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一味中藥,近年來,更是被各種媒介炒的沸沸揚揚,更有一些噴子,否認三七的藥效,詆毀這味藥材,小編作為文山三七種植戶,今天要訴訴苦,說說哪些種植三七不為人知的艱辛!
種植三七的過程,在文山當地,被農戶們形象的比喻為「伺候月子中的娃娃」。是的,月子裡的娃娃非常脆弱,榮不得半點疏忽,冷不得,熱不得,渴不得,餓不得,病不得,傷不得。
養三七何嘗不是這樣呢?
首先,要給三七寶寶選擇舒服的溫床,要求土地必須海拔1200--1800米,能回潮,能保水分,土質要偏鹼性,種植前,還要把地翻新、把土敲碎,保證土質疏鬆,土壤保證後,按照1.9x2.2米的規格,造成柒(中間凸起,兩邊下榻,可以方便濾水),最後還要對土壤進行消毒。
其次,要給三七寶寶按個家,按照三七播種的行間距,用固定的耙子在柒上打出眼,把三七子條(一年生三七)播於眼中,蓋上土,再蓋上松針(防水,保暖),蓋上遮陰網(這個是播種前就要弄好的)。
澆水,三七種進地裡是幹不得的,播種後一周內,必須給三七澆一次足夠的水,而且在三七長出來前,不能讓地乾燥,否則三七就會臭在土裡。
防病和治病,三七長出來後,第一件事情是給三七打藥水,三七的病蟲害非常多,所以必須每周給三七打藥,每個周期不能超過3天,否則三七一旦染病,就很難根治,而且三七一旦生病,就幾乎保不住了,如果病情嚴重,三七也會顆粒無收,農戶的損失就慘重了,這也是大部分農戶只種三年,就必須收三七的主要原因 所以,網上流傳的五年生七,七年生三七,純天然沒有用過農藥這樣的傳言,百分百是騙人的。
施肥,三七出芽後,每間隔2個月,要給三七施肥一次,施肥的量由三七的成長而定,越往後越需要的多,一般一空(1.9x2.2)的量是3兩左右化肥,不能太多,不然也會導致三七死亡,顆粒無收。
除草,施肥的量多以後,除了三七以外的雜草也會吸收養分後急促的生長起來,所以初期雜草要比三七長得茂盛,除草也變成了一件不能耽擱的大事,除草必須人工一棵一棵拔起來,人們要彎著腰去做,所以很辛苦。
守三七,因三七價值昂貴,種植的這幾年,要買幾十條狗栓在三七園子的周圍(報信),要有1-2人常年居住在大山裡守著三七,其中的孤獨寂寞無聊,可想而知了。
這些程序周而復始的重複3年,就可以採挖了,每每採挖的時候,農戶都會格外興奮,這不僅僅是慶祝豐收,更是要釋放出艱辛和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