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教授開車前往中國傳媒大學講課,因未提前辦好手續,遭保安拒絕開車進入,只能步行入校。教授隨後發微博抱怨,結果引來過萬網友幾乎「一邊倒」的批評。
教授和保安的對峙,並不複雜,只是一個簡單的小誤會。但是隨著教授通過微博「維權」,就引爆了網絡輿論。偏偏奇怪的是,大家沒有為教授的「委屈」而憤慨,卻大加稱讚保安的倔強和執拗。儘管雙方各執一詞,據理力爭,可最後也難免會淪為一場口水戰。
站在教授的角度,其實我們也可以理解。被邀請去講課,趕上天公不作美下起雨,卻被擋在門口不讓進去。而且,邀請方也說,之前無需什麼證件,打個招呼就可以隨意進出。教授信以為真,想著可能是保安不懂「規則」,從而對「規定」守得太死,彈性不夠,缺少人性化。結果,教授深感不快,一氣之下給保安「上綱上線」,一直說到了維護權利。
其實,站在局外的角度,我們無須對他們之間的誤會「上綱上線」,這就是一件非常普通的小事。但是,既然該事件已經產生不小的社會影響,把它分析清楚,也有利於全社會提高規則意識。
對保安而言,他是一個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榜樣。很簡單,就是他對規則的敬畏。一個「小」保安,站在「大」教授跟前,只講規則,不講人情,絲毫沒有畏懼「權威」。站崗值勤,有相關證件的能通過,反之不行,這就是他的所有工作。如果保安違背了自己的工作要求,給教授放行,對教授是人性化,同時也意味著他對職責的失守。
今年年初,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開考第一天,西安一名36歲的「考研女」因未帶身份證進考場遭拒而下跪懇求,之後她家人送來身份證,又因開考已過15分鐘無法進考場,她再次下跪求情,監考官趙某仍然將其拒之門外。這與某教授的遭遇頗為相似,不同的只是教授用不著下跪請求,而是下車走了進去。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小失誤確實會給我們造成很大不便,這時候,如果對方能通融一下,或許就能避免大的損失。但是,我們沒有資格要求別人犧牲規則,以彌補我們一些無意的過失。規則就是規則,如果它可以為某種「善意」的目的而改變自己,那它也可以為某種「不善」的目標而後門大開。
前段日子,易中天教授在貴州師範大學講座時說了句「學會妥協」,引起許多人的深思。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在規則和契約面前學會妥協,這種妥協不是退縮,而是遵守。教授與保安的誤會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沒有比遵守規則更重要的。每個人對規則的妥協,才是社會運行的保障,而一旦規則可以隨意為個人妥協,就會失去它應有的作用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