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掉40%土地,德國的領土為何越來越小?

2020-10-18 環球情報員


從德意志到德國
作者:雄鷹   編輯:Thomas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的研究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2018年,德國以4萬多億美元的GDP總量高居歐洲第一位。

▲2018年全世界GDP總量排名,歐盟地區(紅色方框),德國高居第一,高於英法意

與歐洲第一經濟規模不相適應的是,德國的面積在歐洲並不顯眼,只有35.7萬平方公裡,在歐洲只排在第七位。

 

▲今天的德國地圖,在歐洲,德國國土面積位居第七位

然而,在德意志剛剛完成國家統一的時候,德國的國土面積可達54萬平方公裡,在歐洲大陸是數一數二的大國。如今的德國面積只有剛統一時期的60%。

▲剛剛統一的德國國土(有色部分),是歐洲僅次於俄、奧的大帝國

那麼,德國是怎樣完成國家統一的,為什麼後來德國的領土為什麼會越來越小呢?德國的領土又是怎樣縮水的呢?

越來越少的國土


一、普魯士帶領下的統一

德意志民族史,是一部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被羅馬人稱為蠻族的日耳曼人,他們居住在歐洲的北方。公元476年,日耳曼人滅亡了西羅馬帝國。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建立起了法蘭克王國。

▲東(粉色)中(綠色)西(藍色)法蘭克王國為德意志、義大利、法蘭西的雛形

在查理曼大帝時期,法蘭克王國達到了歷史上鼎盛時期。查理曼死後,他的帝國卻被一分為三。其中,東法蘭克於公元920年改名「德意志。但是,此時的德意志地區各個地方的諸侯擁有很大的權力,國王只是名義上的盟主。

9世紀開始,居住在烏拉爾山一帶的遊牧民族馬扎爾人(匈牙利人祖先)西遷,公元896年,馬扎爾人西遷至潘諾尼亞,並以此為基地,劫掠中西歐地區。此時,馬扎爾人成為了德意志地區的主要敵人。

▲馬扎爾人(匈牙利人先祖)遷徙圖。馬扎爾人遷徙讓德意志地圖第一次團結起來

在抵抗馬扎爾人的入侵的過程中,奧託大帝成為了德意志的領導者。他所建立的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但奧託去世之後,帝國陷入了群龍無首的狀態。

在此後的900多年裡,帝國只保有名義上的稱呼。

 

▲奧託大帝

18世紀末,在拿破崙的鐵蹄的入侵下,神聖羅馬帝國滅亡。此後,德意志地區就形成大小300多個獨立的邦國。邦國林立的局面不僅不利於對抗外來入侵者,也不利於德意志經濟發展,要求德意志統一的呼聲更是不絕於耳。

在德意志的所有邦國中,能夠完成統一的有兩個:普魯士和奧地利。奧地利是由哈布斯堡家族通過政治聯姻建立起來的龐大帝國,可以說是長期以來各德意志邦國的「老大哥」。在德意志統一問題上,奧地利提出大德意志方案,希望建立一個奧地利領導下,囊括奧地利(包含諸多異族)及其他德意志邦國的「大德意志帝國」。

地利帝國內部除了德意志之外,還包括匈牙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少數民族,而普魯士內部則為單一的德意志民族。與之針鋒相對的普魯士,則提出了民族結構更單一的「小德意志方案」,統一的德意志是由除奧地利之外的所有德意邦國組成。

▲奧地利帝國(後奧匈帝國)民族組成,德意志不到一半

1866年,為了爭奪對德意志的領導權,普奧雙方爆發了戰爭。最終,普魯士擊敗奧地利。這一戰役的勝利奠定了普魯士作為德意志邦國的領袖地位,為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奠定了基礎。

▲普奧戰爭,普魯士擊敗奧地利,確立了自己在德意志各邦的地位,把奧地利踢出了德意志

確立了普魯士的領袖地位後,普魯士統一德國的鬥爭時刻面臨著法國的阻撓。作為歐洲大陸的傳統霸主,法國不希望出現一個強大的德意志威脅自己的地位,處處為德意志統一設立障礙。

為了掃清統一的障礙,1870年,普魯士和法國爆發了普法戰爭。普魯士戰勝法國,排除了法國對德意志統一的阻撓。

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爾賽宮加冕德國皇帝,統一的德意志正式確立。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德意志皇帝。此舉羞辱了法國,為此後的德法矛盾埋下伏筆

統一後的德意志在戰後通過《法蘭克福條約》,將法國領土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據為己有,一個面積約54萬平方公裡的德意志帝國誕生。

