱「御成街道」,1950年代之後成為南北向的臺灣現代化發展的大道;現在,沿著中山北路漫步,有幾家富特色的婚紗店和LV旗艦店,也有由美國大使館舊址改建而成的臺北光點,巷弄內有出版室內設計與建築類叢書的田園城市。

打鐵街:赤峰街有打鐵街之稱,是汽車零件及二手機械修理,以及批發買賣的中古汽車零件街,全盛時,這裡聚集著80多間的汽車零件店,至今僅剩少數店面,而這樣的店面也稱「黑手店」,處於臺北城的窄巷街道裡的秘密角落。凱達格蘭大道:凱達格蘭大道初命名為介壽路,是臺北城中正區的一條道路,位於臺灣當局的「總統府」廳舍與臺北府城景福門(東門)之間;1996年春,為了彰顯本土特色取原住民凱達格蘭族之名,使之成為該道路的正式名稱。博愛特區:凱達格蘭大道是在博愛特區,而此區是以臺灣當局的「總統府」為中心所劃定的一塊區域,也稱「首都」核心區,有許多官署建築,如「外交部」、「國防部」、「司法院」、「臺北賓館」等,也有許多學校,如北一女中、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文化大學大新館、東吳大學城區部、弘道中學等。城中區:位於博愛特區旁的城中區,消費較為平價,成為購物者的天堂;而城中區的重慶南路有許多私人圖書館的書店街,商務印書館也在這,一處也是著名的補習街。


DAY 6 12月31日 周六 水繞:淡水老街、一滴水、漁人碼頭、101跨年煙火等大巴至淡水,環河道路、金色水岸、觀海長堤、有河book、渡船頭、淡水藝術工坊、榕堤大樹、中正路、福佑宮、老街、公明街、紅毛城、一滴水、雲門劇場、漁人碼頭晚餐:全體團員淡水老街海產店聚餐後大巴從淡水至臺北101,參觀跨年煙火表演




環河道路:在臺北城要找一處與水接近的地方肯定要來到淡水,你可以挑選有淡水河清麗相伴的環河道路去邂逅藏匿在河岸沿邊的小店。

觀海長堤、榕堤大樹:沿著環河道路走到中段是觀海長堤,臨堤迎風、觀浪、賞鳥、踏上長堤欣賞夕陽,走到盡頭是榕堤大樹,一顆顆神奇的古樹跨越河堤,氣根隨風飄揚,人行其間,輕盈起來,在此也可以遠眺對岸八裡的奇景,一旁則是淡水藝術工坊。淡水老街:集古董店、民藝品店、小吃於一身的淡水老街的魅力就像是一個強大的磁場,讓你不能遺忘它;日劇時的淡水是一座地方小漁港,渡船頭有渡輪來往對岸的八裡和大稻埕,而老街可見到臺灣傳統的長條型連棟街屋,是早年滬尾時代政商名流居住的所在地,而淡水最著名的就是暮色了,黃昏落日染紅河面,贏得無數人的詠嘆。一滴水:一滴水是從日本福井縣移築到臺北的百年木造古民家,取名一滴水乃是崇尚珍惜萬物資源,物盡其用,也蘊含著無限的可能,即來自苦力群的社造精神 。


DAY 7 1月1日 周日 城西考:艋舺、臺北第一街、龍山寺、剝皮寮、西門町等龍山寺、艋舺街區、摸乳巷、古山園(外部)、華西街、青山宮、臺北第一街、朝北醫院(外部)、西昌街、青草巷、剝皮寮、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紅樓、臺北第一娛樂城、電影公園、西門町




艋舺街區、臺北第一街:早年的臺灣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艋舺即臺北市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也就是現今的萬華,而稱艋舺則是因平埔凱達喀蘭族舟木蝟集而音譯,當時他們以獨木舟載運蕃薯、苦茗順淡水河而上,和漢人在臺北第一街(現今的貴陽街二段)進行物物交易,因此臺北第一街也稱蕃薯市街,是艋舺最早的街也是臺北最老的街,而艋舺也是臺北城最老舊的社區,有著濃厚的庶民草根、生活氣息,保有一些傳統佛具店、糕餅店、老旅社、青草店。

