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炷香」,老祖宗教你看透人性

2020-12-20 葉三說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特別嚮往江湖生活,因為他們的小說或影視劇中看到的江湖,除了打打殺殺之外剩下的都是豪情萬丈。

能夠在江湖中闖蕩並快意恩仇,相信也一定是一件特別愜意的事情。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因為現在社會根本沒有真正的江湖。

雖然現代社會無法圓大家的江湖夢,但是卻可以通過古裝影視劇過過癮。

俗語「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炷香」,其實就是對江湖的最好詮釋。無論是桃園三結義還是瓦崗寨聚義,都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想像空間,老祖宗教你看透人性。

第一、寧學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是白話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重要橋段之一。小說中寫道:「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劉關張三人是當時社會中,出身不同、秉性各異的三種人,但是他們卻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走在了一起。

桃園結義時三人喊出:「雖不同生,但求同死」的誓言,時至今日依然被當作義結金蘭的口號。相信這三個人在三國時期的影響力,根本無法用語言去描述。

一個賣草鞋的,領著一個屠夫和賣綠豆的小販,在波密詭譎的大動蕩時期,居然闖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下。

桃園三結義之所以會備受世人推崇,主要是因為這三個人雖然出身都比較卑微,但是卻能夠情投意合一起為同一個目標而奮鬥。

雖然最終的結局大家早已經知道,但是他們的兄弟情義和抗爭精神,這非常值得後人學習和銘記。

劉關張三人之間的兄弟情,相信很多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在誘惑大於忠義的時代,關羽和張飛竟然抵擋住了眾多誘惑,一直圍繞在大哥劉備的身旁。

曹操曾用重金和赤兔馬籠絡關羽,但是關羽依然過五關斬六將回到了劉備身邊。

而曾經以販賣豬肉為生的張飛,憑藉一身好武藝為劉備充當急先鋒。在戰場上,他從來都沒有懼怕過敵人,但卻非常喜歡聽劉備的教誨,這就說明這三兄弟絕對是真感情。

後來關羽被呂蒙設計害死,張飛因此而遷怒於兵卒,不幸被兩個叛徒割掉頭顱。而劉備作為蜀漢皇帝,居然也為了替關羽報仇而大動幹戈。

這一戰使原本就虛弱的蜀漢雪上加霜,在戰爭失敗之後劉備一股急火,也追隨關羽和張飛而去。其實從這一點就完全可以看出,劉關張兄弟三人的真情實意。

第二、不學瓦崗一炷香

世人之所以有「不學瓦崗一炷香」的說法,主要因為瓦崗寨眾人,違背了賈柳店四十六友歃血為盟時的誓言。

「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看起來就是一個笑話,世人皆愛忠義、忠勇之人,最痛恨的就是兩面三刀或背叛兄弟的人。

瓦崗寨起義目的就是為了反抗隋朝,在最開始的時候,每個人都為了同一個目標而不斷奮鬥。

但是在小有成績之後,卻出現了內部紛爭。在起義如火如荼之時建立了西魏,並根據影響力和軍功,推選出了皇帝程咬金、李密。

甚至還曾一度成為了十八路反王,以及六十四路煙塵的盟主。在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掩蓋之下,瓦崗寨眾人就各懷鬼胎。

尤其是在換王之後,瓦崗寨開始由盛轉衰,這其實也是瓦崗寨起義軍,開始分裂的關鍵誘因。

再加上在起義的核心人物之間,出現了意見不統一的現象,導致單雄信、秦瓊、羅成、程咬金,以及徐茂公、魏徵等人出走,這其實就為瓦崗寨起義失敗埋下了伏筆。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些核心人物出走之後,也帶走了瓦崗寨最後的餘暉。

雖然瓦崗寨眾人階級不同,並且在結義時各個豪氣沖天。但是到頭來卻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兄弟之間反目成仇。

