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據證明:如果真有桃園三結義,那麼關羽就該是老大

2020-12-25 觀點與視角

有證據表明如果真有桃園三結義,那麼關羽才應該是其中的老大

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就是「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拋去歷史背景交代,整部作品最激動人心的情節,就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桃花盛開的三月春光裡,叩拜皇天后土,以日月為憑、天地為證,義結金蘭這件事了。

斬黃巾,乃至後面的更加精彩的建功立業,重點是「英雄」二字,強調的都是能力因素;但《三國演義》並不單純是為了講歷史,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它首要的任務是通過事件來解析人性,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進而讚頌人性中的真善美。

「桃園三結義」也並非三個男人結拜如此簡單,其核心在於一個「義」。兄弟之義、君臣之義、夫婦之義、家國大義,整部《三國演義》所貫穿和倡導的核心價值,就是一個「義」字。所以,「桃園三結義」就理所當然成為開篇第一大事件。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包括歷史事件)都是中性的,對人類而言其價值是平等的。唯獨當某個事物與人類的情感發生聯繫的時候,才能深入人心,才能讓人產生分別和取捨。《三國演義》是作者羅貫中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建立的這段時間內所截取的一個片段,以「義」貫穿始終,就讓歷史事件與人類情感找到了一個非常緊密的契合點。東徵西討、殺伐紛爭這是鐵血而明朗的,愛恨情仇卻是微妙而深沉的。兩者一陰一陽,互為表裡。

古典文學裡寫親情作品的鋪天蓋地,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的根脈就是親族關係;寫愛情的也浩若煙海,古老的《詩經》開篇就說男女之愛,後來的儒家則掩耳盜鈴地將其辯解為:為了表明夫婦為人倫之本的倫理觀念。但寫同性之間拋棄了血緣、婚戀關係之外的友情的文學作品,則是比較少的。

《三國演義》則以「桃園三結義」等隨後發生的諸如千裡尋兄、古城相會、戴孝伐吳等一系列情節,描繪出了一場令人讀來盪氣迴腸、思及仰慕萬分的曠古友情。從此之後,世間但凡兄弟結拜,就有了一句必不可少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生死。」

儘管後世的人,特別是男人,對「桃園三結義」非常敬仰和嚮往,儘管真相有時候太過殘酷傷人,但到這裡也不得不離開文學世界,話入正題,從歷史真實的角度探析「桃園三結義」。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人進行完結拜儀式之後,就論年紀長幼排了兄弟次序:劉備為長,關羽次之,張飛居小。後世的許多民間故事、曲藝、戲曲裡,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之間互相稱呼,習以為常地都是「大哥」「二哥」「二弟」「三弟」。

也就是說,從文學世界和民間領域,對「桃園三結義」都是深信不疑的。但事實的確如此嗎?

首先,《史書》上的稱謂暴露了三人的真實關係。《三國志·關羽傳》中說:劉備初起,與關羽、張飛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座(人比較多的公開場合),侍立終日。」

這段話暴露了很多信息,「恩若兄弟」就說明本身就不是兄弟關係,否則就沒有必要用來比喻了。「寢則同床」說明劉備的確是把關羽、張飛二人當作是自己的兄弟。但「寢則同床」僅僅是在私下和生活領域的禮節待遇,到了公開場合,劉備是坐著的,關羽、張飛二人則必須站在身後。

如果真是情同手足的兄弟,關羽、張飛二人不可能連坐的資格都沒有。即便不能平起平坐,但按照尊卑次序坐在不同的位置還是不違背禮法的。從一坐二站的情形看,說明三人的公開關係是尊卑有別的君臣、上下級、隸屬關係。

同樣在《三國志·張飛傳》裡,也有文字表明了三人的關係,說張飛「與關羽共事先主(劉備),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這就說明關羽、張飛二人,與劉備的關係是以臣事君。「飛兄事之」很好理解,就是張飛將關羽當作自己的兄長一樣對待。這也符合人情禮儀,即便在今天的社會,遇到一個年紀比自己大的人,喊一聲「哥哥」再正常不過,並不能說明兩人之間的結拜關係。

《三國志·劉曄傳》裡,關羽被東吳呂蒙設計殺害,魏文帝曹丕召集大臣,探討劉備是否會發兵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劉曄回答:「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羽被殺害了,如果劉備不能為關羽報仇,那麼劉備對關羽的恩就不算全始全終了。」從而果斷作出「劉備一定會發兵攻吳」的論斷。

劉曄的理由,劉備和關羽從公理道德的層面說兩人是君臣關係,但兩人的私人恩情卻是父親和兒子的情感。魏蜀吳三國並立,互為敵對關係,在非常重視「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原則的鬥爭領域,劉曄這樣一位魏國的高級參謀,怎麼可能不知道敵國的首領和高層人物之間「桃園結義」這樣的重大情報,進而把兩人的關係比喻為「父子」?