華西街:華西街位於艋舺的中心,經政府規劃成臺灣第一條觀光夜市街,濃厚的傳統風味、現代化的管理,以特殊的食材著名,如以蛇、鱉為號召的食補藥膳。剝皮寮:剝皮寮是臺北城的一個老街區,被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著,是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不長,僅300多米,兩側多是二層高的磚木閩南式騎廊,紅磚映襯黑瓦和深褐的木門、木窗,古意盎然,並見證了艋舺街區的發展,走過百年;據傳取名剝皮寮乃是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臺灣電影《艋舺》在此取景與拍攝,現今,剝皮寮已是遊覽、鄉土教育和文藝活動的場所。臺北第一娛樂城:離艋舺街區不遠的西門町,是臺北城西區最重要的商圈;西門町的地名來自日本,當時居民居住臺北城內,西門成為是他們的休憩場所,1922年就以西門町為名,成為臺北城第一個娛樂城;現今西門町最具特色是有著臺北第一條專為行人設置的徒步區,是民眾假日最喜愛的去處之一。




學術領隊




黃元炤


中國近當代建築歷史研究學者,觀察與評論家,建築作家;畢業於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聚落文化與建築設計方向;現執教於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設計藝術(ADA)研究中心,擔任中國現代建築歷史研究所(ICMAH)主持人;並在多所高校(北京大學、北京建築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天津大學、瀋陽建築大學等),與企業單位、獨立書店、媒體平臺、交流中心、文物管理委員會等社會機構講授關於「建築歷史研究系列」的課程與講座50多場;任《世界建築導報》雜誌(AW)、《住區》雜誌(Community Design)專欄作家,《元炤夜談》節目主持人兼對談人,中國現代建築歷史研究學術委員會(HSCMA)發起人。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與當代建築史論的整合、研究、譜系與綱要」,曾於《城市·環境·設計》、《ABITARE·住》、《世界建築導報》、《住區》、《藝術與設計》、《建築技藝》、《城市空間設計》、《建築中國周刊》、《中華建築報》、《新京報》、《中國建築新聞網》等多家建築專業雜誌、報紙、網絡發表關於「近當代建築歷史研究」的學術論文與評論60餘篇,以及開設多個研究專欄(中國近代建築史論、建築史話、缺席的建築);著有《20中國當代青年建築師》、《恩施民居》(合著)、《流向:中國當代建築20年觀察與解析(1991—2011)上、下冊》、《當代建築師訪談錄》、《范文照》(中國近代建築師系列)、《柳士英》(中國近代建築師系列)、《中國近代建築綱要(1840—1949年)》等建築歷史研究學術專著。



