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版《岡仁波齊》:他們從上海到拉薩,63天,騎行1萬裡,全程食素

2020-12-20 騰訊網

2017年的一部《岡仁波齊》感動了無數人,11人的隊伍踏上長達2000多裡的朝聖之路。有人說:在電影裡我看到的是接近神性的光輝和美。

同一年,有一群人從上海出發,沿著318國道一路騎行。

他們不吃肉、不喝酒、不抽菸,途經滬、蘇、浙、皖、鄂、渝、川、藏8省(直轄市、自治區)70多個縣市,從海拔4米一路騎行到5130米,翻越十幾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來到拉薩。

全程10000華裡,歷時63天!

這群素食者為什麼進行這項挑戰?旅途中又經歷了什麼困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深入了解這一群萬裡素騎行的人。

01

為什麼挑戰萬裡素騎行?

姜禹誠是「萬裡素騎行」的發起者,在這次騎行前,他嘗試過多個素食項目,但都沒有成功。

在與業內人士交流後,發現素食產業太不容易了:普遍虧損,黃繼光式的無名英雄遍地都是。

那個時候他就在思考,素食產業為什麼這麼難?

在他看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消費者對素食存在著巨大的誤解!素食給普通大眾的印象就是青菜蘿蔔,是缺乏營養的,只吃素會沒力氣的!

為了改變大眾這一印象,姜禹誠決定要做一件吃肉的人也很難做到的事:

選擇一條有挑戰的路,請素食者們一同挑戰一次萬裡騎行,以此為素食正名:素食是有營養的,素食者的體力是絲毫不亞於肉食者的!

所以,從上海到拉薩的這個萬裡騎行,並不該只是他一個人要做到,而是一群吃素的人都要能做到!

於是,他開始從社會中招募並選拔了一群「吃草」的騎手們。

02

「吃草」的騎手們

看到姜禹誠的召集,很多素食朋友們都非常激動,積極報名參加。這一路上,一同騎行的朋友身份不同,背景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有企業家、導演、高管、學者、僧人、艾灸師、藝術家、媒體人、大廚、全職媽媽、退休老師……

比如,80後的秀麗是一位全職媽媽,也是唯一完成從上海到拉薩全部行程的女騎手。

騎行一直是秀麗的愛好,上大學時期她就是自行車協會的成員。因為有了孩子,她開始更加關注營養與健康,秀麗也在2016年參加了素食星球舉辦的素食一月的活動後,成為了一名素食者。

因為對素食與騎行的喜愛,她與「萬裡素騎行」有了一次美妙的機緣,決定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女性素食者一樣可以實現萬裡騎行的壯舉

秀麗

騎行的隊伍中還有徐嘉博士的身影,素食圈裡的很多朋友都認識他。他來參加挑戰的原因也是相當淳樸,他說:「希望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運動一下。「

當然,徐嘉博士也由衷地認為,能夠證明素食者一樣有體力有體能,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希望能夠親身參與其中。

徐嘉博士

導演徐立也是騎行隊伍中的一員,他以全程親歷式的方式,把這段朝聖之旅拍攝成了一部紀錄片《巔峰體驗》,將這段難忘的挑戰永遠保存了下來,成為國內首部素食主題教育電影。

他們都是平凡人,在風雲變幻的旅程中,性格不同、背景迥異的他們一路上跌跌撞撞,面臨著真實的考驗。

03

方法總比困難多

318國道有著「中國人的景觀大道」之稱,也有人稱它為真正的天路。沿途美景高度集中,且包含多種自然景觀:從平原到高原,從雨林到草原,從荒漠到灌叢,都在這條路上。

不過美麗的同時,也伴隨著重重困難,尤其是對於沒有太多騎行經驗的業餘騎手們:身體、團隊、資金、天氣......每一項,每一天都充滿了未知與挑戰。

很多人並沒有騎行的經歷,因為缺乏經驗,剛從上海出發就有隊員摔傷,好在隊員們相互扶持和幫助,事後復盤總結經驗,之後才順利抵達目的地。

姜禹誠之後分享說:騎得時間長了,不會騎的也就都會了!

女隊員的爬坡會比男隊員慢一些,常常落在後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好強的秀麗在後期騎行的過程中為了跟上隊伍,不得不放棄美景,不停下來拍照記錄。呼吸之間都專注於騎行。

最後,她以團隊中第三名的成績登頂拉薩!

