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證據表明如果真有桃園三結義,那麼關羽才應該是其中的老大
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就是「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拋去歷史背景交代,整部作品最激動人心的情節,就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桃花盛開的三月春光裡,叩拜皇天后土,以日月為憑、天地為證,義結金蘭這件事了。
斬黃巾,乃至後面的更加精彩的建功立業,重點是「英雄」二字,強調的都是能力因素;但《三國演義》並不單純是為了講歷史,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它首要的任務是通過事件來解析人性,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進而讚頌人性中的真善美。
「桃園三結義」也並非三個男人結拜如此簡單,其核心在於一個「義」。兄弟之義、君臣之義、夫婦之義、家國大義,整部《三國演義》所貫穿和倡導的核心價值,就是一個「義」字。所以,「桃園三結義」就理所當然成為開篇第一大事件。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包括歷史事件)都是中性的,對人類而言其價值是平等的。唯獨當某個事物與人類的情感發生聯繫的時候,才能深入人心,才能讓人產生分別和取捨。《三國演義》是作者羅貫中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建立的這段時間內所截取的一個片段,以「義」貫穿始終,就讓歷史事件與人類情感找到了一個非常緊密的契合點。東徵西討、殺伐紛爭這是鐵血而明朗的,愛恨情仇卻是微妙而深沉的。兩者一陰一陽,互為表裡。
古典文學裡寫親情作品的鋪天蓋地,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的根脈就是親族關係;寫愛情的也浩若煙海,古老的《詩經》開篇就說男女之愛,後來的儒家則掩耳盜鈴地將其辯解為:為了表明夫婦為人倫之本的倫理觀念。但寫同性之間拋棄了血緣、婚戀關係之外的友情的文學作品,則是比較少的。
《三國演義》則以「桃園三結義」等隨後發生的諸如千裡尋兄、古城相會、戴孝伐吳等一系列情節,描繪出了一場令人讀來盪氣迴腸、思及仰慕萬分的曠古友情。從此之後,世間但凡兄弟結拜,就有了一句必不可少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生死。」
儘管後世的人,特別是男人,對「桃園三結義」非常敬仰和嚮往,儘管真相有時候太過殘酷傷人,但到這裡也不得不離開文學世界,話入正題,從歷史真實的角度探析「桃園三結義」。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人進行完結拜儀式之後,就論年紀長幼排了兄弟次序:劉備為長,關羽次之,張飛居小。後世的許多民間故事、曲藝、戲曲裡,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之間互相稱呼,習以為常地都是「大哥」「二哥」「二弟」「三弟」。
也就是說,從文學世界和民間領域,對「桃園三結義」都是深信不疑的。但事實的確如此嗎?
首先,《史書》上的稱謂暴露了三人的真實關係。《三國志·關羽傳》中說:劉備初起,與關羽、張飛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座(人比較多的公開場合),侍立終日。」
這段話暴露了很多信息,「恩若兄弟」就說明本身就不是兄弟關係,否則就沒有必要用來比喻了。「寢則同床」說明劉備的確是把關羽、張飛二人當作是自己的兄弟。但「寢則同床」僅僅是在私下和生活領域的禮節待遇,到了公開場合,劉備是坐著的,關羽、張飛二人則必須站在身後。
如果真是情同手足的兄弟,關羽、張飛二人不可能連坐的資格都沒有。即便不能平起平坐,但按照尊卑次序坐在不同的位置還是不違背禮法的。從一坐二站的情形看,說明三人的公開關係是尊卑有別的君臣、上下級、隸屬關係。
同樣在《三國志·張飛傳》裡,也有文字表明了三人的關係,說張飛「與關羽共事先主(劉備),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這就說明關羽、張飛二人,與劉備的關係是以臣事君。「飛兄事之」很好理解,就是張飛將關羽當作自己的兄長一樣對待。這也符合人情禮儀,即便在今天的社會,遇到一個年紀比自己大的人,喊一聲「哥哥」再正常不過,並不能說明兩人之間的結拜關係。
《三國志·劉曄傳》裡,關羽被東吳呂蒙設計殺害,魏文帝曹丕召集大臣,探討劉備是否會發兵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劉曄回答:「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羽被殺害了,如果劉備不能為關羽報仇,那麼劉備對關羽的恩就不算全始全終了。」從而果斷作出「劉備一定會發兵攻吳」的論斷。
劉曄的理由,劉備和關羽從公理道德的層面說兩人是君臣關係,但兩人的私人恩情卻是父親和兒子的情感。魏蜀吳三國並立,互為敵對關係,在非常重視「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原則的鬥爭領域,劉曄這樣一位魏國的高級參謀,怎麼可能不知道敵國的首領和高層人物之間「桃園結義」這樣的重大情報,進而把兩人的關係比喻為「父子」?
