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莊藁城區歷史文化名城,始於公元前1400年商代中期。素有「冀中明珠」「河北糧倉」「燕趙天府」之美譽。榮獲「河北硬質小麥之鄉」、「2019年全國百強區」、「河北省文明城區」、「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示範區」、「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區」、「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宮面是藁城特產之一(另有宮燈、宮酒,民間戲稱「三宮」),屬河北省傳統名產名優食品,亦稱貢面。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是河北省富有獨具地方特點的傳統風味食品,全國只有河北省一家出口。藁城宮面榮獲「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中國藁城宮面之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糧如意榮獲「中國名優產品」「中國自主創新產品」「中國綠色環保產品」。
《藁城縣誌》曾有這欄的記載:「吾邑之掛麵,系土人所藝,味極適口,相傳數百載,曾進貢清皇室,故名產也。」在民國時期,藁城「宮面」曾出口朝鮮,並受過孫中山南京總統府頒發的「國光銀牌」嘉獎。
藁城宮面起源於唐貞觀年間,以小麥精粉為原料,配以精鹽,精煉油,澱粉等,不用任何添加劑,採用秘傳手工工藝製作,經過盤條,上稈,拽條,拉絲,陰乾等多道工序製成。
藁城宮面是以精粉、精油、精鹽為原料,經獨特工藝而製成,條細空心,油亮潔白,粗細均勻整齊。煮熟挑入碗中,半湯半面,湯清味佳,既可作主食,又可佐餐,尤宜病人和產婦食用。因其系手工製作,故耐火而不糟,回鍋而不爛,較有口勁,食用簡便,富有營養。
藁城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麵條細勻空心,色澤油亮而潔白,耐火不糟,回鍋不爛,食用方便,既可以做為主食,又可以做副食佐餐;吃涼麵條,熱麵湯均可。它是老人,病人,產婦,嬰兒常備的滋補食品,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上佳品。
藁城宮面製作技藝,已有兩千多年的加工歷史,歷經不斷發展和完善,在藁城形成了完整的加工技藝和獨有的膳食文化。由於最初只供給宮廷,也叫「藁城宮面」、「糧如意宮面」「貢面」、「御面」。
藁城宮面,又名藕面。源於隋唐,盛於明清,歷時1500餘年源遠流長。據元朝時期馬可波羅所著《馬可波羅遊記》記載,義大利空心粉就是按照「藁城宮面—藕面」模仿、演變而來。明朝詩人凌儒子曾賦詩一首:眾贊荷花貴似仙,情深又嘆並蒂蓮。莫愁去蒂恐絲斷,化做藕面皆是緣。對「藁城宮面—藕面」讚譽有加。清朝時,地方官吏就以藕面常年進貢皇宮,故得名「宮面」。直隸總督李鴻章以此進貢慈禧時曾說:「藁邑之掛麵,系鄉人所藝,味極適口,相傳數百載,乃名產也。」在民國時期,出口朝鮮,並受孫中山南京總統府嘉獎。
「藁城糧如意藕面」不僅是一種食品,更是一種文化。關於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當年張果老手持如意邀天財星君柴王爺與魯班打賭,賭趙州橋禁不住張果老的毛驢和柴王爺的推柴車,結果張果老驢馱日月星辰,柴王爺車推三山五嶽,從南向北走過趙州橋,卻只留下驢蹄印子和車轍印,而橋卻分毫無損。(河北著名民歌--「小放牛」皆因此而來)兩位神仙心中不快,不知不覺向北走了五十裡,來到了滹沱河岸邊,放眼望去遠近皆是荷花荷葉,美不勝收。
後來人們把這種面叫做:藕面,意為:因荷,得藕。糧如意。隨著時間推移藕面已經融進藁城人們的生命裡,並賦予了更多的感情寓意:洞房花燭夜必食藕面寓意為:夫妻今生永遠同心同德,相濡以沫;金榜題名時眾鄉親皆以藕面為賀禮寓意為:不論以後官做的有多大,人走的有多遠,都別忘了家鄉的鄉親;家來貴客、添丁進口……都能見到藕面。
「藁城宮面—糧如意藕面」是以當地優質高筋小麥精粉、精油、精鹽、雞蛋為主要原料,精心手工製作而成,直徑僅為0.7MM,皆為空心。它的製作要經過20餘道工序,工作流程70多個小時,自然風乾,且受天氣影響嚴重,對溫度、溼度要求嚴格,嚴寒、酷暑、雨霧天、陰天不能生產,年均只有一百來天可正常生產。因不能大規模的生產。而愈發珍貴。
20世紀50年代,藁城縣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對宮面傳統技術進行深入挖掘、整理,開始恢復和發展宮面批量生產。 1960年縣糧食局建成第一家掛麵生產廠(後改為宮麵廠)。80年代糧食局宮麵廠、外貿局宮麵廠等廠家相繼擴建和新建,並相應發展起4000多個宮面加工專業戶,基本形成專業化、系列化宮面生產體系。
建國初期發展出具規模特色以賈市莊鎮耿家莊村的藁城宮面純手工製作技藝最具代表性,素有「中國宮面第一村」「宮面之鄉」「宮面祖源」「張果老糧如意」美譽;耿家莊生產的宮面以13道工序手工精製而成,勁道爽滑,入口綿柔,光滑柔韌比普通掛麵更富有嚼勁與張力,即便是回味,也是口有餘香。
如今,藁城宮面以弘揚傳統麵食文化為己任,以獨具風格的特色美食暢銷全國各地,香港、澳門等地區以及口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英國、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等國。(藁城宮面 供圖)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