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遊戲論操縱二戰坦克的「正確姿勢」(圖文)

2020-12-20 環球網

當1945年5月1日,一隊隊T-34載著蘇聯士兵穿過柏林時,戰爭已經進行了近六年,在這些坦克揚起的塵土背後,大半個歐洲都成了瓦礫和廢墟。然而,就在這樣一個爆炸震撼大地、彈幕划過天空的戰場上,當命令傳來時,還是有無數軍人面無懼色地衝向了火焰風暴——因為他們駕駛著坦克,也正是坦克,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局勢走向。

也正是對坦克的執迷,從《使命召喚》系列的坦克關卡,到號稱「還原歷史」的《坦克世界》,再到「戰鬥民族」的《戰爭雷霆》,任何有關題材的作品都會激起玩家的共鳴。有人也許會問,目前的電子遊戲,在多大程度上還原了二戰坦克戰?

《戰爭雷霆》遊戲截圖,作為軍事模擬類遊戲的代表,以它為代表的載具類自公布以來,就引起了玩家的興趣

這也是本期「遊民講武堂」的話題,然而,在這方面,我們有必要先從相關的誤區談起。

誤區1:「坦克碾壓一切!」 事實:那是王二雷的廣告

上面這句話的真正價值,就是《坦克世界》增加了一條宣傳語。

假如讓二戰老兵親自體驗這款遊戲,一定會被種種「不科學」的設定震驚:這體現在坦克中彈後依舊活蹦亂跳的設定上;也體現在近乎「上帝模式」的雷達和小地圖上,更讓人震驚的是,隱藏在掩體後的敵人還會被友軍「點亮」;甚至可以不客氣地說,《坦克世界》存在某種意義上的「無雙模式」。

既然如此,真實的情況如何?

做個簡單的比方,它更接近《戰爭雷霆》的全真模式,你在其中必須高度警惕,因為系統不會提醒你敵人就在附近。事實上,這也是二戰時期的坦克兵們的困境——能讓他們了解戰場情況的,只有潛望鏡和觀察口:除了正前方、炮塔指向的位置外,乘員幾乎無法察覺到周圍發生了什麼;再加上超過100分貝的引擎噪音,有時,車組甚至對近在咫尺的爆炸都會毫無察覺。

以上的一切,都是由於坦克的結構所致,它被裝甲包裹著,與外界環境徹底隔絕;同時,二戰坦克炮的有效射程都在400米以上,這就需要藉助潛望鏡等光學儀器來觀察和搜索,在將鏡頭放大數倍後,坦克兵的視野就會變窄,此時,訓練有素的敵方坦克、自行火炮,乃至步兵可以利用有利地形,從坦克的「盲區」發起致命一擊。

油畫:蘇軍步兵對一輛德國的四號坦克展開攻擊,右上方顯示了坦克的可視範圍(紅色)和盲區(淺黃和深黃色),而圖片中1-8的標誌則是坦克的射擊口和觀察口,它們也是在坦克戰中,乘員賴以觀察外界的唯一途徑。

具體來說,這個區域是車輛整個側面和後方的位置,外加周圍的20米之內,在這個範圍區間裡,坦克主炮和機槍,很難對威脅做出及時反應。也正是因此,在作戰中,儘管有裝甲保護,坦克兵們仍然要拋棄「碾壓一切」的想法,時刻小心埋伏中的敵方目標甚至是普通步兵。

這裡展示的,是德國「虎王」重型坦克排採用的一種交替掩護戰術,它又被稱為「蛙跳」,具體步驟是第一組坦克(「1」)和第二組坦克(「1」)交替向有利的制高點前進,為對方掃清障礙,並偵察戰場情況,同時,排長的指揮坦克(「C」)則永遠位於最前方,目的是及時了解戰場情況。從中也可以看出,及時是像「虎王」這樣有厚重裝甲的戰車,在行動時,仍然需要以謹慎為第一原則。

當然,根據具體情況,不同坦克「盲區」的範圍也不同,但總的來說,當坦克出現在戰場上時,它便已經陷入了重重危機中。正是因此,在二戰的技術條件下,乘員們在戰場上所做的,也往往要比在遊戲中慎重:他們會花數天時間對車輛進行偽裝,或者用幾個小時在危險區域周圍徘徊,直到確定沒有危險;他們會在夜間離開車輛,對目標區域提前偵察,他們也不會單打獨鬥,而寧願以三到五輛坦克為一個小組,彼此交替掩護,直到肅清威脅之後,才向下一個目標徐徐前進;而不是在猶豫了3秒之後,盲目地衝向敵人的火網中。

以上的這一切,不是為了獲得更高的戰績和經驗值,而是為了在瞬息萬變的戰場生存下去。

誤區2:坦克部隊傷亡率很低 事實:傷亡率低的只有後勤人員和指揮官

根據統計,在二戰中,坦克兵的傷亡要比普通步兵更低,但這並不意味著,鑽進坦克,你就獲得了一份人身保險,而遊戲玩家之所以產生類似的誤區,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1.人們想當然地認為,坦克的裝甲,會降低炮彈的殺傷;

