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體育學院舉辦「體育中國」課程教研活動。
上海大學圖情檔系舉辦紅色傳承系列之「中國記憶」教研會。
中新網上海新聞9月7日電 (許婧)「體育擁有改變中國的力量,體育擁有轉變你人生的命運。選擇『體育中國』就是選擇民族興盛的偉大夢想,就是選擇美麗人生的幸福臺階!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但體育永遠在C位!」這是一則上海大學「體育中國」新課廣告詞,出自主持工作的體育學院副院長劉兵教授筆下。
1日,上海大學體育學院劉兵院長領銜「體育中國」新課程教學團隊的12名教師舉辦「體育中國」新課教研活動。上海市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顧曉英工作室主持人、教務處副處長顧曉英教授應邀參加。大家第一時間認真閱讀並熱議《求是》最新刊發的總書記文章。
體育學院在開好各門「體育」公共基礎課的同時,發揮教師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2020年秋季學期,學院將首度開設新開發的學校紅色傳承系列之「體育中國」通選課,將「四史」融入課程,將新時代「健康中國」理念等有效傳遞給青年學生。
備課會上,課程負責人劉兵院長率先展示了第一講「體育是什麼」的設計理念、思路和方法。其他7位主講教師依次針對自己承擔的課程內容、授課方式及考核辦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教師們各抒己見,集思廣益。
顧曉英教授給出中肯而又積極有效的指導建議。顧曉英指出,當前高校根本任務在立德樹人,思政課是關鍵課程,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做好思政課和課程思政,關鍵在教師。作為高校教師,我們要積極發揮投身本科教改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思政課和其他各類課程的思政育人效果。
目前,上海大學各學院正持續推動「四史」教育,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有益嘗試,「四史」學習教育呈現良好態勢。
8月28日,上海大學紅色傳承系列課程之二——「中國記憶」課程團隊舉辦學「四史」融課程——「中國記憶」新課教研會。圖書情報檔案系黨委書記、「中國記憶」課程負責人丁華東教授擔任主持,校教務處副處長、上海市思政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顧曉英教授,圖情檔系教學副主任王麗華和8名課程團隊全程參加。
這次教研會是繼上次備課會後的說課環節,採取線上線下雙結合方式,時長達到五個多小時。團隊教師們每個專題負責人輪流「一一過堂」,集體熱議點評,出謀劃策,完善教學思路與內容設計。
課程負責人丁華東教授是全國首批檔案領軍人才,全國首批檔案專家,圖情檔系檔案記憶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檔案記憶、社會記憶研究。作為總支書記,丁華東教授義不容辭帶領團隊開發新課,積極依託圖書情報檔案這一「小而強」的學科優勢。「中國記憶」圍繞「文獻與歷史記憶」「器用之美與中國記憶」「民風民俗與家國記憶」「記憶場域與國家記憶當代傳承」等方面,揭示「中國記憶」與中國文化特質。課程團隊自覺將「四史」學習成果有機融入課程建設,結合歷史傳統關照當代變遷,闡釋「中國記憶」的時代價值;用大學生易於接受的表達方式,展示課程深厚的歷史文化內容,注重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引發學生對身為「中國人」和中國記憶傳承者的深刻思考。
周林興教授等幾位「中國記憶」課程組成員先後分享了自己備課的素材、授課思路以及備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顧曉英教授結合「雙顧」團隊五年來開發「大國方略系列課程」、「人工智慧系列課程」等課程經驗,就「中國記憶」課程團隊建設、課程內容和授課思路、授課方法等一一提出許多建設性的指導意見,希望老師們開拓視野、學好「四史」,積極在課程中有機融入「四史」,幫助老師們巧妙挖掘思政元素,建議老師們切實強化學生體驗。
「中國記憶」是上海大學「紅色傳承」系列通選大課,即將於2020學年秋季學期首輪開設。學分為3分。課程主要團隊來自上海大學圖情檔專業,期間穿插其他學科教師等聯袂教學,旨在打造優質課程。(完)
編輯:許婧