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爸前言:在童爸健康群裡看到有熱心寶媽發了一張0-6歲的兒童發育對照表,我覺得非常不錯。因表格裡是繁體字,我開始以為是臺灣人編制的。後來使用百度識圖(以圖搜圖)搜索後才發現,原來這個發育表叫做《丹佛發展篩選測驗表(DDST)》。於是我搜索了相關知識,特別匯總為一篇文章,轉發出來分享給健康群的朋友們。
丹佛發展篩選測驗( 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簡稱 DDST )
根據維基百科的內容,丹佛發展篩選測驗由美國醫生W. K.弗蘭肯伯和心理學家J. B.道茲制定,發表於1967年,用來鑑定6歲以下的兒童有無發育問題,簡稱 DDST。1992年發布了丹佛II的修訂版。這些測試的目的是找出有發育問題的幼兒,以便他們能夠得到幫助。測驗內容涉及兒童發展的四個領域: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性、語言和個人—社會行為等四大行為領域。
DDST一次檢查時間僅用15分鐘即可完成。必須注意,DDST是篩選性測試,並非測定智商,對嬰幼兒當前和未來的適應能力和智力高低無預言作用,只是篩選出可能的發育或智商落後者,能反映嬰幼兒的智力發展水平並有明確的結果,可供保健工作者早期發現幼兒潛在的問題。如其不能完成選擇好的項目,便認為該嬰幼兒可能有問題,應進一步進行其他的診斷性檢查。
DDST的項目測試中,有的允許詢問兒童家長報告的情況判斷通過與否,有的是檢查者觀察兒童對項目的操作情況來判斷。 篩查的結果分為正常、可疑、異常及無法解釋四種。對於後三種情況的兒童應在一定時間內複查。若複查結果仍為原樣,應進一步檢查。本篩查方法的優點在於能篩查出一些可能有問題,但在臨床上無症狀的患兒,也可以對感到有問題的兒童經檢查加以證實或否定;還可對高危嬰幼兒(如圍產期曾發生過問題的)進行發育監測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同時還可能辨別患兒屬於哪一個能區發育遲緩而有可能對該能區進行早期幫助。
兒童丹佛發展篩選測驗表(DDST)
備註:白色部分說明有75%的孩子達到了,黃色部分是剩下的25%的孩子,越早達到越好。
兒童發展的四個領域:大運動(例如跳躍)、精細動作—適應性((例如將物體放入杯中)、語言(例如組合詞)和個人—社會行為(例如揮手再見),分別是指:
1、大運動:本能區項目表明小兒坐、步行和跳躍的能力。
2、精細動作—適應性:這些項目表明兒童看的能力和用手取物和畫圖的能力。
3、語言:組成本能區的項目表明兒童聽、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4、個人—社交行為:這些項目表明小兒對周圍人們的應答能力和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丹佛發育篩查測驗一、大運動
丹佛發育篩查測驗二、精細動作—適應性
備註:上面「書」是指「畫後面的形狀」的意思。
丹佛發育篩查測驗三、語言
丹佛發育篩查測驗四、個人—社交行為
結果判斷:
1、異常: ① 2個或更多區有2個或更多項遲緩;②1個區有2個或更多項遲緩,加上另1個或多個區有1個遲緩,並且該能區切年齡線的項目均失敗者。
2、可疑: ① 1個區有2項或更多遲緩;②1個或更多區有1個遲緩,並且該能區切年齡線的項目均失敗者。
3、正常: 無上述情況者。
註:凡在年齡線左側的項目失敗者稱為遲緩,但接觸年齡線的項目失敗不算遲緩。
注意事項:
1、丹佛測試前首先準確計算嬰幼兒的實際年齡,然後在篩查記錄表的頂端和底端找到年齡刻度,劃下年齡線。
2、測試項目數根據年齡和能力而定,即每個能區先測查年齡線左側的3項,然後測查壓年齡線的所有項目。項目的評定標記為:「P」表示通過,「F」為未通過,「R」提示嬰幼兒不肯表演,「NO」為嬰幼兒無機會表演。
3、另外還需記錄嬰幼兒的行為概況,如檢查是否合作、注意力的時間、有無自信心、神經質或其他異常活動。
丹佛II的英文修訂版
在【童爸育兒】公眾號的對話框發送關鍵詞【發育】就可以獲取此文的最新版本,發送【關鍵詞】三個字或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就可以獲取所有的關鍵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