▲德國統一後的面積達到54萬平方公裡,包括波拉美尼亞地區,西裡西亞地區,東普魯士以及從法國攫取的阿爾薩斯和洛林


二、一戰戰敗,失去部分領土

統一的德國在19世紀中後期借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春風,成為了歐洲的工業製造大國和軍事強國。此時,德國迫切地需要開拓殖民地以獲取更加廣闊的市場和原料。

但是,世界主要的殖民地已經被老牌殖民帝國瓜分殆盡,後起的德國僅在非洲和大洋洲佔有零星的殖民地。

▲德國及其殖民地(黑色部分)

日益強大的德國不滿足只擁有少量的殖民地,他們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重建世界秩序德國加強了軍備建設,意圖從老牌殖民帝國英法手中奪取陽光下的地盤

▲諷刺列強瓜分世界漫畫,左邊為德國,中間為英國

德國的擴軍行動引起了英法俄的強烈不安,尤其是德國海軍擴張行動嚴重威脅了英國的利益。在共同的敵人面前,英法與俄國結成了協約國,共同抵抗德國的威脅。德國也不甘示弱,拉攏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奧斯曼帝國成立了同盟國組織。 

矛盾不可調和,一場世界大戰在所難免。1914年,以奧匈帝國的王儲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遇刺作為導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卻因為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在戰場上屢屢陷入被動

▲一戰地圖,德國陷入了兩線作戰境地

1918年11月,一戰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作為戰敗國和一戰的發起者,德國受到了嚴重的懲罰。1919年,德國同協約國籤訂了《凡爾賽和約》。根據該和約,德國和奧地利禁止合併,海外殖民地經由委任統治,被英法等殖民帝國瓜分殆盡。

從此,德國喪失了在海外的所有殖民地。

不僅德國的殖民地被瓜分殆盡,德國的本土也被協約國肢解。其中,波茲南地區和包括格但斯克(德語稱但澤)波蘭走廊一帶劃給了波蘭。波蘭走廊的存在,使得德國本土與東普魯士相互分開,東普魯士成為飛地。

此外,什勒斯維希北部劃給了丹麥;普法戰爭中攫取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則歸還給法國。一戰過後,德國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和七分之一的國土。

▲德國一戰後失去的土地示意圖。但澤(今格但斯克) 以及波蘭走廊一帶劃給波蘭,使得東普魯士成為德國飛地。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被法國託管,什勒斯維希北部劃給丹麥


三、挑起二戰,再失國土

德國不僅喪失部分國土和所有海外殖民地,還要承擔約1320億馬克(德國貨幣)的戰爭賠款,使得德國在戰後處於長期的負債狀態。

德國的軍備受到了協約國的嚴格限制。根據《凡爾賽條約》,德國不準擁有自己的空軍,德國的陸軍、海軍不僅軍隊人數數量上和裝備數量受限,且必須廢除義務兵役制。此外,德國還要承擔戰爭的罪責,成為一戰罪惡的主要責任者。

《凡爾賽條約》的籤訂嚴重傷害了德國的民族自尊心。領土損失、巨額賠款、戰爭罪責方讓德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復仇情緒始終籠罩在德國的上空。

▲一戰後德國經濟危機之通貨膨脹

1929年的全球性經濟大蕭條,使德國的經濟遭遇了嚴重打擊,社會矛盾不斷被激化。社會矛盾的激化,使民眾對德國復仇抱著強烈的期待,這就為納粹黨的上臺提供了有利機會。

在當時,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利用這個時機宣揚德意志民族的優越和復仇擴張的主張,迎合了德國民眾的復仇情緒。1933年,納粹黨在議會中獲得了88.7%的選票,成為了德國的第一大黨。

▲納粹黨獲勝,德國走向二戰邊緣

大選獲勝後,納粹黨逐漸掌握了議會的權力,最終成為德國唯一合法的政黨。經濟上,他們傾全國之力投入軍備生產。短短的幾年內,德國的軍隊數量顯著增加,且擁有大量先進的軍備,為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938年,德國相繼將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吞併,一戰後確立的國際秩序一步步被德國瓦解。

 

▲德國佔領維也納

在當時,由於受到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英法等大國都以恢復經濟為第一要義,無暇幹涉德國擴軍備戰的行徑,因此,和平主義的「綏靖政策」主導了英法的外交政策。

1938年3月,德國無視《凡爾賽和約》,非法吞併奧地利得到了英法的默認。9月,在處理德國與捷克斯洛伐克關於蘇臺德地區問題爭端的慕尼黑會議上,英法竟然在捷方代表缺席的情況下,將蘇臺德地區劃給德國。

