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短視頻裡,一對母子因為作業,雙雙落淚,悲傷委屈至極。
那種酸楚溢出屏幕,令人感概萬分。
有不明真相的網友,好奇問,「一二年級有那麼難的題嗎?」孩兒他爹「無情」回覆:幼兒園。
先簡單講一下事情緣由:
這一天,媽媽陪娃寫作業,過程中,娃寫字總是挨在一起,媽媽讓娃字與字之間空一格,可娃不懂空一格是什麼鬼,就是不空。
媽媽感到很挫敗,忍不住發飆,發完飆後又有些心疼,總之,百感交集,只能哭給孩子看。
孩子也委屈,他真的不懂空一格是什麼意思。媽越急,他就越懵圈,最後也只能哭。許多人的關注點是,幼兒園咋就開始練字了?
幼兒園小朋友能認識幾個字?問這些問題的人,一看就是沒娃的,或娃還沒長到足以讓爹媽重新認識人生殘酷的年紀。
今天的幼兒園早就不談啥尊重學習規律了。小學一年級學啥,幼兒園通通都先學一遍,寫字、算數、英語等等。雖然JYB曾發文,禁止幼兒園「小學化」,但沒有什麼用♀️。
家長、社會、學校似乎達成了一種默契,那就是如果不這樣做,孩子可能從起跑線競爭中出局。
比如寫字,新一年級的娃不會寫字是正常的吧,但當大家都已經會寫,你家娃不會寫,那正常就被動成了不正常。
隨之而來的便是家長的恐慌。
犧牲學習成長規律,換取一點跑贏這場競爭的籌碼,已經成了多數家長默認的選擇。
其實,魚sir知道,不少家長也在努力尊重孩子自身的成長規律,希望自己給予孩子更多幫助,而不是壓力。
希望老師、孩子、自己都快樂,大家和諧共處。可真到操作階段,就都亂套了。
因為幼兒園裡,可以逼瘋家長的作業太多。寫字根本排不上號,手工以及各種超乎常規的操作才是真正的魔鬼。
先談談手工。
讓一個連「空一格」概念都不理解的孩子,去完成需要想像力和創意,並調動眼手耳鼻器官的手工,堪稱「天方夜譚」。
所以,這作業根本就是布置給家長的。
如果家長是個「手殘黨」,那就「呵呵」了。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輸。硬著頭皮也得上。眼下面臨的「戰役」大概是「葉子畫」。
因為這作業,許多家長都患上了「一入秋就瑟瑟發抖」症候群。
魚sir發現這是一部手殘家長的血淚史,是一名媽媽和樹葉畫的故事,因為她深深懂得這是自己的作業。
每每至秋季,人家悠哉地賞楓葉、賞月、登高,家有幼兒的家長則24小時連軸轉,白天搬磚,下班後變成「拾荒者」,滿街找樹葉,晚上熬夜貼。
當然,也有家長秉持著「親子互動」的理念,期望和孩子有更多交流,共同進步。
但事實不允許,因為很多娃剪刀拿不動,筆握不穩,只會抹固體膠,到頭來,進步的只有家長。
關鍵是,這手工,不是完成就好了。礙於「家長的自我修養「,幾乎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娃的作品獨樹一幟。
現在玩葉子畫,拿出植物,各種小動物,都已經不被認為是足夠有創意了。
為此,有家長請出了孩子會國畫的爺爺;有家長在「江郎才盡」後,另闢蹊徑,學了一招「借位拍照」,藉助鏡頭的遠近營造出孩子揮舞巨葉、葉片飄移效果,可謂煞費苦心。
每一位家長,都或多或少期待過,待孩子進入幼兒園,自己便可以獲得短暫的解放。
後來才逐漸發現,這是個天大的誤會。
不要忘了,走向幼兒園的娃,會像風一樣回來。你以為他們只給家長帶回樹葉貼畫嗎?
不,他們還會興高採烈地帶回毛線畫、紐扣畫、黏土畫、陶藝作品、PPT、美食分享……
更加可怕的是各種「奇葩」騷操作。
比如那個著名的寫10000字觀後感作業。
這作業,是直接布置給家長的。
幼兒園老師要求家長定期看一檔網綜,並提交1萬字觀後感,說是為了督促家長總結並學習更多育兒知識。
家長大概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變成這樣的「十項全能」。
許多人不解,究竟哪裡出了問題,為啥應該是快樂的事情,會變成一種負擔,令人苦不堪言。
也有人怪家長自找的,別攀比就啥事也沒有。
看起來好像是這麼個理。實際不然。
在這場名為「教育」的遊戲中,每個人都不自覺地深陷「囚徒困境」。
教育資源有限,大家彼此間是競爭關係,很難相互信任,因而也無法達成合作,實現團體利益最大化。
唯一可以把握和確定的是,通過努力,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
回到幼兒園作業,家長不知道其他家長有多努力,自己不努力做到最好,孩子會遭遇什麼,是否會被其他同學取笑,變得自卑,老師是否會覺得孩子的父母不關心孩子因而也忽視孩子等等。
許多因素相互影響並作用,最終可能導致孩子走向一個不可控的結果。這種焦慮和輸不起,才是家長往前衝的原因。
如果順著這件事情,再深挖一下,還會發現一個更大的背景,即最近頻頻出現的一個詞——內卷。
似乎誰都沒法逃離被卷的宿命。
小鎮做題家,是內卷的結果;擇校和學區房熱,是內卷的結果;學歷貶值,是內卷的結果;職場996、007是內卷的結果。
什麼是「內卷」?
魚sir在此前的文章《我命由我不由天?小鎮做題家們不這麼想》中有過一段簡單的解釋:
原本,一個社會應該不斷向更高級的模式轉變升級,它是梯度式的。
可現在,社會成了一個輪盤,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輪盤上賣力奔跑,向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掉下來倒是暢通無阻。
於是,每個人只能越跑越快,也越跑越累,但最終的勝算並沒有增加,增加的是一起被甩出去的風險。
簡單而言,以前你只需80分努力就可以獲得的結果,如今需要100分,甚至110分。投入增加了,回報沒有。
就教育來講,內卷的一個典型體現是,起跑線競爭的無限前置和不計回報的時間經濟投入。
顯而易見,幼兒園已卷。
這裡的內捲化,已經從學區房,入園名額來到了每樣具體的作業。
家長比以往更忙,更累,投入更多,但回報卻未必比以往多,成功的機率也沒有增加。
在家長端,不能出錯的環節變得越來越多,而在教育資源端,獎勵的數量沒變,比如第一名每個班級永遠只有一個。
雙方是失衡的。
根本原因,老生常談了,教育資源增加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教育需求擴大的速度,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
那家長可以選擇「退出」嗎?
似乎也不行。
人類學家項飆提到「內卷」背後是高度一體化的競爭,「價值評價體系的高度單一、競爭方式的高度單一、獎懲方式的高度單一。」
這樣的競爭不允許失敗和退出。那家長能怎麼辦?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教孩子,字與字之間空一格,教到崩潰,教到懷疑人生,教到雙雙落淚。
我是魚sir,如果你的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什麼問題歡迎隨時在
和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