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宮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12-20 中國西藏網

  河北省石家莊藁城區歷史文化名城,始於公元前1400年商代中期。素有「冀中明珠」「河北糧倉」「燕趙天府」之美譽。榮獲「河北硬質小麥之鄉」、「2019年全國百強區」、「河北省文明城區」、「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示範區」、「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區」、「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宮面是藁城特產之一(另有宮燈、宮酒,民間戲稱「三宮」),屬河北省傳統名產名優食品,亦稱貢面。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是河北省富有獨具地方特點的傳統風味食品,全國只有河北省一家出口。藁城宮面榮獲「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中國藁城宮面之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糧如意榮獲「中國名優產品」「中國自主創新產品」「中國綠色環保產品」。

  《藁城縣誌》曾有這欄的記載:「吾邑之掛麵,系土人所藝,味極適口,相傳數百載,曾進貢清皇室,故名產也。」在民國時期,藁城「宮面」曾出口朝鮮,並受過孫中山南京總統府頒發的「國光銀牌」嘉獎。

  藁城宮面起源於唐貞觀年間,以小麥精粉為原料,配以精鹽,精煉油,澱粉等,不用任何添加劑,採用秘傳手工工藝製作,經過盤條,上稈,拽條,拉絲,陰乾等多道工序製成。

  藁城宮面是以精粉、精油、精鹽為原料,經獨特工藝而製成,條細空心,油亮潔白,粗細均勻整齊。煮熟挑入碗中,半湯半面,湯清味佳,既可作主食,又可佐餐,尤宜病人和產婦食用。因其系手工製作,故耐火而不糟,回鍋而不爛,較有口勁,食用簡便,富有營養。

  藁城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麵條細勻空心,色澤油亮而潔白,耐火不糟,回鍋不爛,食用方便,既可以做為主食,又可以做副食佐餐;吃涼麵條,熱麵湯均可。它是老人,病人,產婦,嬰兒常備的滋補食品,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上佳品。

  藁城宮面製作技藝,已有兩千多年的加工歷史,歷經不斷發展和完善,在藁城形成了完整的加工技藝和獨有的膳食文化。由於最初只供給宮廷,也叫「藁城宮面」、「糧如意宮面」「貢面」、「御面」。

  藁城宮面,又名藕面。源於隋唐,盛於明清,歷時1500餘年源遠流長。據元朝時期馬可波羅所著《馬可波羅遊記》記載,義大利空心粉就是按照「藁城宮面—藕面」模仿、演變而來。明朝詩人凌儒子曾賦詩一首:眾贊荷花貴似仙,情深又嘆並蒂蓮。莫愁去蒂恐絲斷,化做藕面皆是緣。對「藁城宮面—藕面」讚譽有加。清朝時,地方官吏就以藕面常年進貢皇宮,故得名「宮面」。直隸總督李鴻章以此進貢慈禧時曾說:「藁邑之掛麵,系鄉人所藝,味極適口,相傳數百載,乃名產也。」在民國時期,出口朝鮮,並受孫中山南京總統府嘉獎。

  「藁城糧如意藕面」不僅是一種食品,更是一種文化。關於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當年張果老手持如意邀天財星君柴王爺與魯班打賭,賭趙州橋禁不住張果老的毛驢和柴王爺的推柴車,結果張果老驢馱日月星辰,柴王爺車推三山五嶽,從南向北走過趙州橋,卻只留下驢蹄印子和車轍印,而橋卻分毫無損。(河北著名民歌--「小放牛」皆因此而來)兩位神仙心中不快,不知不覺向北走了五十裡,來到了滹沱河岸邊,放眼望去遠近皆是荷花荷葉,美不勝收。

  後來人們把這種面叫做:藕面,意為:因荷,得藕。糧如意。隨著時間推移藕面已經融進藁城人們的生命裡,並賦予了更多的感情寓意:洞房花燭夜必食藕面寓意為:夫妻今生永遠同心同德,相濡以沫;金榜題名時眾鄉親皆以藕面為賀禮寓意為:不論以後官做的有多大,人走的有多遠,都別忘了家鄉的鄉親;家來貴客、添丁進口……都能見到藕面。

  「藁城宮面—糧如意藕面」是以當地優質高筋小麥精粉、精油、精鹽、雞蛋為主要原料,精心手工製作而成,直徑僅為0.7MM,皆為空心。它的製作要經過20餘道工序,工作流程70多個小時,自然風乾,且受天氣影響嚴重,對溫度、溼度要求嚴格,嚴寒、酷暑、雨霧天、陰天不能生產,年均只有一百來天可正常生產。因不能大規模的生產。而愈發珍貴。

  20世紀50年代,藁城縣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對宮面傳統技術進行深入挖掘、整理,開始恢復和發展宮面批量生產。 1960年縣糧食局建成第一家掛麵生產廠(後改為宮麵廠)。80年代糧食局宮麵廠、外貿局宮麵廠等廠家相繼擴建和新建,並相應發展起4000多個宮面加工專業戶,基本形成專業化、系列化宮面生產體系。

  建國初期發展出具規模特色以賈市莊鎮耿家莊村的藁城宮面純手工製作技藝最具代表性,素有「中國宮面第一村」「宮面之鄉」「宮面祖源」「張果老糧如意」美譽;耿家莊生產的宮面以13道工序手工精製而成,勁道爽滑,入口綿柔,光滑柔韌比普通掛麵更富有嚼勁與張力,即便是回味,也是口有餘香。