然而,這種綏靖外交政策沒有給歐洲帶來真正的和平,反而使得德國更加有恃無恐。

▲慕尼黑協定,英法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缺席的情況下把蘇臺德劃給德國

1939年9月1日,為了把德國本土和東普魯士連接起來,德國發動了對波蘭的閃擊戰,二戰爆發。一個月後,波蘭滅亡。

此後,德國又佔領了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一時風光無限。在進攻了大半個歐洲之後,德國相繼向英國和蘇聯宣戰,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境地。此外,法西斯德國發動的戰爭是非正義戰爭遭到了歐洲各地的頑強抵抗。

1945年,德國投降,二戰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終。再次作為戰敗國,德國面臨著領土再被瓜分的危險。1945年,根據《波茨坦協議》,德國將奧德尼斯河以東的波拉美尼亞和西裡西亞地區劃給了波蘭。

德國的前身普魯士的龍興之地——東普魯士也被波蘭和蘇聯瓜分。其中,東普魯士的首府柯尼斯堡附近地區,成為今天俄羅斯的飛地——加裡寧格勒。

 

▲德國二戰後失去領土,其中東普魯士南部,西裡西亞和波拉美尼亞劃給波蘭,東普魯士北部劃給蘇聯(今俄羅斯加裡寧格勒)

自此,德國在二戰戰敗後,失去了大約11.7萬平方公裡的領土,變成今天的35.7萬平方公裡。


四、承認戰後邊境,德國國土確認

二戰後,德國不僅僅進一步損失了領土,連自己的本土和首都柏林都被四個大國分區佔領。蘇聯和美國由於意識形態的對立,在戰後逐漸走向了對立。而德國則成了蘇聯和西方對抗的前沿陣地。

▲二戰後,德國和首都柏林被分區佔領

為了對抗蘇聯,美國將美英法佔區合併,於1949年成立了西方陣營的「聯邦德國」。蘇聯則不甘示弱,成立代表東方陣營的「民主德國」。

聯邦德國在美國的幫助下憑藉自己曾經強大的工業底子迅速發展起來,成為西歐第一大經濟體。民主德國則經濟相對滯後。

▲冷戰時期德國分裂,藍色為前聯邦德國,紅色為前民主德國

初期,聯邦德國的領導人不僅不承認前民主德國的存在,也不承認戰後領土的劃分,希望從波蘭手裡收復失去的領土。

德國曾是兩次大戰的發起者,這一舉動更加加劇了波蘭等東歐國家的恐慌,使得戰後的聯邦德國同波蘭之間處於敵對的狀態。

為了打破德國的孤立局面,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主動尋求同波蘭的和解。1970年12月,勃蘭特訪問波蘭,雙方籤訂兩國關係正常化的《華沙條約》。

根據該條約,德波雙方承認奧德—尼斯河為兩國間的邊界,宣布雙方「彼此不再有領土要求,今後也不會再提出任何領土要求」,德波之間關於奧德尼斯河邊境正式確認。

▲勃蘭特下跪,德(前西德)波之間達成協議

此後,勃蘭特通過不斷努力,實現了前聯邦德國同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前民主德國的關係正常化,換取了日後東歐國家對於東西德統一的支持。

1990年10月,民主德國併入聯邦德國,一個統一的「新德國」正式屹立在歐洲的版圖中。

▲1990年,德國再次統一

雖然如今的德國失去了第一次統一時期的大約40%的領土,但是依然沒有改變德國在歐洲處於經濟領頭羊的角色。在歐洲經濟整體低迷的情況下,德國憑藉自己雄厚的經濟實力,將長期扮演著歐洲執牛耳的角色。

作者:雄鷹   編輯:Thomas (唐)

本文為「環球情報員」長期作者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請勿擅自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End 全文完)—

