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網上的段子,一到三年級的家長最為囂張暴躁,因為他們什麼題都會;四到六年級的家長就變得比較低調了,基本上不罵了,因為大部分的題他們也不會做;
到了初中就變得心平氣和了,經常和孩子溝通交流,因為他們基本上所有題都不會;到了高中家長就基本是文盲了,只能做些做飯煲湯的後勤工作了。
很多家長可能覺得小學數學題,不就是加減乘除運算嘛?如果你這麼想,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魚sir今天特意從群裡挑了一些題目出來,正在看文章的家長們,不妨慢慢往下拉,挑戰一下自己能完成小學幾年級的數學題。
實在做不出來,也不要不好意思,不妨大大方方分享給家裡的另外一位,讓他/她也試試!畢竟,你和他/她,至少有一位,終將面對孩子的作業。
來,挑戰開始。
題目
解:
這道題是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分類與整理有關的練習題,考察小朋友的觀察能力。
第一個表格:是按照形狀來分類,共分成三種,第一種大小圓,那麼第二種,就是大小三角形了,第三種自然是大小正方形。
第三個表格,是按照所給圖形的大小來分類,第一行是大三角形、大圓、大正方形;第二行,小三角形、小圓、小正方形
第二個表格需要把6個圖形分為2類,按大小分類第三個表格中已經用過了,因此將6個圖形按塗色的和沒有塗色的分為兩類,也可以按照顏色來分的,即黑和白。
你大概率是順利通關一年級的,恭喜升入二年級!
題目
解:
這道題,恐怕很多家長連題目都看不懂是啥意思。魚sir第一次看到的時候也是一臉懵逼。明明是乘法計算,怎麼變成畫圖了?為什麼要畫斜線呢?左上角的4和右下角的8又是從哪裡來的?
這是一種新的劃線算乘法,題目很新穎。如果能發現4、8指的是交點的個數,那麼這道題的思路就打開了,它需要孩子通過觀察,總結出這道題的解題方法,然後進行舉一反三,
數字「12」用橫線表示,左上角畫1條直線,右下角畫2條直線。數字「4」用豎線表示,畫4條豎線。
它的計算方法是這樣的:圖形左上角的4條直線相交1條直線,有4個交點,記作4;右下角的4條直線相交2條直線,有8個交點,記作8;因此最後的結果是48。
按照這個解法我們來看下21×3。
數字「21」用橫線表示,左上角畫2條直線,右下角畫1條直線。數字「3」用豎線表示,畫3條豎線。
它的計算方法是這樣的:圖形左上角的3條直線相交2條直線,有6個交點,記作6;右下角的3條直線相交1條直線,有3個交點,記作3;因此最後的結果是63。
OMG!很神奇有木有!!!
在這裡魚sir給家長們增加一個難度,如果求21×13,你們知道如何用劃線乘法算出來嗎?
恭喜你!如果到這裡你還能看懂,說明你已經具備了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水平!至少不會被你二年級的牛娃鄙視了。
題目
解:
這道題對於三年級的小朋友(以及他們的爸爸媽媽們)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考點是正方形、長方形的有關面積。
很多小朋友都知道解這道題的關鍵是求出正方形花壇的邊長,但是卻不知道如何下手,如果能想到將花壇的面積進行分割,這道題便可迎刃而解。
本題讓求的是草坪和花壇共佔地多少平方米,已知草坪的面積,還需要求花壇的面積。花壇是個正方形,如果能求出正方形的邊長,便很容易求出花壇的面積。解這道題的關鍵轉化為求正方形的邊長。
將草坪進行分割,分割成4個邊長為2米的正方形和4個長大小相同的長方形,長方形的長是正方形花壇的邊長,寬是2米
正方形花壇的邊長:(40-2×2×4)÷4÷2=3(米)
正方形花壇的面積:3×3=9(平方米)
總面積:40+9=49(平方米)
最後不要忘記帶單位!
老師家長們都說三年級是道坎,恭喜你跨過這道坎,順利升入四年級。
有甲乙丙三個小學生,他們去水房同一個水龍頭下接水,甲接滿水需要5分鐘,乙接滿水需要3分鐘,丙接滿水需要7分鐘,請問怎麼安排接水順序,使他們花費的總時間最少?