但凡出現三人關係的時候,要麼就明確表明君臣關係,要麼就用「兄弟」「父子」來比喻,而且整個《三國志》中從來沒有文字對三人「義結金蘭」如此重要的事件作過隻言片語的正面記載。

但僅憑這些就推翻「桃園三結義」的真實性,理由還不充分。因為即便是三人真的義結金蘭了,但在重視血緣關係的古代倫理觀念裡,畢竟和一母同胞以及其他血緣關係的、真正的兄弟還是有差異的,哪怕關係再好,也只能是「恩若兄弟」,這個比喻的喻體是真正意義上的兄弟。

劉曄的「恩若父子」也似乎與劉備與關羽的結義關係不相悖。按照儒家的說法和傳統的倫理觀念,君臣關係其實就是父子關係的升級或者擴大化,臣子忠誠君主,就好比兒子孝敬父母;相反,君主愛護臣子,就好比父母疼愛兒子。

所以,並不能就以上文字證據作出結論,更何況按照「孤證不立」的考證原則,以上說法僅僅來自《三國志》這一部書,作者陳壽也未必掌握所有的史實,不記載或者不認可「桃園結義」也在情理之中。必須有更多的旁證,最好是物證出現,才能構成完整有效的證據鏈。

關羽被東吳呂蒙殺害的時間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但包括《三國志》在內的史書都沒有記載關羽的出生時間,所以關羽的年齡長期是一個謎題。

元代有一個叫胡琦的學者,也不知道用的是什麼考證方法,他認為關羽應該出生在西漢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清朝康熙年間,關羽故裡解州(山西省運城市)有一個人挖井,挖到了關羽的祖墓,挖掘出了一方墓碑,墓碑的銘文對關羽的家世來歷有簡要的論述。

當時有一個叫朱旦的地方官員,前往仔細研究了碑文,並且根據碑文提供的線索,寫了一篇《關侯祖墓碑記》,在論及關羽的年齡時,作出了「關羽生於西漢延熹三年(公元160年)」的結論。

這兩個研究結論是非常接近的,上下相差僅一歲,可以認定關羽的出生時間就在這個時間區間。但劉備的出生時間是有明確歷史記載的,劉備出生在西漢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如果採信胡琦的結論,關羽就比劉備大兩歲;如果採用朱旦的結論,關羽就比劉備大一歲。

這樣就可以推出:《三國演義》裡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拜完之後的兄弟排序是錯誤的,因為不論是大一歲還是大兩歲,關羽都該是劉備的哥哥,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

在非常重視序第的古代社會,搞錯排行序列是非常失禮的。《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懷著敬仰撰寫這個情節的,他不可能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唯一的理由就是,「桃園三結義」在歷史上並非發生過,僅僅是民間的美好傳說,或者作者的美好願望。

或許有人會認為,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是皇室血統,和平民百姓結拜就是屈尊和抬舉,關羽即使比劉備年齡大,也不能在排行上壓過劉備,所以就出現了小說裡說的排行。

古代的確禮法森嚴,但卻似乎沒有任何倫理依據或者社會規則,要求人們去在年齡這樣的自然屬性上弄虛作假、違背真實,即便真的「桃園三結義」,劉備根本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讓一個年歲比自己大的人稱呼自己為哥哥。

