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轉」是現實生活和生產中廣泛存在的現象,是現實世界運動變化的最簡捷的形式之一,它不僅是探索圖形一些性質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問題以及進行數學交流的重要工具. 它既有利於考查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成為近年來中考命題的熱點。多以圖形為載體、以旋轉為手段考查同學們操作、想像、探究能力的中考題層出不窮,今舉數例,供參考,期待的關注。
類型1 網格作圖問題
例1.正方形網格中(網格中的每個小正方形邊長是1),△ABC的頂點均在格點上,請在所給的直角坐標系中解答下列問題:
(1)作出△ABC繞點A逆時針旋轉90°的△AB1C1.
(2)作出△ABC關於原點O成中心對稱的△A1B2C2.
(3)請直接寫出以A1、B2、C2為頂點的平行四邊形的第四個頂點D的坐標.
【分析】(1)作出A、B、C的對應點A、B1、C1即可解決問題;
(2)作出A、B、C的對應點A1、B2、C2即可解決問題;
(3)畫出點D的位置,寫出坐標即可;
【解答】(1)如圖,△AB1C1為所作;
(2)如圖,△A1B2C2為所作;
(3)點D的坐標為(5,3)或(﹣1,1)或(3,﹣1).
故答案為:(5,3)或(﹣1,1)或(3,﹣1).
【點評】本題考查作圖﹣旋轉變換、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和性質等知識,解題的關鍵是熟練掌握基本知識,屬於中考常考題型.
類型2 規律探究問題
例2.如圖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點A(﹣4,0)、B(0,3),對△AOB連續作旋轉變換可以依次得到三角形(1)、(2)、(3)、(4)、…請你仔細觀察圖形,並解決以下問題:
(1)第(2)個三角形的直角頂點坐標是_______;
(2)第(5)個三角形的直角頂點坐標是________;
(3)第(2018)個三角形的直角頂點坐標是________.
【分析】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AB的長,再根據圖形寫出第(3)個三角形的直角頂點的坐標即可;觀察圖形不難發現,每3個三角形為一個循環組依次循環,用2018除以3,根據商和餘數的情況確定出第(2018)個三角形的直角頂點的坐標即可.
【解答】∵點A(﹣4,0),B(0,3),∴OA=4,OB=3,
【點評】本題考查了坐標與圖形變化﹣旋轉,勾股定理的應用,觀察圖形,發現每3個三角形為一個循環組依次循環是解題的關鍵.
類型3 圖形操作問題
例3.我們數學上將內角度數小於180°的四邊形叫做凹凸四邊形,
形如圖(1),(2),(4)是凸四邊形,(3)不是凸四邊形.
操作:已知如圖,兩個全等的三角形紙片△ABC和△DEF,其中AB=6,AC=3,BC=4,按照下列要求把這兩個三角形紙片無縫拼接,且沒有重疊,畫出所有可能的示意圖,並寫出所拼出圖形的周長.
(1)拼接成軸對稱的凸四邊形,寫出對應的周長.
(2)拼接成中心對稱的凸四邊形,寫出對應的周長.
【解答】根據旋轉的性質進行結合題目所給材料,理解凸四邊的特點就是每一個內角都小於180°.結合題目所給的△ABC和△DEF三邊的數值或者觀察,可知∠ACB=∠DFE>90°.第一問中,要組成軸對稱圖形,考慮對稱性和不重疊的關係,所以有以下情況:
第一種A、C兩點分別與D、F兩點對應重合;
第二種C、B兩點分別與F、E兩點對應重合;
第三種A、B兩點分別與D、E兩點對應重合.
但是第一種和第二種不屬於凸四邊形,只有第三種符合題意要求.
在第二問中,要求組成中心對稱圖形,所以有以下情況:
第一種A、C兩點分別與F、D兩點對應重合,且此時四邊形ABCE為平行四邊形;
第二種C、B兩點分別與E、F兩點對應重合,同理得到四邊形ABDC為平行四邊形;
第三種A、B兩點分別與E、D兩點對應重合,同理得到四邊形DCEF為平行四邊形.
故答案為:(1)周長為14
(2)第一種周長為20;第二種周長為18;第三種周長為14.
【點評】此題考查利用旋轉設計圖案問題,關鍵是理解凸四邊的特點和旋轉的性質解答.