騎行途中,他們多次遇到資金嚴重短缺的情況,但一路上總有人向他們伸出援手,他們不斷收到社會各界給予的捐款捐物,以及各個地區的接待和支持。在到達成都後,資金再度陷入緊張,最後,選擇繼續入藏的隊員們每人樂捐了2000元,才得以繼續前行。

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臨時組成的團隊,總會遇到一些理念不符的情況。團隊中的隊長被更換過,團員間也有過矛盾衝突。但為了達成同樣的目標,一切問題都能夠得到化解。

在突如其來的矛盾與爭執中,他們選擇一次次面對,一次次與內心對話,沉浸式感受,撕裂式成長,用智慧照亮心中的迷霧。

在團隊協作的過程中需要求同存異,更重要的是,當有不同想法時,回到初心,回到想要宣傳素食的那顆心時,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當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時,上天一定會幫助你。「萬裡素騎行」的隊員們也都深刻感受到了這一點。

04

路上吃什麼?

這一路上他們都吃些什麼?這可能是大家最好奇的。

他們一路上就吃四種東西:蔬菜、水果、豆類還有穀類,這四種東西是他們每一餐的核心。沒有任何的動物性飲食,沒有魚蝦肉蛋奶。

沿途他們只要遇到合適的餐廳就停下來,請餐廳老闆做低脂純素的食物。

每次遇到的老闆聽到這樣的要求,都會說:這樣做出來不好吃!但是每一次這樣端出來的食物卻都十分美味,大家也都吃得很飽很滿足。

或許是因為老闆們的用心,也或許是素食者們對食材本身的敏感,簡單的食物也都變得津津有味。

05

騎行不是目的

共同成長才是

在《素食 跑步 修行》中作者說:素食不僅關乎如何吃飯,更關乎如何處理人與世界的關係。

他們這一路去到素食餐廳,來到自然農場,克服惡劣天氣,沿途舉辦環保講座,分享低碳素食生活理念,見證了素食的美好。

這個時代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時期,整個社會欲望蒸騰,浮躁與壓力共生,焦慮和矛盾凸顯。

厭倦了城市車水馬龍、高樓大廈的人們,迫切需要暫時逃離疲憊與掙扎的生活,尋找出口獲得喘息,並期待用返璞歸真的方式在路上尋找生命的答案。

素騎行的隊員們是幸運的,他們用兩個多月,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蛻變,而且,這場蛻變在他們回來後的生活、工作中持續發酵,挑戰自我,重建人生。

素食不是目的,愛才是;騎行不是目的,共同成長才是。」此次素騎行朝聖之旅騎手之一的《巔峰體驗》的導演徐立如是說。

領隊姜禹誠說:「大覺之道,一路西行;萬裡騎行,素造未來。這一路上,我們得到了太多熟悉的、陌生的個人和機構的慈善捐助,正因為他們,我們備受鼓舞,深受感動,也正因為他們,我們堅定前行,義無反顧。」

姜禹誠

秀麗回憶道:「還記得這一路上騎友們耐心陪伴我騎行到最後,教我不要著急,調整節奏,給我鼓勵。我們一起吃豆花,一起穿越猴群,一起翻山越嶺到天黑,一起抵達聖城拉薩……這是我生命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轉折。回頭看,一切都心懷感恩。」

騎行結束後,生性倔強的秀麗整個人變得柔軟溫和了許多,並擁有了人生中第二個孩子,成為了兩個寶寶的榜樣媽媽。

徐嘉博士分享說:「一路上我們在大中小各種城市,在騎行的過程中,我們找各種機會,跟當地的老百姓來分享素食的利益。很多人聽完這個知識和這些數據之後,覺得非常的驚訝,素食原來有這麼大的好處。」

確實我們的『萬裡素騎行』,不光光能證明素食的健康,同時,素騎行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傳播過程,它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這種健康的飲食,以及對於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影響。」

徐嘉博士

21世紀人類最大的戰場,不在平原,不在海洋,也不在太空,而在人的心靈深處。人們將或主動或被動地與自己開戰,直至與自己和解。

「萬裡素騎行」的騎手們伴隨著無數自省、成長、愛與奇蹟。

這一路,他們驕傲的倔強、堅定的淚與笑、站在超越自我的邊界,衝破所有跌宕和習氣對視,像個英雄一樣去徵服內心世界的稜角,一起素騎行,一起追尋心靈的淨地……

註:此次萬裡素騎行的紀錄片《巔峰體驗》現在正在點映中,之後將會在全國院線公映。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關注一下哦~

