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砳建築

2020-12-22 藝術中國

砳建築是矗立在臺北基隆河畔一座集優雅與個性於一身的新建建築。這座 70米高的18層辦公大樓,重新定義了作為臺灣新興區域的南港科學園區的天際線。作為一座在設計構思前期即引入綠色概念的建築,其標誌性的植生綠牆不僅令人悅目,更是在功能上成為建築低能耗、高節能結構的有機一環,令砳建築榮獲美國綠建築學會頒發的LEED金級認證。

建築概覽

地點及環境

砳建築位於臺灣臺北市東南面的南港區,區內設金融園、軟體園、展覽館、中央研究院等,為正值快速發展的區域。項目北臨環河東路,南靠重陽路,鄰近南湖大橋及捷運文湖線南港軟體園區站。無論驅車或乘捷運經過這一帶,砳建築總是最亮眼的存在。

建築鳥瞰

驅車經過砳建築

設計概念

砳建築融合在地地域文化,並以當代建築形式呈現。設計靈感來源於附近基隆河畔的鵝卵石,獨特的造型在傳達圓潤和優雅的美學理念的同時,兼具力量和個性。建築的「卵」狀外形作為生命的初始形態,隱喻地區的復興,更是知識的孵化器。同時,卵石由河入海的生命歷程,也象徵著作為臺北新生力量的南港科學園區的全新出發。

基隆河畔的鵝卵石

建築的「卵」狀外形作為生命的初始形態,隱喻地區的復興,更是知識的孵化器

空間運用

砳建築致力打造高效、互動和健康的室內辦公空間。它由多個貫穿各層的「城市客廳」串聯而成,可根據需求安排咖啡廳、烹飪間、小型圖書館和討論區等不同功能,為打造兼具舒適性和啟發性的創意環境提供可能。室內空間的多樣性亦通過建筑北端和南端的戶外露臺延伸到室外,和豐富多彩的立面效果完美呼應。「城市客廳」的存在,使建築不再是以往人們熟悉的刻板、遙遠的龐然大物形象,而是充滿生氣的、會呼吸的有機體。

建築室內空間

城市客廳

室內空間的多樣性通過建筑北端和南端的戶外露臺延伸到室外

建築特色

砳建築採用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築設計,通過應用Aedas內部工具,透過先進的綠色BIM設計平臺及科學化的綠色建築分析,結合建築美學,度身訂造綠色設計策略。

建築形態分析

西立面「綠牆」構造

高70米的植生綠牆,應用了多種方式有效控制建築熱耗,實現低碳節能的設計目標。辦公樓設計採用直面玻璃,方便施工。西立面作為「會呼吸的立面」,綠植為室內辦公空間提供了有效遮陽,從而降低室內溫度,減少冷氣和能源的使用;植物同時可將室外空氣過濾,令辦公大樓內的空間更為清新。