2.按照許多遊戲的描繪,坦克在被擊穿後,甚至沒有乘員會喪失戰鬥力,而對於玩家,他們了解歷史的方式正是藉助遊戲。

事實上,被擊穿之後,坦克內部的情況實際是相當慘烈。用個不恰當的比方:想像一下你和兩名同伴,站在和電梯間一樣大的空間中,突然一顆炮彈朝你們飛來的景象——而這一幕,也是坦克被擊穿前一剎那的情景。

接下來的場面,是車內天昏地暗,火焰四起,各種碎片四下橫飛。它們將從三個方面殺傷乘員:首先是炮彈的彈頭——擊穿裝甲後,它就像一把看不見的利刃,以極高的速度飛向乘員和設備。至於第二輪傷害則來自碎片和鉚釘,決定這輪殺傷慘烈程度的,是坦克裝甲的結構和材質。

早期坦克一般採用鉚接工藝,它的技術非常簡單,但防護效果卻是最差的:一旦這種裝甲被炮彈擊中,鋼板會產生一定的彎曲變形,進而對坦克車體造成結構上的破壞;更為嚴重的是,當遭到大口徑炮射擊時,衝擊力還可能使鉚釘脫落,並令它們像子彈一樣在車體內亂飛,而身處其中的乘員將傷亡枕藉。

出於類似的道理,在裝甲韌性差的坦克中,乘員的生還率要比裝甲韌性高的坦克低——正是這一點,讓一部分蘇聯坦克兵寧願放棄T-34,去駕馭「性能落後」的謝爾曼坦克。

正如老兵瓦西裡·布留霍夫的觀察:「如果炮彈打穿美國坦克的炮塔,車長和炮手仍有可能存活,因為其裝甲韌性非常好,中彈後基本不會崩裂。而我們的T-34使用的是高硬度裝甲,一旦被擊穿,車體內就會產生大量碎片,這些,給成員帶來了額外的危險。」

第三種製造殺傷的因素,在於中彈後的火災和爆炸,舉個例子,將炮彈置於車體側面的德國坦克,乘員全軍覆沒的概率就更高;另外,一些坦克炮彈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置敵方坦克手於死地的因素。

二戰初期,盟軍使用的穿甲彈其實是鋼製的金屬塊,而德軍使用的穿甲彈中卻安裝了炸藥,能在穿透坦克後直接炸開。如果炮擊的命中點靠近坦克的儲彈區或儲油區,它會有更高的概率引起爆炸,此時的結果往往相當慘烈。

由於上述因素的作用,坦克兵的傷亡始終居高不下:一般來說,車體前部被擊穿,意味著機電員和駕駛員中將有至少一人傷亡;而炮塔被擊穿,則意味著至少2名成員將面臨生死考驗,另外,給坦克手造成威脅的還包括炮擊、轟炸和潰敗後的混亂。這裡,我們不妨列舉幾組傷亡數字,來證明二戰坦克戰的血腥和危險:

黨衛軍第12裝甲團第2營在西線(1944年6月到10月):156人死亡,550人受傷或失蹤,該營的滿編人數是大約是1100人。

蘇軍第67近衛突破重坦克旅在柏林戰役(1945年4月下旬):122人陣亡,221人受傷,該旅由約1700名坦克手、步兵和後勤人員組成。

波蘭第1坦克團在西歐(1944年6月到1945年5月):54人陣亡,154人受傷,該團的總人數約為600人。

考慮到波蘭坦克團在1945年沒有參與重大戰鬥,該團僅在諾曼第的三個月,損失就接近了部隊人數的四分之一。而在德軍和蘇軍的坦克部隊中,參與了整個戰爭並倖存的坦克兵不到最初的500分之一,通過這些數字,我們也可以對二戰的殘酷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戰爭雷霆專區

誤區3:重型坦克被擊穿後,依舊可以堅持作戰 事實:現實中,這麼想的坦克手已經死了

這個誤區從紅白機上的《坦克大戰》開始,持續到了《紅色警戒》,進而延伸到了《坦克世界》中。在我們的印象中,生命力頑強似乎是重型坦克的專利——畢竟,電子遊戲曾向我們灌輸了這樣的概念,體格龐大的角色註定是肉山,所以抗打擊力應該強一些。

這當然是一種誤區,或者說,是廠商為「遊戲平衡」故意進行的設計。從二戰的經驗看,重型坦克存活的概率確實更高(因為它們的裝甲更難被擊穿,且不會經常被投入拉鋸戰),但開頭的說法仍是一種「想當然」的結論。

在穿透裝甲後,一枚炮彈給中型坦克帶來的破壞,與重型坦克幾乎是完全相同的,面對橫飛的金屬碎片,重型坦克內的彈藥、燃料、設備和人員也一樣脆弱。更重要的是,即使第一發炮彈命中,所有成員都安然無恙,但下一發炮彈很快就可能降臨——因為中彈意味著,你的位置已經暴露了,假如不棄車,當第二發炮彈飛來時,你也許將不會再得到幸運的保護。

