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在噴《水滸傳》,似乎那是一本犯罪大全,其實完全沒有必要。《水滸傳》是一本好書,那裡面有我們沒有體驗的過的人生,也有我們很難接觸到的人性。
殺人犯也好,陰謀家也好,施耐庵先生把人物刻畫得離我們是如此之近,甚至我們能從水滸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壓榨出「我們藏在西裝下的那個小來(翻魯迅先生的版)」。
其實不僅僅是我們,連老外也對《水滸傳》很是推崇,他們用不那麼精到的中文,把《水滸傳》翻譯成了近乎搞笑的名字,比如《強盜與士兵》、《中國的勇士們》,但是我以為,還是《沼澤地》這個名字最貼切,人人很自然地聯想到《寂靜嶺》、《風語者》和《野戰排》、《無人地帶》。
要說翻譯《水滸傳》最早,譯本最多的,還是要數日本,因為文字相近,甚至有一段時間乾脆用的就是中文(尤其是人名和地名,現在也是漢字),所以翻譯過去基本都能保持原汁原味。
跟中國人都很喜歡花和尚魯智深一樣,外國人對《水滸傳》也進行了精編,而留下的主人公,自然多是時候都是魯智深。比如最受歡迎的《佛牙記》,唯一的主角,就是魯智深,只是這書名取得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也許外國人看魯智深,除了他的大智大勇大義之外,更多關注的是他身上的佛性。
至於關於以魯智深為主角的《花和尚魯智深的故事》《一個中國巨人歷險記》,書名就有些太直白了,魯智深又不是「格列佛」或者「匹諾曹」,但是把「大胖和尚」魯智深叫做巨人,倒也有點靠譜兒。
還有人把《水滸傳》翻譯成《水邊的故事,就未免有些平淡無奇,韻味不足;翻譯成《四海之內皆兄弟》,江湖韻味十足,估計是受了《俠盜羅賓漢》的影響。
而智取生辰綱,翻譯成《強盜們設計的圈套》或《黃泥崗的襲擊》;關於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故事,譯名是《賣炊餅武大郎的不忠實婦人的故事》,這些都可以接受,但是把楊雄和潘巧雲的故事,翻譯成《聖潔的寺院》,就很讓人奇怪:那個寺廟裡的和尚勾結道士給楊雄戴了綠帽子,咋就「聖潔」了?
外國人看水滸,感到很奇怪:為什麼書裡兩個背叛了丈夫的不貞潔女人都姓潘?
《水滸傳》裡有三個「比較壞」壞的女人:閻婆惜、潘金蓮、潘巧雲,而實際上閻婆惜並不是宋江的老婆,她的錯誤在於不具備敬業精神:已經被宋江大包,就不該接私活、找兼職(張三張文遠,不是張遼張文遠)。
那麼施耐庵為什麼一定要讓兩個背叛丈夫的女人姓潘呢?這跟施老先生的個人經歷有關:施老先生原本是張士誠的謀士,張士誠跟朱元璋爭霸天下,失敗身亡,而而張士誠有個女婿叫潘元紹,在朱元璋攻打蘇州時潘元紹與其兄潘元明背叛張士誠,直接導致了張士誠兵敗身死。而姓潘的這哥倆兒居然沒有受到懲處,還在明朝做了官。
施耐庵作為張士誠的主要謀士,恨死了潘氏兄弟,於是就在《水滸傳》裡弄了潘金蓮、潘巧雲倆人,而且讓她們都死得很慘:這二女「失貞」實際就是潘元紹、潘元明失節的映射,你現實中不死,那我就在書裡把你「寫死」!
忽然感到好笑:幸虧潘元紹只有哥倆兒,要是哥仨兒,那閻婆惜就得交判婆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