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2月20日電(記者李慧穎 李凱)臺灣單位面積最高吸碳量的綠色藝術建築——陶朱隱園近日獲頒德國國家設計獎。此前,該建築曾被CNN評選為全球九大城市新地標之一。
頒獎活動日前在德國舉行。評選機構表示,該建築憑藉其吸碳抗暖理念的藝術建築設計,內部旋轉的壯觀結構,在周圍環境中相當突出;建築將未來派設計美學與可持續發展完美結合,深獲評審肯定。
「城市之樹」是陶朱隱園的設計理念。這座住宅項目每層順時針向上攀升4.5度的螺旋藝術造型,從2層到最高的21層共旋轉90度,因此從城市不同角度觀看,其建築景觀也不同;由於每戶都有不受樓板遮蔽的大面積露臺,因而戶戶都能種樹。
據規劃,該住宅將種植約23000株綠植,用實體詮釋「城市垂直森林」概念,其全建築吸碳量約達130噸,單位面積吸碳量是臺灣著名的大安森林公園的2.92倍。
陶朱隱園在設計、施工過程中,將科技與環保融合,使用浮力通風塔、雙效熱泵、風力發電設計等大量節能設備,比一般的鋼筋混泥土建築低34%的碳排放量,在臺灣第一個獲得低碳建築住宅類鑽石級別預認證,並多次獲得國際建築設計獎。
陶朱隱園開發營運商臺灣「中華工程」董事長特別助理沈輝庭在談到陶朱隱園的設計時錶示,作為企業,希望通過探索開發環保建築,擔負起社會責任,帶動行業建立「減碳」「吸碳」的環保理念。
德國國家設計獎由德國經濟和技術部頒發,設計作品本身已獲得國際級別的設計大獎才具備該獎項提名資格。該獎在國際設計界中享有盛譽。(來源: 新華網)
臺北陶朱隱園 旋轉藝術建築新地標
你好臺灣網2月9日臺北消息(記者志鵬 王坤)在臺北信義商圈附近,有一座外型奇特的螺旋式建築,每層順時針向上攀升4.5度,從2層至21層共旋轉90度,整體呈現出螺旋藝術造型。這棟建築取名「陶朱隱園」,是臺北市區正在建設的住宅樓,名字來自於春秋時代範蠡,因他又被稱為「陶朱公」之故,意在實踐範蠡智慧與公益的精神。8日,「陶朱隱園」榮獲2018德意志國家設計大獎,此前「陶朱隱園」已獲美國LEED綠建築黃金級預認證並獲CNN評選為全球九大城市新地標,且是唯一住宅地標。
「陶朱隱園」項目為創新鋼結構設計,輔以EPS隔震系統,建築壽命至少達300年以上,可大量減少環境汙染及破壞。同時整座建築以「城市之樹」理念,由於螺旋上升創造出每戶均有167㎡的空中陽臺,設計者將森林搬進陽臺,種植喬灌木超過23000棵,綠覆率高達246%,吸碳量達每年130噸。
2016年4月19日,「陶朱隱園」應住建部、環保部及國臺辦等相關領導單位之邀於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辦「第一屆 國際吸碳建築研討會」。研討會主要目的為因應地球暖化,對抗空汙,希冀讓「吸碳節能垂直森林綠色建築」普及化,將環保建築理念由兩岸推廣至全球。
目前項目已進入到庭院植栽調整階段,預計6月份即可取得房屋產證。不過該項目尚未公開銷售,最新市場行情傳出以每套約1,000平方米(300坪)估計,每套市值已超過人民幣5.5億元。(來源:你好臺灣網)
臺北豪宅來滬推介 綠色建築理念受到好評
新華網上海8月28日電(陸洲騰)在上海人的印象中,臺商買走了上海許多豪宅。如今,臺北豪宅也來到上海尋找買家。近日,臺北陶朱隱園來到上海推介,其集綠色生態為一體的建築理念受到滬上業界人士的關注和好評。
據介紹,陶朱隱園取名自中國春秋時代陶朱公(範蠡),是蘊含陶朱公的益天下理念及安全避險的考慮打造的藝術住宅,位於臺北信義計劃區,以垂直森林、美觀外表和安全性為打造亮點,被美國CNN評選為全球九大「城市新地標」。
據了解,此建築以城市之樹為基本理念,每層順時針向上攀升4.5度的螺旋建築造型,從2層至21層共旋轉90度,整個項目種植喬灌木超過23000棵,綠覆率高達246%,吸碳量達每年130噸,大樓建設方希望以這種綠色建築理念引領未來的建築業。
上海信義房屋代理事業處總經理陳榮智認為,陶朱隱園每年可貢獻吸碳量達130噸,這使得住戶好像居住在原生態的「綠色森林」當中。這個項目是鋼構結構且有48組EPS隔震墊,可抗地震烈度九級,適合臺灣多地震的特點。因此吸引了許多富商的關注。
滬上業界人士表示,隨著上海城市人口的日益增長,應當大力推廣綠色建築理念。現在上海是富商的聚集地,高端住宅很多,但是以吸碳減排為亮點的還不多。陶朱隱園的案例有助於滬上開發商學習借鑑。(來源: 新華網)
臺北「陶朱隱園」宣告鋼骨主結構完成
臺灣威京總部集團與旗下中華工程打造的節能建築——「陶朱隱園」,16日在臺北舉行上梁典禮,正式宣告鋼主體結構完成。圖為威京總部集團主席沈慶京(前排左3)在上梁典禮上祭祀祈福。 路梅 攝
中新網臺北11月16日電 (記者 路梅 劉賢)臺灣威京總部集團與旗下中華工程公司打造的節能建築——「陶朱隱園」,16日在臺北舉行上梁典禮,正式宣告鋼主體結構完成。
