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臺北101:世界最高綠色建築
全世界超高建築建設風起雲湧,世界第一高樓不斷易主,而綠色環保也成為超高建築的共同追求。實際上,建築能耗佔城市總能耗的近40%。超高建築作為城市建築的標杆,其節能環保效應更值得關注。
作為曾經的世界第一高樓,臺北101大樓目前排名世界第四高樓。隨著許多建設中的高樓不斷完工,到2020年臺北101就將退居世界高樓排名第18位。但到目前為止,臺北101仍然是世界最高的綠色建築。
「現在的高建築都在往環保的路上走,我們希望未來101還是營運中最高的綠色建築。」近日,臺北金融大樓公司大樓事業處總經理楊文琪在北京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了臺北101大樓的綠色之路。
曾經的世界第一高樓
508米的臺北101大樓在2004年10月獲得世界高樓協會認證,成為世界第一高樓,直到5年後被杜拜哈利法塔超過。
作為颱風、地震較為頻繁的地區,在建設之初,臺北101遭到很多市民的反對,不過建成後也獲得諸多認可。如臺北101在2004年被《新聞周刊》評選為新「世界七大奇觀」,被探索頻道評為「七大工程奇觀」之首。同時,它也被國際著名環保網站評選為世界十大環保辦公樓。
據楊文琪介紹,臺北101在設計時就採取了很多環保和節能技術。例如,臺北101是臺灣地區第一棟採用雙層隔熱玻璃幕牆的大樓,雙層玻璃中間充有惰性氣體,可以減少一半熱能及紫外線進入室內。燈光自動管理系統在下班後由傳感器控制,僅啟動部分燈光。辦公區使用高效的T5燈管,目前還不需要換成LED燈來省電。
近幾年,臺灣「水荒」嚴重,甚至有城市開始限制用水。臺北101的雨水回收系統可以利用回收雨水澆灌戶外景觀。「雖然水費便宜並無節省太多水費,但減少用水量卻意義重大。」楊文琪說。
此外,楊文琪認為,綠色建築不僅僅是節約能源,還應提供健康、新鮮的空氣。臺北101對室內二氧化碳濃度的設計值是600ppm,超過時就會從外界吸收新鮮空氣進入空調新風系統,而當時的臺灣標準是1000ppm。
據悉,在營運之初,寫字樓入住率並不高。為了省錢,大樓管理人員首先想到了節電。他們通過人工方式做了很多節電的工作,例如隔一盞燈開一盞燈來降低不必要的照明,或者在機房內增設開關,防止工作人員因為不方便就不關燈等等。
不過,楊文琪認為,臺北101在節能方面最成功之處在於採用了西門子EMCS能源管理控制系統。據悉,這套系統擁有超過10萬個控制點,可以監控樓內的所有耗能系統,包括燈光、空調、消防、應急發電機、租戶區的電力供應等,成為當時世界最大建築物管理系統。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套系統,臺北101才能夠在營運了5年以後申請美國LEED綠色建築認證。
如今的世界最高綠色建築
臺北101真正進行全方位節能改造還是在2009年之後。
從2009年開始,經過兩年努力,臺北101終於在2011年獲得了美國LEED白金級認證,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最高綠色建築。LEED由美國綠色建築協會建立並於2003年開始推行,在美國部分州和一些國家已被列為法定強制標準,其中能獲得白金級認證的只有5%的建築。
據悉,臺北101達到多項LEED指標,包括:能源效率較一般建築物優越30%,並且40%以上的能源使用都有監測記錄;所有車位在地下,84%大樓使用者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減少用水30%,625平方米戶外景觀的綠色植物100%使用回收雨水澆灌;廢棄物管理回收率達71%;低汞及無汞燈具遠低於標準;濾網效率65%提高到85%,提高室內空氣品質,引進充足室外鮮風;超過65%租戶享有窗外景觀;無菸環境。
據楊文琪介紹,臺北101最終花費了近200萬美元進行改造,並投入了大量人力。例如,用了8個月時間為全樓700多個馬桶加裝節水裝置。不過回報也相當可觀,加上節水裝置後每年可節水5萬噸。到了2013年,臺北101又進一步將購物中心洗手間改為使用回收雨水衝水,每年可節水3萬噸。
2011年拿到認證之後,臺北101在2012年又將定頻空調系統加裝變頻器,將一些滷素燈更換為LED燈。結果僅這兩項改造就節省了全年用電量的2%,其中空調系統節能150萬度,燈光節能30萬度。
從2012年開始,臺北101還獲得了政府補貼,這使得投資回收期更短。例如,2012年臺北101獲得能績效保證項目補助840萬元新臺幣,總投資2400萬元新臺幣進行改造,結果在2013年節省電費809萬元新臺幣,僅需1.9年即可回本。2013年又申請了臺北市政府產發局節能補助項目,以LED燈源取代傳統含泵多耗能的螢光燈管,總投資為374萬元新臺幣,獲得71萬元新臺幣補助,預估每年節省電費132萬元新臺幣,2.3年回本。
從2014年的最新數據來看,雖然大樓使用面積逐年提高,但整體能耗卻在下降,尤其是能源強度大幅下降,由2007年每平方米耗電301度降低到2014年的222度,每平方米節約用電達26%。
由於LEED認證在5年後需要再認證,並且標準相較於5年之前提高了很多,臺北101目前正面臨著新的挑戰。
「目前已經定下指標,希望今年比去年多節約100萬度電,現在希望發掘出可以節電的地方。」楊文琪表示,城市中大部分都是既有建築,其成功實戰對既有建築進行節能改造尤其具有推廣意義。(陳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