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事物,我們永遠無法看見,不是它們沒有呈現,而是我們和它們之間沒有建立起可以看見的關係。真正的關係是心靈和事物的共振。
有些人和地方的命運註定要與時代的命運一起沉浮,大時代下發生的故事多半是心酸的,裡面隱忍著太多的無從選擇、無可奈何。寶藏巖的故事被歲月一層層的蓋起來、蓄滿灰塵、漸漸模糊。年復一年,一代人和他們經歷的故事就這樣埋在了泛黃的歲月裡。
這裡簡單地梳理一下寶藏巖的歷史
寶藏巖原本是靠著虎空山北麓山坡建起的一座山寺,1960年以後,由於當局管制放鬆,駐守當地的老兵、退役的軍人、弱勢族群紛紛進駐,依山建起了大量違章建築;這些被稱為「眷村」的建築層疊不一,交錯密布,80年代竟達到4公頃、200多戶的規模。儘管外觀上不整齊美觀,不過也因此形成另一種獨特的風格。
後來因為老舊加上年久失修,生態環境也無法負荷突然激增的人口,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就開始降低,進而產生了一連串聚落該不該保存、原住戶安置等等的問題與爭議。幸好經過社會上各方人士、團體的討論與研究,推動了一連串的聚落保存運動,提出未來的營運方向朝藝文展演園區發展,確立了日後設立藝術村的走向。1999年,龍應臺時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啟用「貧窮藝術村」概念提出寶藏巖聚落的方案。最終於2004 年被正式登記為歷史建築,以聚落活化的形態保存了下來。2010 年藝術團隊及國際青年會所正式進駐營運,目前來自44個國家的260多位藝術家在寶藏巖落戶,形成了今天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寶藏巖藝術村入口有一個個長方形的木板上面掛滿了藝術家的名字和工作室的號碼。因為號碼太多,一眼望去蠻壯觀,「藝術村」這幾個字立馬有了分量。沿石階往上走,蜿蜒狹窄的路兩邊塗滿各色各種塗鴉,陽光照在上面,栩栩如生。石階兩側老舊的房子大小外形不同,形成一種錯落有致的別樣風景。
寶藏巖不能以美景著稱。由下往上看,一片破舊不堪的老舊房子一層層疊起來,參差不齊地、隨意地堆落在山上,盡顯歲月滄桑,像一張掛在時代牆上的發黃老照片。
它的魅力在於人文故事。故事裡的人在時代的洪流中逆流而上博出一條生路,用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去開創新生活。在這裡我第一次感到歷史給這座老城帶來的創傷。歷史沉重的軀體橫壓在這座小山村身上總會帶來些許不忍。
七十年前,一百萬多軍人跟隨蔣介石從大陸撤退到臺灣後,這些老兵不得不自謀生路。他們無家可歸、生活貧苦、又無一技之長。一些拖家帶口的老兵只好在軍營周邊新店溪畔的山坡上開始建築能遮風避雨的家園。沒有建築工具和蓋房的材料,他們就從河裡撈石頭,從幾裡之外挑回來,用雙手一磚一瓦的搭建房子。每次挑二十幾塊、一天挑二十幾擔,就這樣來回往返於溪畔,不敢也不願耽誤片刻,迫切地想要有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就這樣一個個家園蓋起來了。
寶藏巖記錄影片中有個老兵說「妻子的身體就是這樣累垮的,落下了一輩的病根」。說話間眼裡的淚順著臉頰滾落下來。這滴滴眼淚是多年情感結成的球,沉甸甸地壓在心頭上。此刻他哭了,但不是為他自己流的,是為他受病痛折磨的妻子,是為他不能繼續住下去的家園。寶藏巖是他們在臺北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他們在這裡切實地感受到踏實和滿足。這裡的每一塊磚瓦都含有希望、愛、堅韌;每一面牆壁都是歲月的鏡子;每一塊鋪滿青苔的石階都展現出不向命運妥協的優雅。亞里斯多德說過一句話:「幸福屬於那些容易感到滿足的人」。
有一個女兒講述她在寶藏巖家的故事,她的聲音像緩流的溪水,卻透出一種平實、深情、厚重。她說「屋子剛蓋好的時候,我爸爸媽媽帶著我們一起種了兩棵樹,我們兄弟姐妹六個和這個樹一起長大,每天輪換給它們澆水,在樹下玩耍。這棵樹像守護神一樣庇佑我們兄妹。六歲時,母親去世了,這兩棵樹就是我們對媽媽的思念和回憶。幾年前,我們搬出去了,再回來時,發現大樹被白蟻侵蝕,只好鋸掉,留下了樹根,捨不得全部砍掉。樹在,我們家的根就還在。」當人把情感投給事物時,時間一久,他們便一同體會到一種同病相憐,一種惺惺相惜,一種親切和融合。
世間萬物都有名字、時間。一切好和不好都會過去的。宇宙用一種起始的規律告誡我們不喜不悲、不驚不擾、安之若素。
記錄影片中有位老先生的背影一直走在我的記憶裡。那背影透出一種說不出的傷感和堅韌。他21歲從舟山群島跟部隊來。沒錢請人蓋房子就自己學著做…..一間房子蓋起來了,存了錢,在旁邊再蓋一間。有了錢就把馬桶換成抽水的,或在地上鋪上彩磚,把牆刷上漆……家就這樣一年年、一點點地置辦起來了,這房子一住便是一生。他說他哪兒都不去,也去不了了,這房子就是他的命。他所有的記憶都在這裡,老先生講話已然有點含糊不清了,可是他說這裡有多少個臺階他都記得一清二楚。
聽完故事之後在看這裡,一切都活了起來,有了生命、有了經歷、有了情感。人把他們的精神和愛注入到事物上,事物就有了靈魂,參與到生生不息的輪迴之中。看著這裡一塊塊結滿青苔的磚、破房子裡殘留的彩色地磚、木窗上的紅漆以及牆上標記成長身高的刻度印記……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無法替代的家。每一面牆壁、每一處的屋簷、每一個角落都是和時間的對話。
寶藏巖的故事給我的內心帶來思考和改變,是一次心靈點撥。世間唯有以愛為名的行動才能擺脫時間的束縛,長久的存在。一次好的旅行會蒸餾掉生活裡的雜質,清晰地顯現出不可取代部分。
生活不會因一時的困頓而斷開,就像這山路再蜿蜒崎嶇也會通往山頂。回頭望去,陽光鋪灑在山路上,樹影斑駁,美極了。
想帶朋友們一起去臺灣看看,用一種獨特的、細緻的方式去看、去走。聽故事、聽古琴、品茶、逛書店、在鋪滿陽光的日式老房子裡喝咖啡聊天......慢慢地了解臺灣的人文精神。與生活在那裡的人一起遊臺灣,聽他們講臺灣;與他們一起去夜市吃各種小吃,每一種小吃背後寫滿了思鄉的情懷,食物的來歷便是人的來歷、故土的根脈.......
謝謝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