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說起「最會做生意的文化人」,我們第一反應是羅輯思維的羅振宇
最近,羅胖可能要將這個頭銜讓給他的基友馬東。
米未製作的《奇葩說》三季總播放量超 17 億,「米未傳媒」5個月估值20億,
現在他又開始賣貨,進軍內容電商:
6月6日,奇葩說選手開發的付費音頻課程《好好說話》正式在喜馬拉雅FM開售,每天6-8分鐘音頻,一賣就是全年一口價 198 元!結果:
上線24小時,賣出25731套,銷售額突破 500萬。
上線10天,也就是6月16日凌晨,銷售額過 1000萬。
除了無形的知識類產品,還有有形產品:
69元兩罐的「粑粑瓜子」
48小時賣了 1 萬盒(每盒兩罐)
追加1萬盒又賣光,又追加又賣光
96元兩塊的精油皂一賣就是 5000 套
逆天啊!賣啥火啥?!
如果你覺得,他只是在走羅胖走過的路,或者因為《奇葩說》粉絲多所以才能賣出這個量的話,那在邦哥和娛二妞獨家對談米未CEO馬東之後,得告訴你:
你小看MM馬和他的團隊了!
廢話不多說,24小時之內把《好好說話》賣到500萬的秘訣就此奉上。
上篇:事在人為
1、再說一遍,這不是衍生品
《好好說話》的主創是以胡漸彪、黃執中、馬薇薇、周玄毅、邱晨為代表的奇葩說辯手,還有辯論圈大神劉京京這幾個頂級辯論高手組成的「老殭屍」團隊。
馬東說自己並不追求粉絲效應:一個人的死忠粉到底有多少?死忠粉長大以後不死忠了怎麼辦?誰都說不好。
《好好說話》是典型的內容邏輯:不是因為《奇葩說》火它才產生的,它其實是「老殭屍們」埋在地底下很多年的一壇酒……(這比喻讓邦哥跪了)
這些頂級辯論高手群居一處,有共同的價值觀,有共同的愛好:說話、辯論、打遊戲,也想過一起創業。他們分析中國教育體制裡是沒有「說話教育」的,所以這些高手想到要開發一套課程。米未衍生出的控股公司「米果」,每位參與的老殭屍都入股作為聯合創始人,這種合作是純商業化的。
2、產品背景夠硬、禁得起琢磨
羅輯思維能賣書賣得好,因為它建立在巨人的肩膀上:它賣的是書啊,書是知識的沉澱,名家著作本身權威性就很足。
《好好說話》呢?
黃執中和周玄毅等人基於多年積累搭建了一套講話的理論體系,他們把講話分成交流、演講、交談、說服和辯論五個方向,每一個人在五個維度上都有長有短,就像擁有一個不規則的五邊形。
黃執中在臺灣讀書的時候上過關於溝通辯論的課,發現大陸在這方面存在嚴重的教育缺失。在研發《好好說話》課程時,他不怕料不夠足,反而擔心知識太硬。用戶買課又不是為了考試,而是有用。所以,得讓原本硬的東西變軟化。
它是6分鐘的音頻,每天教一部分小技巧,一年的量是260期。
他們將每天的課程固定拆解成三個簡單的小步驟,在開頭、中間、結尾將這幾個步驟一提再提。目的是讓用戶養成一種接收習慣,在不斷重複中掌握重點。
3、效果可衡量?反正他們目測過了
《好好說話》解決的是生活中最接地氣的溝通問題,效果如何會直接從用戶在生活中的應用結果得到反饋。
胡漸彪的一個朋友參加馬拉松接力賽,靠聽《好好說話》剛錄好的周玄毅傳授面試技巧的課程獲得全隊通關,而在面試環節之前,他們在其他項目上的測評結果並不理想。
現在《好好說話》的粉絲甚至已經在線下自發組成一個所謂的民間高手群,這幫人每天聽完音頻寫心得報告:聽了「如何砍價」,去買蛋糕的時候店家就多送了三塊餅乾。
4、全都扎進去做產品
用喜馬拉雅CEO餘建軍的話說,選擇和胡漸彪這群人合作,是看到他們用了all in的精神扎進去做事:為了寫講稿經常熬到夜裡兩三點,和喜馬拉雅方面的溝通大多在凌晨三四點還在進行。
為了保證課程質量,先搞小圈實驗,然後一圈一圈擴,擴成一個更大的圈。先自己聽,讓合作夥伴聽,讓身邊的朋友聽,再拉了幾十個上百個原來奇葩說的粉絲來聽,最後才會推給受眾。
5、初心對了:講話技巧確實是一個稀缺技能
一開始,馬東對《好好說話》的願景是建立在中國教育改革這個大背景下面,教育系統到底缺什麼?講話的技巧!
