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圈 | 關注旅遊行業的那些人和事
編輯郵箱 news#dotour.cn(#換成@)
作者 | 侯滿平 賈潤發
經濟發展本身就有繁榮及蕭條之規律;旅遊淡旺季直接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同時又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即有明顯的淡旺季現象,這是作為第三產業服務業特有的現象。
旅遊受經濟發展周期影響,原國家旅遊局規定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為淡季,表現在經濟周期中為衰退和谷底,其餘時期為旺季,表現在經濟周期中為擴張和頂峰。
旅遊旺季表現在:暑期、元旦、春節、5.1、10.1黃金周等,對於城市周邊的休閒旅遊業來講,周六日也會形成小高峰。季節氣候、民眾的收入水平、閒暇及其他特殊因素(政局穩定、戰爭等)等決定著旅遊淡旺季。具體來說,旅遊淡旺季現象由以下幾個方面決定:
一、旅遊受閒暇因素影響較大。
旅遊成行需要閒暇,沒有閒暇就沒有可能性。我國現在的帶薪休假制度還沒有放開,2019年全年節假日與周末天數共計133天,其中包含104天的周末,要想將周六日時間充分利用必須要進行合理安排,大多數選擇是在城郊處進行短暫的休閒體驗舒緩一周以來的疲倦,相當一部分人選擇充分休息不外出,還需要進行必要的社交及走親訪友等活動。真正有條件外出旅行的佔少數。只能是利用長期去實現遠足旅遊,因此一到寒暑假、春節、十一等閒暇時間較多節假日,景點、飯店、酒店基本爆滿。隨著近幾年出國旅遊熱的到來,國外知名景點都受我國遊客的節假日影響,也形成了較為明顯的淡旺季現象。
據泰國《世界日報》報導,2018年泰國遊客入境中國遊客第一次突破1000萬人次大關。受閒暇時間影響,一般4-10月旅遊收入集中增長,表現為旺季,接待人數也呈持續增長的態勢。據有關統計,北京市2018年8月份接待遊客人次及旅遊收入分別達到3648.8萬人次及102784.6萬元,均為全年第一,明顯高於其他月份。2016年7月出國遊人數將近80萬,均是當年最多並達到峰值,隨後略有下降,在進入10月後又迎來小幅上升,隨後進入下降階段並逐漸趨於平緩,直到迎來下一個高峰。根據上海市旅遊局統計顯示,2017年上海市共接待入境遊客873.01萬人次,其中10月更是達到82.37萬人次,達到全年最高。
可見不論是國內遊還是出國遊,外出旅遊都受到時間因素的影響。基本選擇假期出行,自然就形成假期旅遊旺季。
二、受人們的消費習慣的影響。
我國是勤勞節儉的民族,就算是去旅遊也捨不得大花錢,通常的觀念是花最少的錢享受最優質的服務,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統計,家庭旅遊消費量意願在1000-3000元的佔36.20%居第一位,意願在3000-5000元的佔32%居第二位,二者合計超過2/3。只有少數富裕的人會選擇去國外旅遊並大量購物,購一些奢侈品,也都是在收入達到一定程度才會考慮去高值旅遊消費。傳統的老一輩人更加推崇勤儉節約,消費更加偏向於實用性物質性,即便在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這種觀念仍然未變,他們更加願意進行財富積累。
隨著我國的工資制度的不斷完善,節假日加班通常會有雙倍或者三倍工資,高額的加班費促使一部分人員不願意外出更加渴望加班,以此犧牲來之不易的假期。隨著更多80、90後進入家庭生活,消費觀念更加前衛,而新一代的年輕人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需求,更加注重享受,更加願意探索去接受新鮮事物,願意去消費,願意去釋放自己,如今年輕人儼然成為旅遊消費的主力軍。隨著產業升級、轉型,更多的消費項目針對的對象也轉為年輕一代。消費習慣的改變也在不同程度的影響著旅遊淡旺季。
三、受家庭結構影響。