如果你想投稿,請戳

相關焦點

  • 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起,但丟棄40%領土,國土面積越來越小!
    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仿佛都很「老實」,大規模的戰爭事件不再出現,曾經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起,可是他自己卻丟棄了40%的領土,導致國土面積越來越小,這是為何呢? 在這兩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國需要支付戰勝國所有消耗的費用等要求,面對這種戰敗的局面,德國前後丟掉40%的領土,國土面積越來越小,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真的是兩次世界大戰給德國帶來了沉痛的打擊嗎?
  • 蘇聯用兩倍的土地去和芬蘭交換領土,為何芬蘭堅決不同意
    戰爭的起因是蘇聯打算和芬蘭交換領土。為了讓芬蘭接受自己的方案,蘇聯提出用和芬蘭接壤的奧涅加湖西北5000平方公裡土地換取芬蘭邊境的2000平方公裡的土地。從土地面積上來講,交換方案對於芬蘭來說並不吃虧,還能多賺一倍多。從戰略上講,對芬蘭曼納海姆防線的損害也不大。這個方案芬蘭似乎說不上吃多大的虧,連蘇聯都自信的認為芬蘭人會接受這個方案,不會錯過這個改善兩國關係的機會。
  • 義大利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土,為什麼丟掉了?
    出於對法國的敵視,義大利於次年加入「三國同盟」,與德國、奧匈帝國成為盟友。不過,義大利與奧匈帝國在邊境劃分和巴爾幹西端的領土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兩國的同盟關係其實是貌合神離。1941年,義大利在德國幫助下,入侵1929年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國,奪取了伊斯特拉和達爾馬提亞,以及更多的斯拉夫人土地。
  • 為何克裡米亞一小塊對俄羅斯來說,或許比五百萬領土更重要?
    中國是一個農耕民族佔主導地位的國家,幾千年來,無論是封建社會還是新時期,國家領土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而且也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使中國擁有了今天這樣廣闊的國土。縱觀世界,對任何國家來說,領土是最重要的資源。而且俄羅斯在領土問題上,似乎有點自相矛盾。該國曾經把五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拱手讓給對方。但是對克裡米亞這片土地,俄羅斯卻是寸土寸金,不肯罷休。
  • 面對不講理的鄰居,中國談判40年收回1.5個島,領土寸步不能讓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國家領土的完整至關重要,它涉及到了國家的根本利益以及安全問題。就拿中國來說,在歷史長河中,我國領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元朝時期我們的領土面積達到了鼎盛,當時中國的疆域甚至覆蓋了半個歐洲,不知道有多霸氣!
  • 德國與英國交換領土,納米比亞為何多了一條胳膊?
    納米比亞面積不算小,但人口只有約250萬,大部分是黑人,奧萬博族是第一大民族。 1890年,德國與英國遷都籤訂了《黑爾戈蘭-桑給巴爾條約》,目的是交換領土。顧名思義,條約的主體,就是英國用黑爾戈蘭(赫爾戈蘭島),交換德國的桑給巴爾。
  • 領土一寸不讓!面對鄰居蠻不講理,我國談判40年收回1.5個島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領土是否完整,對其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畢竟領土是否完整對其地區的各方面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就拿我們中國來說,上下五千年歷史,國內的領土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也是不斷的在發生變化,而在元朝時期,我國的領土更是達到前所未有的廣闊。
  • 東普魯士、西裡西亞等二戰後被俄羅斯和波蘭佔領的領土,德國為什麼...
    德國在一戰後被割讓了大量的土地,這是導致德國民族情緒上升,以至納粹上臺,二戰爆發的重要原因。二戰後,同盟國吸取了教訓,沒有再割讓德國本土的土地,只是把德國自納粹上臺後掠奪的他國土地歸還,還將德國分成四分,法、英、美管理區形成後來西德;蘇管區為東德。
  • 中國近代被佔據的眾多領土,為何這裡無法收回,原因有三
    中國近代被佔據的眾多領土,為何這裡無法收回,原因有三文/春水夏雨的文化近代中國可以說是相當屈辱的年代,尤其是清政府被推翻之前,可以說一大部分中國的領土都被外國人所佔領,中國打仗打不過他們,這些清政府的官員為了保全自己
  • 蘇聯想和芬蘭交換領土,為何願意給芬蘭雙倍的補償?
    作為沙俄衣缽的繼承者,蘇聯同樣繼承了沙俄侵略的本性,經常會掠奪他國領土,凡是不給的就硬搶,周邊國家幾乎都被他搶過。不過在1939年,由於歐洲局勢緊張,蘇聯盯上了芬蘭的土地,想要拓展戰略縱深。芬蘭是歐洲小國,對於小國蘇聯向來都是直接勒索,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三國連商量都沒商量,蘇聯就直接給吞併了。