再說,現在到處都有創業技巧,你不會聽完創業的五個技巧以後明天就馬上創業,但是你可以聽完講話技巧當天就學以致用。
馬東個人的行事技巧是「先開槍,後瞄準」:其實所有產品都是在解決人的問題,《奇葩說》解決的問題就是「下飯」,喜劇解決的問題是讓觀眾在荒誕裡面看到自己,解除焦慮。劉德華老師的一句話深深的印在他心裡:剛出道的時候他唱歌,有人說他唱歌不好聽,他說,我會唱到足夠好聽。如果產品有問題,就改到沒問題為止。
6、放棄了老本行,不做視頻做音頻
因為音頻是學習成本最低的一種形式,可以釋放眼睛,去忙別的事情。注意力是稀缺資源,不能讓用戶支付自己的注意力。
實際上在後來的合作者喜馬拉雅FM這裡,當年羅胖、吳曉波都將自己的音頻授權過去,原以為音頻不如視頻傳播好,後來發現音頻的播放量反而是視頻的兩三倍。
既然定了音頻,馬東就找這個行業的排頭兵喜馬拉雅FM,當時喜馬拉雅FM的音頻付費也推了一些,餘建軍正從上海趕往西安出差,正想做一個爆款,恰好接到了馬東的電話。餘建軍和搭檔火急火燎趕去北京,在大雨中打車打到「朝陽公園東六門」,「溼著身」多走了一個門,才走到「朝陽公園東七門」的米未辦公室。
7、不拘一格的版權和分成方式
馬東並沒有像視頻行業的老做法那樣,飆高版權再找買家。那會讓這件事變得資本密集,合作困難。
它與喜馬拉雅FM做了新的嘗試:版權屬於米未,給了喜馬拉雅FM獨家,具體的分成模式會隨著銷售量的走高超出比例會有新的機制,但總體來說是大概3:7(米未佔70%)。
下篇:天時外加地利
因MM馬的回答過於精彩,以下是他原汁原味的口述:
8、內容它本身就應該能收費
從古至今它的貨幣化就沒有中斷過,京劇是用來幹嗎的?是用來演出賺錢的,要不然梅豔芳、程硯秋的財富積累怎麼來的?
你仔細回想一下你身邊認識的文化人,將文化貨幣化的人才叫文化人。有的人做生意掙錢,但是詩詞歌賦都行,這個人叫有文化,他不叫文化人。你認識的文化人都是賣文化。
我們最開始就想:《好好說話》這件事要持續做,就必須得掙錢。米未是一個公司,所有公司的存在前提都是盈利。當我們去做公司的時候,就是證明在這個社會上公司的效率是最高的,它一下就把所有我們志同道合的某一方面的利益、方向搞定了。
9、你願意為這個付費,實質上就是消費升級
以前你讓我買一個喜馬拉雅FM上面的音頻產品,我吃飯都成問題的時候,我會買嗎?我想都不會想。在今天,吃飯已經不是問題,我要過體面的生活,什麼叫體面,不是穿成什麼樣,戴一塊表叫體面,而是談吐、儀表,肚子裡的東西、腦子裡的思考。
10、不怵盜版
之前就知道盜版肯定有。我們掛上去以後,淘寶上就有一堆開始賣,19塊錢,我們找淘寶投訴,淘寶就把它們下架了。社會整體商業環境在變好,所以我們就敢投入。十年之前楊瀾老師就試圖做過音頻閱讀的事情,但就是太早了。
11、米未將來還會賣什麼?不知道,反正賣藝不賣身
我們正在認真研究羅輯思維走過什麼樣的路,不光是我們,全行業都在研究他們。
為了做電商,我確實找到一個高人,但是這個高人並不像大家想的那樣,以前是業界大牛。我們的電商負責人和《奇葩說》的總導演是大學同學。他做內容出身,也可以做導演,但是他更願意做電商。他整天也和導演團隊混在一起,看能賣什麼東西。
內容電商這個事情,在我的心裏面有多重要?我認為它的位置是和節目是處在不同軸上的,位置沒有前後,是不同方向不同維度的東西。
米未在還沒註冊的時候,這三條軸就建立了,這大概也是創新工場投我們的原因,我們是想清楚我們自己要幹嗎才出來的。米未從第一天開始其實就掙錢,那麼何必要投資呢,我們就把錢分了好好過日子不是挺好嗎?我們之所以要做,因為我們覺得:我們要做有趣的事情。
剛創業的時候,視頻這種形式確實可以拉到很多贊助,和文字等形式的內容創業不一樣(你們可能苦一些)。我在長江商學院念書的時候有一個比喻特別好:
說你前面有一部電梯,有上有下,你上電梯,電梯裡有幾個人,一個人在伏地挺身,一個人在蹦,一個人在極速跑,電梯上去後,有人說是鍛鍊上來的,有人說做伏地挺身上來的,其實都不是,是電梯自己上來的。
文章授權轉載自創業邦,作者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