類型4 類比探究問題
例4.如圖,在正方形ABCD中,∠MAN=45°,∠MAN繞點A順時針旋轉,它的兩邊分別交CB,DC(或它們的延長線)於點M、N.AH⊥MN於點H.
(1)當∠MAN繞點A旋轉到BM=DN時,請你直接寫出線段AH與AB的數量關係_______.(不需證明)
(2)當∠MAN繞點A旋轉到BM≠DN時,問(1)中線段AH與AB的數量關係還成立嗎?若成立,給出證明,若不成立,說明理由.
【分析】(1)根據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即可判斷;
(2)成立.延長CB至E,使BE=DN.想辦法證明△AEM≌△ANM(SAS)即可解決問題;
【解答】(1)AH=AB (或相等);
理由:∵AB=AD,∠B=∠D,BM=DN,
∴△ABM≌△ADN(SAS),
∴∠BAM=∠DAN,AM=AN,
∵AH⊥MN,∠MAN=45°,
∴∠BAM=∠MAH=22.5°,
∵AM=AM,∠B=∠AHM=90°,
∴△ABM≌△AHM(ASA),
∴AB=AH.
故答案為AH=AB( 或相等).
(2)成立.
證明:延長CB至E,使BE=DN.
∵AB=AD,BE=DN,∠ABE=∠D=90°,
∴△ABE≌△ADN(SAS),
(或 將△ADN繞點A順時針旋轉90°得△ABE也可)
∴AN=AE,∠BAE=∠DAN,
∵∠MAN=45°,
∴∠BAM+∠DAN=45°即∠BAM+∠BAE=45°,
∴∠EAM=∠MAN=45°且AM=AM,AE=AN,
∴△AEM≌△ANM(SAS),
∴EM=MN,S△AEM=S△ANM,
∴1/2AB×EM=1/2AH×MN,
∴AB=AH.
【點評】本題考查旋轉變換、正方形的性質、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三角形的面積等知識,解題的關鍵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屬於中考常考題型.
類型5 閱讀探究問題
例5.閱讀理解:課外興趣小組活動時,老師提出了如下問題:
如圖1,△ABC中,若AB=5,AC=3,求BC邊上的中線AD的取值範圍.
小明在組內經過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決方法:延長AD到E,使得DE=AD,再連接BE(或將△ACD繞點D逆時針旋轉180°得到△EBD),把AB、AC、2AD集中在△ABE中,利用三角形的三邊關係可得2<AE<8,則1<AD<4.
感悟:解題時,條件中若出現「中點」「中線」字樣,可以考慮構造以中點為對稱中心的中心對稱圖形,把分散的已知條件和所求證的結論集中到同一個三角形中.
(1)問題解決:受到(1)的啟發,請你證明下面命題:如圖2,在△ABC中,D是BC邊上的中點,DE⊥DF,DE交AB於點E,DF交AC於點F,連接EF.
①求證:BE+CF>EF;②若∠A=90°,探索線段BE、CF、EF之間的等量關係,並加以證明;
(2)問題拓展:如圖3,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AD=2AB,F是AD的中點,作CE⊥AB,垂足E在線段AB上,聯結EF、CF,那麼下列結論①∠DCF=1/2∠BCD;②EF=CF;③S△BEC=2S△CEF;④∠DFE=3∠AEF.中一定成立是______(填序號).
【分析】(1)問題解決:①延長FD到G,使得DG=DF,連接BG、EG.(或把△CFD繞點D逆時針旋轉180°得到△BGD),利用三角形的三邊關係即可解決問題;
②若∠A=90°,則∠EBC+∠FCB=90°,在Rt△EBG中,根據BE^2+BG^2=EG^2,即可解決問題;
(2)問題拓展:由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AD=2AB,F是AD的中點,易得AF=FD=CD,繼而證得①∠DCF=1/2∠BCD;然後延長EF,交CD延長線於M,分別利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得出△AEF≌△DMF(ASA),得出對應線段之間關係進而得出答案.
【解答】(1)①延長FD到G,使得DG=DF,連接BG、EG.(或把△CFD繞點D逆時針旋轉180°得到△BGD),
∴CF=BG,DF=DG,
∵DE⊥DF,
∴EF=EG.
