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見與看不見之間, 臺北寶藏巖藝術村

2021-01-14 行藝TaiwanStory

有很多事物,我們永遠無法看見,不是它們沒有呈現,而是我們和它們之間沒有建立起可以看見的關係。真正的關係是心靈和事物的共振。

有些人和地方的命運註定要與時代的命運一起沉浮,大時代下發生的故事多半是心酸的,裡面隱忍著太多的無從選擇、無可奈何。寶藏巖的故事被歲月一層層的蓋起來、蓄滿灰塵、漸漸模糊。年復一年,一代人和他們經歷的故事就這樣埋在了泛黃的歲月裡。

這裡簡單地梳理一下寶藏巖的歷史

寶藏巖原本是靠著虎空山北麓山坡建起的一座山寺,1960年以後,由於當局管制放鬆,駐守當地的老兵、退役的軍人、弱勢族群紛紛進駐,依山建起了大量違章建築;這些被稱為「眷村」的建築層疊不一,交錯密布,80年代竟達到4公頃、200多戶的規模。儘管外觀上不整齊美觀,不過也因此形成另一種獨特的風格。 

後來因為老舊加上年久失修,生態環境也無法負荷突然激增的人口,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就開始降低,進而產生了一連串聚落該不該保存、原住戶安置等等的問題與爭議。幸好經過社會上各方人士、團體的討論與研究,推動了一連串的聚落保存運動,提出未來的營運方向朝藝文展演園區發展,確立了日後設立藝術村的走向。1999年,龍應臺時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啟用「貧窮藝術村」概念提出寶藏巖聚落的方案。最終於2004 年被正式登記為歷史建築,以聚落活化的形態保存了下來。2010 年藝術團隊及國際青年會所正式進駐營運,目前來自44個國家的260多位藝術家在寶藏巖落戶,形成了今天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寶藏巖藝術村入口有一個個長方形的木板上面掛滿了藝術家的名字和工作室的號碼。因為號碼太多,一眼望去蠻壯觀,「藝術村」這幾個字立馬有了分量。沿石階往上走,蜿蜒狹窄的路兩邊塗滿各色各種塗鴉,陽光照在上面,栩栩如生。石階兩側老舊的房子大小外形不同,形成一種錯落有致的別樣風景。


寶藏巖不能以美景著稱。由下往上看,一片破舊不堪的老舊房子一層層疊起來,參差不齊地、隨意地堆落在山上,盡顯歲月滄桑,像一張掛在時代牆上的發黃老照片。

它的魅力在於人文故事。故事裡的人在時代的洪流中逆流而上博出一條生路,用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去開創新生活。在這裡我第一次感到歷史給這座老城帶來的創傷。歷史沉重的軀體橫壓在這座小山村身上總會帶來些許不忍。

 七十年前,一百萬多軍人跟隨蔣介石從大陸撤退到臺灣後,這些老兵不得不自謀生路。他們無家可歸、生活貧苦、又無一技之長。一些拖家帶口的老兵只好在軍營周邊新店溪畔的山坡上開始建築能遮風避雨的家園。沒有建築工具和蓋房的材料,他們就從河裡撈石頭,從幾裡之外挑回來,用雙手一磚一瓦的搭建房子。每次挑二十幾塊、一天挑二十幾擔,就這樣來回往返於溪畔,不敢也不願耽誤片刻,迫切地想要有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就這樣一個個家園蓋起來了。


寶藏巖記錄影片中有個老兵說「妻子的身體就是這樣累垮的,落下了一輩的病根」。說話間眼裡的淚順著臉頰滾落下來。這滴滴眼淚是多年情感結成的球,沉甸甸地壓在心頭上。此刻他哭了,但不是為他自己流的,是為他受病痛折磨的妻子,是為他不能繼續住下去的家園。寶藏巖是他們在臺北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他們在這裡切實地感受到踏實和滿足。這裡的每一塊磚瓦都含有希望、愛、堅韌;每一面牆壁都是歲月的鏡子;每一塊鋪滿青苔的石階都展現出不向命運妥協的優雅。亞里斯多德說過一句話:「幸福屬於那些容易感到滿足的人」。

