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頓與擺脫之路——職業倦怠症

2020-12-25 三聯生活

困頓與擺脫之路——職業倦怠症

2013-07-18 10:08 作者:朱步衝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3年第29期

用最通俗易懂的話來說,職業倦怠即是一種由工作無限膨脹與挫折引發的情感精神與體能上的入不敷出感。《工作是否在摧毀你》的作者、心理學家大衛·波森說:倦怠會摧毀你每一樣能力,短期記憶、正面樂觀的態度、統籌、判斷與推理能力。

寬鬆的辦公環境,松馳的情緒,活潑的氣氛,有助於消解倦怠。圖為2012年5月10日,一名員工將一隻寵物狗帶進淘寶網辦公區內,引發眾人歡愉的瞬間

「所有這些婦女都是茫然的神色,融合了令人不安的厭倦和絕望。你無法在她們眼中看見多米諾的渴望和創業熱情——甚至有時她們看起來似乎忘記自己在鏡頭前。雖然沉默不語,她們肯定不想待在那裡,悲哀和筋疲力盡寫在她們的臉上。」2012年8月,在發布於著名科技新聞博客網站Gizmodo上一篇名為《賣身契,洗錢與巨款》的報導中,獨立新聞撰稿人西蒙·比德爾驚詫地發現,在網絡色情視頻女郎這個被認為是最容易賺取到「快錢」的灰色行業中,大多數來自第三世界的女性從業者的境況非常糟糕,「一天的大多時候,她們都坐在臨時搭建的在線房間裡,保持赤裸裸的狀態一天以作為吸引注意力的方式。作為網絡攝像機模特在工作室裡幹活,就像是把野獸關進籠子裡……你必須工作許多個小時,你沒有合法的工作文件,還有性騷擾……」

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位於東歐某間地下室中的視頻女郎,抑或是華爾街摩天大樓中的金融才俊、東南亞服裝血汗工廠中的計件工人,大部分位於全球經濟秩序中不同位置的勞動者,不管他們在全球經濟秩序中的等級如何,都在飽受一種病痛的折磨——職業倦怠(Professional Burnout)。1980年,美國心理學家赫伯特·弗洛登博格的著作《倦怠——成功的高昂代價及其對策》,被認為是第一部系統探索職業倦怠的表徵及其成因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闡明這種最初特指醫護輔助行業中常見、由過勞導致的疲怠,將不可避免地戕害後工業社會中大部分勞動者的身心健康,並導致嚴重的社會後果。

用最通俗易懂的話來說,職業倦怠即是一種由工作無限膨脹與挫折引發的情感精神與體能上的入不敷出感。《工作是否在摧毀你》的作者、心理學家大衛·波森說:倦怠會摧毀你每一樣能力,短期記憶、正面樂觀的態度、統籌、判斷與推理能力。上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克裡斯汀·馬斯拉奇(ChristinaMaslach)制定了權威的馬斯拉奇職業倦怠測試問卷,並將職業倦怠詳細拆分為情緒耗竭、去個性化和低成就感三個維度。2002至2007年,英、美、丹麥、加拿大等七個西方發達國家在一項針對19萬名辦公室白領、醫護人員、教師與一線產業工人的心理調查後發現,受測試者中的職業倦怠發病率在3%至30%之間,加拿大知名非政府政策研究機構CPRN2003年發布的統計表明,該國每年因職業倦怠以及其他心理問題造成的病休、曠工等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為35億美元。

從某種意義上說,職業倦怠是工業革命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產物:公司成為超越國界範圍的生產與營銷聚合體,被譽為公司管理大師的彼得·德魯克,就曾將管理的職能直接簡化為「創造顧客和創新」。為此他提出了績效考核、末位淘汰的方法,從而奠定了現代企業管理中至高無上的工具理性。勞動者被泯滅了人性與自由精神,並被裁剪為一個個位置功能不同的模塊或者零部件;反過來,消費社會所強調的蜂群意識,更限制了我們擺脫倦怠的手段與衝動:即在經濟理性道德控制一切的情況下,我們越來越堅信我們在職業工作上的奉獻一定會有重大、明顯的可量化的回報,從而獲得某種強制力,壓倒了家庭與自我身心健康的需要。

