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特別嚮往江湖生活,因為他們的小說或影視劇中看到的江湖,除了打打殺殺之外剩下的都是豪情萬丈。
能夠在江湖中闖蕩並快意恩仇,相信也一定是一件特別愜意的事情。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因為現在社會根本沒有真正的江湖。
雖然現代社會無法圓大家的江湖夢,但是卻可以通過古裝影視劇過過癮。
俗語「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炷香」,其實就是對江湖的最好詮釋。無論是桃園三結義還是瓦崗寨聚義,都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想像空間,老祖宗教你看透人性。
第一、寧學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是白話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重要橋段之一。小說中寫道:「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劉關張三人是當時社會中,出身不同、秉性各異的三種人,但是他們卻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走在了一起。
桃園結義時三人喊出:「雖不同生,但求同死」的誓言,時至今日依然被當作義結金蘭的口號。相信這三個人在三國時期的影響力,根本無法用語言去描述。
一個賣草鞋的,領著一個屠夫和賣綠豆的小販,在波密詭譎的大動蕩時期,居然闖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下。
桃園三結義之所以會備受世人推崇,主要是因為這三個人雖然出身都比較卑微,但是卻能夠情投意合一起為同一個目標而奮鬥。
雖然最終的結局大家早已經知道,但是他們的兄弟情義和抗爭精神,這非常值得後人學習和銘記。
劉關張三人之間的兄弟情,相信很多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在誘惑大於忠義的時代,關羽和張飛竟然抵擋住了眾多誘惑,一直圍繞在大哥劉備的身旁。
曹操曾用重金和赤兔馬籠絡關羽,但是關羽依然過五關斬六將回到了劉備身邊。
而曾經以販賣豬肉為生的張飛,憑藉一身好武藝為劉備充當急先鋒。在戰場上,他從來都沒有懼怕過敵人,但卻非常喜歡聽劉備的教誨,這就說明這三兄弟絕對是真感情。
後來關羽被呂蒙設計害死,張飛因此而遷怒於兵卒,不幸被兩個叛徒割掉頭顱。而劉備作為蜀漢皇帝,居然也為了替關羽報仇而大動幹戈。
這一戰使原本就虛弱的蜀漢雪上加霜,在戰爭失敗之後劉備一股急火,也追隨關羽和張飛而去。其實從這一點就完全可以看出,劉關張兄弟三人的真情實意。
第二、不學瓦崗一炷香
世人之所以有「不學瓦崗一炷香」的說法,主要因為瓦崗寨眾人,違背了賈柳店四十六友歃血為盟時的誓言。
「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看起來就是一個笑話,世人皆愛忠義、忠勇之人,最痛恨的就是兩面三刀或背叛兄弟的人。
瓦崗寨起義目的就是為了反抗隋朝,在最開始的時候,每個人都為了同一個目標而不斷奮鬥。
但是在小有成績之後,卻出現了內部紛爭。在起義如火如荼之時建立了西魏,並根據影響力和軍功,推選出了皇帝程咬金、李密。
甚至還曾一度成為了十八路反王,以及六十四路煙塵的盟主。在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掩蓋之下,瓦崗寨眾人就各懷鬼胎。
尤其是在換王之後,瓦崗寨開始由盛轉衰,這其實也是瓦崗寨起義軍,開始分裂的關鍵誘因。
再加上在起義的核心人物之間,出現了意見不統一的現象,導致單雄信、秦瓊、羅成、程咬金,以及徐茂公、魏徵等人出走,這其實就為瓦崗寨起義失敗埋下了伏筆。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些核心人物出走之後,也帶走了瓦崗寨最後的餘暉。
雖然瓦崗寨眾人階級不同,並且在結義時各個豪氣沖天。但是到頭來卻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兄弟之間反目成仇。
單雄信對秦瓊、程咬金等人都有大恩,最後卻被他們建立的唐朝斬殺。曾與他們同生死共患難的王伯當,最後也被唐軍萬箭穿心而死。
結 語
俗語「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炷香」,其實赤裸裸地反映出了真假兄弟情。桃園三結義創造了一段佳話,並且這兄弟三人最後也從一而終。
但是瓦崗軍的核心人物,或者說「瓦崗寨四十六友」,最終的結局都以分崩離析為重點。從這一點其實就可以看出,人們寧學桃園結義不學瓦崗一柱香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