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這樣嗎?老祖宗教你看透人性

2020-12-20 趣聞文史

人性就是指人的心理屬性,人性有善惡之分也有冷暖之別。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一個善良的人,都會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希望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夠幫助他人渡過難關。

每個人都要懂得感恩,有感恩之心,才能夠真正學會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因為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沒有人有義務來幫助你。然而當你遇到困難,有人能夠伸出援手,就要時刻感激對方為你的付出,尋求回報對方的機會,這樣的人生才能更開闊。

實際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感恩。有的人在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對他人感恩戴德。然而一旦習慣了他人的給予和付出,自己就會變得越來越懶散,甚至認為別人的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古人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有著深刻的道理。

一、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古代生產力相對落後,老百姓非常重視農田的產量。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就會導致地裡的收成嚴重減產,甚至一家人過著忍飢挨餓的生活。但是這並不代表所有的人都窮得沒飯吃,也有的人經濟條件比較好,就會給予窮苦百姓物質上的幫助。

當你在最困難的時候,有人真心地伸出援手拉你一把,幫助你能夠早日渡過難關。所以應該從心裡也感激他人的付出,等到家庭條件明顯好轉,就會想辦法回報別人的恩德。

誰都有困難的時候,鬥米之恩人能夠讓人銘記在心,「一飯之恩」也會讓人感激涕零。所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儘量幫助他人,既收穫了朋友的信賴,也為自己種下善良的種子,一旦自己需要他人幫助,自然就會有人毫無保留地為你付出。

樂於助人是一種美德,也是真善美的表現,但是助人「過度」就不是一個好現象。

如果一直伸出援手幫助他人,當別人渡過難關之後,仍然會繼續的施以援手,這種「大善人」的做法就把人養叼了,甚至讓對方變得懶散、無所事事,甚至「養」出了仇人。

人的欲望是無限的,當一個人的小願望很容易達成,那麼就會有更大的奢望,甚至希望能夠不勞而獲。當一個人發現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親戚朋友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就會習慣向別人伸手索要財物。

久而久之,貪婪的性格越來越明顯,就會讓他想要索取更多東西,一旦不再給予幫助,就讓對方心生怨念,甚至會結下仇恨。

所以古語有「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之說,人生在世善良也要有個度,受人恩惠要銘記在心,這才能夠有更美好的未來。

二、俗語寫出人之本性

人們口中常說一句話「世上還是好人多,」這裡所說的好人就是善良的人。善良也要有一定的原則和底線,如果過度善良,人們會認為你軟弱好欺負。

善良是人本性中最純潔的一面,「善良」的恰到好處,別人才能夠記住你的恩德。「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寫出了人的真本性。

在別人困難的時候你給予幫助,他就會時刻記住你的恩情,並且感激你對他的幫助。然而你經常給予他生活上的幫助,就會認為這種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甚至是自己應該有的權利。

幫助別人時間長了或者幫助過多了,這種幫助就會變成意志消沉的蜜糖,對方嘗到了不勞而獲的甜頭,就希望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時刻出現在自己身上。不但對別人的幫助沒有一顆感恩之心,還會變本加厲的索取,最終導致了「擔米養仇」的結局。

「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要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一旦遇到困難,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也是本分。所以不能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要學會回報他人的恩情,正所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不能覺得別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結 語

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但是一定要把握好這種「善良」的度。過度的善良別人會認為你是傻子,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索取,甚至會做出「恩將仇報」的事情,所以無論是幫助別人還是受人恩惠,都要做到適可而止。

古代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有著深刻的含義。所以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一定要適可而止,過度的幫助只能讓別人產生依賴性,如果一次不幫助就會產生仇恨心理,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要做到恰到好處。