編輯 | 星星包

圖片 | 萬裡素騎行

· END ·

相關焦點

  • 拉薩不是終點!朝聖者在去往《岡仁波齊》的路上
    這部名叫《岡仁波齊》的電影也很神奇。在暑期《變形金剛5》《異形》等美國大片的圍堵下,截止今天,《岡仁波齊》的票房已經逼近一億。2014年,距離張揚第一次進藏23年後,張揚帶領拍攝團隊重回西藏,與11個藏民一道踏上了神山岡仁波齊的朝聖之路……2014年,是藏曆馬年。在藏傳佛教裡,馬年是釋迦牟尼降生和成道的年份,也是岡仁波齊的本命年。這一年裡,諸神都會聚集到岡仁波齊。
  • 《岡仁波齊》展映一票難求 真實呈現藏民朝聖之旅
    《岡仁波齊》4月8日亮相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影片講述了生活在西藏小村莊裡的尼瑪與同村親友一行11人前往拉薩與神山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首次以記錄的方式完整真實地呈現出了藏民自己的朝聖之旅。  當晚,張楊導演出席了映後見面會,與現場觀眾暢聊影片創作歷程。影片《岡仁波齊》曾在加拿大多倫多等多個海外國際電影節進行展映,影片講述心靈朝聖的故事震懾人心,斬獲不俗口碑。
  • 《岡仁波齊》抵達成都 找尋夢與信仰開始的地方
    6月13日,電影《岡仁波齊》來到了眾多朝聖者心目當中的朝聖之路——川藏線的起點,成都,這是電影《岡仁波齊》路演活動的第四站。」這樣的理念也決定了張楊用更真實的鏡頭記錄藏人生活的影像,決定了《岡仁波齊》的創作方法。為了真實呈現,張楊和攝製團隊在藏區住了三個月,張楊覺得,他必須要深入到藏人的生活當中,才能還原和貼近藏人們最真實的狀態。在拍攝的時候,張楊先用紀錄片的方法觀察他們的生活細節,覺得有觸動的地方就讓他們多演繹幾遍。
  • 《岡仁波齊》:沒有高潮,沒有意義,這就是人生
    當《岡仁波齊》中的十幾個藏民默默地做起這一連串動作的時候,看不到絲毫猶豫,仿佛在他們眼中,這是一項理所應當的事情,即使過了不到一會兒,他們的鞋就已經爛到不能穿,胸前的羊皮圍裙也被國道上的瀝青地磨得看不出原本的樣子。
  • 十一位藏民拍朝聖電影 《岡仁波齊》背後的故事
    小流氓和轉世活佛,醞釀靈感的十幾年2007年,張楊帶著扎西達娃的劇本在藏區選景,遇見一位帶著徒弟從青海一路磕長頭到拉薩朝聖的巴徳活佛。巴徳活佛據說原是當地一個小流氓,留長髮,整天騎著750摩託四處招搖。忽然有一天,他被認證為活佛轉世,被上師帶去「本寺」。
  • 沒有劇本、素人出鏡的《岡仁波齊》為什麼評價這麼高?你怎麼看?
    著名歌手,譚維維 前方沒有終點,都在朝聖的路上……每一個朝聖者都有顆虔誠的心……熱淚盈眶,熟悉的路,岡仁波齊…… 著名歌手,薩頂頂 張楊導演作品《岡仁波齊》,朝聖是一條什麼路,也許只有去過的人才會體驗,讓我們隨著電影的覺知一同體驗吧。 著名演員,曹衛宇 看《岡仁波齊》的時候,心一直是揪著的。因為不知道11個朝聖者在路上會遭遇什麼。每一輛呼嘯而過的卡車都像一場突如其來的山體滑坡。
  • 《岡仁波齊》:在實現天命的路上,每個人都可以是朝聖者
    直到前不久看了一部紀錄片《岡仁波齊》,像登山途中突然聽到一陣水流叮咚,內心仿佛泡了一次澡,原本漂浮吵鬧的心一下子安靜了不少。這部劇沒有特別跌宕起伏的劇情,片子記錄了一些人朝聖時的生活,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的情節是這樣的:尼瑪扎堆的父親生前一直想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但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去成,直到他去世。
  • 一部票房近億,一部300萬「五日遊」,《皮繩》《岡仁》姊妹篇的雲泥...
    在經歷了2016年上海電影節首映、2017年改檔(由原定8月4日延期至8月18日)、正式上映之後,《皮繩上的魂》的此次院線公映以短暫的五天結束了,北京天空影業董事長、《皮繩上的魂》投資人陸偉表示:「這算是一個為期五天的試映吧,找個合適的檔期再上。」
  • 湖南「虎爸」帶3歲兒子56天騎行萬裡
