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101大廈
臺北101大廈佔地面積15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9.8萬平方米,高508米,包含一座101層高的辦公塔樓及60米的商業裙樓6層和5層的地下樓面,每8層樓為1個結構單元,彼此接續、層層相疊,構築成為一個整體。
建築設計
以數字8作為設計單元,每8層樓為一個結構單元,建築面內斜7度,彼此接續、層層相疊,構築整體;外觀為多節式結構,達到防災防風效果,每8層形成一組自主構成的空間,化解高層建築引起之氣流對地面造成的風場效應,並用綠化植栽區區隔,牆體為透明隔熱帷幕玻璃。
建築外觀
整個大樓模仿「鼎」字建成,本身有聚寶盆的隱喻,而看上去就像竹子一樣一節一節,宛若勁竹節節高升、柔韌有餘,象徵生生不息的中國傳統建築意涵。向內傾斜七度的建築面,層層往上遞增;中間有八個倒梯形,因為在中國古代,不可能「十」全十美,而九隻屬天子,造成了「八」這個數,而每層倒梯形則都有八層樓。在這下方有個中國的古錢幣,邊邊有傳統雲紋(如意)的圖案。
建設歷程
1998年1月,臺北101大樓動工建設。
2003年10月,臺北101大樓主體完工;同年11月14日,臺北101大樓購物中心正式營業。
2004年12月31日,臺北101大樓寫字樓正式啟用。
2005年1月19日,臺北101大樓觀景臺正式對外開放。
建築特色—最高「綠色建築」
101大樓至今仍然保持一頂桂冠——全球最高的環保「綠建築」。什麼是綠建築?臺北101大樓在環保節能方面有何獨到之處?簡言之,綠色建築就是建築從開始規劃、建造到使用管理,以及最後拆除的生命周期中,使用最少能源、製造最少廢氣物。2011年,臺北101大樓獲得了美國LEED白金級認證綠色建築。
「無限生命」是用101大樓這些年退役的電梯鋼纜創作而成的
施工技術難題—防震防風
由於臺灣位於地震帶上,建築設計就必定要有防止強震的破壞,且由於臺灣的地理環境因素,每年夏天都會受到太平洋上形成的颱風影響,101大樓建築就必然需要防震和防風。
為了增加大樓的彈性來防止強震帶來的破壞,臺北101大樓採用新型「巨型結構」,在大樓的四個外側分別有兩支巨柱,共8根鋼筋巨柱,柱內灌入高密度混凝土、外以鋼板包覆。又考慮到有彈性的情況下,大樓容易受到微風的衝擊,所以設置了阻尼器即大樓外形的鋸齒狀,能減少30-40%風所產生的搖晃。
臺北101打地基的工程總共進行了15個月,挖出70萬噸土,基樁由382根鋼筋混凝土構成。中心的巨柱為雙管結構,鋼外管,鋼加混凝土內管,巨柱焊接花了約兩年的時間完成。臺北101所使用的鋼至少有5種,依不同部位所設計,特別調製的混凝土,比一般混疑土強度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