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傳達同等信息量的前提下,聽語音消息所耗費的時間,遠遠多於直接看文字消息的時間,而且發語音,讓你沒法搜索保存吶!
文◈婉君
你點開微信對話框會經常看到下面這樣的畫面嗎?
看到這樣的畫面時你是什麼樣的感覺?
是平靜淡定,還是心煩氣躁?
或許你也經常聽到身邊的朋友抱怨:「啊~xxx又給我發來一大堆語音,好煩!」「沒事能不能不發語音,逐條聽很累誒!」
2014年,紐昂斯通訊公司曾經對1000名年齡從18歲到65歲不等的美國智慧型手機用戶進行了一項調查,有27%的受訪者表示聽語音消息是一種負擔。
更有甚者,有19%的用戶會在收到語音消息時感到被幹擾或者惱怒。
所以,如果你也是看到別人發來大堆長語音就恨不得摔手機,而純文字聊天,哪怕打電話都不是問題,那麼其實不用擔心自己是「怪胎」,因為你不是一個人!
為什麼有的人就是那麼討厭接收語音消息呢?
其實早在微信等社交軟體還沒出現之前,人們就已經出現了對語音消息的「恐懼」現象,只是那時候承載語音消息的工具,叫做「留言信箱」。
「留言信箱」功能的使用在國內不是很普遍,但是在港澳地區或者國外,是蠻常用的(從小看香港電視劇的我們估計也已經對那句「機主暫時無法接聽您的電話,請在嘟一聲之後,留下你的口信吧」感到再熟悉不過了)。
留言信箱功能存在於發達國家已經有接近50年的時間,每年語音信息收發量超過700億條,甚至還發展出專門的屏蔽語音消息軟體。
儘管對於信息發送者來說,無論是舊時代的「語音留言」還是新時代的「語音消息」,都有一定的便利性,但是對於相當一部分信息接收者來說,它卻是一個惱人的存在。
生活中總有很多不方便接聽語音的時刻,比如工作時間、會議時間、聚餐時刻、應酬時刻等等,頻繁地呈現「接聽電話」的狀態,或多或少都是不禮貌的行為。
相比之下,只是眼睛瞄一眼文字消息,就顯得沒有那麼「礙眼」。所以儘管這個功能對於發送者來說很省事兒,但對於接收者來說卻不見得。
在這種情況下,「語音轉文字」的功能就顯得如此的重要,哪怕是對於我們這些普通話不標準的人來說。
紐昂斯通訊公司的調查中提到,有85%的用戶認為文字信息會比語音信息更方便。
因為在正常傳達同等信息量的前提下,聽取語音消息所需要耗費的時間,遠遠多於直接閱讀呈現在屏幕上的文字信息。
平常我們閱讀文字信息,1秒鐘看10個字小菜一碟,但是如果聽語音呢?
一般人正常語速下,1秒鐘也只能說2~3個字。碰上「中國好舌頭」那種1秒9個字的,估計你也得重聽N遍才能聽得清他在說什麼;如果碰上語速慢、語無倫次,充斥各種無意義語氣助詞(比如「嗯哦啊」「這個……」「那個……」)的人,那真真是對個人耐性的嚴重考驗。
社交軟體本就是作為一個方便現代生活信息快速處理的工具而出現,語音消息的信息低效性顯然與使用場景格格不入,不符合人們的期待(你還不如給我打電話或者寫郵件呢)。
即時通訊軟體興起之後,人們就邁入了多線程信息加工的時代。你可能一邊在和老闆討論要怎麼應付某個客戶,另一邊在和閨蜜商量晚上去什麼地方聚會。
如果語音信息裡面包含著時間地點、電話號碼等重要信息時,也許我們還來不及找到一張紙或者打開手機備忘錄把它記錄下來,注意力就馬上跳轉到另外一項事務的處理中了。
下一次我們需要相關信息時,如果是文字信息,我們還可以通過搜索來快速查找定位關鍵信息,而語音的話,也許還要重新再聽一遍,工作生活變得如此低效。
前面提到的紐昂斯通訊公司調查表明,有23%的用戶表示當他們收到一條語音消息時,會擔心是不好的事情,比如老闆的批評、小孩闖禍,甚至是,親人病重……
在微信交流中我們也許很少會碰到這麼沉重的事情,但是在點開它之前,我們永遠無法預料到那顯示在對話界面上永遠冷冰冰的白條和時長數字,背後到底隱藏的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那麼,該如何拯救你,我親愛的語音?
開玩笑說,語音消息可能是一個「讓發送者激動,讓接收者流淚」的功能。
儘管使用這個功能會顯得很「自私」,但是也並不是「人人喊打」。也許可能只要一些小小的體諒對方的技巧,也許就能減輕對方的焦慮感,讓你們的交流更順暢。
我就曾經碰到過一些很有技巧的「套路」。
說白了,就是運用心理學常說的「同理心」,懂得「換位思考」,儘可能體諒到對方的處境和感受,這樣也能讓我們的人際關係變得更好。
那麼,優雅的發語音有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發語音前說明情況
需要「一言不合發語音」的時候,先簡單說明一下自己的情況(比如「在大馬路/公交車上不方便打字」),並請求對方諒解。
這樣會讓對方覺得你並不是「語音狂魔」,而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使用語音功能的,會感覺自己的處境被體諒,也感受到被尊重。
套路二:重要信息還是打字吧
碰到名字、專有名詞、電話、地址等等的重要信息,儘量還是用文字發送一遍,方便對方保存記錄,同時也避免了誤聽或者錯別字等誤會的發生。
套路三:要不,還是打電話吧……
END
作者:婉君,友心人(ID:yosumn)首席打雜官,課程導師、心理科普作者。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WeDig(ID:wed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