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三結義」到底是政治結盟,還是純粹江湖哥們義氣?

2020-12-23 小南史

其實追本溯源的話,桃園三結義是出於政治需要以及人民的渴望才出現的。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當中,桃園三結義是著名的故事,也是後來許多精彩橋段的基礎。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想到他們祭告天地,焚香而拜,結為異姓兄弟的故事。那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詞至今還流傳在中原大地,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後來中國社會流行的結拜異姓兄弟的風俗,在磕頭換帖「義結金蘭」的誓詞中,總少不了桃園結義中的這兩句話。可見,劉、關、張生死與共的深情,已深深地根植入中國人的心中。

歷史上真有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一事?

雖然人們把劉關張三人立為結拜的榜樣,但是歷史上的三人並沒有結義。三人結義其實是《三國演義》作者根據民間傳說以及小說情節內容所需出來的。

一:《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正史中從未提過此事。

《三國志·關羽傳》上記載,劉備在鄉裡聚合徒眾時,關羽、張飛就已投其門下,劉備後為平原相,與關、張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人多的地方),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關羽還說了一句話:「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

從以上可以看出劉、關、張確實是十分密切,患難相攜。關羽、張飛二人對劉備忠心耿耿,在人多的地方終日侍立在劉備左右,保駕護航,不避艱險。但此句只說三人「恩若兄弟」,未見得是結拜兄弟的關係。關羽那句話進一步確定,三人未結拜,因為他稱劉備為「劉將軍」,而並沒有稱之為「大哥」。

《三國志·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年輕時和關羽一起事奉劉備,「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其中,只提到張飛把關羽當兄長一樣看待,未提劉備。而把比自己年長的人當做哥哥來看待,稱呼某人為「哥哥」並不見得就是拜把子兄弟。

《三國志·劉曄傳》記載: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東吳人殺害後,魏文帝曹丕問群臣劉備會不會出兵伐吳,為關羽報仇,侍中劉曄回答說:「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羽被殺害,如果劉備不能為他報仇,對關羽的恩義就不算全始全終了。」劉曄形容他們的私人關係為「恩猶父子」,連「兄弟」二字都未用。

以上記載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劉關張三人關係親密,就像兄弟、父子一樣;第二,沒有史料記載證明三人曾經結拜為兄弟。

二:年齡排序有誤,如果結義,應是關劉張,而不是劉關張。

《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寫到,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當時劉備「年已二十八歲矣」。隨後,他在同一天先後認識了張飛、關羽兩位豪傑,彼此都有相見恨晚之意,於是次日,三人便舉行了膾炙人口的「桃園結義」

《三國演義》中說劉備當時「年已二十八歲」其實是有錯誤的。根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劉備卒於章武三年(223年)夏四月,「時年六十三」。由於古人計算年齡都算虛歲,照此逆推,劉備應生於161年。那麼,中平元年他應該不到二十五歲。

再看關羽。史料記載關羽生年不詳,死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元代學者胡琦經過考證,認為關羽大概生於159年的,要比劉備大兩歲。

清朝康熙年間,有人在關羽的故鄉解州(山西運城市)掘井時,掘到了關羽祖墓的墓碑,上面鐫刻有關羽的家世。當時有個叫朱旦的官員據此寫了一篇《關侯祖墓碑記》,文中稱關羽生於漢延熹三年(160年)。按照這種說法,關羽也比劉備大一歲。

張飛的年齡相對比較好界定。據《關公年譜》記載,張飛小劉備四歲。

綜合上面的信息,可以得出結論,劉關張三人中,關羽最長,劉備次之,張飛最小,假如真有桃園結義,應該是「關劉張」,而非「劉關張」。

由於「桃園結義」不但無太多的歷史依據,且有漏洞,因此不可全信。民間之所以有桃園結義的傳說,可能是對史書中「恩若兄弟」的想像與附會。至於民間傳說和《三國演義》要稱劉備為大哥,是因為劉備是君,關張是臣,從行政級別上看,劉始終大於關、張。

「桃園結義」的歷代演變

《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橋段是作者根據民間傳說,配合小說情節需要而編造出來的,在這部小說成書之前,其實關於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的故事已經在民間就已經流傳很久了。

宋元時期成形

在宋朝,民間就開始流傳「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宋末元初赫經在《重建廟記》中就有。「初,王(關羽)及車騎將軍飛(張飛)與昭烈(劉備)為友,約為兄弟」的說法。到了元朝,這故事越來越完備,並且出現了不同的版本。下面舉兩個有代表性的版本。

元雜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中對該故事是這樣描述的:

蒲州州尹臧一鬼欲謀自立,請關羽為帥。關羽殺死此人,隨後逃往涿州範陽。此時張飛正在當地開肉店。這天,張飛外出,故意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壓住一把刀,告訴夥計,如果有人能從巨石下取出刀,就將肉送給他,分文不取,並讓夥計記住他的住處。不久,關羽路過此店,聽說此事,輕鬆地搬開巨石,從石下取出刀,卻拒絕要肉。張飛回店後得知消息,專門去到關羽入住的客店相訪,並拜關羽為兄長。二人後來又遇到劉備,二人見劉備長相非凡,便邀其一起喝酒。劉備大醉而臥,只見有赤鏈蛇鑽進劉備七竅之中,關羽覺得「此人之福,將來必貴」,於是又共拜劉備為兄長。三人在城外桃園殺牛宰馬,祭告天地,並立誓「不求同日而生,只求同日而死」。

元代《三國志平話》中的「桃園三結義」描寫得更為真實:

關羽是平陽蒲州解良人,生得神眉鳳目,虯髯,面如紫玉,身長九尺二寸,喜看《春秋》《左傳》,每每看到亂臣賊子,就心生怒氣。後來,因本縣官員貪財好賄,殘害黎民,關羽一氣之下將縣令殺了,而後亡命逃遁,跑到涿郡。

涿郡有一本地人,姓張名飛,身長九尺餘,聲若巨鍾,是當地大富人家。這天,他正站在自家門前,恰逢關公走過。張飛見這個漢子生得狀貌非俗,於是向前施禮問候。關公便把自己的事告訴了張飛,聽了關公一席話,張飛覺得關公有大丈夫之志,於是邀其到酒店共敘。二人把盞相歡,言語相投,好像老朋友一樣。

這時,恰逢劉備在街上賣草鞋,賣完後也來酒店中買酒吃。關、張二人見劉備生得狀貌非俗,有說不盡的福氣。於是,關公向劉備敬一杯酒,這劉備也不客氣,一飲而盡。聊了幾句之後,三人乾脆坐在一個桌子上了。喝了一會兒,張飛說此處說話不方便,請劉、關二人去他家中一敘。在張飛家的後桃園內,三人在亭內擺酒暢飲。席間,三人各序年甲:劉備最長,關公為次,張飛最小。於是,三人結為兄弟,大者為兄,小者為弟,又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願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弟。

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達到頂峰

毫無疑問,是《三國演義》把桃園結義這個故事發揚光大,並推上了道德的最高峰。時間進入明代,桃園結義的故事在民間已經流傳甚久,且版本眾多。羅貫中將歷代的「結義故事」去粗留精,刪除了一些荒誕的成分,寫出了「桃園三結義」的經典版本。在《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三人在國難當頭,欲投軍破賊、保國安民、共舉大事這個目標一致的大前提下結為兄弟。這樣一來,故事的立意較其他版本要高,朋友關係也拔高了一截。再加上,《三國演義》本身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它的背景是真實的,因此,「桃園結義」也更加令人信服了。

「桃園三結義」為什麼會在民間被人們津津樂道

在《三國志》為主的正史中,曹操其實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而以劉備為首的劉、關、張、諸葛亮等也並不是正義、忠義的化身,而僅僅是當時三方政權割據中的一方而已。

但在其後的幾個朝代中,這兩方的形象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曹操逐漸變成了奸雄,劉備一方成了正義的化身,尤其是關羽和諸葛亮更是被逐漸神化,被賦予了和皇帝平級甚至高於皇帝的地位。直至今日,我國各地的關帝廟有幾千座,比孔廟還多。這個戲劇化的逆轉主要是在唐、宋時期發生的,南宋時期是主要的轉折點。

北宋末年,在經歷了「靖康之恥」後,北宋政權被金兵所滅,其殘餘勢力無力抗戰,偏安一隅,在臨安(杭州)建立了首都。當時,南宋人對佔據北方的金人恨之入骨。在三國時代,曹操的魏國佔據的就是北方,蜀國和吳國佔據的是南方,因此,在南宋時期,凡是提及三國故事時,曹操就成了人們的假想敵。無能的政府和無辜的人民都一致把對金人的痛恨轉移到了曹操身上。因此人們也就更加拔高劉、關、張的正義的形象。