If you need more details,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us


相關焦點

  • 臺灣考察團邀請 CASC亞洲購物中心年會+臺北高雄商業考察
    出發時間2016年12月06日至12月14日【主辦單位】香港意匯商業設計  亞洲購物中心協會【考察路線】高雄-臺北【考察方式】臺灣品牌對接、商業參觀、高管講解、座談交流、特色體驗【考察收益】 1、廣開「採」路,參訪臺灣知名企業,深入考察臺灣商業特色之處。
  • 從臺北的老建築看「念舊」的價值
    一個「念舊」的人自有溫厚的氣度,一個「念舊」的城市也才有內涵。近日有朋友到臺北一遊發表感想:「初看很失望,到處舊舊的,像大陸的二三線城市,但呆上幾天才能領略它的好處,方便,有文化。」我想這位朋友說的方便之一包括臺北的大樹。雖然是亞熱帶氣候,一年三季驕陽當頭,但無論是走在仁愛路、信義路、敦化路這些主要街道,還是走進民生社區這樣老舊的社區,都有大樹遮陽,綠意滿眼。
  • 城市相對論 品 · 臺北:2016 TAID室內設計國際論壇
    2016 年,TAID 將再次主辦「室內設計國際論壇」。今年國際論壇將延伸2016 臺北世界設計之都主題,以「城市相對論 / 品.臺北」為論壇主軸,融入餐飲空間文化、生活時尚、色彩趨勢、照明藝術並結合花藝、茶道、五感香氛、時尚藝術等傳統食尚創新與生活美學。今年國際論壇將更多元、更精緻、更具國際視野。
  • 圓滿落幕| 2021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海峽兩岸學術交流活動之天津大學·臺北市立大學「韌性城市與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
    2021年1月17日,2021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海峽兩岸學術交流系列活動之天津大學·臺北市立大學(第二屆)「韌性城市與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線上+線下)成功舉辦。本次研討會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韌性城市專業委員會主辦,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承辦,臺北市立大學市政管理學院協辦。
  • 2016世界設計之都在臺北
    Soon In Lee (李淳寅)正式宣布臺北市獲選為2016世界設計之都頭銜!臺北市副市長陳雄文特別飛往加拿大蒙特婁接受此榮耀,開心的表示,近兩年來市府工作團隊的努力,終於嘗到甜美果實,這份榮譽是屬於全體市民!而臺北也在爭取過程中,積極將設計導入公共政策,邀請設計師與市民共同參與,打造臺北市成為一個以設計驅動的城市,並成為其他城市的典範!
  • 社區營造文化之旅:金門飛臺北 體驗營參訪北投社區
    本期體驗營以「社區營造文化之旅」為主題,在金門開營,兩岸30名大學生營員通過參訪金門大學、瓊林社區、燕南書院、臺北社區大學、三峽老街、北埔社區、鹿港民俗文化館、埔裡桃米社區等地,一窺臺灣的社區營造文化。
  • 致敬城市奮鬥者|築夢北沙河公園住區
    力求產品精益求精,致力優質住區體驗,實現理想式生活。無數個日夜的奉獻與堅守,成就了自然與建築的完美融合。致敬城市奮鬥者,也致敬每一位深耕於此的石家莊孔雀城人。孔雀城十年巨著,重新定義城市未來居住新典範。北京新機場,五星酒店,天賦秉異熱土之上,再造當代溼地公園宜居住區度假目的地。石家莊溼地公園宜居住區,四季全體系溼地公園宜居住區住區。建築是生活的載體,也是個人情感的載體。
  • 為更好規劃設計宣城城市中央公園,他們去了臺灣考察
    宣城中央公園景觀概念規劃通過評審城市CBD、中央公園等周邊改造項目納入宣城三年棚改計劃宣城中央公園內的五條城市道路即將密集開工!為學習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先進經驗,特別是城市公園規劃建設方面的理念和手法,進一步提升城鄉規劃設計水平,市城鄉規劃局於2016年8月8日-12日,組團赴臺灣學習考察。
  • 習近平廣東行丨看得見騎樓 記得住鄉愁——走進汕頭小公園開埠區
    10月13日下午,在汕頭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步行察看開埠區街區人文歷史風貌,並同市民群眾親切交流。  小公園開埠區並不是公園,而是一個以中山紀念亭為核心的放射狀片區,是汕頭老城區的核心地域和文化標誌。開埠區建有大片獨具僑味的騎樓群,包含南生百貨大樓、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大清郵局、僑批文物館等歷史文物建築。
  • 見證了臺北百年變遷的大稻埕,如今是新潮文創聚集地
    城市的發展總是與水路息息相關,正如幾乎所有沿 海城 市的發展都起源於碼頭,而對於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來說,它的起源往往是在匯入大海的 淡水 河沿岸,—— 臺北 也正是如此。1860年, 淡水 正式開港, 英國 人杜德自 臺灣 引進了味道甘美的 泉州 安溪 烏龍茶,英女王 維多利亞 品嘗之後大讚Oriental Beauty,從此「東方美人茶」的聲名遠播 歐洲 ,吸引了世界各國的外商來此設立公司,做起了茶葉和布料的買賣,不僅為大稻埕地區帶來了空前的繁榮,也帶來了異國風情的建築風格和宗教文化。
  • 臺北的「地鐵文化」
