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歷史上的美女,向來能夠引發看客的嚮往之心。古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縱觀這四大美人,都是唐宋時代之前的人物,那時候女性的地位還是相對比較高的,還出了武則天這樣的人物。但是宋代嚴刑厲法之後,中國整個朝代進入了比較純粹的封建時代,對女性的要求也開始前所未有的嚴苛起來。所以出現了潘金蓮這樣的反面美女形象,用來教化女性思想。」
但是黑格爾的名言曰:存在即合理。為什麼在元末明初的歷史時刻,會出現潘金蓮這樣的歷史人物及其文學作品形象呢?這種現象和當時的愛情觀、婚姻制度有什麼聯繫?有什麼歷史和社會的必然性嗎?我們一起看一下。
02潘金蓮的歷史原型
潘金蓮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她的現實生活比較美滿,並不像小說中那麼悲慘。歷史上的潘金蓮,是個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她的父親官位高達知州,與當時的知府(市長)是同一級別的,屬於軍政官員,可以說是位高權重。潘金蓮的丈夫原名武植,與小說中的武大郎大相逕庭,不但文武雙全,而且品貌端正,曾經考取過進士,相當於現在通過高考的那批學子了。潘金蓮和武植結婚後,生了四個孩子,生活得非常幸福。
03潘金蓮的文學形象
《水滸傳》中的潘金蓮,是一個大戶人家的丫環,因為長得好看,被老爺惦記著,經常對她動手動腳。潘金蓮當時的主僕心理還是很重的,她知道這件事情一定要讓女主人知道,於是告訴了女主人。老爺一氣之下,把他嫁給了相貌醜陋的武大郎洩憤。
可以說潘金蓮的愛情起點,是非常有悲劇色彩的。在和武大郎的婚姻生活中,潘金蓮的愛情得不到滿足,雖然武大郎為人敦厚,賺錢養家,但是兩個人在相貌上實在不能匹配。所以潘金蓮總想著尋找婚外情。
她的第一個勾引對象就是武大郎的弟弟武松。但是武松為人正派,有很嚴正的倫理綱常觀,並不為其所動。潘金蓮只好另尋他方,不停地流連於周圍的小鮮肉。她一直在尋找一個能夠和自己門當戶對、相貌匹配的人選。
就在這樣的走馬觀花中,西門慶出場了。這位大官人可謂是符合潘金蓮對理想生活的一切念想,於是潘金蓮出軌了,還和西門慶一起謀害武大郎。最終結局以害死武大郎告終,被武松割頭復仇。
04歷史觀潘金蓮們的愛情
施耐庵當時寫出了潘金蓮這樣一個角色,可以說一定是有代表性的。在明朝之前,女性的傳說是比較多的,人們也樂意看。但是經歷了元代外族的統治之後,傳統漢族女性和之前朝代的傳奇漢族女性之間,有了一個歷史鴻溝。明初的女性愛情觀,比較不完整,不成系統化。
愛情觀體系的缺失、模範女性的遙遠感讓很多潘金蓮們迷失自我,她們或許還在崇拜唐朝的開放之風,幻想著女權主義的放任自由。所以美女愛風流成了心理上的暢享。但是明朝初期,男權統治達到巔峰,統治者強調禮制和女性的貞節,社會中流行"存天理、滅人慾"地理學理念,這進一步加重了女性的內心桎梏。
而潘金蓮嫁給武大郎這樣的失衡婚姻,更是為潘金蓮們暢享風流愛情的心埋下了悲劇的伏筆。她在現實與理想的失衡中迷失了自我。武大郎雖然淳樸,並給她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她始終得不到愛情最初的想像,所以她禁不住周圍小鮮肉的誘惑,漸漸走向了邪路,勾搭上西門慶,害死了親夫,得到了報應。
05社會觀潘金蓮們的愛情
從當時的社會狀態來查看潘金蓮的愛情,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明初是中國社會資本主義的萌芽時期,新的社會秩序的衝擊,人們在傳統的婚姻觀愛情觀的基礎之上又有了新的認識與發展。資本主義婚姻與封建制度婚姻最大的區別,就是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的配比問題。前者媒妁之言(也就是親友介紹)的比例比較重,人際關係比較自由化和密切化。後者父母之命的比例比較重,也就是講求官配。這其實看起來就是官配和私奔之間的差別。
從明代的文學作品我們也能看出一二,紅娘這個群體的崛起,體現了當時的婚姻和愛情態勢。《水滸傳》中出了個惡媒婆,而《西廂記》中又出現了崔鶯鶯和張生的小紅娘。在這樣的社會潮流中,潘金蓮喪失社會理化教訓,惹了一身的風流孽債,也是情理之中。
06結語
對潘金蓮的解讀,世人樂此不疲。有沒有人想過,導致潘金蓮悲劇的,並不是一個無意掉落的撐衣杆。而是一個永恆的歷史矛盾問題:美女怎麼才能愛上野獸?這一點,西方文學似乎美化得比較好一點。
參考文獻:《貞觀政要》、《水滸傳》、《水滸源流新證》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系可惜沒扣扣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