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南京人都清楚,中山東路1號是工商銀行老大樓。但其他路的1號,你知道在哪裡嗎?
29歲的小夥李侃,是地地道道的南京人。看著城市的變化,他產生了一個「瘋狂」的念頭。從2008年起,李侃走街串巷,拍下南京多地的「1號」門牌。李侃說,他擔心在城市建設過程中,「1號」有可能漸漸消失。用鏡頭記錄下現存的「1號」,一方面留作自己回憶,一方面可以成為城市發展的見證。
□快報記者 王穎菲
「一時興起」拍門牌
李侃在江北長大,從南京工業大學畢業後,搬到三牌樓附近居住。因此,他鏡頭的「捕捉範圍」,主要集中於鼓樓區和白下區。
「比較喜歡旅行,去過一些地方,還是熱愛自己的城市。」李侃的「尋找1號門牌行動」,始於2008年4月,當時只是覺得「好玩」,「想打發一下時間,到處轉轉。」
每周末,李侃都往北京西路附近跑,一共拍了十幾個「1號」門牌。「那時還遇上點困難。」李侃說,他曾想拍揚州路1號的門牌,可那裡是江蘇省公安廳所在地。由於單位比較特殊,剛走到20米遠的地方,就被武警攔下了,「我很理解,但也覺得很可惜,那個門牌一直沒有拍到。」
不過沒幾個月,李侃就被其他事情牽絆,暫停了「一時興起」的拍門牌行動。直到去年年底,他再次翻出3年前的照片,才突然意識到,這件事其實很有意義,自己應該堅持下去。
61個「1號」分4類
去年11月,李侃再次出發。截至上周末,他探訪了超過120條街道的「1號」。
李侃發現,有四分之一的「1號」沒上或沒找到門牌,四分之一的「1號」因拆遷、擴路不復存在,只有一半不到的「1號」門牌依舊保留著。他拍下的61個依舊「健在」的「1號」門牌,主要可以分為4類。
商場酒店類:湖南路1號是鳳凰書城和南京八佰伴,中央路1號是南京綠地洲際酒店,建康路1號是水遊城。
商鋪寫字樓類:傅厚崗1號、科巷1號等都是大廈,獅子橋1號是立體車庫及商鋪。羅廊巷、南衛巷、三步兩橋這種小街小巷的1號,以小店鋪為主。
單位學校類:揚州路1號是江蘇省公安廳,大方巷1號是鼓樓派出所,北京西路1號是武警江蘇消防總隊醫院,西康路1號是河海大學,玉泉路1號是南京市29中初中部,南東瓜市1號是南京市第二幼兒園。
住宅類:青石村1號、裴家橋1號、四條巷1號、蘆席營1號等,大多是老小區、獨棟房屋或平房。
年內讓收藏漲到200個
每次出門前,李侃都會在地圖上把要拍的「1號」找好,但往往找了大半天,最後發現建築外根本沒有掛門牌,或者被告知「十幾年前就被拆掉了」。
長樂路1號、許家巷1號、馬家街1號、王府大街1號、百子亭1號……這些只是李侃無功而返的一小部分,可他表示,今年內要去南京的精華——城南多走走,起碼要把「收藏」增加到200處。當然,李侃也擔心,可能城南一些地方已經被拆了。
在拍下的60多處門牌裡,除了馬臺街1號面臨拆遷,其他基本沒有發生大的改變。「也許5年、10年、20年以後再來翻這些相片,我們就能看出南京的成長了。文藝點說,我這是在用雙腳丈量城市,從細微處看出城市的大變遷。」
連結
8年前統一門牌
藍底白字帶郵編
「很多人問為什麼做這件事,我開始回答,因為『無聊』。但後來卻發現,真的能發現很多以前看不到的東西。」
的確,從李侃的相片可以發現,雖然都是「1號」門牌,但大小、格式、顏色、新舊程度大不一樣。一部分門牌很新,不過也有不少門牌因為年代已久,邊緣處被刷上白漆,牌上還出現了鏽斑。
寧海路1號的門牌黃底紅字,玉泉路1號、獅子橋1號為黃底黑字,下面還標了郵編。科巷、太平南路的門牌為鋁或不鏽鋼,銀底黑字。更多的門牌由3行組成,第一行路名,第二行號碼,第三行郵編,統一為藍底白字。
一位南京門牌道路研究方面的專家表示,南京一部分搪瓷的路牌,大約製作於文革後。上世紀90年代,南京對門牌的管理並不統一,出現了各種材質和顏色的門牌。
從2004年起,南京開始根據國家標準統一製作門牌,也就是現在最常見的藍底白字、帶郵編的門牌。其他材質顏色的,應該是由各單位自己製作的。
這位專家表示,現在南京的「1號」門牌確實少了很多。
過去南京多為一家一戶的平房,門牌較為連續,但拆遷新建大樓後,只能選取其中一兩個門牌繼續使用,因此出現了門牌「消失」的現象。有的街更是直接拆光,一條路的門牌可能從十幾號或幾十號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