無可諱言的是,雖然「職業倦怠」現象肇始於現代化工業國家,但在經濟蓬勃發展的發展中國家,情況更為嚴重,因為普遍存在的性別與年齡歧視、不完全的勞動立法、勞動保護與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全球不公正經濟與貿易秩序導致的低薪酬、動蕩的社會價值觀疊加在一起,勞動者必須承受更多的緊迫壓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7年出臺的一份全球勞動者生存狀況報告,全球26%的職業可以被歸入高心理壓力工作類,而其中75%、多達24億的全球勞動人口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其中80%以上處於中小型企業或者家庭工廠,缺乏健全的勞動保護,包括精神問題在內的各種職業疾病與工傷,損耗了全球經濟生產總額的大約4%。

2004年,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曾出臺了一份中國工作倦怠調查報告,在調查中,全國共有4000名在職勞動者在線填寫了馬斯拉奇職業倦怠問卷,結果顯示35%、32%與45%的被調查者擁有情緒耗竭、無效感與非人性化指數,至少有40%左右的被調查者可以被歸入職業倦怠症候群患者行列,其中認為「在工作中不能得到自我提升」、工作缺乏挑戰性、職業負擔過重的比例分別達到20.9%、40.7%、76.6%。在各種職業裡,市場營銷,客服以及研發(R&D)部門是職業倦怠高發的「重災區」,發病率分別高達28.5%、25%與22.2%。而另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是,全國擁有心理治療師資格、能夠給病人開出有效處方、籤過職業保密協議的心理諮詢從業者不過400多人,大部分勞動者都還抱著一個陳舊的觀念,即職業倦怠是個人工作效率低下與意志力脆弱所導致的私人問題,一種令人難以啟齒的負面隱私,只要自己一天沒有崩潰,這些內心的沉重負擔與隱痛就不能被家人、同事或者專業心理治療者知曉。

「企業應該讓職業倦怠消除,成為一項整體計劃,與員工密切相關,解決方案應該與其他有關矛盾同樣適用,形成持續不斷的流程。」這是克裡斯汀·馬斯拉奇在那本《職業倦怠的真相》中提出的口號。然而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只有少數足夠「酷」的新型創新技術企業,才能夠負擔起慷慨而激進的改革方案:例如Facebook於2011年9月公布的內部激勵項目「Hackamonth」,此項目與其他公司的制度化倦怠預防策略;谷歌的20%時間計劃非常相似,該項目允許一些工程師離開自己的團隊去開展自己選擇的項目,在同一項目工作了超過一年的工程師可以申請Hackamonths,此舉的目標是防止員工倦怠,保持旺盛的創新與競爭意識。

在就業大環境缺乏變革活力的大背景下,社會心理學家和精神健康學所能提供的幫助實在有限,大多集中於預防和疏導,職場心理學專家、醫學博士加裡布艾爾·科拉(GabyCora)給我們的建議是,每天至少30分鐘的有氧運動,並在短時間內完全從日常工作中抽離出來,首先要確保自己遠離那些將自己拖入低谷的東西,培養健康的業餘愛好。「鑑於大約75%的辦公室上班族在8小時之外依舊要處理公司事務,你首先要學會在休息時間保持不插電狀態,避免工作時間的壓力走到你的餐桌和臥室,以及度假勝地去,在適當範圍內,關掉你的手機,停止無休止地刷新電子郵箱。」科拉告訴我們,「其次,你必須擁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整理術,將手頭所有的事情區分輕急緩重,避免自己陷入多線程同時處理狀態,並警醒那些身體健康上的微小信號,頭疼、僵硬的頸椎與雙肩、過於頻繁的夜醒,不要羞於求助心理健康專業人士。」

在其他輔助方案之中,還包括「正念減壓」——在辦公室閒暇時間冥想,拉伸身體,以及「自我審視」。一些職業運動員很早就採取了這樣的方法,包括觀看自己在比賽中發揮失常的錄像回放,大腦中與悲傷有關的區域的活動減弱,幫助管理情緒的區域活動增強。在位於美國密西根州米德蘭的陶氏化學公司(DowChemicalCo.),研究人員讓員工們參與測試了一個持續七周的正念減壓項目,90名經理、管理人員和製造廠的工人通過每周一小時的網絡會議、練習冊和在線練習完成了這個項目。這些企業員工接受的訓練要求他們正視,接受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