    >株洲父子騎行萬裡 歷時56天抵達三亞10月份株洲出發 途徑8省1直轄市三歲兒子在外「流浪」 媽媽心中忐忑11月28號回到株洲 騎行共計4511公裡一輛單車加一個拖車高高就是坐在這裡面跟著父親10月份從株洲出發途徑湖南、安徽、江蘇、上海等8個省份和1個直轄市
  • 電影《岡仁波齊》主題曲 樸樹新歌No Fear In My Heart歌詞
    樸樹新歌《No Fear In My Heart》是樸樹為張楊導演電影《岡仁波齊》撰寫的主題曲,原曲名為《The Fear In My Heart》,從焦慮到平靜,一部電影難為,請放下你自己,放開你自己,出發吧,和你自己!
  • 素食文化:從貴族到大眾 食素在東西方的歷史傳承
    在書中,他洋洋灑灑地論述了從幾萬年前的類人猿到十幾萬年前的雜食類人類,再到一萬年前的近代人類都是食素的,並且還在書的開頭提醒人們亞當和夏娃可能也是食素的。當然這也許只是玩笑,但確有史實證明素食主義傳統一直受到歐洲貴族精英們,尤其是思想、文化界的青睞,食素被認為具有高貴的「貴族氣質」。
  • 張揚導演事件女主角—遙遠的岡仁波齊,近在咫尺
    有的人騎行,有的人乘車,有的人行走,更有的人磕著長頭。這是一種執念,更是一種訴求,也是一種寄託與追求。如果不是《岡仁波齊》這部電影自然的呈現,或許,我還是只顧著自我的那個姑娘,有著以自己的中心為主的世界觀、價值觀。在唯心主義的路上鬱鬱寡歡。為什麼它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可以衝擊著我的內心?這恰恰是當下社會所缺乏的平靜、寧靜與安靜。
  • 《岡仁波齊》有「智」的簡單,才是有靈魂的立體的「簡」
    近日欣賞了一部堪稱是近期院線最愛的電影——《岡仁波齊》,最愛的文藝片體裁(知我的朋友都知我摯愛文藝片),半紀錄片的形式,真實記錄下尼瑪扎堆等十一個藏民的2000公裡朝聖之路。兩個小時的「磕長頭」電影,卻使無數躁動的我們靜下來,淚流滿面,充滿了禪意。
  • 岡仁波齊轉山一圈,洗盡一生罪孽,為什麼驢友們都想去?
    關於岡仁波齊很多驢友,更多的是通過電視,電影了解了這個神聖的地方,可能也知道他是藏區四大神山之一,可能也知道它被多個教派,包括藏傳佛教,雍仲本教,印度教等等徒教譽為世界的中心,很多驢友心想,不就是一座山,有那麼神奇嗎?
  •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岡仁波齊的成神之路!
    山既是家園和故鄉,也是離他們最近的神靈,神山作為與天最近,能溝通天地的階梯,最先成為多神崇拜的載體。在藏語裡山神被稱為「悉達」或「域拉」,意為「大地之神」、「地方神」。佛本鬥法的高潮,當然要放在岡仁波齊身上,祂才是真正的主角。據說數次敗落的納若奔瓊不服氣,高聲喊道:「此前皆為僥倖,明日清晨誰先登上岡仁波齊,就算誰贏!」米拉日巴微笑問道:「到時你可會認輸服軟?」
  • 大連小夥51天騎單車到拉薩
    大連小夥51天騎單車到拉薩 2019-06-12 1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岡仁波齊》:一部震感靈魂的信仰歷程,感受真正的藏教傳統
    上次的《摔跤吧,爸爸》這次的《岡仁波齊》都是跟著朋友圈走進了電影院。網上好評率88%,「一部震感靈魂的信仰歷程,平凡樸實艱辛無畏地行走在一條虔誠的路上,你看過就一定會被感染,這裡沒有宗教,只有深入骨髓的信仰」「看不到活著的矯情,只有生與死的寧靜,看完這個片子睜眼看紅塵時內心的平靜......」
  • 仁懷小夥兩次騎行去拉薩,歷時60天行程1萬多公裡!第三次騎行本月底...
    「這個月底,我準備啟程第三次騎行去西藏拉薩。」5月15日,王成鴻在朋友圈裡發布這一條信息,引起許多朋友的感嘆,「我的哥,你已太厲害了啦!」據了解,分別於2014年、2017年,王成鴻已兩次騎自行車到達拉薩,共60天騎行了近1萬公裡。
  • 《岡仁波齊》:擁有一顆永不言敗的心
    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被譽為神山之王。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還是藏民們心中的寄託和目標,並且是不可動搖的信仰。有的人認為岡仁波齊倡導了迷信,宣揚了愚昧,還有的人認為消費了觀眾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