單雄信對秦瓊、程咬金等人都有大恩,最後卻被他們建立的唐朝斬殺。曾與他們同生死共患難的王伯當,最後也被唐軍萬箭穿心而死。

結 語

俗語「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炷香」,其實赤裸裸地反映出了真假兄弟情。桃園三結義創造了一段佳話,並且這兄弟三人最後也從一而終。

但是瓦崗軍的核心人物,或者說「瓦崗寨四十六友」,最終的結局都以分崩離析為重點。從這一點其實就可以看出,人們寧學桃園結義不學瓦崗一柱香的深意。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
    相信很多人聽說過這句話「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炷香」,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自是不必多說,劉備當時只是個賣草鞋小販,關羽賣綠豆,張飛是個屠夫,三人結拜只因志趣相投、情真意切,因此縱使後來曹操以金錢、權利相誘也未能打垮這情誼。然而瓦崗結拜又是怎樣的呢?
  • 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瓦崗上可以稱為好漢也就二人
    民間有一句話:「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 當初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平黃巾起義開始到反董卓到反曹操 ,最後雖然失敗但是也建立了三分天下,對他們三人來說也算是一種成功了,在看瓦崗賈家樓結拜為兄弟的四十六人,最後因為李密的無能與失策而把即將到手的江山送給了李淵父子,上演了 「蕭妃換玉璽
  • 瓦崗不講義氣嗎?為何會說「寧飲桃園一碗酒,不焚瓦崗一支香」?
    在近代中國如果大家有什麼結拜的事,是要上香的,而上的香也是很有講究。一敬羊角哀左伯桃,二敬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三敬水滸梁山聚義,最後另外要敬半把香要敬瓦崗英豪。敬香可以理解,但是為什麼要敬瓦崗半把香呢?不焚瓦崗一支香為什麼後世會只給瓦崗焚半把香呢?因為瓦崗兄弟結義雖然感天動地,但是其中不乏一些人失義,在李世民消滅掉王世充之後,要在洛陽處斬「小關羽」單雄信,除了徐茂公為其求情,程咬金為其敬酒以外,其他人都是無作為的狀態,一點都不對這位昔日的兄弟表示善意。
  • 「桃園三結義」中的桃園在什麼地方?竟是在「土豪」張飛的後花園
    說起三國肯定就會想到桃園三結義,就是因為桃園三結義讓三個男人綁在了一起,成就了一番偉業。「桃園三結義」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磕頭結拜的地方。那這個桃園在什麼地方那?大家都知道劉備是個沒落的皇族,後稱劉皇叔,我認為劉備八成不是什麼皇族,只是姓劉而已。靠著一雙巧舌如簧的嘴,也是為了招攬買他草鞋的顧客,硬生生的把自己說成沒落皇族。其實是一個靠編賣草鞋為生的窮人罷了。再說一下關羽,關羽在當時就是一個隱姓埋名的殺人逃犯,全國各處的流亡,平時也就是打些零工賺點生活費,也是在溫飽線來回遊蕩的窮人。
  • 很多人有過「拜把子」的經歷,卻很難像桃園三兄弟那樣走完一生
    古來有句老話,叫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說的就是異姓兄弟之間結義的那點故事。男人,特別是青春期或青春末期的時候,是特別喜歡成群結隊出現的,在那個年紀的時候,與異姓兄弟結義的自然不在少數,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如此,甚至有些人還會與不同的人結拜很多次,然而,那些匆匆的結義卻大都沒能夠讓彼此之間的兄弟情保持久遠,反倒是那些成年之後的結義,能夠走到最後。如瓦崗一樣,將近五十號人一起磕頭,可是最後自己人就打了個底朝天,而桃園的三兄弟就不一樣,那才是讓人羨慕的結義典範。
  • 假的桃園三結義?關羽才是大哥,桃園三結義真的存在嗎?
    前言:想起劉關張,我們就能想到三人那種同生共死的兄弟情義,就能想起桃園三結義,在那座桃花紛飛的莊園,三人許下「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豪邁宣言,這讓我們看的熱血沸騰,看到他們那種同生共死,勢要創下一番基業的時候,我們總是熱血沸騰,而那種生死之交的情義,也是我們所深深敬佩的。
  • 民間流傳的桃園三結義
    打開《三國演義》,第一回寫的就是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地點就在今天的河北省涿縣。如今當地還殘存著劉、關、張結義的一些遺蹟,在民間仍流傳著他們結義的故事。這故事與小說寫得並不完全相同。
  • 上香為何要點三炷?每炷香有什麼含義?