另外,中國人向來推崇忠義、道義思想,而劉、關、張三人的故事正好滿足了這個心理需求。加之,中國歷史上向來把劉備作為正統的漢室宗族,曹操則被看作是篡權的奸雄,所以,人們也願意讓劉備有兩個武功高強,赤膽忠心的兄弟。而《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明顯是支持劉備而貶低曹操的。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一: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後,劉關張無疑形成了一個政治聯盟,政治主張也很清楚,在桃園焚香結拜的誓詞裡有較為清晰的表達:「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東漢末年,朝綱敗壞,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 三國中有桃園三結義嗎?桃園三結義的意義有哪些?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一段盪氣迴腸、催人淚下的劇情。劉關張三人偶然結識,因為同樣的政治抱負三人走到一起,義結金蘭,從此關羽張飛對劉備生死相隨,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但是在正史中,沒有桃園三結義的記載。那麼,羅貫中先生寫桃園三結義的意義何在呢?
  • 郭柯王「桃園三結義」破局?郭辦:三方幕僚會再約時間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郭柯王」原定18日在桃園合體,不料在最後時刻鴻海創辦人郭臺銘和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先後喊停,「桃園三結義」宣告破局。郭王和臺北市長柯文哲18日受邀出席桃園法會。18日,柯文哲照原定行程出席桃園活動。他低調回應稱,「這種佛門清淨之地,讓世俗之事來幹擾,我看不是很恰當」。聯合新聞網稱,隨著郭柯王「桃園三結義」破局,柯文哲的網絡聲量也持續探底。「聲量看政治」臉書粉絲團的統計顯示,8月1日,柯文哲的臉書粉絲人數還有212.8萬人,不過到18日上午已掉至203.6萬人,「短短18天,就少了9萬餘人」。
  •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到底拜的是誰?
    小編最近看了一部三國電視劇,劇中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拜的竟然是關二爺,當時我就震驚了。然後就看到有意思的網友說,出來混社會拜一下自己不過分啊。還有的網友說,拜關公啊多正常,求人不如求己。首先是拜天地,再是互相敬禮,我們先看《三國演義》第一回原文: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 《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桃園,究竟在哪裡?
    《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桃園究竟在哪裡?《三國演義》第一回 ·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明確地說「桃園三結義」是在涿縣。那麼,三國時代的涿縣,目前在哪裡呢?涿縣,古時為涿郡,後改範陽郡、範陽縣,現在是河北省涿州市。
  • 從「恩若兄弟」到「桃園三結義」,劉、關、張結拜,原來是這樣的
    他們之間的政治、軍事鬥爭持續了數年,最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奪魏國,改國號為晉的故事。僅僅看故事簡介,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在三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時代日新月異,社會矛盾激化。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動蕩的三國時期,自然湧現出一大批英雄。《三國演義》在歷史的基礎上創造了一大批特色鮮明的人物,包括曹操、諸葛亮等。
  • 桃園三結義,只是個美麗的傳說
    現實生活中,不管有沒有認真通讀過《三國演義》,大多數人卻都知道書中「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從作品誕生到現在,可謂是代代相傳。但是,大夥也同樣的認為,故事的核心無非就是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人,因為情投意合,就在涿郡張飛莊後的桃園裡共同結拜。
  • 假的桃園三結義?關羽才是大哥,桃園三結義真的存在嗎?
    前言:想起劉關張,我們就能想到三人那種同生共死的兄弟情義,就能想起桃園三結義,在那座桃花紛飛的莊園,三人許下「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豪邁宣言,這讓我們看的熱血沸騰,看到他們那種同生共死,勢要創下一番基業的時候,我們總是熱血沸騰,而那種生死之交的情義,也是我們所深深敬佩的。
  • 古人講「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炷香」,老祖宗教你看透人性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特別嚮往江湖生活,因為他們的小說或影視劇中看到的江湖,除了打打殺殺之外剩下的都是豪情萬丈。能夠在江湖中闖蕩並快意恩仇,相信也一定是一件特別愜意的事情。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因為現在社會根本沒有真正的江湖。
  • 《CF》火麒麟桃園三結義活動怎麼玩 火麒麟桃園三結義活動地址
    穿越火線預定在9月5日迎來兄弟節,開啟近期展開相關活動,活動包括了9月5日獲取到金蘭結義日的好禮,提供了火麒麟桃園三結義等驚喜,九遊小編CF火麒麟桃園三結義獲取活動入口分享... CF義結金蘭日預熱入口在哪?
