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建議將「60秒語音」歸為大規模傷害性武器
《小夥連續給領導發語音匯報工作被批「態度有問題」》刷爆朋友圈
最近,一篇名為《小夥連續給領導發語音匯報工作,被批「態度有問題」》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眾多網友驚嘆不已。其內容指向微信語音功能在職場中使用會令人厭惡,同時還提到,語音交互只有上級向下屬發布信息時才會被下屬容忍。更令人驚訝的是,有一位踏實肯幹的月嫂因為對僱主楊女士使用微信而被開除。之前知乎上也有討論,如果在職場連續發 60 秒的語音是一件非常令人討厭的事情,甚至有網友建議將「60秒語音」歸為大規模傷害性武器之列,這句話看似戲謔,但也不難看出微信語音作為日常使用微信比較頻繁的功能之一,正在被一些用戶摒棄乃至厭惡。那麼,微信語音到底犯了什麼「錯」會令他們反感呢?
微信語音功能不能「濫用」
記者調查:哪些情況不宜發送語音?
前不久,某App上有一個測評,內容是「對於微信,你最想刪掉/增加哪個功能?」下面有人回覆說:「我希望能增加一個開關,關閉後就不允許任何人給我發語音消息。」這個回答獲得了網友的一片點讚。為什麼會有人對微信語音如此不滿?針對這一現象,上周記者在線上發放了40份網絡調查問卷(受訪者年齡從20歲到55歲,中高層管理者佔25%,普通員工佔75%。)問卷結果顯示:85%的人表示,在職場中偏好使用微信文字溝通,10%的無明顯偏好,僅有5%的人表示偏好微信語音溝通。
浙江中新力合孵化器事業部總經理劉剛:
「聽,不方便;不聽,又不知道是否有要緊事。」
「當我在開會的時候收到長長短短的微信語音時,心裡最煩躁,聽又不方便,不聽又不知道是否有要緊事。」浙江中新力合科技金融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孵化器事業部的總經理劉剛表示自己在工作過程中一般不採用微信語音進行交流,這對雙方來說都不方便查閱,平常會給自己頻繁發微信語音的只有家裡人。
杭州某私企品牌策劃師呂女士:
「濃重的鄉音降低傳播效率。」
「有一回我和長輩約了見面,他用微信語音把見面的地點和要帶的材料一起發給了我,但由於他鄉音較重,我聽不清他說的是B座還是D座。」24歲的呂女士是杭州某私企的一名品牌策劃師,對於微信語音她向記者吐槽了自己和客戶的一次不愉快溝通,並表示明明能夠通過幾個字說清楚的事,為什麼要花時間發一段段語音,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效率,還讓人聽不懂。
新媒體編輯張濤:
「最煩『好』、『行』、『為什麼』這種沒意義的信息。」
23歲的張濤是新媒體編輯,他經常要與不同的人交流信息,多數情況下在網絡上溝通。他個人並不排斥使用「微信語音」,但是他很煩一些非常短,又沒有意義的語音,比如「好」、「行」、「為什麼」之類的話,如果只是文字一看就清楚了,語音的話還不得不把手機拿起來聽,麻煩。
個體經營戶陳晨:
「需要安靜的時候不斷有語音提示來讓人心煩。」
30歲的陳晨是個體經營戶,他表示,自己在工作對帳的時候,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這個時候有人打電話或者發語音來說事情會感到煩躁,若是閒聊的話就更加心煩了。「在需要安靜的時候,不斷有語音提示來,會讓人心煩。我一般會等工作結束再回復,若時間太晚了,就第二天一早用語音或電話回復。」
對於微信的使用場合,不少受訪者都表示,有時在開會、談項目、上課,收到長段語音消息心裡就會很著急和為難,此外,閱讀文字可以隨時停下來再繼續,而語音自動播放如果中斷後,恢復收聽的時間成本和操作成本就高了很多,並且不能預覽、不能複製轉發、不能查找、不能「斷點續播」。基於這些原因,許多受訪者都認為,朋友、同事之間最好不發語音,最適合語音交流的應該是愛人、孩子和父母。