    無論是各大廟宇的祭壇,還是各家的小香爐,都插著三炷香。燒香插三炷,拜佛拜三拜,已經約定俗成了。但為何一定是三呢?而不是二或者四呢?多一柱少一柱為何不能為人接受?「三」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偏愛,比如三皇,退避三舍,三打白骨精,三思而後行等等。
  • 三國演義一: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後,劉關張無疑形成了一個政治聯盟,政治主張也很清楚,在桃園焚香結拜的誓詞裡有較為清晰的表達:「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東漢末年,朝綱敗壞,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 《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桃園,究竟在哪裡?
    《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桃園究竟在哪裡?《三國演義》第一回 ·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明確地說「桃園三結義」是在涿縣。那麼,三國時代的涿縣,目前在哪裡呢?涿縣,古時為涿郡,後改範陽郡、範陽縣,現在是河北省涿州市。
  • 三國演義:桃園結義
    俗話說不打不相識,張飛雖然是個粗人,但是他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在平時他雖然武力高強,卻並不欺人,反而十分慷慨地幫助那些窮人。但是想要成為他的朋友首先就得有能力,而武力就是他對別人的考驗。古人云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在那開滿桃花的園 子裡,三個鐵血硬漢結拜為異性兄弟,何等壯哉!這一拜,忠肝義膽,困難相隨,桃園結義……
  • 古人講「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這樣嗎?老祖宗教你看透人性
    人性就是指人的心理屬性,人性有善惡之分也有冷暖之別。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一個善良的人,都會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希望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夠幫助他人渡過難關。每個人都要懂得感恩,有感恩之心,才能夠真正學會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因為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沒有人有義務來幫助你。
  • 三國中有桃園三結義嗎?桃園三結義的意義有哪些?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一段盪氣迴腸、催人淚下的劇情。劉關張三人偶然結識,因為同樣的政治抱負三人走到一起,義結金蘭,從此關羽張飛對劉備生死相隨,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但是在正史中,沒有桃園三結義的記載。那麼,羅貫中先生寫桃園三結義的意義何在呢?
  • 古代人常見的計時方法,一炷香、一盞茶到底指什麼
    眾所周知,古代是沒有鐘錶、手機、電腦等計時的,但是,古人仍要工作學習和農耕,他們是怎麼確定何時該幹什麼呢?手錶、手機、電腦設備配備齊全如我們,尚且對時間的把握不甚理想,那古人又是如何把握住時間,而不至於讓日常生活亂成一團呢?
  • 現代人結拜都拜關羽,那桃園結義關羽拜的是誰?答案與頭炷香有關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提到「桃園三結義」這個演義中的經典橋段,相信不少讀者都曾為之津津樂道。關羽為了結義之情,拒絕曹操許以的高官厚祿,不惜千裡走單騎,也要重回先主劉備麾下。▲「桃園三結義」題材繪畫需要指出的是,「桃園三結義」只是演義杜撰的情節,正史中並沒有劉關張三人結拜的記載。不過三人的關係確實非常不錯,史載三人的關係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 證據證明:如果真有桃園三結義,那麼關羽就該是老大
    斬黃巾,乃至後面的更加精彩的建功立業,重點是「英雄」二字,強調的都是能力因素;但《三國演義》並不單純是為了講歷史,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它首要的任務是通過事件來解析人性,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進而讚頌人性中的真善美。「桃園三結義」也並非三個男人結拜如此簡單,其核心在於一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