需要指出,在歷史上,確實有裝甲被擊穿後,乘員堅持作戰的事例,蘇聯第7近衛重坦克旅的米赫耶夫就是其中之一。

1945年4月,在突入柏林一個街區時,他的「史達林」坦克被藏匿在建築中的100多名敵軍包圍,當車輛炮彈耗盡,裝甲被火箭筒擊穿、同伴相繼陣亡之後,米赫耶夫獨自操縱機槍向敵軍開火,直到救援在第二天趕到。當然,這種行為更多是基於理智的戰場判斷,而非個人英雄主義:考慮到棄車後,他必然將處於槍林彈雨之下,逃生其實比堅持作戰更為危險。

誤區4:指揮官可以開啟「上帝模式」 真相:坦克戰大多是混亂和無組織的

如果對二戰時期的坦克戰做個比喻:它有時就像兩隊人馬遭遇後,毫無章法地開始相互廝打;有時,就像是雙方都在掛機,對速戰速決缺乏熱情。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所謂「戰爭迷霧」,具體來說,它是溝通不便和戰況複雜聯合造就的結果。

首先,簡單地說,二戰時期的坦克,溝通實際非常原始,更沒有一目了然的電子地圖。在混戰之中,指揮官獲得的戰場信息零星且不充分:事實上,直到1945年,也只有美國和英國坦克普及了無線電,從帶著雜音的對話中,指揮官只能了解到:哪些屬下已經陣亡,哪些依舊還在戰鬥,以及他們大致遭遇了什麼。

另外一個原因,是戰場上會發生許多突如其來的情況,這讓戰鬥很容易偏離計劃。比如說,在攻擊一個城鎮的過程中,40輛坦克在出發後,突然側面遭到伏擊。此時,有10輛坦克調轉方向,去應對威脅,另外10多輛坦克則陷入了鎮外的灌木叢沼澤地,剩下的則在混亂的街道上各自為戰,與看得見的敵軍步兵和火炮殺得不可開交,此時,所謂的「大規模坦克戰」,早已淪落成了無數零星的、不受控制的戰鬥的集合體。

不僅如此,隨著時間流逝,部隊的損失將會加劇,這讓組織坦克戰更加困難。因為此時,裝甲部隊指揮官們通常採用的做法,不是把剩下的車輛集合起來,用於孤注一擲,而是配合步兵掘壕據守,或者發起零星的戰術反擊,也只有如此,才能避免「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的悲劇,並讓坦克發揮更大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坦克實際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移動火力點,至於施展「坦克戰術」更成了一種侈談。

在理清了上述誤區之後,我們將轉向下一個問題:在前線,真正的坦克指揮官,為贏得勝利該怎樣做?在這裡,我們將分別介紹盟軍、德軍和蘇軍戰術的發展和演變。

英軍的坦克戰戰術:一意孤行,終致惡果

雖然一戰期間,盟軍是使用坦克的先驅,但二戰中,他們走的彎路也最多。在二戰爆發前,許多軍事理論家堅信:坦克足以橫掃戰場,因而不需要其它兵種的配合。

事實上,這種想法完全是自欺欺人,並且忽略了坦克自身的局限性。在這個問題上,甚至坦克戰的理論先驅——約翰·富勒都顯得非常天真:在他眼中,敵人仍然像一戰時那樣,完全沒有反坦克手段,甚至看到坦克,他們都會驚慌失措、四處逃竄。

「不列顛擊敗希特勒的武器是坦克」——這張戰爭初期的海報也從某個角度反映了英國軍隊對坦克的看法:即戰場上的萬靈丹

不僅如此,他還隱瞞了當時坦克的缺陷,尤其是它們需要其它兵種協助的事實。比如說,當坦克部隊在平原上展開時,幾門遠程火炮就能讓它們裹足不前,這時坦克就需要炮兵的掩護展開還擊;而假如其他兵種無法跟上坦克部隊的步伐,坦克很容易極易遭到敵方的反撲,並在耗盡補給後被各個殲滅。

事實上,這也是盟軍在二戰初期暴露出來的弊病,然而,即使遭遇慘敗後,這些弊病還是遭到了徹底的無視:

一方面,受到德國宣傳機器的誤導,盟軍指揮官們錯誤地認為,德軍之所以獲得勝利,是因為他們組成了龐大的坦克集群;而另一方面,由於在1940年底、他們在北非以少勝多,擊潰了士氣低落的義大利軍隊,其信心也得到了不少恢復。而當德國人來到北非戰場時,他們經常被英軍愚蠢做法震驚。一些英軍坦克部隊經常還會在移動中開火,這是因為他們確信,經過「艱苦訓練」,坦克在行駛期間,射擊的精度完全能達到停車時的水平。此外為提高射擊精度,英軍坦克經常會停在開闊地上射擊,此時,它們便成了絕佳的目標和靶子。

在裝甲部隊的編制上,盟軍的觀念也非常奇特。由於認為「坦克可以橫掃一切」,因此在戰爭之處,他們為裝甲師配置的坦克數量空前龐大。比如說1941年11月,在北非作戰的第7裝甲師,它麾下擁有三個裝甲旅,坦克總數達到了450輛,這一數字可以說是空前絕後。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第7裝甲師稀少的支援單位,只有1000名步兵和少量火炮。而在德國方面,一個裝甲師中最多只有300輛坦克,卻有至少4000名步兵,外加超過70門遠程重炮。