在△BEG中,BE+BG>EG,即BE+CF>EF.
②若∠A=90°,則∠EBC+∠FCB=90°,
由①知∠FCD=∠DBG,EF=EG,
∴∠EBC+∠DBG=90°,即∠EBG=90°,
∴在Rt△EBG中,BE^2+BG^2=EG^2,
∴BE^2+CF^2=EF^2;
(2):①∵F是AD的中點,
∴AF=FD,
∵在ABCD中,AD=2AB,
∴AF=FD=CD,
∴∠DFC=∠DCF,
∵AD∥BC,
∴∠DFC=∠FCB,
∴∠DCF=∠BCF,
∴∠DCF=1/2∠BCD,故此選項正確;
②延長EF,交CD延長線於M,
∵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
∴AB∥CD,
∴∠A=∠MDF,
∵F為AD中點,
∴AF=FD,
在△AEF和△DFM中,∠A=∠MDF,AF=DF, ∠AFE=∠DFM,
∴△AEF≌△DMF(ASA),
∴FE=MF,∠AEF=∠M,
∵CE⊥AB,
∴∠AEC=90°,
∴∠AEC=∠ECD=90°,
∵FM=EF,
∴FC=EF=FM,故②正確;
③∵EF=FM,
∴S△EFC=S△CFM,
∵MC>BE,
∴S△BEC<2S△EFC
故S△BEC=2S△CEF錯誤;
④設∠FEC=x,則∠FCE=x,
∴∠DCF=∠DFC=90°﹣x,
∴∠EFC=180°﹣2x,
∴∠EFD=90°﹣x+180°﹣2x=270°﹣3x,
∵∠AEF=90°﹣x,
∴∠DFE=3∠AEF,故此選項正確.
故答案為①②④.
【點評】本題考查四邊形綜合題、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三角形的三邊關係、勾股定理、三角形的面積等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學會添加常用輔助線,構造全等三角形解決問題,屬於中考壓軸題.
類型6 新定義探究問題
例6.我們定義:如圖1、圖2、圖3,在△ABC中,把AB繞點A順時針旋轉α(0°<α<180°)得到AB′,把AC繞點A逆時針旋轉β得到AC′,連接B′C′,當α+β=180°時,我們稱△AB'C′是△ABC的「旋補三角形」,△AB′C′邊B'C′上的中線AD叫做△ABC的「旋補中線」,點A叫做「旋補中心」.圖1、圖2、圖3中的△AB′C′均是△ABC的「旋補三角形」.
(1)①如圖2,當△ABC為等邊三角形時,「旋補中線」AD與BC的數量關係為:AD=___ BC;
②如圖3,當∠BAC=90°,BC=8時,則「旋補中線」AD長為_____.
(2)在圖1中,當△ABC為任意三角形時,猜想「旋補中線」AD與BC的數量關係,並給予證明.
【分析】(1)①首先證明△ADB′是含有30°是直角三角形,可得AD=AB′即可解決問題;
②首先證明△BAC≌△B′AC′,根據直角三角形斜邊中線定理即可解決問題;
(2)結論:AD=BC.如圖1中,延長AD到M,使得AD=DM,連接B′M,C′M,首先證明四邊形AC′MB′是平行四邊形,再證明△BAC≌△AB′M,即可解決問題;
【解答】(1)①如圖2中,
∵△ABC是等邊三角形,
∴AB=BC=AC=AB′=AC′,
∵DB′=DC′,
∴AD⊥B′C′,
∵∠BAC=60°,∠BAC+∠B′AC′=180°,
∴∠B′AC′=120°,
∴∠B′=∠C′=30°,
∴AD=1/2AB′=1/2BC,
故答案為1/2.
②如圖3中,
∵∠BAC=90°,∠BAC+∠B′AC′=180°,
∴∠B′AC′=∠BAC=90°,
∵AB=AB′,AC=AC′,
∴△BAC≌△B′AC′,
∴BC=B′C′,
∵B′D=DC′,
∴AD=1/2B′C′=1/2BC=4,
故答案為4.
(2)結論:AD=1/2BC.