有一個女兒講述她在寶藏巖家的故事,她的聲音像緩流的溪水,卻透出一種平實、深情、厚重。她說「屋子剛蓋好的時候,我爸爸媽媽帶著我們一起種了兩棵樹,我們兄弟姐妹六個和這個樹一起長大,每天輪換給它們澆水,在樹下玩耍。這棵樹像守護神一樣庇佑我們兄妹。六歲時,母親去世了,這兩棵樹就是我們對媽媽的思念和回憶。幾年前,我們搬出去了,再回來時,發現大樹被白蟻侵蝕,只好鋸掉,留下了樹根,捨不得全部砍掉。樹在,我們家的根就還在。」當人把情感投給事物時,時間一久,他們便一同體會到一種同病相憐,一種惺惺相惜,一種親切和融合。

 

世間萬物都有名字、時間。一切好和不好都會過去的。宇宙用一種起始的規律告誡我們不喜不悲、不驚不擾、安之若素。

記錄影片中有位老先生的背影一直走在我的記憶裡。那背影透出一種說不出的傷感和堅韌。他21歲從舟山群島跟部隊來。沒錢請人蓋房子就自己學著做…..一間房子蓋起來了,存了錢,在旁邊再蓋一間。有了錢就把馬桶換成抽水的,或在地上鋪上彩磚,把牆刷上漆……家就這樣一年年、一點點地置辦起來了,這房子一住便是一生。他說他哪兒都不去,也去不了了,這房子就是他的命。他所有的記憶都在這裡,老先生講話已然有點含糊不清了,可是他說這裡有多少個臺階他都記得一清二楚。 

聽完故事之後在看這裡,一切都活了起來,有了生命、有了經歷、有了情感。人把他們的精神和愛注入到事物上,事物就有了靈魂,參與到生生不息的輪迴之中。看著這裡一塊塊結滿青苔的磚、破房子裡殘留的彩色地磚、木窗上的紅漆以及牆上標記成長身高的刻度印記……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無法替代的家。每一面牆壁、每一處的屋簷、每一個角落都是和時間的對話。

寶藏巖的故事給我的內心帶來思考和改變,是一次心靈點撥。世間唯有以愛為名的行動才能擺脫時間的束縛,長久的存在。一次好的旅行會蒸餾掉生活裡的雜質,清晰地顯現出不可取代部分。

生活不會因一時的困頓而斷開,就像這山路再蜿蜒崎嶇也會通往山頂。回頭望去,陽光鋪灑在山路上,樹影斑駁,美極了。

想帶朋友們一起去臺灣看看,用一種獨特的、細緻的方式去看、去走。聽故事、聽古琴、品茶、逛書店、在鋪滿陽光的日式老房子裡喝咖啡聊天......慢慢地了解臺灣的人文精神。與生活在那裡的人一起遊臺灣,聽他們講臺灣;與他們一起去夜市吃各種小吃,每一種小吃背後寫滿了思鄉的情懷,食物的來歷便是人的來歷、故土的根脈.......


謝謝閱讀 :)

