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常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

2020-12-17 農民趣談

農村俗語往往蘊含著先民的智慧,是由長久的生活經驗中,凝結出來的智慧結晶,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卻往往發人深省、寓意深刻。在農村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其實深究起來,與「救急不救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麼,農村老話常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看看吧!

插圖

【一種聲音】

送人一鬥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一個人快餓死了,你給他一鬥米,他會當你是恩人。你給他一擔米,他會要更多,不給則恨你。一粒米都不給他,他反而不會怨恨你。如果一個人有困難了,在危難時候適當幫助助救濟一下,他會對你非常感激,把你當恩人看待。如果他是一個貪得無厭之人,你幫助他越多,他越認為是理所當然,突然你不幫他了,他就會不滿足,不認你的恩情,反而就會把你當仇人。

農村景色

在現代仍有很多這樣的人。有一個饅頭包子店的老闆,是一個熱心腸的人,看到很多流浪漢,乞丐,環衛工人吃不上飯,就免費給他們發放一些饅頭包子給他們。時間長了,就有些人不滿意了,有的希望能多給些,有的希望不要饅頭包子,能不能給錢,還有的質疑老闆的動機。後來,老闆不勝其煩,就停止免費發放包子了。有些人,就在店門口,栽贓,破口大罵。

農村景色

就像我們小時候讀過的寓言故事「農夫與蛇」,要幫助也要幫助善良的人,如果你幫助的是小人,不知道感恩的人,說不定還會反咬你一口。「鬥米恩,擔米仇」這句話告訴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你想做一個善良的人一定要有一個度,如果對方是一個貪得無厭,不停索取,不思進取,不懂感恩的人,請收起你的善良,不要讓他濫用你的善心。

農村

【另一種聲音】

農村的這句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許多年來人們生活經驗的智慧積累!字面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在他人遇到像饑荒這樣的困難時,給人一鬥米以緩燃眉之急,則受贈者必感恩不盡!如果你總是這樣沒完沒了的給,一旦形成習慣了,受贈者就會覺得是應該的了,當施捨的量達到了上擔的量,則習慣已成,你不繼續給,就會惹起受贈者的恨意!

農村

一鬥米的饋贈可以視為恩人之舉;而持續不斷的施捨就會有結仇的那一天!這就是人生哲學!雖然這不見得是普遍現象,但在人性面前,這種規律性還是很普遍的,這也就指導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怎樣互幫互助,和諧相處的基本原則!「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俗語同樣反映的是幫人的高境界,如今在精準扶貧領域,國家政策所支持的正是產業扶貧,讓貧困戶自身獲得造血功能,這是真正脫貧的有效途徑。

農村景色

如果讓貧困戶靠低保、救濟過上了生活,也就會"鬥米恩人,擔米仇人",一旦不以民政手段扶持,就會成為社會的問題,甚至不安定的因素!所以,在扶危濟困的情況時,還用一句通俗語"該出手時就出手",同時,一定時機"該收手時就收手」