(觀點與視角原創作品,歡迎關注本自媒體號並參與互動;文中配圖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假的桃園三結義?關羽才是大哥,桃園三結義真的存在嗎?
    那桃園三結義是文人杜撰還是確有其事呢?實則羽年長,備次之說完劉備的生年,我們再看關羽的生年。清時墓碑被發現,當時還有專門的官員過來進行考察,其中有關羽生年的記載,生於延熹3年,公元160年。根據三結義中按照年齡排序的話,其實關羽是比劉備大一歲的,這就與三結義中年齡排序說法有了衝突的地方。
  • 桃園三結義中,為何高傲的關羽,暴躁的張飛都甘願拜劉備為老大
    桃園三結義只存於三國演義中,因此以三國演義為背景來分析。關於桃園三結義,如果以三國演義中的原文記載來看,劉備是老大,因為三國演義中是這樣記載三人的位次: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也就是說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拜兄弟,是先共同發誓,也就是電視上經常看到的同生共死的那一類誓言,然後三人直接就拜劉備為老大,關羽為老二,張飛為老三,那麼為何高傲的關羽,暴躁的張飛都甘願拜劉備為老大呢?要知道關羽和張飛兩人在當時也算是一流人才,憑什麼甘願聽劉備的呢?
  • 桃園三結義,劉備只排行老二,那為啥關羽張飛都叫他大哥?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的經典章節,影響深遠,以至於在中國,異姓兄弟結拜,往往都要仿效桃園三結義的模式。桃園三結義中劉備是大哥,關羽是老二,張飛是老三。不過據史書記載,論年齡實際上劉備不是三個人中最大的,關羽是老大,他只能排第二,那有什麼歷史依據呢?陳壽在《三國志》中明確記載:劉備死於章武三年,時年六十三歲。關羽和張飛史書記載不詳,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寫的是,關羽死於建安二四年,時年58。張飛在劉備稱帝後,也就是公元221年,被部下殘忍殺害,時年55歲。
  • 三國中有桃園三結義嗎?桃園三結義的意義有哪些?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一段盪氣迴腸、催人淚下的劇情。劉關張三人偶然結識,因為同樣的政治抱負三人走到一起,義結金蘭,從此關羽張飛對劉備生死相隨,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但是在正史中,沒有桃園三結義的記載。那麼,羅貫中先生寫桃園三結義的意義何在呢?
  • 「桃園三結義」背後的歷史真相,劉備與關羽真正的關係像父子?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裡有太多精彩片段。它們對歷史和社會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比如開篇第一回寫的就是劉備、關羽和張飛「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對於這個婦孺皆知的故事。其中有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更是被無數人所模仿。成了華人世界中兄弟情深的經典代表。
  • 三國演義一: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後,劉關張無疑形成了一個政治聯盟,政治主張也很清楚,在桃園焚香結拜的誓詞裡有較為清晰的表達:「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東漢末年,朝綱敗壞,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 結為兄弟拜關羽,那桃園三結義時,劉關張三兄弟拜的又是誰?
    東漢時期,文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武有驍勇善戰的關二哥關羽。後來發生了為人們所熟知的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劉關張三人結拜為兄弟,譜寫了一段傳奇歷史。從那以後,每當有人結拜兄弟的時候,關二哥都成為了膜拜對象。那麼在當時桃園三結義的時候,這三兄弟拜的又是誰呢?時間回到桃園三結義的時候,劉關張三兄弟就這滿園桃花的美麗景色,共同起誓,許下壯志豪言。
  • 桃園三結義時只有張飛劉備,並無關羽,第三個人是他
    桃園三結義流傳至今依然被世人所傳頌,劉關張三人之間的兄弟一起更是感天動地。可古語有云:「世間萬物並無完美無瑕的。」桃園三結義也不例外。這裡並不是否認桃園三結義的正能量,只是,人物關係稍有不同。桃園三結義時有劉備張飛,卻無關羽。
  • 「桃園三結義」到底是政治結盟,還是純粹江湖哥們義氣?
    其實追本溯源的話,桃園三結義是出於政治需要以及人民的渴望才出現的。《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當中,桃園三結義是著名的故事,也是後來許多精彩橋段的基礎。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想到他們祭告天地,焚香而拜,結為異姓兄弟的故事。
  • 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三結義,歷史上是實有其事的!
    網上有很多所謂的專家,斷然否定「桃園三結義」,說這是《三國演義》的虛構,他們的依據是《三國志》中沒有明確的記載。事實上,《三國志》明確說了劉關張之間是有盟誓的!桃園結義,為什麼一定要說桃園,而不是別的什麼樹園果園?這是因為桃木在我國民間文化和信仰上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古中國人認為桃有闢邪的作用,從先秦到東漢、直到近世,我們一直延續了對桃木的崇拜,稱之為「仙木」。