綠牆覆蓋的西立面

文章來源:gooood

文章連結:https://www.gooood.cn/le-architecture-taipei-by-aedas.h

相關焦點

  • 知名建築師溫子先:避免「千城一面」,建築得有文脈,會說話
    前不久在2017中國國際建築科技大會上,Aedas全球設計董事、知名建築設計師溫子先(Andy Wen)接受了「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的專訪,分享了他的建築設計理念。溫子先設計的建築類型多樣,既有商業綜合體,也有校園項目。他重視建築的文化內涵,認為好的建築自己會講故事,在不同個體的解讀中得到意義的不斷豐富。在祖國生活工作了二十多年,溫子先看到了城市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所出現的同質性。他希望建築能夠呼應當地的歷史、環境和文化,讓城市重新擁有個性。
  • 網易雲音樂上線2019年石頭計劃3搖滾季9支神仙樂隊作品合輯《砳》
    12月18日,網易雲音樂石頭計劃3搖滾季作品合輯《砳》全新上線,夏日入侵企畫、白日密語、島嶼心情、二向箔、Berlin psycho nurses、MIGO、葵因、安娜其的故事、水仙等9支風格迥異的新銳搖滾樂隊作品入選。
  • 臺北標誌性綠色建築——臺北101大廈,建築造價高達580億臺幣
    臺北101大廈臺北101大廈佔地面積15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9.8萬平方米,高508米,包含一座101層高的辦公塔樓及60米的商業裙樓6層和5層的地下樓面,每8層樓為1個結構單元,彼此接續、層層相疊,構築成為一個整體。
  • 臺北101:世界最高綠色建築
    原標題:臺北101:世界最高綠色建築 全世界超高建築建設風起雲湧,世界第一高樓不斷易主,而綠色環保也成為超高建築的共同追求。實際上,建築能耗佔城市總能耗的近40%。超高建築作為城市建築的標杆,其節能環保效應更值得關注。 作為曾經的世界第一高樓,臺北101大樓目前排名世界第四高樓。
  • 樂高建築大師:臺北101的故事
    本期繼續為大家奉上樂高建築大師系列:臺北101大樓。說到臺灣,你腦海中浮現的是什麼呢?阿里山?日月潭?還是墾丁?沒錯,這些都是臺灣的代表。但還有一個地方不得不提,它就是高度為508米的:臺北101大樓。當臺北101遇到樂高?「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沒有霓虹燈。」
  • 臺北:都市建築長出「綠屋頂」
    臺北市對都市水泥建築的屋頂利用,別有一番規劃。從2015年起,臺北市推動「田園城市」計劃,號召市民在屋頂種瓜菜,大樓頂上來耕田。截至2019年底,臺北市開發的「可食用綠屋頂」面積共近20萬平方米,約為27.6個足球場大小,不僅豐富了都市人的精神生活,產出數量可觀的有機果蔬,也增加了城市綠化面積,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可謂一石多鳥。
  • 建築設計資料:臺北101建築工程建構有哪些要求?
    臺北101建築工程建構有哪些要求?  臺灣位於地震帶上,在臺北盆地的範圍內,又有三條小斷層,為了興建臺北101,這個建築的設計必定要能防止強震的破壞。且臺灣每年夏天都會受到太平洋上形成的颱風影響,防震和防風是臺北101兩大建築所需克服的問題。
  • 【建築一點點】學.臺北&新北(八)
    東閔紀念大樓建築的內外以最直接、最簡樸的材料來表達生命質感。建築主體以摒除裝飾的清水混凝土施作.教室問的隔牆以本色的水泥磚塊疊砌.配上素色的鋁材、鋼材以及玻璃,表現出大學建築應有的沉澱自省與樸實無華的精神。
  • 臺北綠色藝術建築獲國際設計大獎
    新華社臺北2月20日電(記者李慧穎 李凱)臺灣單位面積最高吸碳量的綠色藝術建築——陶朱隱園近日獲頒德國國家設計獎。此前,該建築曾被CNN評選為全球九大城市新地標之一。  頒獎活動日前在德國舉行。(來源: 新華網)臺北陶朱隱園 旋轉藝術建築新地標
  • 從臺北的老建築看「念舊」的價值