相關焦點

  • 臺北寶藏巖:昔日違章建築群 今日國際藝術村
    今日國際藝術村這是錯落分明的臺北市寶藏巖藝術村(2011年9月14日攝)  在臺北人文氣息濃厚的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附近,有一個昔日是違章建築聚集的村落,如今演變成臺北最具特色的國際藝術村,它就是擁有層層疊疊的狹窄屋舍,保留著臺北幾代人居住記憶的寶藏巖。
  • 臺北寶藏巖:都市裡的村莊
    來源:海外網依山而建的臺北寶藏巖村。水泥地、白灰牆、公用廁所,這樣的居所早被都市臺北人嫌棄了,但對於臺北寶藏巖村的居民來說,這樣的變化算是一次升級。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寶藏巖村裡的房子才逐漸由石頭、木板升級為水泥結構。這個從上世紀初由藉助廟宇和日本人廢棄倉庫落腳而來的違建村子,現在仍在臺北的熱鬧地段婚喪嫁娶、生兒育女。屋後菜園、房前小院,一牆一樹都可讀出臺北的來時路。(一)寶藏巖村也稱寶村,並不偏遠。
  • 臺北國際藝術村:猶如九份的小聚落,滿滿文創風格打卡的熱門景點
    位於臺北公館一帶的臺北國際藝術村 - 寶藏巖聚落,猶如九份般的奇特小山城,滿滿的文創風,有搞笑、有創意也有美感,是現代年輕人喜歡的IG打卡熱點,加上周邊有臺灣大學、自來水博物館和公館夜市,一起逛的話也不失為臺北一日遊的好路線。
  • 臺灣眷村故事:寶藏巖和它的「寶藏」們
    半個多世紀前,它以一片違章建築群的眷村面貌出現;其後的半個多世紀裡,它歷經歲月洗禮、逃過拆遷,蛻變成今日獨具魅力的藝術村。《紐約時報》2006年將其與臺北101大樓並列,納入臺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  它叫寶藏巖。  寶藏巖位於人文氣息濃厚的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附近,是臺北市都會的「心房」所在地。
  • 期刊精粹 | 在地活化策略研究——以臺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城市更新為例【2019.2期】
    在全案推動過程中,城鄉所規劃以弱勢社會住宅進行聚落保存行動計劃來遊說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的協助獲得支援後,討論出寶藏巖的三大領域(藝術村、寶藏家園、國際青年旅社),並以藝術村的型態進行保存。》《臺北市寶藏巖共生聚落「寶藏家園」申請使用審查基準》《寶藏巖國際青年會所訂房相關規定》《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駐村作業要點》等相關「法律條文」,明確規定了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居民自治細則、寶藏家園申請使用具體條件以及青年會所訂房相關條例,有效保障國際藝術村正確運營的同時,維護了社區居民以及遊客的切身利益。
  • 臺北特色芝山巖,記錄著臺北盆地的滄海桑田
    在臺北,有一些地方會讓你覺得沒有旅行的感覺,但是很有當地特色,芝山巖真是一個好例子。芝山巖發掘出了約2500年前先人遺骸的考古深坑,有許多重要的寶藏和考古資源,6000年來發展演繹出7個文化層遺蹟,是活的考古教室因此在臺北市文化局的規劃下,利用這裡的彈藥庫改建成為展示館,民眾除了在芝山的自然棧道之中享受自然外,還可以來展示館了解芝山的人文背景,探索臺北城最深層的秘密。
  • 臺北小調|聚落新生:違章藝術下的寶藏巖
    獨特的歷史經驗造就了城市的邊緣聚落,在臺北的鬧市區裡,一個聲稱擁有「寶藏」的村落寶藏巖,卻以違章建築而得名。「新生」是流行的詞彙,扮演著「復興者」的角色。聚落代表著密度濃厚的生活氣息與情感源泉,在城市時間的快速刻度裡,誰去在乎那些過時的儀式?而在對空間場所更新的過程中,藝術的參與難逃與旅遊經濟串通的指責。
  • 臺北最小資情調的14個地方
    在臺灣人文氣息濃厚的臺北師大旁邊的一座小山上,有一個曾經是違章建築,差點被拆除的小村落。然而經過幾代臺灣人的悉心呵護,這個不起眼的小村落如今已經搖身一變,成了臺北最具特色的國際藝術村,這裡就是臺北寶藏巖藝術村。
  • 臺北味道的798 體驗當地新藝術氛圍