《戰爭雷霆》中的「十字軍戰士」巡洋坦克,所謂巡洋坦克,是專為離步兵掩護,深入敵後而設計的,更注重速度和火力,相對忽視防護,這也是為了與當時英軍的作戰思路相互呼應,但其戰場表現卻是糟糕的

僅從數字中就可以看出,在理論上中,配合每輛英國坦克作戰的平均只有三名步兵,而每輛德國坦克卻能得到了至少10名步兵的支援。事實上,直到1942年,英軍才放棄了這些「荒唐」的做法,這要感謝他們的對手——德國裝甲部隊,在作戰和訓練方面,他們積累了更豐富的經驗。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戰爭雷霆專區

德軍的坦克戰戰術:後來居上的「學生」

雖然觀念上和英國人也很像,但在戰爭初期,德軍卻幾乎沒有誤入歧途:這主要是因為,德軍在1939年有波蘭這樣一個練兵場,這讓他們用較低的代價,汲取了足夠的教訓,並對裝甲戰術進行了及時調整。

從1940年開始,他們便逐漸拋棄了錯誤的「全部坦克化」理論,一方面削減了裝甲師中坦克的數量,同時提高了步兵和支援兵力的比重。同時,他們還不再命令坦克去強行進攻堅固的陣地,而是首先尋找敵方弱點,然後再執行突破。

同時,德國人還採納了一些敵人不予重視的戰術準則,其中一些可以總結如下:

(a)一支坦克部隊,應始終與其他兵種密切協同:分散部署是一大禁忌,當德國空軍擁有制空權時更是如此。

(b)當各個兵種協同作戰時,整支部隊的推進速度,應以編隊中速度最慢的車輛為準。除非特定情況,坦克不應衝到其他部隊的視線以外,更不能冒險進入其他車輛無法進入的區域。

(c)如果坦克無法行駛,必須盡最大努力進行修復,因為德國坦克的數量少於盟軍坦克。不僅如此,配合作戰的部隊還應當努力確保對戰場的控制權,這對修復被毀的坦克大有幫助。

(d)為拖回戰場上被遺棄的坦克,必要時可以在夜間使用燈光,雖然這樣做會暴露目標,但當第二天敵人發起攻擊時,這些坦克將有很多被修復,讓你至少可以有備而戰。

1943年,在義大利,德軍正在維修一輛受損的四號坦克,德軍保持戰鬥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對車輛的高效率維修

(e)法國戰役的實踐證明,火力是最重要的戰爭因素。在坦克發起進攻以前,必須用猛烈的炮火掃蕩敵軍陣地,特別是敵方的反坦克炮陣地,而且只有在用炮火攻擊後,你才能下令展開攻擊。應讓四號坦克在大約2000米的距離上向目標發射高爆彈,野戰炮的射擊距離可以稍遠一些。

(f)在戰鬥的每個階段,都要仔細組織偵察:首先判定敵軍的兵力和位置,然後決定如何實施火力壓制。指揮官只有在確信敵方反坦克炮火已經被摧毀殆盡後,才會讓坦克全面衝鋒。如果炮火攻擊沒有壓制住敵方反坦克炮,此時通常應選擇撤退,並取消整個作戰行動。

除了這些基本的原則外,德國人還採用了許多非常規的「小訣竅」。其中之一就是讓反坦克炮和高射炮加入坦克戰。尤其是在平原和沙漠,在車輛激起的煙塵遮擋下,這些火炮很難被發現,一旦戰鬥打響,它們就可以按照預定的坐標,向某個地區連續開火——這套組合不僅讓己方的火力增加了好幾倍,而且可以迷惑敵軍。

至於德軍的另一個戰術習慣,是從背光方向發動進攻,因為刺目的陽光會讓敵人看不清目標,正是因此,在戰爭的前幾年,每到一天即將結束的時候,此時也常常是德軍坦克蠢蠢欲動的時間。

而在1943年後,隨著戰局趨向不利,德國人開始對以上原則進行檢調整。在此期間,引入的一個重要做法就是「搶先射擊」:這一點與豹式、虎式坦克的主炮性能有關。二戰期間,德國坦克手們通常會將開火距離設定在800米以上,在這個距離,其主炮可以輕鬆擊穿敵人坦克的裝甲,而敵人則很難構成威脅。

1945年2月,匈牙利,準備對蘇軍發起反擊的德軍坦克部隊,在戰爭最後階段,德軍裝甲營一般和一個裝備裝甲運兵車的步兵營共同部署,以保證機動性,並且彼此進行支援

同時,其選擇進攻的時間也從傍晚推遲到黎明時分,因為此時德軍已經喪失了制空權,只有在夜幕的掩護下才能前往進攻陣地,一旦天亮,德軍的坦克和步兵便同敵人混戰在一起,這令對方難以發揮炮兵和空中力量的優勢。

蘇軍的坦克戰戰術:「紅色壓路機」

戰爭初期,蘇軍指揮官普遍缺乏經驗和能力。在發起進攻時,他們的部隊往往會在重型坦克的帶領下,亂鬨鬨地衝過開闊地。這種戰術雖然有時可以奏效,但更多時候結果只是徒增損失。

1941年夏季,被蘇軍拋棄的坦克殘骸,其中多數是老式的T-26,需要指出,這種坦克在火力上完全可以在400米距離擊穿多數德國坦克的正面裝甲,然而,由於拙劣的部署,它們幾乎沒有給敵人帶來任何威脅