  • 二戰後,蘇聯和波蘭強佔德國大片領土的原因是什麼?
    所以,波蘭也就不可能被德國控制了,重新復國自然水到渠成。1919年12月8日,巴黎和會上通過決議,同意重建波蘭,並承認波蘭共和國,也稱波蘭第二共和國。但是,德國戰敗了,布列斯特條約也就沒意義了。於是,德國從俄國手中拿到的土地,蘇聯自然就不承認了。同時,新成立的波蘭也不慫,一定要恢復故土,即被沙俄、普魯士和奧匈瓜分之前的波蘭。所以,波蘭跟蘇聯開始幹仗。
  • 原屬於德國,孤懸海外的俄羅斯飛地加裡寧格勒,為何沒有獨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二戰的主要戰勝國之一蘇聯,它的疆域開始大步西進,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蘇聯通過恐嚇、戰爭、條約等諸多手段,先後將芬蘭的卡累利阿、波羅的海三國、波蘭西部地區、外喀爾巴阡等多個地區,高達五十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吞入腹中,這其中,也包括原屬於德國東普魯士的加裡寧格勒。
  • 誰的領土縮水最大,世界損失領土最多的5個國家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前5名:德國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後遭受了重大損失。
  • 美國擴大了10倍的領土,為何不統一美洲,成為世界領土第一大國?
    領土主權對一個國家來說至關重要,不僅代表國家領土的壯大,同時代表一個國家的顏面。自古以來領土不斷壯大的手段都是「戰爭」,哪個國家的領土眾多,表明軍事實力越強大,但是這也並非決定性因素。美國擴大了10倍的領土,為何不一鼓作氣統一美洲,成為世界領土第一大國呢?
  • 東普魯士作為德國的龍興之地為何如今成為了俄羅斯和波蘭的領土
    條頓騎士團保留普魯士的殘餘領土,但被迫效忠波蘭國王,成為波蘭的附庸國。這就是歷史上普魯士稱臣于波蘭以及日後波蘭和德國領土爭端的最初由來。柯尼斯堡從此成為條頓騎士團國的新首都,而條頓騎士團則成為波蘭王國的附庸。柯尼斯堡作為條頓騎士團在北歐開疆拓土的重要據點在其誕生之初與其說是一座城市,倒不如說是一座軍事城堡。
  • 美國領土都是怎麼來的?為何後期領土變化不大?
    在這裡我們從1607年開始,1607年的時候,有一個小團體來到了美國。這個團體有多少人呢?100人左右,而這個100人成為了英國在北美建立的第1個永久性殖民地,這裡我們需要重點畫黑線。18世紀中葉英國和美洲的諸多小部落展開了極其激烈的矛盾糾紛,雙方之間誰也不服誰,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北美洲的獨立念頭正式被提了出來。我們在歷史課本當中有這樣的一堂課,是波士頓頃茶事件,發生於公元1773年,這次事件也成為了美國獨立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
  • 德國和日本都是經濟強國,為何無法成為世界大國?
    並不是說,領土面積大,經濟實力強,你就是世界大國,否則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印度也是世界大國。成為世界大國,領土面積並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經濟和軍事實力,以及國際影響力。當今世界能稱之為世界大國的國家,只有五個,分別是中美俄英法,說白了也就是聯合國五常。
  • 蘇聯承諾歸還中國領土?翻譯錯了!談判40年中國終於收回1.5個島
    【軍武次位面】:楊樹丟掉的領土,還能要回來嗎?從1839年以來的近現代史上,所有的列強都跑到中國來搞過侵略、分裂、割地、吸血,其中對中國傷害最大的是日本和沙俄,這是兩個曾經對中國造成過亡國滅種威脅的國家,日本殺人第一,而沙俄則是佔地最多。
  • 波蘭本來是二戰戰勝國,為何戰後被划走了近8萬平方公裡土地
    以寇松線以西為邊界,波蘭仍然佔領了西烏和白俄地區大約13.5萬平方公裡的領土。1938年,二戰爆發前夜,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佔領蘇臺德地區時,波蘭又與德國狼狽為奸,發兵捷克,佔領昔日盟友的切欽地區,逼得捷克轉投德國陣營。當時,蘇聯曾想和波蘭聯合,共同抵禦德國,也被波蘭一口回絕。
  • 中國領土面積世界第三,為何有效面積遠超俄羅斯?中美皆成為大國
    中國領土面積世界第三,為何有效面積遠超俄羅斯?這是中美為什麼能成為世界大國的原因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丟失了將近20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清朝光割讓就達到160萬平方公裡左右。有效國土面積就是指每個國家在其領土範圍內,除去被乾旱、冰雪等極端氣候常年覆蓋,適合讓人類進行生活、生產互動的面積。適宜人類居住首先是要獲得充足的食物,人類需要食物來維持生存,而且要就近獲得食物,因為存儲和運輸食物也是需要大量成本的。而維持大數量作物繁茂生長的最基本條件是什麼呢?就是氣候、降水和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