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往往蘊含著先民的智慧,是由長久的生活經驗中,凝結出來的智慧結晶,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卻往往發人深省、寓意深刻。在農村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其實深究起來,與「救急不救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麼,農村老話常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種聲音】
送人一鬥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一個人快餓死了,你給他一鬥米,他會當你是恩人。你給他一擔米,他會要更多,不給則恨你。一粒米都不給他,他反而不會怨恨你。如果一個人有困難了,在危難時候適當幫助助救濟一下,他會對你非常感激,把你當恩人看待。如果他是一個貪得無厭之人,你幫助他越多,他越認為是理所當然,突然你不幫他了,他就會不滿足,不認你的恩情,反而就會把你當仇人。
在現代仍有很多這樣的人。有一個饅頭包子店的老闆,是一個熱心腸的人,看到很多流浪漢,乞丐,環衛工人吃不上飯,就免費給他們發放一些饅頭包子給他們。時間長了,就有些人不滿意了,有的希望能多給些,有的希望不要饅頭包子,能不能給錢,還有的質疑老闆的動機。後來,老闆不勝其煩,就停止免費發放包子了。有些人,就在店門口,栽贓,破口大罵。
就像我們小時候讀過的寓言故事「農夫與蛇」,要幫助也要幫助善良的人,如果你幫助的是小人,不知道感恩的人,說不定還會反咬你一口。「鬥米恩,擔米仇」這句話告訴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你想做一個善良的人一定要有一個度,如果對方是一個貪得無厭,不停索取,不思進取,不懂感恩的人,請收起你的善良,不要讓他濫用你的善心。
【另一種聲音】
農村的這句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許多年來人們生活經驗的智慧積累!字面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在他人遇到像饑荒這樣的困難時,給人一鬥米以緩燃眉之急,則受贈者必感恩不盡!如果你總是這樣沒完沒了的給,一旦形成習慣了,受贈者就會覺得是應該的了,當施捨的量達到了上擔的量,則習慣已成,你不繼續給,就會惹起受贈者的恨意!
一鬥米的饋贈可以視為恩人之舉;而持續不斷的施捨就會有結仇的那一天!這就是人生哲學!雖然這不見得是普遍現象,但在人性面前,這種規律性還是很普遍的,這也就指導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怎樣互幫互助,和諧相處的基本原則!「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俗語同樣反映的是幫人的高境界,如今在精準扶貧領域,國家政策所支持的正是產業扶貧,讓貧困戶自身獲得造血功能,這是真正脫貧的有效途徑。
如果讓貧困戶靠低保、救濟過上了生活,也就會"鬥米恩人,擔米仇人",一旦不以民政手段扶持,就會成為社會的問題,甚至不安定的因素!所以,在扶危濟困的情況時,還用一句通俗語"該出手時就出手",同時,一定時機"該收手時就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