不僅如此,坦克之間的通訊也非常原始,直到1941年秋天,許多坦克都在使用旗語:這套系統由20個簡單命令組成,但在戰場的混亂環境下,幾乎沒有辦法傳遞信息,有時,坦克兵們寧可從一輛坦克跑到另一輛坦克,或者聲嘶力竭地互相叫喊——這些都進一步加劇了戰場的混亂局面。

經過1941年的慘敗,到1943-1945年,紅軍已經學到了很多東西。到戰爭最後階段,雖然其坦克戰術仍比較簡單原始,但憑藉T-34的驚人數量,他們可以佔據先機。

這種方法具體來說,就是利用T-34的速度優勢。老兵通常會這樣告訴新兵:「如果你不想死,那就不要停下來;如果你想勝利,那一看見敵人就射擊。」因為面對德軍坦克,T-34在800米外很容易被擊穿,而由於火炮穿深不足,只有更靠近敵人,T-34才能佔得先機。

當然,在進行陣地突破時,蘇聯坦克部隊會表現的更有組織性。此時,坦克軍會組成一個楔形方陣。正如圖片中展示的那樣:位於方陣三個頂點的,是三個各裝備65輛T-34的坦克旅,中央是重型坦克和自行火炮。

戰鬥發起前,長達15分鐘到1個小時的炮擊將覆蓋敵軍陣地,這時,坦克部隊中的重型火炮和自行火炮也將加入這場合唱。而下一幕,就是等待步兵對前沿陣地展開掃蕩,隨後,位於兩翼的坦克旅將插入對方陣線,向兩側擴展突破口。同時,剩下的一個T-34坦克旅則和重型坦克、自行火炮一道向敵軍腹地推進,直到抵達敵軍的心臟地帶,這些車輛上往往會搭載八名步兵,這就是蘇軍有名的「坦克騎兵(Tank Rider)」——他們既可以消滅威脅坦克的敵人,也可以沿途對重要目標進行佔領。

以上就是二戰中,各國坦克戰術的一些指導原則,而下一個部分,我們將通過發生在1941-1944年的幾個具體戰例,來詳細說明二戰中的坦克戰鬥。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戰爭雷霆專區

戰例1:高級車吊打低級車的正確做法:1941年8月,加特契納伏擊戰

1941年夏天,德軍入侵蘇聯,在第一個月的邊境作戰中,他們便擊潰了蘇軍主力。到8月,列寧格勒已經橫亙在他們眼前,只需兩天的路程即可到達。為了保衛這座以十月革命領袖命名的城市,蘇聯人將最後的KV-1坦克派往了前線。

兵力對比:

蘇聯:5輛KV-1E

在入侵蘇聯的第一個秋天,KV-1重型坦克給德國人留下了許多驚悚記憶。作為蘇聯紅軍的驕傲,這種52噸的坦克以紅軍元勳克裡門特•伏羅希洛夫的姓名首字母命名,它們擁有超過85毫米的裝甲和高精度的76.2毫米炮,唯一遺憾的是,戰爭爆發時,KV-1的交付數量很少,而且缺乏熟練的乘員與彈藥。

作為補救措施,部隊通常會將這些坦克交給經驗豐富的老兵,同時,許多KV-1還安裝了附加裝甲,這種做法讓坦克變得更加笨拙,但也讓其生存性大幅提高。投入加特契納伏擊戰的就是這種坦克的改進型,它們的前裝甲達到了110毫米,甚至可以抵禦榴彈炮的近距離直射。

德國:約45輛38(t)和三號坦克

在入侵法國的戰役中,38(t)佔據了德軍坦克總數的五分之一,而在一年後,它們在德國軍隊中仍舊保持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種坦克是由捷克人生產和製造的,在綜合指標上比德軍的輕型坦克更出色,它裝備了一門37毫米炮和兩挺機槍,擁有四名乘員,在法國戰役中表現優秀。然而,在1941年,它們才開始接受真正的考驗。

指揮官:

蘇聯:季諾維·科爾班諾夫(1910–1994)

科爾班諾夫生於一個貧農家庭,其父在蘇俄內戰中喪生。作為當時紅軍中少數有戰鬥經驗的老兵,當1941年夏,德軍向列寧格勒推進時,他駕駛著KV-1投入了抗擊侵略者的戰鬥中。9月,科爾班諾夫在一次炮擊中遭遇嚴重的腦震蕩,到1945年才完全康復。戰後他重新回到部隊,1958年以上校軍銜轉入預備役。1994年8月8日,科爾班諾夫在明斯克去世。

德國:格哈德·文登堡(1896-1962)

文登堡1896年出生於德國西部的比勒費爾德,作為一名騎兵參加了一戰,1917年被法軍俘虜,戰爭結束後,他從軍隊退役,直到1934年重返部隊。作為德軍裝甲部隊中經驗最豐富的一批軍官,文登堡在戰爭初期獲得過許多榮譽。侵蘇戰爭期間,文登堡擔任第10裝甲團第3營長,隨後晉升為團長。1943年,由於身體狀況不佳,他被調回德國國內,在一所軍事學校負責管理和教學。

