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神獸要上幼兒園大班了,我卻越發的著急和焦慮了起來。原因是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比,簡直落差太大了,看到那些「怪獸」級別的一張嘴就是一口流利的英語,動輒識字好幾千,再看看自己的孩子,我的天呢,大字不識幾個,拼音完全不會(神獸的幼兒園說是注重素質教育,基本不教文化知識,但上一年級基礎課上的很少,如果沒有基礎,那是完全跟不上的[流淚][流淚]),這讓我心急了起來,於是決定給她補補課。
可是才教了幾次,我就幾乎崩潰了!
比如下面這樣的:
我:1+8=9,知道了嗎?
孩子:知道了。
我:那你說1+8等於幾
孩子:等於8我:不對,重新算
孩子:等於10
我:……
瞬間,我真的是怒髮衝冠,心腦梗同時發作的心都有了……
幾次嘗試之後,我陷入了非常困擾的情緒中,這到底是是孩子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呢?
於是,我放緩了節奏,也降低了自己的期望值,不再那麼強迫孩子做作業了,而是給她充分的自由和空間,然後在玩的過程中慢慢給她教一些知識,這時候我發現小傢伙反而學的很快了。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學習這件事情的時候,往往很抓狂,當孩子成績差,學習不好,作業也做不好的時候,就會出現很暴躁的場面,有的甚至情緒失控,對孩子大吼大叫,有的甚至還大打出手,打孩子。
這樣真的有用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都是家長的心理在作怪。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優秀,一比較之後就感覺自己的孩子很差勁,覺得自己很沒面子,孩子成績不好讓自己感到很丟人。有的家長甚至為了幫助孩子完成作業,自己不受老師批評,代替孩子寫作業。試問這樣做的結果真的是為了孩子學習好嗎?
甚至有的家長面對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會指責孩子:「我為了你,付出了……你卻考的這麼差……」這無疑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我又沒讓你做,是你自己要做的……
其實,關於孩子學習這件事情,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學習是孩子的事情,家長不能包攬,更不能為了面子逼迫孩子學習,或者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打擊孩子。
面對孩子學習和做作業,把自主權交給孩子,家長只是輔助的作用。即使孩子完不成作業,也不要幫助其完成,因為每個人都會只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當你幫助孩子完成作業後,孩子就會把責任歸結於家長,當學習不好的時候也會把責任歸結於家長。所以當孩子出現作業問題的時候,讓他主動承擔不能完成作業的後果,讓他知道自己的行為是會產生代價的。
當孩子經歷挫敗後,這時候不是雪上加霜的去打擊他,而是要鼓勵,幫他一起找方法,這樣的結果才會激發孩子更多的主動權,會覺得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也才能更加主動的去學習。
孩子在年幼的階段,有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接受事物的程度,如果按照大人的邏輯,覺得孩子應該教什麼會什麼,那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了。在面對孩子做作業出現錯誤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經常犯一些低級的錯誤呢?
如果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無法容忍孩子出現錯誤,對孩子的錯誤動輒就是大吼大叫,或者一頓狂批,那麼會在很大程度上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本來有把握做的事情也因為害怕遭到家長的指責而畏手畏腳,不敢去做。
首先,站在孩子的視角看待問題
很多時候,在我們大人看來很簡單的問題,在孩子看來卻是非常難解決的,記得有一次和孩子一起做手工,我讓孩子將手工要用到的卡片撕下來,可是寶寶撕了半天都沒成功,最後請求我說,「媽媽,你幫幫我,這個我撕壞了」,我當時一瞬間的想法就是:「怎麼那麼笨,沿著虛線撕,都撕不好」,但我忍住沒說,回答孩子道:「好的,媽媽幫你一起撕」,看到我和她一起撕下手工卡片後,小傢伙非常開心。
這件事情我進行了反思,非常慶幸當時沒有向孩子發脾氣,如果我當時兇了孩子,後面溫馨的畫面可能就不會出現了,而且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我覺得撕下卡片非常容易,但是對於孩子來講,她的精準操作程度還達不到,所以出現錯誤是不可避免的。當然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需要家長和老師陪伴孩子成長的意義所在吧。如果孩子什麼都懂,什麼都會了,那還要家長或者老師做什麼呢?
其次,多一點耐心
一次,在和雙胞胎姐妹講一道數學題,我講了三遍,可是讓她們一做,還是錯,我瞬間有點想發火,可是看著孩子不知所措的眼神,我還是柔和了下來,細細的想了一下問題出在哪裡,可能是我的講解她們沒有聽懂或者我沒有講清楚,於是我又換了種方式講了兩遍,然後讓姐妹倆輪流給我講出解題過程,當兩個人都能給我正確的講出來的時候,再問她們這個知識點的問題,一下子就做正確了。也許在我們即將發火的那一瞬間,如果能多一點耐心,分析問題然後解決問題,那麼比發脾氣的作用可能效果要好很多。
再次,降低期望值,別去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有時候,家長情緒失控發火,其實是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了,覺得孩子應該就會很多東西,比如期望孩子考試得100分,那麼當孩子考到98分的時候,就會覺得不可忍受。而我看到的另外一個例子,一個孩子平時考試都是50多分,當一次考試得到60分的時候就得到了爸爸媽媽的表揚和獎勵,在我們看來這是非常不公平的,為什麼考98分的要挨批評而考60分的卻受到表揚。這就與父母的期望值有關,如果我們不是期望很高,不期望孩子什麼都會或者什麼都應該會,那是不是就會減少很多生氣的情況呢?
最後,暫時讓自己隔離生氣的環境
如果在輔導孩子作業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確很生氣,那該怎麼辦?先別著急,停頓3秒,或者讓自己先離開這個環境,讓自己冷靜下,也給孩子思考的時間。由於我們的情緒反應往往先於理性反應(這是由我們的生理結構決定的),所以當我們面對情緒發生,甚至無法控制情緒的時候,暫時離開現場,讓自己隔離出去。當情緒反應過後,我們的理性會告訴我們這時候最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大多時候我們理性思考後也就不會那麼生氣了。
以上幾點,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可以結合起來使用,會讓自己的心態變得更加平和,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的成長和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那請幫個忙:記得點讚、關注和轉發,讓更多的人看到!)
歡迎關注@華宇candy,感性生活,理性思考,如果喜歡,歡迎點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