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已久的寶寶降生了!天真的眼睛,可愛的臉蛋,他們是把快樂帶到家庭中的小天使。
但是「小天使」偶爾也有「小惡魔」的一面,餓了要抱,哭了要抱,醒了要抱,寶寶睡不好,爸爸媽媽也別想睡個安穩覺。
寶寶每天應該睡多久?怎樣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繼續閱讀文章,看看兒科李瀟穎醫生帶來的詳細解答吧。
隨著現代醫學水平的提高, 既往嚴重影響兒童健康的感染性疾病和營養性疾病罹患率已經有了明顯的下降,生活水平和生存質量的提高的同時,也使得人們對於兒童的睡眠等行為健康問題更為關注。
睡眠是人體生命的重要生理過程,人一生中有1/3的時間要在睡眠中度過,睡眠對於腦功能的發育和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它能鞏固記憶和保證大腦發揮最佳功能,也能促進兒童的生長發育、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可以說良好的睡眠對促進兒童體格健康,心理健康,保持終身良好健康狀況都是至關重要的。
孩子們到底每天該睡多久,是在門診最容易被家長們問到的問題。不同年齡的嬰幼兒和兒童,每天需要的睡眠時長是不同的,下圖是美國睡眠醫學學會和美國兒科學會制定推薦的兒童睡眠時間。
推薦兒童睡眠時間
東西方的睡眠文化不同,亞洲地區更容易有和嬰幼兒共床(bed-sharing)的習慣,也因此會容易有夜醒頻繁或者依賴奶睡/抱睡的問題。
現有數據顯示嬰幼兒期,亞洲地區睡眠時間較歐美地區平均少睡38和54分鐘,亞洲地區夜醒次數比歐美地區多1次,夜間就寢時間約晚84分鐘。
上述數據也提示:讓孩子們從嬰幼兒時期就培養出良好的睡眠習慣,能從根本上保證孩子們的睡眠時長和睡眠質量,並且為成人期的健康睡眠打下良好的基礎。
「等到孩子長大了,就自己會睡覺了。」這種想法其實是不對的。
夜醒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睡眠問題之一,25%-50%的6月齡以上兒童仍然會繼續出現夜醒,並持續到兒童期,所以好的睡眠習慣應從嬰兒時期開始養成,以下幾點是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
1. 早期(3月齡左右)就應儘量戒除奶睡,抱睡的習慣
抱睡奶睡,都屬於需要父母幹預的睡眠聯想,在就寢時這些幹預措施可以很方便的進行,這讓嬰兒們習慣了僅能在特定的環境下(抱著搖晃或者吃奶)入睡。
在夜間,當嬰兒經歷短暫覺醒(一般出現在每個60-90min的睡眠周期結束時)或因其他原因而醒來時,不能經過自我安撫(self-soothe)重新入睡,除非照料者再給予相同的幹預措施,然後,嬰兒會通過哭泣向照料者「發出信號」,直到獲得必要的幹預措施(抱著搖晃或者吃奶)。
從出生後3個月左右開始,應趁嬰兒昏昏欲睡但仍醒著的時候將其放到床上,避免抱在懷裡進入熟睡狀態和不讓嬰兒吃著奶直到睡熟,可避免將「入睡」與「被抱起搖晃或哺乳」之間建立聯想。
2. 早期決定睡眠位置
在3月齡左右時就應該確定孩子準備長期睡覺的位置,越是年齡大越難改變睡眠習慣,也越來越難以分床。
讓嬰兒安全睡眠的位置應該是嬰兒床,不應該是父母的大床,嬰兒車,嬰兒搖椅,沙發等。
堅持在每一次睡眠時,都讓孩子睡在自己的床上,這樣可以避免日後分床問題的困擾,也能避免睡眠時墜地以及和成人共床時的安全問題。
3. 嬰兒期即開始規律安排每日的餵養和睡眠
大家都希望有個神奇的按鈕,按下去之後,biu的一下,寶貝就不再是睡渣了,其實對於小嬰兒,這件事說簡單也很簡單,這個神奇的按鈕就是——規律。
對於嬰兒,特別是小月齡的嬰兒,他們沒有辦法識別時間,所以必須要依賴日常活動來感受外界的變化,從而調整他們內在的生物鐘。
嬰兒需要儘量每天在同一時間吃飯,同一時間睡覺,這樣才能保證內在的生物鐘運轉基本一致,才不容易出現睡眠規律的混亂。
同時當嬰兒感知到每天會有人在固定的時間,用固定的程序照顧他們,是一件讓他們非常有安全感的事情,不用24小時把孩子掛在身上,也不用參加各種親子教程,安全感的培養也可以來自於日常的瑣碎小事。
4. 建立穩定的睡前儀式
睡前儀式應持續20-30min,包括3-4種安撫活動,例如洗澡、換睡衣和撫觸。對於嬰兒,每天入睡前都做相同的程序,就是給予他一個很好的睡眠聯想,每當家長開始進行這個儀式時,嬰兒就意識到馬上就要開始睡覺了。
應該在孩子昏昏欲睡但還沒睡著的時候將其放到床上,以儘量減少入睡時對父母在場的依賴。始終如一的夜間就寢時間有助於強化生物鐘,使嬰兒更容易入睡。
5. 鼓勵使用安撫物,安撫巾等睡眠過渡期物品
安撫物可以滿足嬰兒生理和情感上的雙重需求,對於寶寶有正面意義。
建議引入安撫物或者是安撫巾的年齡是6個月左右,因為這個時候嬰兒開始意識到自己和主要照料人是兩個個體,開始有獨立意識的萌芽,同時也逐漸開始產生分離焦慮了。