  如今,藁城宮面以弘揚傳統麵食文化為己任,以獨具風格的特色美食暢銷全國各地,香港、澳門等地區以及口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英國、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等國。(藁城宮面 供圖)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共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之路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譯心)12月5-6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與學科建設」國際學術論壇(International Forum on ICH Education and Formation as a Scholarly Discipline)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
  • 主題國 | 一起領略印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16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將於9月20—23日在南寧舉辦,本屆東博會由印尼擔任主題國,這也是印尼第二次出任主題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選擇到印尼旅遊。印尼自然環境優美,人文成果燦爛。目前,印尼已有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那些被遺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真的做好了嗎?
    ——彼得布魯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失傳是老生常談的問題,現在越來越少的人著手非物質文化遺產,導致大量技藝無人學習最終失傳。不禁發問,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真的做好了嗎?中國文化的流傳一直是我們自豪的一個點,和別的早已沒有證據考察過去的國家不一樣,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典籍、漢字、文化大部分都流傳了下來,古代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我們見字如面,古代皇帝的恢弘大氣,我們深度考察,但是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是否有些不在乎了呢?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換屆大會丹寨召開
    中國青年網丹寨10月18日電 (記者 秦亮)10月17日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期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在丹寨萬達小鎮召開第二屆會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第二屆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王曉峰當選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
  • 庫斯庫斯面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天要說的,就是它:這一碗有菜有肉,可雞可牛可魚可香腸可全素的庫斯庫斯面(couscous)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啦!12月14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第十五屆會議決定,將原產於非洲馬格里布地區(Maghreb,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三國的代稱)的庫斯庫斯面列入非遺,其中包括了庫斯庫斯的生產過程、專業知識和做法,生產所需的條件,工具以及器皿等。
  • 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在南京體育學院成立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陳通司長、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發展處郝永安處長、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研究部原主任崔樂泉研究員、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王健處長出席了成立儀式。我校黨委書記朱傳耿,黨委副書記、校長楊國慶,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史國生出席成立儀式。
  •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景泰藍
    (記者:劉軍 羅永松報導)2020年12月8日,記者在海南三亞無意中發現,有人在呼籲社會共同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講。據了解,此人是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
  • 央視《人生一碗麵》帶火石家莊美食
    &nbsp&nbsp&nbsp&nbsp《美食中國》是打造「以人文視角聚焦中華美食」的紀錄片欄目,旨在傳播中華飲食文化,擦亮中國美食名片,本節目由石家莊市飲食文化專家孔潤常擔任美食顧問。
  • 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研究
    既要保留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又要具有觀賞性,因此,對於採用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便非常值得研究。 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讀解 在過去一年多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影像記錄的實際工作中,發現許多電視工作者其實並不如想像中了解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比較概括的稱呼,是相對於物質文化遺產提出來的。
  • 中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推動者...
    新華社發新華社巴黎12月18日電 綜述:中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推動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高度評價中國申遺成功新華社記者陳晨 劉芳 唐霽中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
  • 浙江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經典景區名單公布
    ◆ 杭州宋城景區 (杭州市)  1996年5月18日開園的杭州宋城景區位於西湖風景區西南,是浙江省第一家主題公園和中國最大的宋文化主題公園,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首批「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首批「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基地——南宋民俗文化傳承基地」,是一座寓教於樂的歷史之城。
  • 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03-08 20:03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唐山樂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精彩紛呈
    據了解,本次演出由樂亭縣新春文化活動辦公室主辦,演出劇目涵蓋樂亭大鼓、樂亭皮影戲、樂亭地秧歌、樂亭民歌等,在給群眾帶來一場鄉土文化盛宴之餘,也展示了樂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和保護成果。主持人在精彩節目輪番上演的同時,向現場觀眾介紹樂亭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讓更多了解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 市文廣新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和《關於加強對非物質文化...
    近年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有效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已經列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項目分別為:國家級11個,省級42個,市級215個,縣級426個。
  • 一張圖看懂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是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朝陽區以多彩文化著稱,文化內容非常豐富,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成為公眾了解朝陽區歷史的一大途徑。
  • 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在安徽黃山召開
    為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和時代風採,講好新時代的中國非遺故事,探討新時代非遺文化的傳承利用和創新路徑,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11月19日至20日在安徽省黃山市舉行。
  • 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會成立
  • 蒙古人必須知道的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5月20日,成吉思汗祭典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蒙古族四胡音樂蒙古族四胡音樂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蒙古族四胡最具蒙古族特色的樂器之一,擦奏弦鳴樂器。主要流傳在中國北部地區的蒙古族、漢族中和蒙古國境內。一般作為說唱形式的伴奏樂器,現在也有合奏和獨奏。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藏醫藥浴法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新華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3屆常會於2018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在模里西斯首都路易港召開。當地時間11月28日下午,委員會經過評審,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下簡稱「代表作名錄」)。
  • 《中原文化地圖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卷正式通過驗收
    5月12日,河南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組織專家在鄭州召開《中原文化地圖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卷)驗收會。《中原文化地圖集》充分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特點,通過「地圖+文化」的方法,將地圖、文字、圖表、圖片等融為一體來講述中原故事,是地理信息服務政府、服務社會的一種科學方法,為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助力中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基礎信息支撐。  《中原文化地圖集》由河南省地圖院承擔編制,前後歷時四年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