    漫遊臺北這座城,穿越時光隧道體驗復古。老區重獲藝術的新生命不久前來北京推介臺北旅遊,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局長趙心屏就說,「看上去臺北是個房屋低矮陳舊的城市。」這類例子很多,在臺北人文氣息濃厚的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附近,有一片依山而建的違章建築群,如今演變成臺北最具特色的國際藝術村,這就是保留著臺北幾代人居住記憶的寶藏巖。
  • 探訪臺北國際藝術村:創造開放的藝術空間
    中新社臺北六月二日電 題:創造開放的藝術空間    ——訪臺北國際藝術村  中新社記者 曾嘉 陳立宇,原來是臺北市政府養工處的閒置辦公室,並不惹人矚目,然而現在如果再經過這裡,一定很難錯過這棟四層樓建築所展現的藝術新貌,那裡就是現今的臺北國際藝術村——藝術家相互交流並且對外開放的藝術空間。
  • 兩岸藝術特展在臺北舉行
    原標題:兩岸藝術特展在臺北舉行《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08月08日 第 03 版)本報臺北電 (記者王堯、任成琦)由《旺報》主辦的「當代圖紀」兩岸藝術特展日前在臺北拉開帷幕。四川成都濃園藝術村20位駐村藝術家的50多幅作品亮相臺灣師範大學德群藝廊,展開為期7天的藝術饗宴。
  • 賀蘭山天籟藝術村未來可期
    12月13日,40多位藝術家、手作達人、藝術教育工作者、媒體人、藝術愛好者齊聚,參加「賀蘭山天籟藝術村項目推進與願景規劃研討會」,暢聊在未來的賀蘭山天籟藝術村裡,文化與藝術如何連結更多可能,讓曾經規划過的藍圖如何變成現實。 NO.1藝術村現狀如何?
  • 去臺北的理由,這篇文章講足了
    ,你可以窺見臺北生活的全貌。 早在1993年,臺北捷運便開始融入公共藝術。如今捷運已成了臺北的一個文化符號,幾乎每一個臺北捷運站的設計裝潢都能夠與周邊的人文風情或自然景觀緊密集合,形成一道意想不到的風景。
  • 不止於《悲情城市》:看見看不見的九份
    下課後已是晚上10點,唐兄開車載我駛出冬雨綿綿的臺北木柵,我的九份之旅在這裡打開了。該劇以鼓、歌、舞將觀眾帶入臺灣近代歷史,以一位婦女面對命運無常流轉展現的生命力與精神,從九份的悲情看見未來的希望。圖片來源:上圖——《九份人》CD封面;中圖——《油炸粿流浪兒》CD封面;下圖——《黃金鄉》海報(作者供圖)臺陽礦業顏氏第四代顏惠民舉家移居日本。
  • 2012臺北詩歌節時間表
    要讓詩打破世間的障礙,首先也要打破人們與詩之間的障礙。  於是,2012臺北詩歌節,提出「詩,無障礙」的命題。以各種跨領域的文學活動,泯除藝文類別的藩籬,倡導文學無障礙(古典與新詩、國內與國外、詩人與讀者、小說散文與詩)、族群無障礙(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新移民)、空間無障礙(將詩送進鄰裡巷弄、學校監獄)、心靈無障礙(平等對待所有障別,活動提供手語/字幕服務)。
  • 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記臺北大稻埕文化街區
    新華網臺北9月3日電(記者明金維)在這裡,沒有聲名遐邇的名山大川。在這裡,沒有引人注目的地標建築。但在這裡,卻有一種特殊的臺灣「裡弄」文化。
  • 成都濃園國際藝術村
    「隔斷城西市語譁,幽棲絕似野人家」——沿武侯大道新苗村生態綠化走廊信步向前,柳暗花明之後,會發現這裡別有「一村」,一個鬧中取靜的「成都濃園國際藝術村」豁然呈現在眼前。濃園國際藝術村作為四川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被文藝界青睞有加。進駐藝術村的文化機構紛至沓來,先後成為中國國家畫院四川創作基地、中國美術家協會巴蜀創作中心、四川省文聯美術創作基地、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創作基地等十餘家單位的創作基地。同時,濃園國際藝術村還贏得莘莘學子的敬仰,成為四川美術學院、西南民族大學、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的學生實習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