從安全角度講,決定引入前要確認寶寶能翻身,手部能熟練的揮動和抓取後,才能開始引入。
選擇的物體可以是一個寶貝的玩具,一塊柔軟的安撫巾或者小毯子,一件媽媽的衣服,選擇時優先考慮選用易洗易幹的材料,保證安撫玩具時刻保持乾淨清爽。
安撫物不等於睡眠訓練,它只是一種安撫寶寶的方法,有了安撫物有助於幫助嬰兒從依賴成人安撫入睡到獨立入睡。
對於幼兒來說,睡眠習慣已經基本成型,但是可能有的孩子依然會有睡眠問題的困擾。幫助孩子學會睡眠,下述有幾點建議值得父母參考:
1. 每天日常活動的內容要基本保持一致,就寢和起床時間在工作日和節假日時間波動不要超過1小時。天氣許可應每天保證1小時的戶外活動。
2. 每日睡前程序應規律有序,睡前活動儘量控制在20~25分鐘內。
3. 不要在飢餓的情況下就寢,睡前兩小時內也不要進食難以消化的食物,以免影響睡眠。
4. 睡眠環境應該保持安靜和黑暗,如果孩子怕黑,可以點一個光線微弱的燈(5瓦且不要直接照射孩子)。臥室溫度保持在22-25度。
5. 睡前結束活動時,儘量確保孩子處於較安靜的狀態,不要在睡前給孩子講恐怖電視、故事;臥室裡不應該有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
6. 將孩子感興趣的節目安排在最後,並至少保證在孩子睡前10分鐘是在臥室裡度過的。
兒童期行為性失眠表現為抗拒就寢、入睡所需時間延長或夜醒,主要治療方法就是行為幹預。對於出現行為性失眠困擾的兒童,家長也有很多可以幫助他們的辦法。
1. 睡前儀式
建立穩定的睡前儀式對行為性失眠的所有表現(抵抗就寢、入睡所需時間延長和夜醒)都有幫助。但是不應該包括看電視或使用其他電子設備。
就寢前給予適當的睡眠聯想,應為孩子在夜間觸手可及的物品,例如毛毯或玩具等過渡物品。
2. 系統性忽視
系統性忽視解決的是孩子需要或要求父母幫助的入睡或夜醒問題,它的另一個名字就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哭聲免疫法,它通常需要突然或逐步撤除父母在孩子入睡時和夜間給予的幫助。
○ 未改良版哭聲免疫法(即「crying it out」)
是指在指定的就寢時間將孩子放在床上,然後無視孩子的哭鬧,直到第2日早上的指定時間再來查看。
雖然該方法被認為是一種極為成功的治療方法,但父母常常無法忍受孩子的哭鬧和抗議行為,因而依從性不佳。
○ 漸進式哭聲免疫法
是指家長在孩子昏昏欲睡但還沒睡著的時候將其放到床上,然後逐漸拉長查看孩子的間隔時間。在隨後每一個夜晚,查看孩子前的初始等待期每次增加指定的時間(數分鐘)。
父母查看孩子時應該安撫孩子,但這種接觸應保持短暫(1-2min)且中立(如,拍肩膀,而不是抱起和擁抱)。
由於該治療的目標是「讓兒童獨立入睡」,所以並沒有推薦「最佳」查看間隔時間,應該根據父母對哭泣的忍耐力及兒童的氣質決定間隔時間。
3. 調整就寢時間
調整就寢時間(bedtime fading)可解決入睡型失眠問題,這通常是因為家長設定的就寢時間和孩子自身生理決定的入睡時間不符。
該方法需暫時將就寢時間設定為孩子當前的入睡時間,然後逐漸將熄燈時間提前。
最初設定的就寢時間應與自然入睡時間相符,此時孩子在生理上做好了睡覺的準備;然後通過在數周內將就寢時間逐漸提前來逐漸改變孩子的晝夜節律偏好。
4. 策略性小睡
家長在安排小睡時應考慮到正常發育性日間睡眠模式、24小時睡眠需求(夜間+日間)和睡眠驅動力。孩子2次睡眠之間通常需要間隔至少4小時,才能建立起足夠的睡眠驅動力讓他們再次入睡。
因此,小睡間隔時間過短、相對於夜間睡眠時間過長(單次2小時以上的小睡)或者白天小睡開始的時間過晚都可能導致失眠。
5. 正面強化
對於學齡前兒童和更大的兒童可以考慮使用這個辦法,如果能立刻獲得獎勵的話,這種體制最為有效。例如,孩子一旦完成目標,次日早晨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給予孩子貼紙獎勵。
此外,設定的目標必須是可以實現的,以強化成功。對於學齡兒童,可以調整獎勵以符合兒童的興趣,但應保證獎勵仍是具體且可馬上獲得的。多個小獎勵比少量大獎勵更有效。
如有下列情況,應考慮將患兒轉診至睡眠醫學行為專家或睡眠門診:
○ 對上述行為幹預的反應不充分
○ 失眠患兒合併有精神或神經發育障礙
○ 失眠伴明顯的日間嗜睡
○ 存在安全隱患(父母抑鬱、精神緊張,可能實施軀體虐待)
○ 考慮使用處方藥治療
○ 懷疑存在其他睡眠問題,例如睡眠相關呼吸障礙、不安腿症候群或生理節律障礙
睡眠雖然是人的本能需求,但是有時候寶貝們不能自動形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所以遇到小的障礙或挫折時,家長們不要灰心焦慮。
要不斷了解寶貝的性格特點,摸索出適合他們的作息規律和安撫方式,根據孩子的自然睡眠節奏和模式,來不斷培養和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