相關焦點

  • 農村老話:「擔米養仇、鬥米養恩」,這句話什麼意思?
    農村老話:「擔米養仇、鬥米養恩」,這句話什麼意思?在農村,很多老人在雨天不能在田裡幹活或喝酒的時候,常常聚在一起聊聊家常,有的時候就會說一些俗語,有的俗語會讓人受益終生,而小編也比較喜歡聽老人說這些俗語,總覺得這些俗語有很強的「感染力」。下面小編就要給大夥說句農村俗語,大夥來看看有沒有聽過這句俗語呢?
  • 在農村有這麼一句老話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什麼意思呢?
    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農村人的印象大多都是以純樸善良而著稱,雖然會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憑著自己的能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也有部分人選擇冷漠遠離來作為自己的保護屏障,而選擇遠離有需要幫助的人或親人。一旦不給與幫助呢?
  • 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在農村廣為流傳,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相信在我們中間,有很多人是來自農村的,有些人就是從小是在農村生長,免不了在農村聽了很多俗語。我們也知道農村有很多廣為人知的俗語,農村的這句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你們聽說過嗎?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啥道理呢?
    導語: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何道理呢?話說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水平,可是現實生活中,農村人所知道的知識和人生道理,一點也不比現在讀書人少。甚至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很多讀過很多書的人,所知道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比不上農村人。
  • 農村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還有這一種用法
    農村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還有這一種用法文/尋瀾前幾年因為綜藝火了的大衣哥朱之文,想必大家都知道他。他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平時的出鏡率也比其他人少了很多。今天給大家講一下這句農村俗語的這種用法,農村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什麼意思?這就要從大衣哥說起,他沒有明星架子,他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會記得自己是一位農民,他從不忘本,也不追逐名利。當然也像很多人出了名之後一樣,每天他們家門口都有好多人來看,而且很多媒體也都會在大衣哥家的門口來採訪或者是拍照。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古人這麼說
    自古民間就流傳著一句俗話,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乍一聽覺得很有道理,細想之後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現代的社會雖然說我們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很多了,但難免還是有一些人生活拮据,貧衣少食,有時偶爾看到,就算是個陌生人難免也會心生憐憫。
  • 農村老話常說:鬥米養恩湧泉報,擔米養仇莫過夜,學知識了
    農村老話常說:鬥米養恩湧泉報,擔米養仇莫過夜,學知識了很多人在農村都待過,都知道農村在以前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在災荒的年年頭,吃不上飯是常有的事。通常情況下我們都知道,這個時候你要是去誰家借糧食,借米下鍋,人家要是給你一鬥米,你可不能忘記人家的恩德,要知道大家都沒有,能借給你別人也是從牙縫裡擠出來的,你一定要把這個人記一輩子。這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我要把你的恩情記一輩子,我會把你對我這份兒恩情,記在心裡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農村老話叫鬥米養恩湧泉報。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中華文化傳承上千年,這其中有諸子百家,也有唐詩宋詞,每個時代都有不一樣的特點,稍有文化的寄情於詩歌,留下了不少傳承千古的經典詩歌,而那些普通人自然也有自己文化傳承的方式,他們所創作出來的被後人們稱之為俗語
  • 農村老話說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正確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句人生經驗總結出來的老話,同時也是人情世故,是煙火人間,是人性的一部分,是多少人發出的無奈感嘆。這句話用在古代合適,用在現代也合適,用在未來同樣也合適。現在借糧的人不多了,但是這句話用在現在一點也不過時,還是有道理,我們說一下這句話的意思,然後說一下這裡面的智慧。一、這句話啥意思不知道有沒有朋友經歷過,自己的朋友或者親戚有了困難,找別人借錢,別人都沒借,找到自己時,自己看他實在困難,恰好自己手頭也有點寬裕,於是就借給了他。
  • 古人講「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這樣嗎?老祖宗教你看透人性
    所以古人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有著深刻的道理。一、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古代生產力相對落後,老百姓非常重視農田的產量。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就會導致地裡的收成嚴重減產,甚至一家人過著忍飢挨餓的生活。但是這並不代表所有的人都窮得沒飯吃,也有的人經濟條件比較好,就會給予窮苦百姓物質上的幫助。
  • 古人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告訴你,什麼叫做人性
    古人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告訴你,什麼叫做人性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們,要學會感恩,除了父母,沒有誰有義務幫助我們,所以當有人願意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我們一定要懷著感恩之心,並且尋求合適的機會回報對方。
  • 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什麼意思?許多人深有體會!
    民間有一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道盡了人性,我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快要餓死時,你給他一鬥米,他會對你感恩,若你給了他一擔米,他就會抱怨你為什麼不能給的更多點,反而會因此對你心懷不滿。
  • 俗話說「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武松一生的汙點,就因他不懂感恩
    武松的作為,正應了老祖宗的那句「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的俗語。老祖宗早已看透了人心,才有此一言。當初武松在老家醉酒後和人爭鬥,一不小心將人家打暈了。武松是什麼力道?那可是能夠將四五百斤重的石頭拋著玩的,那一拳下去,可不就傷筋動骨了!武松見那人不醒,誤以為自己將人家打死了,於是逃到了柴進的莊子上避難。
  • 「評」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大衣哥」朱之文為啥被人常黑?
    (澎湃新聞綜合自 單縣公安局、@朱之文等)大衣哥朱之文曾發感慨「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引發了大家的一輪猜測。被人欠錢不還還?  很多網友在懷疑是不是大衣哥又借錢給別人沒收到好報了。朱之文在成功後不僅努力為村裡修路,還為慈善拍賣大衣…可同村村民們竟然說:這對他是九牛一毛,他要想叫俺說他好,就為莊上每人買輛小轎車、一人再給1萬塊錢。這段報導的視頻其實是有的,但是大衣哥與村民都一致否認,都說是玩笑話。但是小編覺得,或許大衣哥是為了維個好人緣,村民們是為了漂白自己的形象吧,畢竟心裡沒想過眼裡沒見過的事情,隨口也說不出來。  微博經紀人瞎說?
  • 老農民常說:「鬥米養斤雞,斤雞換鬥谷」在暗喻著什麼?
    自古的老話都是飽含哲學的,中國的做人精粹,天氣預報以及生活經驗都能用一兩句話來概括全了,但也正是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導致後人對中國的這些古話都出現了很大的歧義。就好比農村人常說的「鬥米養斤雞,斤雞換鬥谷」,「鬥米養恩,石米養仇」。
  • 農村老話「送人鬥米記恩,送人擔米記仇」,讀起很糙,卻韻味十足
    導語:農村老話「送人鬥米記恩,送人擔米記仇」,讀起很糙,卻韻味十足在農村,人們都是喜歡聚在一起閒聊,而且聊天的過程中呢,一些老人就喜歡說一些老話,以此來教育現在的年輕人,這些老話也可以叫做俗語、諺語,算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了,它們都通俗易懂、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澳大利亞民眾的舉動,真實驗證了這句話
    要說最近的中澳關係,那真的是非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的,可以說自疫情爆發之後,中澳關係出現了自1972年以來最劇烈的變化,澳大利亞緊跟美國的腳步在毫無事實依據的情況下強行抹黑中方,令中澳關係迅速降至冰點。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對這幾種人太好,吃虧的只會是自己
    很多人都把這些不當回事,但是有些話結合實際來看,還是很有道理的,比如這一句「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一個人快餓死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他會很感激,但是如果你給的多了,有一天不再給他米的時候,他就會覺得你是個壞人。
  • 議論文「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俗語的由來與啟示
    鬥米恩,是指如果你在危難的時候給人很小的幫助,人家會感激你。可如果給人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了幫助,反而會讓人忌恨。這句老話來源有一個故事:從前,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平時關係還不錯。這兩家本來沒有什麼恩怨的,可是,這一年,老天爺發怒,降下了災禍,田中顆粒無收。這窮的一家沒有了收成,只好躺著等死。這個時候,富的一家買到了很多糧食,想著大家鄰居的,就給窮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這窮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認為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往感謝富人。
  • 升米養恩,鬥米養仇
    「升米養恩,鬥米養仇」,講的就是當一個人窮困潦倒時,你給他一點幫助,他會感恩戴德。而當你老是給他幫助他,當他再遇到困難,他認為你給他幫助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你不幫助他,或者幫助減少時,他反而會心生怨恨,反目成仇。這揭示了人的弱點,不知足,不記恩。對於這種現象,反應在心理學上,那就是持續的、過多的幫助會讓人認知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