參戰部隊:

蘇聯:第4坦克師第13坦克團1營

無論是參與戰鬥的KV-1坦克,還是KV-1所屬的坦克團,在蘇聯紅軍當中都是一種全新的事物。在1941年初,蘇聯紅軍調整了機械化部隊的編制,並組建了40多個坦克師,而每個坦克師都包括了兩個坦克團,每個坦克團麾下有4個坦克營。

參與這場戰鬥的KV-1坦克,即隸屬於坦克團的第1營,它在滿編狀態下共有31輛可用戰場,另外,坦克團還有兩個裝備52輛T-34的中型坦克營,以及一個裝備老式坦克的輕型坦克營。然而,這一切只是紙面上的情況,在戰爭爆發前,沒有一個蘇聯坦克團稱得上「準備就緒」,只有一些小部隊真正稱得上擁有戰鬥力。

德國:第10裝甲團第3營&第59裝甲偵察營

這兩支部隊都屬於埃裡希·勃蘭登貝格爾將軍的第8裝甲師,作為該師序列中的「鐵錘」,第10裝甲團包括三個營,其中,突襲加特契納的第3營包括了三個坦克連,其中兩個裝備了捷克製造的38(t)坦克,與其一同行動的是第59偵察營,這是一支裝備裝甲運兵車、裝甲偵察車、反坦克炮的單位。

上述部隊都參加過1939和1940年的戰役,期間積累了豐富經驗,這讓他們無比自信,其中許多人都認為,冬天到來前,他們就能輕鬆擊敗蘇聯。

戰鬥經過:

1941年8月19日,作為德軍先頭部隊,德國第8裝甲師逼近了列寧格勒附近的重鎮——加特契納,同時,第4坦克師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德軍的推進。

然而,當時能執行這個任務的,只有5輛KV-1坦克,他們由31歲的中尉季諾維·科爾班諾夫指揮,後者駕駛的是864號KV-1坦克。

按照計劃,德國軍隊開始從三個方向進攻加特契納,其中一支部隊由第59裝甲偵察營和第10裝甲團第3營組成,他們晝夜兼程沿著泥濘公路前進,就在前一天,科爾班諾夫和部下已經搶在德國人之前,抵達了其必經之路上的一個路口,同時,它仔細研究了周圍的情況。他注意到,兩側是鬆軟的泥土和沼澤地,南部是一片森林,因此是阻擋敵人的、一個重要的瓶頸。

科爾班諾夫推測,一大隊德軍坦克將從此處通過。為了迎戰,所有KV坦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每輛KV-1坦克都攜帶了正常量兩倍的彈藥,其中三分之二都是穿甲彈。科爾班諾夫命令其他車長輪流開火,而自己則被部署在了最前端、靠近森林邊緣的地方——這樣就不會暴露其它幾輛坦克的陣地。

反映當時戰場局勢的示意圖,綠色為蘇方,灰色為德方,紅色雙箭頭為KV-1與坦克的交火,黑色雙箭頭則是KV-1與反坦克炮的交火

8月14日,俄國北方的針葉林中傳來了引擎聲——一支龐大的縱隊暴露在KV-1的炮口前。當它們全部處於蘇聯人的射界內時,雙方的距離只剩下了約450米。此時,科爾班諾夫下令開火,第一發炮彈就命中了領頭車輛的側面,而德軍卻誤以為自己闖入了反坦克雷區。於是下意識地停了下來,此舉迎來了更猛烈的炮火洗禮。

在摧毀領頭的兩輛坦克後,科爾班諾夫將炮口轉向車隊尾部——只有到此時,德國人才意識到:他們遭遇的是敵人坦克的突襲。

面對KV-1的76.2毫米炮彈,德國人猜中了火力襲來方向,但他們看到的,只是最前方的科爾班諾夫座車,於是,他們將37和50毫米炮彈如雨點般傾瀉KV坦克的車體上,讓KV坦克像「風暴中的小船」一樣搖來晃去。同時,一部分坦克匆忙開下道路,卻在周圍泥土中越陷越深,這讓它們成了理想的目標。

在5輛KV的連續射擊下,德國坦克縱隊遭遇了滅頂之災,一些德軍步兵試圖就地使用反坦克炮還擊,但這些企圖都被KV-1用機槍和炮火挫敗。隨後,戰鬥進行的毫無懸念,當炮聲平息時,已經有40多具德國坦克殘骸在空氣中燃燒,讓整個沼澤變得酷熱難忍。

戰後,科爾班諾夫從車體上數出了150多個彈痕,但沒有一處擊穿了裝甲,由於這次伏擊戰的勝利,他獲得了「紅旗勳章」——這也是當時坦克兵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結果:蘇軍勝利

德軍損失:

至少40輛坦克和裝甲車輛;超過100名士兵傷亡和失蹤

蘇軍損失:

無人傷亡,少數坦克輕微受損

評價:

無論從哪個角度,科爾班諾夫的表現都完美無瑕,在沼澤密布的環境中,他率領5輛坦克佔據了有利的伏擊地形,並戰鬥之初就將敵人置於死地;同時,這次戰鬥也證明了KV坦克的威力,正如當時蘇軍的一份報告:「在運用得當的情況下,1輛KV坦克完全可以與10-14輛敵軍坦克匹敵。」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遊戲推薦】二戰卡通風格坦克大戰:Tanks on the Easter
    【遊戲推薦】二戰卡通風格坦克大戰:Tanks on the Easter 2019-02-17 21:52  Game Force
  • QF20磅炮,英國L7坦克炮的奠基者,二戰坦克炮技術集大成者
    二戰英國在坦克研製方面總體水平確實稍微遜色,雖然推出的型號多,但論性能水平無法趕超同時代其他裝甲大國的型號,一門QF 17磅炮就把英國難住,拋開最後幾天登場的百夫長坦克,天堂大英帝國居然拿不出一款裝甲底盤能在旋轉炮塔裡完整地塞進這門火炮。
  • 二戰中最好的輕型坦克,M24霞飛坦克,曾擊毀過虎式坦克
    二戰,不僅是重型坦克的戰場,輕型坦克也有自己的作用。在對付工兵,碉堡和支援時,輕型坦克的作用就被體現出來了。今天小編就來講講二戰中最好的輕型坦克,M24霞飛坦克。M24霞飛坦克是20世紀40年代美國通用汽車卡迪拉克分公司研製的一種輕型坦克。
  • 回歸二戰原點 《使命召喚14》遊戲詳細評測
    對於製作組來說,如何以新時代遊戲表現力呈現老舊的二戰題材,並不會讓人覺得突兀,成為了《使命召喚14》面臨的最大挑戰。此外,「高亮描邊」這點聽起來有幾分《刺客信條》的魔幻感,似乎與「二戰」格格不入。但好在,《使命召喚14》製作組選擇將描邊以粗糙的淡灰色亮光顯示,就如老舊電視機內斑駁的落後紋路,會讓玩家生出一種與二戰節點相符的陳舊感。
  • 二戰最優秀的輕型坦克就是它:M24霞飛輕型坦克
    今天的主角是M24霞飛輕型坦克。霞飛的名氣非常大,也是二戰中最優秀的輕型坦克,沒有之一。M24的前輩是M3/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廣泛裝備二戰美軍、法軍、蘇軍甚至中國軍隊。M3/M5斯圖亞特坦克性能也相當不錯,缺點主要是火力不足,37毫米火炮難以對中型坦克產生威脅,也不能擊毀堅固工事。1943年,美軍研究了下一代的M24霞飛坦克。
  • 二戰中國坦克盤點,進口了很多兩三噸重的坦克!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進行考證、整理的大系列——二戰中國坦克盤點!二戰時期中國工業雖然弱小,但引進了很多其他國家的坦克,款式多達數十種,觀史君將分多期盤點,關注我的百家號,持續獲取更多內容!圖為德國一號坦克,重5噸,配兩挺7.92毫米口徑機槍,時速40公裡。
  • 二戰名將齊登場 悉數《3D坦克爭霸2》知名乘員
    由掌趣科技研發、《3D坦克爭霸》原班團隊打造的全新3D軍事TPS手遊《3D坦克爭霸2》今日乘員玩法曝光。新一代《3D坦克爭霸2》不僅有各種系列的S級坦克、更請來了二戰時期的各路名將前來助陣,幫助玩家一起完成一統天下的夢想!
  • 正確的握筆姿勢(圖文對照、視頻講解)大集合
    儘管在學校我們強調了很多次,檢查了很多遍,但是還是有個別孩子沒能掌握好正確的姿勢。以至於在第一次考試時選擇握筆姿勢的圖時出現了差錯.還有的孩子一開始就錯了,後來雖然一直在糾錯,然而效果甚微.最近搜羅到一個帖子,覺得指導性很強,轉過來給大家看看。我們可以來做一個小小的遊戲:首先在執筆的右手或左手點四點記號第一點:在拇指指尖。
  • 帶床墊的單人坦克,二戰前德國的奇思妙想
    一戰後,輕型、超輕型坦克一度風靡世界,考慮到那時候裝甲戰還處在探索階段,許多人腦海裡的戰鬥仍是步兵抱著步槍衝鋒的場景,這種輕裝甲觀點也就不足為奇了,雖然二戰時德國的裝甲部隊一度橫掃歐洲,不過該國曾經的裝甲建設道路上也曾受到過超輕型坦克的影響。
  • Steam免費遊戲:最詳細的坦克圖鑑,擁有世界所有坦克的載具大戰
    近日,一款由Pablo Vidaurre Sanz製作開發的一款遊戲登陸了steam平臺。遊戲名稱:Tokyo Warfare Turbo《東京戰爭漩渦》遊戲類型:競技對抗在部遊戲新作中,包含了上一部出現的各種載具,而且在後續更新中,還會增加更多坦克載具與地圖!在這部遊戲中,玩家可以選擇的戰車很多,可以說這部遊戲就是活的「坦克圖鑑」了。包括五六個國家以及二戰時期的各種坦克!
  • 論軍隊戰鬥力,二戰中的日本,跟德國比誰更強?
    日本、德國是二戰之中最大的兩個反派。其中德國同時向法國、英國、蘇聯開戰,一度滅法國、吞波蘭、佔蘇聯絕大多數歐洲版圖,有著將整個歐洲歸入囊中的趨勢。綜上可見德國、日本論戰鬥力在二戰之中堪稱彪悍,與此同時由於德國和日本在二戰保持盟友關係,並沒有直接對戰的記錄,因而很多軍迷開始好奇,假如將二者放在一起打一架會怎樣。為此小袁今天就從軍隊數據層面,簡述一下二戰中的日本,跟德國比誰更強?