網友建議將「60秒語音」
歸為大規模傷害性武器
之前有微博博主發起了一個「曬出一張最令你崩潰的圖」的熱門話題,熱評中有一位網友曬出了一張朋友發來的微信語音圖,屏幕上滿屏的語音紅點,參差不齊的長度,並表示看到這些紅點,沒有點擊的欲望,害怕有不好的事情發生。除此之外,還有網友網微博建議將「60秒語音」歸為大規模傷害性武器,並表示語音本是輔助,卻被很多人當成主要的消息模式,發微信語音是對自己的一種騷擾,並且會帶來精神恐懼。
「我就是特別怕聽到微信語音的那種人,如果是領導發來一串串語音,我會覺得我工作出現了很多失誤,打字太累就用語音在批評我,如果是家人發來了很多語音,我更害怕是不是家裡出事情了。」25歲的新媒體編輯王小姐說。
「我曾遇到過幾次接收微信語音的尷尬情況,在某個群裡加我好友的人,打招呼的第一句竟然是語音,還有許久未聯繫的普通朋友,忽然發來語音我覺得就是一種打擾。」在市民李小姐看來,一個並不相熟的人發來語音,或者在你正處於一個私人空間和時間的情境下,就是一種打擾。因為這意味著你不僅在接收信息,也要一併收下對方的語調、語速、語氣,這其中都夾雜著對方的情緒和狀態。
當然了,既然微信開發了這個功能,肯定也有它的好處。最大的好處是方便,因為打字畢竟費時間,而且對於年齡大一點的人,他不會打字,或者打字速度特別慢,用微信語音就非常方便。
「以前一大戶人家住在大院子裡,長大後都分開了。微信語音能給我一種回到大院生活的錯覺,我這邊一說話,哥哥姐姐們就回我了。」 家住三塘竹苑的張先生說,他家的微信群叫「歡樂一家人」,群裡都是親人,由於有的親戚年紀比較大了,大家都比較喜歡發語音,有時候用家鄉話說話也很親切。確實,在關係親密的人之間通過微信溝通,還可以增進感情、拉近距離,比如很久沒有見面的父母、親朋、戀人,通過語音聽到對方的聲音會備感親切,也可以緩解思念。
微信語音為何不受部分用戶待見?
有人說網際網路促生了新型的社會關係,特別是微信的出現,正在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數據顯示,微信及WeChat月活躍帳戶達8.89億,94%的用戶每天打開微信,半數以上的用戶每天使用微信超過1小時。可以說,微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微信語音作為微信功能中常用的一款功能,也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微信聊天就可以解決的事,就不用特意跑到咖啡館;有了微信視頻,隨時可以看到不在身邊的父母。
前段時間,記者還在網上看到一句話:「給你最愛的人發一段59秒的語音,前56秒留白,最後3秒說一句最想對Ta說的話。如果Ta回應了你的那句話,那他是一定很愛你。」這句話雖是玩笑,但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能夠花費一分鐘時間聽完語音的,除非是在乎自己的人,不然一般人很難有耐心聽下去。
對於微信語音不受部分用戶待見的情況,資深教育人、職業生涯規劃師方萬軍老師認為:微信語音的溝通方式確實會有人不喜歡,這種溝通方式缺乏私密,而現代人更喜歡獨立、安靜、私密地交流。而在職場工作中,文字輸入雖然緩慢,但表達效率很高,發送語音消息的時間雖短,但對方的理解時間卻大幅增加,甚至有時候會給人帶來壓力,因為信息需要轉換才能獲取,普通人往往對結果比較恐慌。正所謂「眾人畏果」。從這一角度看,微信語音傳播確實有忽略信息接受者的困擾,當然了,這並不是要否認語音消息,只是應該挑選合適的時機、合適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