但凡出現三人關係的時候,要麼就明確表明君臣關係,要麼就用「兄弟」「父子」來比喻,而且整個《三國志》中從來沒有文字對三人「義結金蘭」如此重要的事件作過隻言片語的正面記載。
但僅憑這些就推翻「桃園三結義」的真實性,理由還不充分。因為即便是三人真的義結金蘭了,但在重視血緣關係的古代倫理觀念裡,畢竟和一母同胞以及其他血緣關係的、真正的兄弟還是有差異的,哪怕關係再好,也只能是「恩若兄弟」,這個比喻的喻體是真正意義上的兄弟。
劉曄的「恩若父子」也似乎與劉備與關羽的結義關係不相悖。按照儒家的說法和傳統的倫理觀念,君臣關係其實就是父子關係的升級或者擴大化,臣子忠誠君主,就好比兒子孝敬父母;相反,君主愛護臣子,就好比父母疼愛兒子。
所以,並不能就以上文字證據作出結論,更何況按照「孤證不立」的考證原則,以上說法僅僅來自《三國志》這一部書,作者陳壽也未必掌握所有的史實,不記載或者不認可「桃園結義」也在情理之中。必須有更多的旁證,最好是物證出現,才能構成完整有效的證據鏈。
關羽被東吳呂蒙殺害的時間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但包括《三國志》在內的史書都沒有記載關羽的出生時間,所以關羽的年齡長期是一個謎題。
元代有一個叫胡琦的學者,也不知道用的是什麼考證方法,他認為關羽應該出生在西漢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清朝康熙年間,關羽故裡解州(山西省運城市)有一個人挖井,挖到了關羽的祖墓,挖掘出了一方墓碑,墓碑的銘文對關羽的家世來歷有簡要的論述。
當時有一個叫朱旦的地方官員,前往仔細研究了碑文,並且根據碑文提供的線索,寫了一篇《關侯祖墓碑記》,在論及關羽的年齡時,作出了「關羽生於西漢延熹三年(公元160年)」的結論。
這兩個研究結論是非常接近的,上下相差僅一歲,可以認定關羽的出生時間就在這個時間區間。但劉備的出生時間是有明確歷史記載的,劉備出生在西漢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如果採信胡琦的結論,關羽就比劉備大兩歲;如果採用朱旦的結論,關羽就比劉備大一歲。
這樣就可以推出:《三國演義》裡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拜完之後的兄弟排序是錯誤的,因為不論是大一歲還是大兩歲,關羽都該是劉備的哥哥,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
在非常重視序第的古代社會,搞錯排行序列是非常失禮的。《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懷著敬仰撰寫這個情節的,他不可能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唯一的理由就是,「桃園三結義」在歷史上並非發生過,僅僅是民間的美好傳說,或者作者的美好願望。
或許有人會認為,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是皇室血統,和平民百姓結拜就是屈尊和抬舉,關羽即使比劉備年齡大,也不能在排行上壓過劉備,所以就出現了小說裡說的排行。
古代的確禮法森嚴,但卻似乎沒有任何倫理依據或者社會規則,要求人們去在年齡這樣的自然屬性上弄虛作假、違背真實,即便真的「桃園三結義」,劉備根本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讓一個年歲比自己大的人稱呼自己為哥哥。
(觀點與視角原創作品,歡迎關注本自媒體號並參與互動;文中配圖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