  • 二戰經典《火線指令:諾曼第》安卓版評測
    遊戲中你可以使用老牌步槍,一槍殺死一個敵人,也可以扛起衝鋒鎗,享受掃射敵人的快感。不僅如此,你還可以呼叫強力的空襲支援,發射超級火箭炮阻擋坦克襲擊! 本文轉載自安卓網,地址http://game.hiapk.com/shoot/130701/1436238_2.html《火線指令:諾曼第》是一款以二戰為背景的射擊遊戲
  • 二戰德國九號、十號坦克,為了忽悠盟軍編造的坦克
    二戰打到1944年,德國國內工業生產難以支撐前線,尤其是坦克,在盟軍進攻面前損失慘重,工廠生產幾乎無法彌補前線的損失。但是德國坦克也不是完全沒有優勢,更強的自行車戰鬥力是最明顯的優勢,也是盟軍最可怕的地方,他們一直在關注德國新型裝甲武器的研發。
  • Glu帶你重返二戰硝煙《火線指令:諾曼第》
    這次Glu帶來的Android遊戲新作《火線指令:諾曼第(Frontline Commando: D-DAY)》是一款以二戰為題材的射擊遊戲,玩家在遊戲作為一名士兵,加入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經典戰役——諾曼第登陸。
  • 打遊戲的正確姿勢
    言打遊戲的正確姿勢妖魔化遊戲、遊戲無用論最大的土壤就在這裡。這時候喜歡玩遊戲就有很多種類了:叛逆的,越不讓越玩;喜歡挑戰的,就是喜歡刺激和成就感;刷存在感的,需要更多的社交貨幣融入圈子或成為圈子的核心的……之所以容易在這個階段產生沉迷,只是因為自控能力的差異。 怎麼辦呢?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不玩這個就會玩那個,想讓他完全按家長的希望來,是痴人說夢。
  • 一款二戰題材的鐵血硬核即時戰略遊戲
    世上的遊戲千千萬,有許多好玩的遊戲由於缺乏宣傳,所以不被廣大玩家所熟知。在這裡小白每天會為大家推薦一款評價很高但是不太出名的遊戲~《鋼鐵之師2(Steel Division 2)》是由Eugen Systems製作開發的一款二戰背景的即時戰略遊戲,這次玩家將來到二戰時期蘇德戰場,指揮蘇軍與德國法西斯進行正面對抗,在巴格拉季昂行動中對佔領白俄羅斯的德國納粹予以殲滅。
  • 斯柯達產的小坦克好在哪裡?才讓德軍在二戰時愛不釋手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在二戰時期給人留下的印象並不是很深刻,畢竟面對德國入侵的時候,抵抗能力還沒有法國、波蘭強。但關於他們自產的坦克,在落入德軍之手後,還是享有一定名望的,也不知道被誰先捧起來的?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斯柯達生產的LT-38型坦克,粗略觀看外表後的第一感覺,就是這輛車好像沒什麼出彩的地方。細細觀看後,它還是個鉚接的外殼。那到底是什麼,讓德軍對這輛不起眼的小車深感興趣呢?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戰前坦克研發與斯柯達兵工廠只要上過歷史課的人都應該清楚,捷克斯洛伐克雖然在二戰時期沒有什麼戲份,但它被德國所吞併,正是歐洲戰事即將爆發的最後一次預警。
  • 二戰末期推出的百夫長坦克,如何成為英國戰後第一代主戰坦克?
    如果提起英國坦克,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英國那些奇葩的坦克,比如說瑪蒂爾達Ⅱ步兵坦克、十字軍巡洋坦克、邱吉爾步兵坦克之類的存在。畢竟英國人在二戰中因為生產了太多奇形怪狀的坦克,所以說給人一個看法就是他們只能生產這樣的坦克。但實際上英國在二戰末期設計出了英國第一代主戰坦克——百夫長坦克,也是這款百夫長坦克,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輛挨了核爆後,還能繼續服役的主戰坦克。
  • 盤點steam有哪些好玩但是不火的RTS遊戲
    而涉及到二戰類的RTS遊戲,出名的幾乎可以說是少之又少,而正相反,FPS類遊戲卻是二戰的常青樹,例如《使命召喚》、《榮譽勳章》、《戰地》等等。所以,這次所說到的,就是二戰RTS類遊戲的兩個巨頭之一,另外一個,是《英雄連(Company of Heroes)》系列。
  • 坦克世界戰神杯:私人訂製機動流大行其道,ZBLB命懸一線!
    作為網絡戰爭遊戲中的佼佼者,坦克世界自發布以來已經穩定運營十周年了,而且遊戲熱度始終居高不下,在同類遊戲中的好評度遙遙領先。雖然看起來玩家只需要操縱各自坦克進行簡單對戰即可,但實際對戰中的操作細節、地形掩體、團戰配合、戰術打法等暗藏各種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