相關焦點

  • 古人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告訴你,什麼叫做人性
    古人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告訴你,什麼叫做人性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們,要學會感恩,除了父母,沒有誰有義務幫助我們,所以當有人願意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我們一定要懷著感恩之心,並且尋求合適的機會回報對方。
  • 農村老話:「擔米養仇、鬥米養恩」,這句話什麼意思?
    農村老話:「擔米養仇、鬥米養恩」,這句話什麼意思?「擔米養仇、鬥米養恩」這句俗語,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俗語,事實上,這句話主要是講人情世故的。「擔米養仇、鬥米養恩」這句話我們照字面理解,就是說,你給人一鬥米就能養一個「恩人」,而給一石米就會養出「敵人」,也許有些人不明白了,同樣是為了幫助別人,為什麼你幫助得越多反而會樹敵呢?
  • 農村老話常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其實深究起來,與「救急不救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麼,農村老話常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看看吧!插圖【一種聲音】送人一鬥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一個人快餓死了,你給他一鬥米,他會當你是恩人。
  • 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在農村廣為流傳,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我們也知道農村有很多廣為人知的俗語,農村的這句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你們聽說過嗎?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我知道有很多農村的老人很相信這句俗語,儘管有的俗語根本沒有什麼道理可言。在我們眼中,農村老人的這一做法就有點迷信了,當然了,我們還是比較相信科學的。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古人這麼說
    自古民間就流傳著一句俗話,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乍一聽覺得很有道理,細想之後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現代的社會雖然說我們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很多了,但難免還是有一些人生活拮据,貧衣少食,有時偶爾看到,就算是個陌生人難免也會心生憐憫。
  • 俗話說「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武松一生的汙點,就因他不懂感恩
    武松的作為,正應了老祖宗的那句「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的俗語。老祖宗早已看透了人心,才有此一言。當初武松在老家醉酒後和人爭鬥,一不小心將人家打暈了。武松是什麼力道?那可是能夠將四五百斤重的石頭拋著玩的,那一拳下去,可不就傷筋動骨了!武松見那人不醒,誤以為自己將人家打死了,於是逃到了柴進的莊子上避難。
  • 在農村有這麼一句老話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什麼意思呢?
    還有人會說你這人無情冷漠太可惡等等,難道是我們不夠善良,不夠資本去幫助別人嗎?不是的,生活在當下,正因為我們的善良反而遭到這社會的理所當然而被傷害。一而再再而三的使人與人之間有了一種自我保護的屏障,而選擇冷漠。那麼在農村老人常說的這句「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又是什麼意思呢?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中華文化傳承上千年,這其中有諸子百家,也有唐詩宋詞,每個時代都有不一樣的特點,稍有文化的寄情於詩歌,留下了不少傳承千古的經典詩歌,而那些普通人自然也有自己文化傳承的方式,他們所創作出來的被後人們稱之為俗語
  • 農村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還有這一種用法
    農村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還有這一種用法文/尋瀾前幾年因為綜藝火了的大衣哥朱之文,想必大家都知道他。他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平時的出鏡率也比其他人少了很多。有人稱他為明星,但是他卻不這樣認為。他覺得他就是一個農民形象,而且恰恰也是因為這種接地氣的感覺,使得很多人都認識了他。今天給大家講一下這句農村俗語的這種用法,農村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什麼意思?這就要從大衣哥說起,他沒有明星架子,他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會記得自己是一位農民,他從不忘本,也不追逐名利。
  • 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啥道理呢?
    導語: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何道理呢?話說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水平,可是現實生活中,農村人所知道的知識和人生道理,一點也不比現在讀書人少。甚至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很多讀過很多書的人,所知道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比不上農村人。
  • 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什麼意思?許多人深有體會!
    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的事,老人摔倒,好心人去扶,卻反被老人家屬要求賠償,這樣的事不在少數,現實就是這麼殘酷,總有人利用我們的善良將我們傷的遍體鱗傷。民間有一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道盡了人性,我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
  • 「評」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大衣哥」朱之文為啥被人常黑?
    (澎湃新聞綜合自 單縣公安局、@朱之文等)大衣哥朱之文曾發感慨「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引發了大家的一輪猜測。被人欠錢不還還?  很多網友在懷疑是不是大衣哥又借錢給別人沒收到好報了。大衣哥的憨厚讓人感動,畢竟說到借錢,不是親戚朋友也沒人上門跟你借。  不管是哪種情況,大衣哥的此番感慨肯定與錢脫不了干係。什麼是: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對這幾種人太好,吃虧的只會是自己
    很多人都把這些不當回事,但是有些話結合實際來看,還是很有道理的,比如這一句「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一個人快餓死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他會很感激,但是如果你給的多了,有一天不再給他米的時候,他就會覺得你是個壞人。
  • 升米養恩,鬥米養仇
    「升米養恩,鬥米養仇」,講的就是當一個人窮困潦倒時,你給他一點幫助,他會感恩戴德。而當你老是給他幫助他,當他再遇到困難,他認為你給他幫助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你不幫助他,或者幫助減少時,他反而會心生怨恨,反目成仇。這揭示了人的弱點,不知足,不記恩。對於這種現象,反應在心理學上,那就是持續的、過多的幫助會讓人認知失調。
  • 農村老話說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正確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句人生經驗總結出來的老話,同時也是人情世故,是煙火人間,是人性的一部分,是多少人發出的無奈感嘆。這句話用在古代合適,用在現代也合適,用在未來同樣也合適。借錢者後悔得不行,早知道這樣,還不如之前不借呢。這個事情和鬥米恩,擔米仇雖然事情不同,但是道理是相通的。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直指人性,一定要遠離這三種人
    積極向上的人際關係可以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人生變得更加便捷。但相反,一些低質量的人際則可能拖慢你的生活節奏,甚至拖垮你的整個人生。因此辨人識人也非常重要。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關於人性的至理名言。今天給大家選了三句,句句直指人性,教會我們遠離這三種人。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三)
    《育人筆記》格局篇之十三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三)李炳華前面兩篇中所談到的案例,雖然不能說比比皆是,但至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並不稀缺。生活中最傷人的是,有時候你會不可思議地發現,有一些長期相處的朋友,十件事你對他做好了九件,只要有一件不如他的意,他就不記得你對他的好,只記得不如意的地方,甚至會按耐不住指責、呵斥乃至就翻臉。
  • 老祖宗10句話說透人性: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酒喝多了人會臉紅,神志不清,會幹出發酒瘋、說胡話等行為,但這些行為只會讓你丟面子,讓你感到羞愧。 在面對金錢誘惑時,人做出的行為要比喝醉酒時可怕的多。 在貪念的驅使下,人會突破各種底線,心也會變黑。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澳大利亞民眾的舉動,真實驗證了這句話
    而澳洲進口商出現牛肉質量問題遭到中國禁入指令後,認為中國在打擊報復,不從自身找原因,只會怪責中國,實在是應了中國那句老話「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啊。澳大利亞作為出口大國,其重要的經濟支柱就是各類出口商品,其中農產品和初級資源產品為主。
  • 一碗米養個恩人,一鬥米養個仇人!深度好文!教你看透人性!
    這時,富的一家買到了很多糧食,出於好心,就給窮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這窮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認為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往感謝富人。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裡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鬥吧。這窮的千恩萬謝地拿著一鬥米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