理由:如圖1中,延長AD到M,使得AD=DM,連接B′M,C′M
∵B′D=DC′,AD=DM,
∴四邊形AC′MB′是平行四邊形,
∴AC′=B′M=AC,
∵∠BAC+∠B′AC′=180°,∠B′AC′+∠AB′M=180°,
∴∠BAC=∠MB′A,∵AB=AB′,
∴△BAC≌△AB′M,
∴BC=AM,
∴AD=1/2BC.
【點評】本題是四邊形綜合題,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和性質、直角三角形30度角性質、等邊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矩形的判定和性質等知識,解題的關鍵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學會添加常用輔助線,構造全等三角形解決問題,屬於中考壓軸題.
類型7 最值探究問題
例7.如圖,△ABC中,AC=BC=4,點D、E分別是AC、BC邊上中點,將△DEC繞點C旋轉角度α(0°<α<360°)得到△D′E′C,連接AD,BE.
(1)如圖一,若∠C=60°,在旋轉過程中,求證:AD′=BE′;
(2)如圖二,在(1)的旋轉過程中,邊D′E′的中點為P,連接AP,求AP最大值.
(3)如圖三,若∠C=90°,△CDE繞點C順時針旋轉,得到△CD′E′,設旋轉角為α(0<α≤180°),直線AD′與BE′的交點為P,連接PC,直接寫出△PBC面積的最大值為_______.
【分析】(1)欲證明AD′=BE′,只要證明△BCE′≌△ACD′(SAS)即可;
(2)如圖二中,連接PC.求出PC的值,利用三角形的三邊關係即可解決問題;
(3)如圖三中,設AC交BP於K.首先證明∠APK=90°由∠E′CD′+∠E′PD′=180°,推出P,E′,C,D′四點共圓,直徑是D′E′=2√2,推出當四邊形PE′CD′是正方形時,PC的值最大,PC=D′E′=2√2,此時PC⊥BC,由此即可解決問題;
【解答】(1)如圖一中,
∵CA=CB,∠ACB=60°,
∴△ACB是等邊三角形,
∵點D、E分別是AC、BC邊上中點,
∴CE=CE′=CD=CD′,
∵∠ACB=∠D′CE′=60°,
∴∠BCE′=∠ACD′,
∴△BCE′≌△ACD′(SAS),
∴AD′=BE′.
(2)如圖二中,連接PC.
∵CE′=CD′,∠E′CD′=60°,
∴△E′CD′是等邊三角形,
∵PD′=PE′,
∴PC⊥D′E′,
∵CD′=2,PE′=1,
∴由勾股定理可求得PC=√3,
∵AC=4,
∴4﹣√3≤PA≤4+√3,
∴PA的最大值為4+√3.
(3)如圖三中,設AC交BP於K.
∵CB=CA,CE′=CD′,∠BCA=∠E′CD′=90°,
∴∠BCE′=∠ACD′,
∴△BCE′≌△ACD′,
∴∠CBE′=∠CAD′,
∵∠CBK+∠CKB=90°,∠CKB=∠AKP,
∴∠AKP+∠PAK=90°,
∴∠APK=90°
∴∠E′CD′+∠E′PD′=180°,
∴P,E′,C,D′四點共圓,直徑是D′E′=2√2,
∴當四邊形PE′CD′是正方形時,PC的值最大,PC=D′E′=2√2,此時PC⊥BC,
∴△PBC的面積的最大值為1/2×4×2√2=4√2.
故答案為4.
【點評】本題考查幾何變換綜合題、旋轉變換、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等邊三角形的性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四點共圓等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正確尋找全等三角形解決問題,屬於中考壓軸題.
從以上幾例可以看出,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要把握以下三點:
1.在解題時,認真觀察圖形,不放過一個細節,看清旋轉的角度和方向,找準旋轉前後的相關的角與邊,在旋轉的過程中,弄清變與不變的量;
2.解決這類問題時,我們通常將其轉換成全等形求解,根據旋轉變換的特徵,找到對應的全等形,通過線段、角的轉換達到求解的目的.
3.當條件比較分散時,可通過旋轉變換把分散的條件集中在一個三角形,其中旋轉的角度是構圖的關鍵.通常把圖形旋轉到特定的位置或是特殊的角度,當三角形繞某一頂點旋轉90°時,可出現等腰直角三角形,當三角形繞某一頂點旋轉60°時,可出現等邊三角形.於是可把陌生問題轉化為熟悉問題,把複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