  • 桃園結義,一個虛構的故事,為何能夠感動國人數百年?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的第一個故事,即使過了近八百年,這個情節讀罷仍然讓人心生豪氣,盪氣迴腸,然而很遺憾的是,這個充滿感染力的故事並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宋元時期形成的民間故事。可是,為何對史學歷來嚴謹的中國人會對這個故事充滿感情,以至於大有將此「虛事」取代「正史」的勢頭呢?
  • 金星鮮釀「桃園三結義」1.2L罐裝版新鮮上市!
    兄弟之間有兩種東西最為重要一為:義氣;二為:酒1.2L罐裝吹罐而飲豪氣25元/罐鮮活原漿大氣30天保質期隨時盡興霸氣<img align="" alt="夠兄弟,夠懂你 " 金星鮮釀「桃園三結義
  • 河北有一處景點,專為紀念桃園三結義而建,可惜知道的人不多
    旅遊隨筆:還記得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精彩場景嗎?作為三國迷,每每回憶起當年看三國時候的情形,耳畔總會縈繞著:「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樣的臺詞!雖然說史料上,並無「桃園三結義」的確切典故,但,通過千年的戲文渲染,不是真的,也變成真的了,或許,這就是約定俗成的力量!甚至,至今,在我腦海中,還有這樣的一幅畫面: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好哥們,意氣相投,相見恨晚。
  • 一場專訪毀掉郭柯王「桃園三結義」!智商157的柯文哲白忙活了?
    郭臺銘、柯文哲、王金平中國臺灣網8月16日訊 外傳本周日(18日)將上演郭臺銘、柯文哲、王金平的「桃園三結義」,郭柯王會將共謀臺灣地區2020大選(領導人及民意代表選舉)。不過,16日播出的柯文哲媒體專訪節目引發連鎖反應——郭臺銘幕僚劉宥彤先表示,郭臺銘出席可能性不高;王金平表示,「怕高鐵會誤點,去的可能性非常少」,「桃園三結義」確定破局。為何至此?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負責專訪柯文哲的廣播節目主持人黃暐瀚表示,柯文哲「心內話」有點講得太多太白了。網友也笑看柯文哲一場專訪毀掉「桃園三結義」,恐非智商157的柯P所能預料。
  • 民間流傳的桃園三結義
    打開《三國演義》,第一回寫的就是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地點就在今天的河北省涿縣。如今當地還殘存著劉、關、張結義的一些遺蹟,在民間仍流傳著他們結義的故事。這故事與小說寫得並不完全相同。
  • 歌手萬心飛龍向陽三兄弟上演了桃園三結義一目
    網易娛樂4月17日報導 萬心(原名鄭福強)飛龍(原名董守成):自古以來,有一種男人之間深深的情意叫做兄弟之情,可以情同手足,可以肝膽相照,兄弟之間,講義氣,重情意,成就頗多千古佳話,李白的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
  • 桃園三結義,劉關張拜的是什麼?很多人都有種錯覺
    桃園三結義,劉關張拜的是什麼?很多人都有種錯覺桃園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三人結拜歷經千年,非但沒有被歷史淹沒,反而成為一件流傳千古的佳話,更是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這個現象就是「結拜」。「結拜」這個詞聽起來總有些江湖氣息,最主要的還是現在許多武俠劇中都會出現這種橋段,比如說「天龍八部」中喬峰三人的結拜,讓人看著好不過癮,內心豪氣沖天。那麼中國古代結拜是都都像電視劇中演的那樣?首先我們得了解一下「結拜」的由來,其實它還有一個雅稱叫「義結金蘭」。
  • 「桃園三結義」中的桃園在什麼地方?竟是在「土豪」張飛的後花園
    說起三國肯定就會想到桃園三結義,就是因為桃園三結義讓三個男人綁在了一起,成就了一番偉業。「桃園三結義」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磕頭結拜的地方。那這個桃園在什麼地方那?那當然就是劉備的三寸不爛之舌了,劉備在集市上到處宣傳自己的貴族身份,在當時的那種社會向張飛這樣的暴發戶不管是沒落貴族還是強大的貴族都看不起暴發戶商人的,就在這時候劉備向張飛拋出了橄欖枝,張飛一看有貴族搭理自己就屁顛屁顛的跟了劉備混。張飛是個「暴發戶」他是有多有錢那?當時張飛名下有一座「酒店」和一個連鎖肉鋪,還有良田及大院。
  • 《三國演義》中那些婦孺皆知的典故(一)桃園三結義
    今天要說的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典故,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又叫作「生死之交」,即「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表達的是情義大於生死。所以,在八拜之交中,「生死之交」是最讓人熟知的。我們在很多電視劇中都能看到結義的場景,他們結義時講的,就是當年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時說的。
  • 桃園三結義的主人公,他們的武力值如何?又是在哪裡學來的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吳三國為了統一天下,發動了長達60年的戰亂,而在這期間別說出現了非常多的歷史故事跟歷史人物,就像我們非常熟悉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一度成為後世效仿的對象,而他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情義更是讓後世的人銘記跟效仿,但我們都知道三國這樣的一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