「陶朱隱園」是臺灣威京總部集團以奉獻社會為己任,推動節能環保觀念,採用法國年輕建築師VincentCallebaut的「城市之樹」旋轉建築設計,並遵循陶朱公範蠡「利己、利鄰、利天下」的公益理念,旨在當前全球暖化對人類造成傷害及威脅時,對臺灣社會做出的實際貢獻。
臺灣威京總部集團與旗下中華工程打造的節能建築——「陶朱隱園」,16日在臺北舉行上梁典禮,正式宣告鋼主體結構完成。圖為最後一根鋼梁正在吊起準備安裝。 路梅 攝
據悉,「陶朱隱園」建築內外共將種植4萬餘棵樹木,並特別設計出「一戶一樹林庭園」,在樓中種植大型喬木,以達到抗暖化和自我生態平衡的目標,在公共空間設置太陽能排風管道,力爭將該建築打造成永續傳承的環保級藝術品住宅。
臺灣威京總部集團與旗下中華工程打造的節能建築——「陶朱隱園」,16日在臺北舉行上梁典禮,正式宣告鋼主體結構完成。圖為最後一根鋼梁正在吊起準備安裝。 路梅 攝
繼入圍2015年「世界建築獎」之後,該項目還榮獲「2015年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CTBUH)設計創新獎」,並獲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16年全球九大最令人期待的城市新地標之一,並且是其中唯一一座住宅建築。
臺灣威京總部集團與旗下中華工程打造的節能建築——「陶朱隱園」,16日在臺北舉行上梁典禮,正式宣告鋼主體結構完成。圖為最後一根鋼梁正在吊起準備安裝。 路梅 攝
威京總部集團主席沈慶京在上梁典禮上表示,希望通過該項目推動節能鹼碳文明的發展,亦開啟房地產綠色GDP的巨大潛能,使住宅壽命更長、建材便宜、成本低、能種樹,通過垂直森林建築,將森林還給地球。(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兩岸記者探訪臺北陶朱隱園
臺灣「陶朱隱園」效果圖
臺北陶朱隱園上梁典禮前夕,邀請兩岸記者26日走進工地,近距離觀察工程主體結構,領略這座環保藝術住宅的獨特之處。
陶朱隱園由臺灣威京總部集團中的揚州京華城中城、中華工程以及亞太工商聯攜手打造,匯聚建築、結構、工務、植栽等方面專家建立團隊,致力於打造每年吸收約130噸二氧化碳的「城市大樹」。
為達環保目標,陶朱隱園預計在建築物及基地上種植超過2.3萬棵喬、灌木,而為防止颱風造成樹木折損,在亞洲首度嘗試實體樹木風雨測試實驗,模擬強風豪雨環境,測試各種植栽保護措施的安全性,確保樹木不致傾倒傷人。
據中華工程董事長特別助理、揚州京華城中城副董事長沈輝庭介紹,高樓種樹的吸碳建築近年來在國際上備受矚目,相信會逐步帶動吸碳文明,而陶朱隱園擬真、嚴苛的自我要求,以使用者利益為核心設想,都是為了打造節能減碳世界地標,號召民眾正視吸碳議題以保護地球。(記者 張盼)(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臺北「陶朱隱園」的綠色主張
坐落於臺北市信義區的「陶朱隱園」目前正在建設中。該園是臺灣首座規劃種植約2.3萬棵喬木與灌木的森林建築,除了景觀綠化,更突出環保和節能色彩。為了解決地產建築體內部種植高大樹木並保證存活的難題,「陶朱隱園」建築商「中華工程」聘請旅日的詹鳳春博士擔任植栽顧問。在日本拿到樹木醫執照的詹鳳春近日回到臺灣,在臺北陽明山林地考察,力求通過土壤改良技術,創造「陶朱隱園」樹木良好的生長環境,讓「陶朱隱園」成為臺灣森林建築的頂級標杆。圖為詹鳳春(左)在林地現場向媒體講解相關技術細節。本報記者 任成琦攝(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臺北「陶朱隱園」再獲國際大獎
臺灣「陶朱隱園」效果圖
臺灣威京總部集團與旗下中華工程及亞太工商聯傾力打造的節能建築——「陶朱隱園」,繼入圍2015年「世界建築獎」之後,近日又榮獲「2015年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CTBUH)設計創新獎」,其以卓越的創意表現,為臺灣奪下此項國際殊榮。此前,兩岸三地的北京中央電視臺新址、香港環球貿易廣場和臺北101大樓曾獲此殊榮。
據介紹,「陶朱隱園」採用法國年輕建築師Vincent Callebaut的「城市之樹」旋轉建築設計,並遵循陶朱公範蠡「利己、利鄰、利天下」的公益理念,在當前全球暖化對人類造成傷害及威脅時,對臺灣社會做出的實際貢獻。
據悉,「陶朱隱園」建築內外共種植4萬餘棵樹木,並特別設計出「一戶一樹林庭園」,在樓中種植大型喬木,以達到抗暖化和自我生態平衡的目標,在公共空間設置太陽能排風管道,力爭將該建築打造成永續傳承的環保級藝術品住宅。(王連偉 文/圖)(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