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聽說過這句話「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炷香」,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自是不必多說,劉備當時只是個賣草鞋小販,關羽賣綠豆,張飛是個屠夫,三人結拜只因志趣相投、情真意切,因此縱使後來曹操以金錢、權利相誘也未能打垮這情誼。然而瓦崗結拜又是怎樣的呢?
他們總共四十六人,因此也被稱為瓦崗寨四十六友,於賈家樓聚義反隋。這其中有二十二位是綠林好漢,說白了就是打著「替天行道」的強盜,有魏徵、徐茂公、單雄信等人;還有十四人來自北平府王府,有羅成、杜差等人;七個衙門人員,秦瓊、金甲等;還有一位來自太原侯的門婿柴紹;兩位是開店的掌柜,賈潤甫、柳周臣。也就是他們可以分為五類人,綠林好漢、王府人員、衙門公差、侯爺女婿、店鋪掌柜。身份不同他們的利益也不同,這也是他們最後自相殘殺的重要原因。
原本這一撥人是不可能聚在一起的,畢竟一些人是強盜,一些人是公差,他們聚在一起是因為給秦瓊的面子,因為當天是秦瓊的母親的大壽。秦瓊為了款待眾英雄在賈家樓設下酒宴,當時綠林好漢一夥已有起義之心,又見酒宴上好漢眾多,將來必大有用處,於是徐茂公勸說秦瓊趁此機會聚義反隋,然而秦瓊覺得時機未到沒有同意。徐茂公不想放棄這絕好的機會,又提出結義的主意,只要眾人答應結義,那此後便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到時候不想反的也得反了。
前來祝壽的都與秦瓊交往很深,秦瓊提出結義一事雖然有些人不樂意,但是也不好不給秦瓊面子,只好答應下來。原文說:「其中雖然也有一半個不大樂意的,可是一見大夥如此熱心,也就隨聲附和了。」所以說這一支團隊並非為了共同的目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結義之事只是逢場作戲,因此後來分崩離析、自相殘殺也是情有可原。後來四十六友各自為主,單雄信與徐茂公割袍斷義、與羅成大打出手,最後是死在羅成手裡,當年結拜的兄弟卻無人上前阻止。四十六人當日許下諾言生死與共,而真到了生死與共的時候,眼裡只剩下了自己。
瓦崗結義英雄強,齊聚山東祝壽康,奈何結義非本心,不燒瓦崗一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