  • 「桃園三結義」被誤讀千年,它的真相你必須要知道
    群雄逐鹿的三國時代,在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中緩緩拉開帷幕。公元188年三四月的一天,在一片灼灼盛開的桃花林中,端放著一黑漆案桌,桌上擺滿了烏牛白馬等祭禮,案前有三人正莊重地焚香跪拜。因此,如果有「桃園結義」之事,他必定不會隱瞞。不僅如此,《三國志》還專門記載了關羽對劉備的稱呼。公元200年,曹操東徵,劉備投奔袁紹,關羽被曹操所擒。曹操久仰關羽大名,對戰俘關羽禮遇甚厚並任命他為偏將軍,但是關羽一直身在曹營心在漢。
  • 桃園三結義時拜的是誰?奇葩網友:拜關羽啊
    桃園三結義,是傳說中最親密的結拜兄弟。劉關張三個人雖是異姓,卻親過同姓。那麼,當初他們結拜時,拜什麼呢?關羽拜自己,一邊拜一邊坐在前面被拜,累死啊?於是又有了這些回答:其餘還有說拜桃的、拜菩薩的巴拉巴拉(至於完全惡搞說拜陳浩南的我們就不理他算了……)。其實,桃園結義的故事,完全是虛構的,歷史上三個人只不過是恩如骨肉,並沒有真正結拜,這是小說家編的。
  • 桃園三結義,只是個美麗的傳說
    現實生活中,不管有沒有認真通讀過《三國演義》,大多數人卻都知道書中「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從作品誕生到現在,可謂是代代相傳。但是,大夥也同樣的認為,故事的核心無非就是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人,因為情投意合,就在涿郡張飛莊後的桃園裡共同結拜。
  • 民間流傳的桃園三結義
    打開《三國演義》,第一回寫的就是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地點就在今天的河北省涿縣。如今當地還殘存著劉、關、張結義的一些遺蹟,在民間仍流傳著他們結義的故事。這故事與小說寫得並不完全相同。
  • 桃園三結義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桃園三結義被羅貫中列為《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個故事,自成書以來數百年的時間裡,眾口傳頌至今,被認為兄弟間義結金蘭的典範。就連民國時期青幫入會儀式上都要插上幾隻桃枝,以示效仿劉關張「不求同日而生,只求同日而死」之意。
  • 桃園三結義:一場「同生共死」的演出,造就了影響千年的經典語錄
    《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高潮部分正是「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後世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總會聯想起他們意氣相投,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牲畜,焚香祈禱,結為異姓兄弟,喊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情形。這個故事經久流傳,影響了華夏一代代熱血男兒,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結拜兄弟。
  • 「桃園三結義」中的桃園在什麼地方?竟是在「土豪」張飛的後花園
    說起三國肯定就會想到桃園三結義,就是因為桃園三結義讓三個男人綁在了一起,成就了一番偉業。「桃園三結義」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磕頭結拜的地方。那這個桃園在什麼地方那?再說一下關羽,關羽在當時就是一個隱姓埋名的殺人逃犯,全國各處的流亡,平時也就是打些零工賺點生活費,也是在溫飽線來回遊蕩的窮人。這樣來說劉備和關羽能結識的話就一點不奇怪了,關羽打零工時比較廢鞋,鞋壞了就去能說會道的劉備那裡買草鞋,一來二去肯定能相熟。
  • 河北有一處景點,專為紀念桃園三結義而建,可惜知道的人不多
    旅遊隨筆:還記得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精彩場景嗎?作為三國迷,每每回憶起當年看三國時候的情形,耳畔總會縈繞著:「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樣的臺詞!雖然說史料上,並無「桃園三結義」的確切典故,但,通過千年的戲文渲染,不是真的,也變成真的了,或許,這就是約定俗成的力量!甚至,至今,在我腦海中,還有這樣的一幅畫面: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好哥們,意氣相投,相見恨晚。
  • 桃園三結義,生死手足情
    三義宮,原為「三義廟」,又稱「漢昭烈帝廟」,坐落於河北省涿州市,是歷史上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故地,為紀念劉備三兄弟在此結義而建。始建於隋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1508年明武宗皇帝朱厚照親賜璽書「敕建三義宮」。整座廟宇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文化底蘊豐厚。
  • 《三國演義》系列——「桃園三結義」
    小太陽人的故事樂園 桃園三結義 有一個名叫劉備的青年,看到告示卻發出了嘆息。 在飯桌上見到了相貌不凡的關羽,於是邀請關羽一起來吃飯,他們發現三人都想要報效祖國,所以談得格外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