解:
恐怕你的第一反應是,難道不是加起來15分鐘嗎?Too young 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這道題是優化有關的問題,考察孩子對時間的合理分配,難度不大,但是對於一些孩子(不好意思,包括你)來說可能會因讀不懂題意而出錯。
有些小朋友會直接用5+3+7=15,認為三個人接水只需要花費15分鐘,沒有弄清楚一點,這三個人不僅接水需要消耗時間,而且等候也需要消耗時間。
其次還有一部分孩子把每種情況都求了一遍,通過比較大小,找到最優解,這種方法比較笨,而且很容易會因考慮不全面,而漏掉一些情況。
題目雖然難度不大,但是很考驗孩子的邏輯推理能力。
要使等候時間總和最少,誰用的時間最少誰先接水,這樣可以使他們等候的時間總和最少,
乙→甲→丙,
第一步:乙先接水用時3分鐘,而甲、丙都需要等3分鐘,
耗時:3+3+3=9(分鐘)
第二步:甲接水用時5分鐘,而丙需要等5分鐘,乙接滿了水不需等候
耗時:5+5=10(分鐘)
第三步:丙接水用時7分鐘,甲、乙接滿了水都不需要等候
耗時:7分鐘
花費總時間:9+10+7=26(分鐘)
看到這裡,你已經是個大孩子了,可以獨立解題了。
題目
解:
這道題讓人頭疼的點就是眼前飄過很多碗,菜碗、飯碗、湯碗,最後讓求人數,
①要求2人一個飯碗,用餐人數一定是2的倍數
②要求3人一個菜碗,用餐人數一定是3的倍數
③要求4人一個湯碗,用餐人數一定是4的倍數
這三個條件需要同時滿足,需要保證用餐人數不僅是2的倍數還是3的倍數而且還是4的倍數。因此首先需要求出2、3、4的最小公倍數,這裡很容易得出是12。
因此可以確定這個班的學生的人數一定是12的倍數,如果將這個班的學生進行分組,每組12人,想要求全班的人數,只需要求出組數。
而已知條件中還告訴我們碗的總數,如果能求出一組需要多少個碗,用碗的總數除以每組需要的碗的個數,便可以求出組數.
每組需要飯碗的個數:12÷2=6(個)
每組需要菜碗的個數:12÷3=4(個)
每組需要菜碗的個數:12÷4=3(個)
每組需要碗的總數:6+4+3=13(個)
組數:65÷13=5(組)
總人數:12×5=60(個)
看到這裡毫無壓力的家長,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再堅持一下,就可以小學畢業了!
甲乙兩個圓柱形容器,底面積的比是4:3,甲容器中水深7cm,乙容器中水深3cm,現在往兩個容器注入同樣多的水,直到水的深度一樣為止,這時兩個容器的水深是多少釐米?
解:
本題包含多個知識點,綜合性比較強。孩子不僅需要掌握圓柱的體積公式,而且還需要知道體積相等時。
底面積和高成反比,同時需要抓住一個關鍵點甲乙兩容器的水深相同,找到這個等量關係之後,便可以列出方程,然後通過解方程求x的值。
但是很多孩子卻不能抓住這幾個關鍵點,對於單一知識的考察,大部分孩子都能輕鬆應對,而一旦題目中含有多個考點,孩子就會沒思路。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當體積相等時,圓柱的底面積和高成反比,已知條件告訴我們甲乙兩容器底面積的比是4:3。
那麼注入同體積的水,甲乙兩容器水面上升的高度比是3:4,如果設甲容器的水面上升的高度是3x(cm),則乙容器的水面上升的高度為4x(cm),根據已知條件中要求甲乙兩容器的水深相同,此時甲容器的水深:7+3x(cm),乙容器的水深:3+4x,通過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7+3x=3+4x,通過解方程可以得出x=4 則甲容器水深:7+3×4=19(cm),因此甲乙兩個容器水深相同都是19cm
好了,到這裡,恭喜你!小學畢業,升入心儀的初中了!不管你通了多少關,都歡迎在文末留個言,說說自己堅持到了幾年級~
做完這些題目,魚sir心裡是五味雜陳,相信很多家長跟我一樣。
一方面,開始有一點點懷疑自己的智商,嗯。。。歲月不僅僅是一把殺豬刀,大概也是一瓶慢性毒藥。
另一方面,大概我們會在心裡罵娘:學這些有用嗎?小學生有必要學這麼難嗎?這個問題,魚sir肯定是無解的,大部分家長應該也是無解的。
不過前兩天魚sir在朋友圈裡倒是看到這麼一張圖,分享給家長們,也算是一種來自國情和現實的回應吧。
當然,我相信,家長做完今天這些題,以後輔導孩子做作業,孩子不會時,你應該也會稍稍心平氣和一些吧,畢竟,太南了!
雞娃路上,你我共勉。
我是魚sir,如果你的孩子遇到學習上的問題,歡迎隨時
和我聊聊,給你一些針對你孩子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