當然,大多數社會學心理專家與神經學病理專家認為這些只是權宜之計,當上級主管在你耳邊咆哮,客戶在電話裡發出一連串的投訴與質疑,而你還有好幾個項目即將在未來24小時之內要求完結並進行匯報時,無論綠色植物、冥想還是拉伸,會即刻變得毫無作用,能夠從中逃脫的,似乎只有少數幸運和睿智者。約翰·厄普代克在《鄉關何處》中曾悲觀地將辛勞而麻木的勞動者比喻為夏末擁擠在廢紙搭的蜂巢裡、遲鈍倦怠的黃蜂,對於黃蜂而言,如何努力將桎梏自己的蜂巢,努力改建為擁有歸屬感的家園,並從中尋找到勞動本身的價值與意義,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職業倦怠症的「自救指南」
    職業倦怠症」又稱「職業枯竭症」,它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  職業倦怠有特徵  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在日復一日重複機械的作業中,漸漸會產生一種疲憊、睏乏,甚至厭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難以提起興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著一種慣性來工作。
  • 關注幹部的「職業倦怠症」
    【摘要】高標準與嚴要求的剛性「擠壓」、物質利益上的「失落」、「天花板」阻隔與「旋轉門」缺失,都是幹部「職業倦怠症」的誘因。要客觀認識幹部的「職業倦怠症」,不要視其為「洪水猛獸」。良好的政治生態是治療幹部「職業倦怠症」的靈丹妙藥,要關心幹部、愛護幹部,從根本上消除幹部「職業倦怠症」產生的土壤。
  • 「職業倦怠症」來襲怎麼辦?
    幹部的職業倦怠,有著專屬的具體表現。但在組織和民眾對幹部相對單一的要求下,幹部的「職業倦怠症」往往無法得到重視,或者把其職業倦怠的表現簡單地等同於作風問題,在解決方式上不能對症下藥,往往適得其反。經濟壓力又會轉化為精神壓力,使職業的倦怠感增強。這種「付出太多得到太少」的感覺,僅靠思想政治教育去解決是比較困難的,效果也不好。在現實中,這種情況不僅僅會引發職業倦怠的問題,也會導致「尋租」行為的發生。
  • 幹部的「職業倦怠症」需及早治癒
    他所描述的工作狀態,與心理學中「職業倦怠症」十分吻合。這種「症狀」又稱「職業枯竭症」,它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情感、精神與體能上入不敷出、身心俱疲的感覺,也就是所謂的「心累」。重複的工作內容、較大的工作壓力以及長時間難以解決的個人晉升、心理焦慮等問題,容易讓人對工作產生厭倦、煩躁之感。
  • 職業倦怠期,我們如何度過?
    而現代人產生職業倦怠的時間也正在越來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個月就開始厭倦工作。在工作中,你需要對職場倦怠的狀態保持警惕。無論是由於長期單一領域的工作,還是由於達到上升瓶頸,或者是因為外部的、企業自身的客觀問題,都有可能導致你的倦怠心理。當進入職場倦怠期時,有些人可能並不自知,任其發展,直到慢慢產生對工作厭惡的嚴重負面情緒,同時也失去了生活的平衡。
  • 「職業倦怠症」怎麼治
    【關鍵詞】職業倦怠  創造力  靈性生活  職業初心    【中圖分類號】C936    【文獻標識碼】A職業倦怠,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合力導致的情緒耗竭的工作狀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深、現代化程度的迅速提升、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職業倦怠現象在我國社會也呈現出某種發展的苗頭。
  • 年紀輕輕卻產生職業倦怠,我們的職業之路該走向何方?
    什麼是職業倦怠?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職業倦怠(burnout)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個人覺得這個解釋是比較片面的,我們之所以會產生職業倦怠可能不僅僅是因為工作重壓,也可能是因為厭煩了工作的內容,交際,或者是工作的回報達不到預期等等情況下都有可能產生職業倦怠,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不同的,導致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不同。
  • 職業倦怠 job burnout
    你自己或者身邊有人出現「職業倦怠症」嗎?據調查,在如今快節奏高壓力的工作環境下,「職業倦怠症」正日益蔓延,而且人們產生職業倦怠的時間也越來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個月就開始厭倦工作。數據顯示,相當高比例的職員患有「職業倦怠」,這個術語出自上世紀60年代格雷厄姆•格林所著的《一個自行發完病毒的病例》,目前被定義為「情感耗盡、自我成就感降低的心理狀態」。
  • 五招調整情緒 遠離職業倦怠
    河青新聞網訊 在工作中,很多人會突然出現這些感覺:自己明明很努力,但目標總是達不成,感覺努力也就如此了,沒了動力;越工作越迷茫,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怎麼走,對工作也沒了當初的熱情,這就是職業倦怠。石家莊市第八醫院精神七科主任鄭鴻偉表示,職業倦怠是一種關於職業的消極情緒和態度,它極其容易在工作中發生,但也並非不可以克服。
  • 「職業倦怠」有哪些症狀