    一趟捷運行就是一趟文化之旅吧。搭捷運,陸客穿梭在城市風景之間,感受城市呼吸,人與人,人與城之間,也就有了更深層、更直接對話的可能。(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更周到的是,每個捷運車站衛生間前,都有一個電子屏顯示其使用狀態,大的站點設有哺乳室,還闢出婦女夜間乘車區。此外,臺北捷運還在亞洲率先開放自行車搭載。  勸導為主處罰為輔  臺北捷運如此文明有序,除了與市民的素質有關外,它有什麼成功之道?又形成了怎樣的捷運文化呢?  「其實,早期臺北民眾搭乘公交,吃零食、嚼檳榔、抽菸等現象也很普遍。」
  • 城市旅遊|從文化旅遊轉型為創意旅遊,臺北大稻埕做了這些......
    在還沒去臺灣作為交換生的時候,我對這個概念只是泛泛了解,創意旅遊是一種逐漸取代過去文化旅遊的新形式。而去了臺灣後,我才對創意旅遊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以臺北市而言,它能夠成為一個創意城市,和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很大聯繫。政府落實文化創意產業,進行文創發展空間來打造。這次我就以臺北大稻埕歷史街區為例,和大家說說,文化旅遊怎麼轉型為創意旅遊的呢?
  • 臺北以「古蹟活化法」保護歷史建築(圖)
    走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古蹟指示牌,提醒遊人附近有什麼歷史建築和文物古蹟。隨便走進一處,你也許會和記者一樣,碰到各種各樣的文創活動——  紀州庵文學森林。作家詹宏志在講述自己的文學道路,二樓報告廳和三樓轉播廳都座無虛席。  剝皮寮歷史街區。「獻給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旨在喚起年輕一代不忘歷史、肩負起責任。
  • 雙城遊記之上海與臺北
    上海,中國大陸第一大城市,四個中央直轄市之一,是中國大陸的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上海創造和打破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上海位於我國大陸海岸線中部的長江口,擁有中國最大的外貿港口、最大的工業基地。有超過2000萬人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地區,其中大部分屬漢族江浙民系,通行吳語上海話。
  • 臺北砳建築
    砳建築是矗立在臺北基隆河畔一座集優雅與個性於一身的新建建築。這座 70米高的18層辦公大樓,重新定義了作為臺灣新興區域的南港科學園區的天際線。作為一座在設計構思前期即引入綠色概念的建築,其標誌性的植生綠牆不僅令人悅目,更是在功能上成為建築低能耗、高節能結構的有機一環,令砳建築榮獲美國綠建築學會頒發的LEED金級認證。
  • 臺灣零售商業考察系列之臺北101購物中心
    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以及日本文化的雙重薰陶下,臺灣零售商呈現出一種特有的氣質——精緻。而在經營管理方面,層出不窮的營銷手段、細緻周到的服務等等,也都值得大陸零售業者學習。近日,聯商網組織考察臺灣地區臺北、高雄等地的知名零售企業,零距離接觸和感受了臺灣零售商的風採。
  • 漫遊臺北,解讀屬於這座城市的密語
    公區設計得很漂亮,也很大氣,還有免費酒水可以喝。房間裡是拉簾式的床位,可以住多人間,也可以和幾個好友過來合住,重溫宿舍時光。洗漱衛浴分離,設計貼心方便,牆上掛的是客人的照片,無論哪個房間床位都沒有電視,就是為了請大家多出來走走,認識一下新的朋友!
  • 用街道「遇見」城市 看臺北步行區的變遷(圖)
    用街道「遇見」城市 看臺北步行區的變遷(圖)     臺北西門町是臺灣第一個徒步區(圖自臺灣《中國時報》)    臺北捷運文湖線南港軟體園區站與對街中國信託大樓間建置空中步道。(圖自臺灣《中國時報》)   中新網2月11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文說,「如果街道讓人覺得有趣,這個城市就會有趣;如果街道看起來平凡無聊,這個城市也會顯得無聊。」知名城市評論家珍。
  • 臺北綠色藝術建築獲國際設計大獎
    評選機構表示,該建築憑藉其吸碳抗暖理念的藝術建築設計,內部旋轉的壯觀結構,在周圍環境中相當突出;建築將未來派設計美學與可持續發展完美結合,深獲評審肯定。  「城市之樹」是陶朱隱園的設計理念。這棟建築取名「陶朱隱園」,是臺北市區正在建設的住宅樓,名字來自於春秋時代範蠡,因他又被稱為「陶朱公」之故,意在實踐範蠡智慧與公益的精神。8日,「陶朱隱園」榮獲2018德意志國家設計大獎,此前「陶朱隱園」已獲美國LEED綠建築黃金級預認證並獲CNN評選為全球九大城市新地標,且是唯一住宅地標。
  • 臺北最大的一座城市,城市基建在大陸是什麼水平呢?二線、三線?
    臺北也是臺灣最大的一座城市,也是最發達的一個城市,臺北這座城市曾經有過失落也有過輝煌,不過現在去過哪些特別的人,臺北已經落後與大陸城市。臺北在以前的時候對於大陸人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很多人也都想去臺灣看一看。不過現如今兩岸開放已經很多年了,去臺灣也都非常的容易,於是很多的大陸遊客都紛紛的前往臺灣,也給臺灣帶來了無限的活力。那臺灣的這些城市將會改變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