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到了,假期作業這個大難題又得要家長操心了。
有句話叫:「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如果收集家長們帶娃過程中的崩潰時刻,輔導作業一定是高頻率被提及詞。前不久就有這樣一條新聞,一位上海的父親輔導功課時情緒失控怒點作業本,差點把鄰居家燒了。
還有上周,相聲演員嶽雲鵬也在微博向網友絕望發問:「你們輔導作業也崩潰嗎?」
對於家庭作業這個問題,著名心理學家、兒童治療專家以及家長教育專家海姆·吉諾特並不贊同父母接管過多,他認為,直接的幫助只能傳達給孩子這樣的信息:如果沒有父母的參與,他或她是無用的。不過,間接的幫助可能是有用的。
在家庭作業上,家長到底應該給予孩子怎樣的幫助呢?以下是海姆·吉諾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提出的建議。
父母不應該就家庭作業的事跟孩子嘮叨不休,他們不應該監督或者檢查孩子的家庭作業,除非孩子要求他們這麼做。(這個方針可能跟老師的希望相反。)
如果父母接管過家庭作業這個責任,而且孩子讓他們這麼做了,那麼他們就再也無法擺脫這個束縛。家庭作業可能會成為孩子手中的武器,用來懲罰、勒索、利用父母。
如果父母對孩子家庭作業的微小細節少一點興趣,而是用不太明確的話語暗示:家庭作業是你自己的事,你做家庭作業就像我們工作一樣。這樣的態度會給家庭生活帶來很多樂趣,而避免了很多苦惱。
直接的幫助只能傳達給孩子這樣的信息:如果沒有父母的參與,他或她是無用的。不過,間接的幫助可能是有用的。舉個例子,我們可以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一張合適的書桌,一些參考書,允許他們使用電腦。我們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季節,幫助孩子計算出做家庭作業需要的恰當的時間。在春秋季溫暖的午後,孩子們的心思第一個肯定是想到玩,然後才是家庭作業。在冬天寒冷的日子裡,家庭作業應該是第一位的,如果要看電視,應該在做完作業之後。
有些孩子做作業時,希望在家長身邊。他們分析一道題目或者試著理解書中的一段話時,希望爸爸或者媽媽能夠聽他們說。或者可以允許孩子在廚房或者起居室的桌子上做作業。但是,不要評論孩子的坐姿,不要數落他們的外表是不是整潔,不要叮囑他們要小心家具。
有些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可能會嚼鉛筆、撓頭,或者搖晃椅子,甚至聽音樂,這樣他們才能做得更好。我們對此的評論和阻止只會阻撓孩子,打斷他們的腦力工作。在我們要求孩子做某事時,如果表達中帶有尊重,保護了孩子的自主權,那麼孩子對我們的反抗就會少一些。
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提問題或者吩咐什麼小差事去打斷他們,這些問題和差事可以等他們做完作業之後再提出來。我們應該站在幕後,給孩子提供安慰和支持,而不是指導和援助。有時候,如果孩子請求我們的指導,我們可以闡明一個觀點,或者解釋一個句子。但是,我們應該避免說這樣的話:「如果你不是注意力不集中,你會記得你的作業的。」還有,「如果你聽老師講,你就會知道作業怎麼做了。」
我們提供幫助時,應該謹慎,並表示同情,我們更應該聽孩子說,而不是說教。我們給孩子把路指出來,但是希望旅行者——孩子——能依靠自己的能力達到目的地。
下面這個事例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媽媽如何防止一個有關家庭作業的麻煩演變成一場爭吵的技巧:
海倫,十一歲,從她的書桌旁站了起來,對她的媽媽說,「我不要再做作業了,我太累了。」
父母通常的反應會是:「你是什麼意思?你不想再做作業了?你玩起來怎麼從來不會累啊?一做作業你就累了。當你拿著糟糕的成績單回家時,看我管不管你!」