    「職業倦怠」是一種普遍現象。今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國際疾病分類手冊》中將其描述為一種症候群,「由長期工作壓力造成,但沒有得到有效管理」。  WHO認為,「職業倦怠」有這些症狀:感到疲憊、與工作精神疏離、工作表現不佳。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上了「職業倦怠」?
  • 德媒:職場不僅有"過勞死" 也有"職業倦怠症"
    原標題:德媒:職場不僅有"過勞死" 也有"職業倦怠症"  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4日訊(林秀敏編譯)國內常有「過勞死」的新聞報導,但對於「職業倦怠」還沒有引起社會足夠的重視。事實上,在競爭日益激烈,工作壓力不斷增加的社會環境中,「職業倦怠」在每一個中國職場人士身上都有可能發生。德國《明鏡》2日發表了一篇關於職業倦怠的文摘。
  • 職業倦怠j就能不藥而愈嗎
    很多職場工作者對於職業倦怠症往往故意視而不見。事實上,不找出真正原因,往往會讓自己愈來愈不快樂,嚴重的話也許會陷入難以自拔的憂鬱症中,職業倦怠(burnout)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
  • 如何走出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大概是所有職場人幾乎都會遇到的問題,或早或晚,持續時間或長或短,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用不了多久,便徹底掉入了瓶頸期,產生強烈的職業倦怠感。更可怕的是,如果無意識,或是找不到突破的方向,職業倦怠很快就會從一種所謂的「感覺」,變成在個人經濟和發展方面,困住自己的殘酷現實。 2、困在低成就感工作裡 琪琪剛轉行成為一家公司的人事助理,原本想著好好積累,爭取儘快有所成長。
  • 當「職業倦怠」來臨時
    除了希望走出倦怠的工作情緒,也完成自己海外生活體驗的夢想,「算是給我自己的30歲生日禮物吧!」  倦怠,是再自然不過的心情  談起職業倦怠,許多受訪的上班族都眼睛一亮,似乎每個人都有故事要說似的。  對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加班可能是一種「值得炫耀的資本」。
  • 職業倦怠症後果很嚴重,不是病,也得治(上)
    職業倦怠,也稱工作倦怠,或者職業枯竭,最早是由美國學者弗洛德伯格於1974 年提出的,是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之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他認為職業倦怠是一種最容易在助人行業中出現的情緒性耗竭的症狀。隨後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拉克等人把對工作上長期的情緒及人際應激源做出反應而產生的心理綜合症稱為職業倦怠。
  • 機關黨員幹部需克服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概念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魯頓伯格在1974年首次提出,美國學者瑪勒詩等人在此概念基礎上歸納出職業倦怠的三個核心成份: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低個人成就感。在機關,職業倦怠依然是一個含混、敏感、私下的話題,在領導眼中,只不過是下屬「有情緒、不在狀態」;在公眾眼中,那是「缺乏職業道德、無病呻吟」;即便機關人員自己,也將其看作「身累了、心累了」。
  • 職業倦怠症測試量表MBI-GS
    Maslach工作倦怠問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Maslach和Jaskson 聯合開發的,本測評從職業倦怠的三個指標(情緒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來評估出你的職業厭倦程度。
  • 40%人有職業倦怠綜合症 工作負擔過重比例達76%
    某人力資源網站一份職業調查報告顯示,約有40%被調查者可以歸為職業倦怠綜合症患者,其中工作負擔過重的比例高達76%,但大多數人都抱有陳舊的觀念,認為職業疲勞和倦怠是由於意志脆弱等個人問題所致,自己的心理負擔和疾患不必被外人所了解。事實上職業疲勞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 工作無精打採,陷入「職業倦怠期」,3種方法助你擺脫失業危機
    所謂職業倦怠(burnout)是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一般認為,職業倦怠是個體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作出的一種極端反應,是個體伴隨著長時期壓力體驗下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衰竭狀態。
  • 沒有職場人願意經歷職業倦怠期
    工作了3—5年之後,很多在蛻變中成長的職場精英慢慢會進入職場倦怠期。伴隨著職業理想慢慢成型到最終實現,努力貫穿著職業生涯之路,具備一定競爭能力也處於管理崗位。但面對社會和生活壓力,遭遇職場瓶頸很難有更大的突破。職業倦怠期是被一直關注的話題,也困擾著從業多年的職場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