    臺北的老城門北門仍立於車流之中。近日有朋友到臺北一遊發表感想:「初看很失望,到處舊舊的,像大陸的二三線城市,但呆上幾天才能領略它的好處,方便,有文化。」我想這位朋友說的方便之一包括臺北的大樹。雖然是亞熱帶氣候,一年三季驕陽當頭,但無論是走在仁愛路、信義路、敦化路這些主要街道,還是走進民生社區這樣老舊的社區,都有大樹遮陽,綠意滿眼。
  • 臺北以「古蹟活化法」保護歷史建築(圖)
    走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古蹟指示牌,提醒遊人附近有什麼歷史建築和文物古蹟。隨便走進一處,你也許會和記者一樣,碰到各種各樣的文創活動——  紀州庵文學森林。作家詹宏志在講述自己的文學道路,二樓報告廳和三樓轉播廳都座無虛席。  剝皮寮歷史街區。「獻給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旨在喚起年輕一代不忘歷史、肩負起責任。
  • 臺北迪化年貨大街:商品琳琅滿目 建築各具特色
    臺北迪化年貨大街:商品琳琅滿目 建築各具特色 2014年01月23日 08:3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每逢春節前夕,臺北人就會惦記著迪化街年貨市場早點開張,因為這裡是臺北市民購買年貨的首選之地,其豐富的貨源可讓人一次就將春節時必備的南北年貨一網買盡。
  • 「兩岸建築建材展」在臺北世貿中心開幕
    「兩岸建築建材展」在臺北世貿中心開幕 2010年12月16日 14:20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2016《住區》城市變遷+建築文化考察之臺北
    (外部)、臺灣博物館、舊香居、師大路迪化街、大稻埕:大稻埕是構成早年臺北都市的三市街之一,從清末到日據的中期是臺灣最為熱鬧的區域,而迪化街則是大稻埕的中心街道,以南北貨集散地為名,北街建築樣式古樸簡單,屬閩南建築,多經營雜貨批發和米行;南街樣式較華麗,巴洛克風,以經營高貴的南北貨、中藥、茶葉為主,多數富商由這發跡;迪化街是臺北今日保存較為完整且規模較大的老街
  • 中國當代十大建築評選之臺北 101大廈
    臺北101大廈由臺灣十二家銀行及產業界共同出資興建,造價共達五百 八十億元臺幣。大樓除底部裙樓作為購物商場外,將成為臺北金融商業 重鎮,股市證交所亦將移至此。
  • 愛丁堡建築博士 臺北新店母親河畔創奇蹟
    (原標題:愛丁堡建築博士 臺北新店母親河畔創奇蹟) 精通文學、影視
  • 臺北市為12個標誌性建築找出最佳攝影點
    原標題:臺北市為12個標誌性建築找出最佳攝影點 臺北市觀光傳播局20日起將在該市12個標誌性建築附近推出「最佳攝影點」,讓民眾、遊客輕鬆拍攝101大樓、龍山寺、中山堂等景觀的美麗身影,更好地推廣臺北旅遊。
  • 臺北101大樓斥資6000萬 衝刺世界最高綠色建築
    中國日報網消息:臺灣地標臺北一0一大樓即將斥資六千萬新臺幣進行為期十八個月的節能改造,希望藉此登上世界第一高綠色建築的寶座。二日,臺北一0一正式對外界宣布進行「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綠色建築評級系統的認證申請,開始實施「變身」。
  • 第六屆TEAM20建築與規劃新人獎在臺北揭曉
    中新社臺北7月26日電 (記者 路梅)第六屆TEAM20建築與規劃新人獎26日在臺北揭曉,來自臺灣淡江大學的蔡佳蓉及香港大學的梁善彤分別奪得建築設計組和城鄉規劃組的首獎,從兩岸及香港的一百多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
  • 臺北寶藏巖:昔日違章建築群 今日國際藝術村
    ,有一個昔日是違章建築聚集的村落,如今演變成臺北最具特色的國際藝術村,它就是擁有層層疊疊的狹窄屋舍,保留著臺北幾代人居住記憶的寶藏巖。半個多世紀前,臺北因城市急速發展而出現人口激增、住宅短缺的窘況,於是以鐵皮屋、磚瓦屋等為代表的違章建築就成了臺北以及臺灣都市的普遍景觀。在臺大、臺師大附近依山面水的寶藏巖就是違章建築集中的村落之一。這個曾居住國民黨老兵的眷村擁有兩百多戶亂搭亂建的小屋,這些簡陋的屋子拼湊交迭,在山坡上勾勒出錯落有致、櫛比鱗次的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