現代城市家庭是旅遊的主體成份,往往是為孩子為老人才出去旅遊,才捨得花錢。現代城市家庭結構以大多數可以概括為4-2-1的模式,真正的上有老下有小,對於孩子而言,現代家庭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教育,願意在孩子身上進行投資進行消費,趁著假期帶孩子外出遊玩增長見識進行體驗,以此來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對老人而言,辛辛苦苦大半輩子,子女願意帶著他們外出,趁著身體硬朗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舒緩心情,度過一個充滿回憶的晚年生活。家庭共同的節假日才能出行,這也是形成旅遊淡旺季的重要原因。
四、受區域交通影響。
我國交通業已相當發達,但往往大中城市出城難是個老問題,去火車站、高鐵站或機場花的時間與乘座交通工具到達目的地的時間一樣或甚至還要長,到達鄉村郊野型的休閒旅遊點也都要一兩小時才到達,這就只能在周六日或節假日出行。交通問題還是出行旅遊的重要影響因素,特別是現在人形成了節假日自駕旅遊為主體的時代,以節假日為周期的淡旺季現象更為明顯。
據報導2019年「五一」期間著名的鄉村休閒旅遊大縣婺源縣接待人數45萬人次以上,其中70%一家庭自駕遊為主。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8年全國客運量當期值高峰主要集中在2月、3月、7-10月,全國客運量的波動變化符合旅遊淡旺季的時間波動。隨著高鐵動車的普及,使外出更加便利,使長途旅行更加快捷。2月、3月因為春節和寒假迎來的一年一度的春運,客運量迎來了一波高潮,4-6月逐漸平緩,7-10月由於暑假和國慶的到來,更多的人願意選擇外出旅行,所以迎來了一個小高峰,在10月國慶期間客運量更是達到全年頂峰。交通情況的不斷改善不僅使我們時間得到節省、空間距離得到縮短,更是帶給民眾走遍大江南北的機會。
五、由於收入水平的不同。
收入水平不同選擇旅遊的方向也有所不同,收入水平較高的人群更加願意選擇出境旅遊尋找新鮮感。大中城市人群,特別是北上廣深等城市人群更是如此。雖然城鄉差距在不斷縮小,但是就旅遊方面來看國內旅遊的主力軍還是以城市為主。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8年城鎮居民國內遊客41.19億人次,農村居民國內遊客14.20億人次,比例接近3:1,城鎮遊客數量高於全國的70%,城鎮居民國內旅遊人均花費1034.0元,農村居民國內旅遊人均花費611.9元。由此可見,城鎮的消費水平、消費意願、消費觀念均高於農村。
不光旅遊業出現淡旺季現象,餐飲、住宿同樣受到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出現淡旺季現象。由於產業不斷融合,項目業務的交融,餐飲、住宿、旅遊等產業逐漸變得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相互影響,逐漸變成一個共同體。旺季的紅火熱鬧如火如荼與淡季的冷清悽涼形成強烈的反差,旅遊帶動著餐飲,餐飲牽引著住宿,不論是發展速度還是經濟收入都是跟著經濟周期的步伐在變動,在旅遊旺季的時候也是眾多商店開張裝修的時候,而在淡季更多的是關門歇業。旅遊業的淡旺季是餐飲業的淡旺季,也是住宿業的淡旺季,更是諸多產業的淡旺季,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淡旺季現象影響著各行各業,時間,收入,消費觀念等都是影響淡旺季產生的重要因素。
旅遊淡旺季現象亦是經濟周期的表現形式,這一現象儼然成為一種行業無法避免的常態,了解經濟規律才能幹好旅遊業,才能促進旅遊行業的更好的發展。
(作者:侯滿平 賈潤發)
侯滿平博士;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基本建設優化研究會理事;中國生態文化協會理事;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研究員;鄉村休閒旅遊規劃與三農問題研究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