但是,海倫媽媽的回答卻是承認女兒的情緒:「我能看出來你很累,你一直學得很努力,當你休息好了,準備好了,再來做作業。」
父母對學校和老師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對家庭作業的態度。如果父母經常性地指責學校、輕視老師,孩子會得出明顯的結論。父母應該支持老師的立場,支持對家庭作業負責的方針。當老師很嚴格的時候,父母就有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表達他們的同情:
「這一年很不輕鬆——這麼多作業!」
「今年真的很辛苦。」
「她一定是一個嚴厲的老師。」
「我聽說她要求很多。」
「我聽說她對家庭作業要求特別嚴格。我猜今年會有很多家庭作業。」
不要每天在家庭作業的問題上向孩子發脾氣,例如:
「聽著,安貝爾,從現在開始,你每天下午都要做拼寫作業,包括星期六和星期天下午。不許再玩,也不許再看電視。」
或者
「羅傑!我已經厭煩了每天提醒你做作業,爸爸會來檢查你有沒有專心做作業,如果你沒有,你會後悔的。」
在對待家庭作業的問題上,威脅和嘮叨是父母常見的方式,因為這讓父母相信他們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而事實上,這樣的警告不僅無用,而且危害更大。而緊張氣氛帶來的惟一後果就是被激怒的父母和生氣的孩子。
伊凡十四歲,他的父母收到學校寄來的一封不滿的書信——伊凡在學習上落後了。
他父親的第一反應就是叫他的兒子過來,好好數落他一頓,懲罰他一下:「聽著,兒子,從現在開始,你要每天做作業,包括周末和假日。不許看電影,不許看電視,不許看錄像,也不許去拜訪朋友。我要確信你已經開始認真考慮學習的事情了。」
這樣的話,以前已經說了很多次,但是結果總是父親大發脾氣,兒子不順從。不斷增加的壓力只是增加了伊凡的反抗。他變成了找藉口、偽裝的專家。
這一次,伊凡的父親沒有使用威脅和懲罰的手段,而是求助於兒子的自尊。他把老師的信給伊凡看,然後說:「兒子,我們希望你能做得更好一點,希望你學到更多的知識,更有見識。世界需要能幹的人,世上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你可以起到幫助作用的。」
伊凡被他父親的話和語氣深深打動了,他說:「我一定會更認真地學習。」
許多有能力的孩子遲交家庭作業,在學校成績落後,這是他們對父母期望的無意識地反抗。要想長大,變得成熟,他們需要獨立存在的感覺,需要擺脫爸爸媽媽的束縛。
當父母過分關注孩子在學校的成績單時,孩子的自主性就會受到威脅。如果家庭作業和高分是父母花冠上的鑽石,孩子可能不自覺地想帶回家一個長滿雜草的花冠,至少那是他或她自己的。達不到父母的目標,這會讓年輕的反叛者獲得一種獨立的感覺。因此,對個性和獨特的追求可能會使孩子不顧父母的壓力和懲罰,走向失敗。就像一個孩子說的那樣:「他們能夠拿走電視,取消我的零花錢,但是他們無法抹掉我不及格的分數。」
很顯然,牴觸學習並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問題,對孩子嚴厲或者寬大都解決不了問題。不斷施壓可能會增加孩子的牴觸心理,而放任的態度可能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印象:父母接受他的不成熟和不負責任。沒有輕鬆的解決方法,也沒有快速的解決方法。
有些孩子可能需要心理治療,來解決他們對父母的反抗心理,獲得令人滿意的成績和進步,發揮他們未能充分發揮的學習潛力。有些孩子可能需要精神上的導師來指導,像學校的輔導員,或者敏感的老師。父母絕對不能做這種輔導工作。我們的目標是要告訴孩子他們是獨立於我們之外的,他們自己對他們的成功和失敗負責。當我們允許孩子帶著自發的需要和目標,獨立地體驗自己的人生時,他或她就開始承擔起了責任,要為自己的生活及生活所需負責。
[美] 海姆·G.吉諾特 /著
張雪蘭 /譯
定價: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