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前幾年消費者們還以購買國際大牌商品作為生活品質的體現,如今由於國貨的崛起以及購買進口商品途徑越來越便捷,擁有國外商品已不再是什麼新鮮事兒。最新的一份調查顯示,90後00後對國際大牌敏感度降低。而大家選擇商品時也會更多地考慮商品性價比,相比於品牌,消費者更加看重的是商品本身。國內商品越來越獲得消費者認可,國貨的覆蓋率也在不斷提升。
「現在很多國貨在高端市場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90後00後對國際大牌的敏感度降低了!」11月1日,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高級數據分析師劉力華的言論讓在座的媒體記者看到了數據的魅力。
當天下午,CBNData在北京舉辦題為「CBNData數莓派」的沙龍,基於CBNData近一年的報告,用數據洞察「消費升級」,數十家媒體受邀參與。
劉力華首先從8個方面介紹2014-2016年消費升級的表現:消費者對健康的追求、對生活方式的追求、對國際化消費的追求、對商品本身的關注、對科技發展在消費領域的應用、原創與定製的趨勢、品類的泛化、意見領袖對用戶的影響。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劉力華侃侃而談:「消費者對健康的追求越來越大。現在有很多『網紅』創業品牌,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就是在原來的產品基礎上,做健康化的迭代。因為以前的產品大多是工業化的產品,要保證快速流水線的運作,對原材料及品控的把握勢必會弱一點。像樂純或關茶這樣的創業型網紅品牌,打動消費者的很重要一點,就是對健康及天然原材料的關注。」
她指出,現在的很多消費者與自己的父輩和祖輩不同,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關注茶或保健品了。
「2014年開始,有些品類的搜索和關注度變得很高。例如美體領域的護甲美甲器、蠟療機、甩脂溶脂機,美容領域的瘦臉機、電子美容儀、蒸臉機等,在2016年銷量有了大幅增長。」劉力華認為,這說明消費者對生活細節的關注提升,原先最在意的是外表整體,現在卻很關心身體的一個很小的部位。「還有一些鮮花品牌,大家真的是想去買去這個花嗎?不一定,其實她只是想感受花營造出來的生活氛圍。所以,最根本的轉變是從產品到生活方式的關注。」
近年來,國人出國旅遊越來越頻繁,「買買買」成為必然選擇。因此,劉力華拋出的「世界的消費越來越平」的觀點迅速得到認可。
劉力華表示,2014年起,線上的進口消費也發生了變化:原產國更加多元,消費者購買進口產品的渠道越來越多。而且,山東福建等沿海地區對進口產品的消費增加,北京與江浙滬等傳統一線城市及發達地區的增幅卻有限。
「我們可以獲得國際商品的途徑越來越多,消費者是不是一定選國際品牌呢?並不是。」劉力華隨後指出了一個特別的現象:「現在大家選擇商品,更多的是看這個國家的商品是不是可以滿足我的性價比要求。同時,90後00後對國際大牌的敏感度降低。他們更多是看商品本身,如果國貨夠好,我也會選擇國貨。」
她以嬰童洗護產品為例,說明國貨的覆蓋率在不斷提升。「這跟我們原先想的不一樣:母嬰品類裡面,大家覺得國際商品質量往往比較好,選擇的可能性更大。其實並不是,如果國內商品能夠獲得消費者認可,大家也會願意選擇。另外,在『雙十一』節點,高端商品中,國貨的佔有率也越來越高。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個排行,在家具、服裝、家具建材、大家電領域,國貨佔到半數以上市場。」
當吸塵器除蟎儀進入更多人的家庭,掃地機器人的出現不再那麼離奇,「科技發展滲透生活消費領域」的結論得來輕而易舉。然而,劉力華卻指出,雖然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改變,但是非常高精尖的機器人對於消費者的滲透仍處於產業初期。反倒是一些科技程度沒那麼高、但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小家電,是目前市場上賣得比較好的。
「另外,標準化的產品漸漸失去市場,原創跟定製的產品上位。例如服裝領域,第一次消費升級是從大陸品牌到了快時尚的品牌,如Zara、HM等。這兩年開始,這些快時尚的品牌也已經不能吸引到年輕消費者了。美妝領域,第一次升級是從國貨到國際大牌,現在一些國際大牌也很難吸引到前沿的消費者。他們更多會選擇歐美比較小眾的藥妝品牌,或是有機精油品牌、醫美品牌。」劉力華介紹,從2014年開始,定製化的產品在線上的銷售額大幅提升,而且滲透到了偏小眾的品類,如飾品箱包、彩妝、配件、內衣等。「對與眾不同的東西,大家的偏好度會越來越高。」
最後,劉力華表示,消費升級最根本的原因是年輕用戶消費結構的變化。「80後90後在2016年消費佔比上升的品類,排名較高的是家裝、護膚、茶、保健品、旅遊,這跟60後70後的消費結構非常不一樣。包括像在網上買家具DIY,原來的消費者也不會。現在的商家要想升級產品,關鍵是對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有根本性的理解。如果你知道這些消費者是怎樣生活的、要解決哪些問題,這就是你應該升級的方向。」
來源:人民網 記者:董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